中国环境报社1月27日在北京发布了2017年国内国际十大环境新闻。
本次评出的2017年度国内十大环境新闻是:党的十九大提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改革举措密集出台,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加快形成;中办、国办通报甘肃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问题;中央环保督察实现31个省(区、市)全覆盖;“大气十条”5年目标任务圆满完成;多部法律法规相继出台,环境立法进展明显;禁止洋垃圾入境推进固体废物进口管理制度改革;国务院批准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首次形成全国地表水“一盘棋”管理;塞罕坝林场建设者获“地球卫士奖”,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得到世界肯定;国家地表水采测分离工作全面启动,确保数据“真准全”。
本次评出的2017年度国际十大环境新闻是:第三届联合国环境大会提出打造“零污染地球”;“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倡议建立绿色发展国际联盟;美国宣布退出《巴黎协定》,受到国际社会广泛批评;《关于汞的水俣公约》正式生效,旨在保护人类健康与环境免受汞的危害;《蒙特利尔议定书》缔结30周年,淘汰99%的消耗臭氧层物质生产和使用;欧洲发达国家竞相宣布“燃油车禁售”时间表;《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第十三次缔约方大会提出努力实现土地退化零增长目标;刚果(金)、也门等地因食品和饮用水污染引发霍乱疫情;欧洲深陷“毒鸡蛋”危机,化学品污染引关注;联合国波恩气候大会取得积极成果。
此次发布仪式由中国环境报社主办,泛测(北京)环境科技有限公司支持。
2017年国内十大环境新闻
1党的十九大提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2017年10月在京召开的党的十九大,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对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做出新的论断,将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的重要内容,将污染防治作为到2020年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三大攻坚战之一,将建设美丽中国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大目标,围绕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要求、新目标和新部署。
2改革举措密集出台,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加快形成
2017年中央审议通过多项生态文明和环境保护具体改革方案,《关于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的若干意见》《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规定(试行)》《建立国家公园体制总体方案》《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方案》《排污许可证管理暂行规定》等一批具有标志性、支柱性的改革举措陆续推出,协调推进京津冀、长江经济带沿线省(区、市)以及宁夏等15省(区、市)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开展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启动三江源国家公园试点,“四梁八柱”性质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初步建立。
3中办、国办通报甘肃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问题
2017年初,由党中央、国务院有关部门组成中央督查组就甘肃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问题开展专项督查。7月,中办、国办就此问题发出通报,包括3名副省级干部在内的几十名领导干部被严肃问责。为贯彻落实“两办通报”精神,环境保护部等七部委联合开展“绿盾2017”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监督检查专项行动,全面排查全国446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存在问题,严肃查处自然保护区各类违法违规活动。
4中央环保督察实现31个省(区、市)全覆盖
2017年,中央环保督察实现了31个省(区、市)全覆盖。四批督察累计向地方交办群众举报10.4万件,地方已办结逾10万件,切实解决了8万多个群众身边的突出环境问题,有力推动落实了“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大幅提升了各方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推动绿色发展的意识,促进了地方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有效推动了地方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机制的健全和完善。中央环保督察取得明显效果,百姓点赞、中央肯定、地方支持、解决问题。
5“大气十条”5年目标任务圆满完成
“大气十条”5年目标任务圆满完成。在大气污染治理过程中,不仅取得了良好的环境效益,还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2017年,环境保护部针对京津冀及周边区域“2+26”城市进行大气污染防治强化督查,派出102个巡查组进驻“2+26”城市及所属县(市、区)开展为期4个月的巡查;强力推进“散乱污”企业治理和清洁能源取暖;完善预警应急方案和措施,开展错峰生产,大气环境质量明显改善。2017年1月~11月,全国338个地级以上城市PM10浓度比2013年同期下降了20.4%,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PM2.5浓度比2013年同期分别下降了38.2%、31.7%、25.6%,下降幅度均大幅高于考核标准。
6多部法律法规相继出台,环境立法进展明显
2017年,我国环境立法工作取得明显进展,《水污染防治法》《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以及《核安全法》等陆续制修订并发布。新修订的《水污染防治法》在政府水环境保护责任、水生态保护、地下水污染防治、饮用水保护等重点领域规定了一系列新的制度措施;新修订的《条例》在简政放权、强化事中事后监管等方面设计了很多操作性强的制度措施;我国首部《核安全法》明确了核事业“安全第一”的根本原则。4月,环境保护部印发《国家环境保护标准“十三五”发展规划》,进一步完善环境保护标准体系,充分发挥标准对改善环境质量、防范环境风险的积极作用。
7禁止洋垃圾入境推进固体废物进口管理制度改革
2017年4月,中央深改组召开会议研究部署固体废物进口管理制度改革,要求全面禁止洋垃圾入境。7月,国办印发《禁止洋垃圾入境推进固体废物进口管理制度改革实施方案》。环境保护部部长李干杰强调,要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定不移抓好禁止洋垃圾入境这一生态文明建设的标志性举措。自7月1日起,环境保护部组织开展了打击进口废物加工利用企业环境违法行为专项行动,对1792家企业开展为期1个月的拉网式、全覆盖异地执法检查,多途径、多环节采取有针对性的应对措施,实现了固体废物进口量总体下降。
8国务院批准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首次形成全国地表水“一盘棋”管理
经国务院正式批准,2017年10月,环境保护部、发改委、水利部联合发布《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2016~2020年)》。《规划》将“水十条”水质目标分解到各流域,明确了各流域污染防治重点方向和京津冀区域、长江经济带水环境保护重点,第一次形成覆盖全国范围的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为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重大决策部署,环境保护部、发改委、水利部还联合印发了《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环境保护部开展了长江经济带饮用水水源地环保执法专项行动,沿江126个地级市排查出的490个饮用水水源地问题全部得到彻底整改。
9塞罕坝林场建设者获“地球卫士奖”,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得到世界肯定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12月5日宣布,中国塞罕坝林场建设者获得2017年联合国环保最高荣誉——“地球卫士奖”。55年来,塞罕坝林场的建设者们创造了荒原变林海的人间奇迹,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铸就了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塞罕坝林场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生动范例,为世界提供了保护生态环境、践行绿色发展的借鉴经验。
10国家地表水采测分离工作全面启动,确保数据“真准全”
6月16日,西安市中级人民法院对西安环境质量监测数据造假案作出一审判决,涉案7人行为均构成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罪,获刑1年3个月~1年10个月不等。环境保护部7月印发《通报》,要求各级环保部门充分汲取教训,采取有效措施,全面提高环境监测数据质量,并于9月印发《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监测网采测分离实施方案》,改变现行属地监测模式,从机制上与利益相关方脱钩。自10月起,全面启动国家地表水采测分离工作,全国2050个地表水考核断面的监测事权将实施采测分离,计划2018年7月底前基本完成自动站建设。
2017年国际十大环境新闻
1第三届联合国环境大会提出打造“零污染地球”
12月4日~6日,第三届联合国环境大会在肯尼亚内罗毕召开,主题为“迈向零污染地球”。大会在海洋垃圾、污染防治等环境领域通过了13项非约束性决议和3项决定。同时,地球卫士奖揭晓,智利总统米歇尔˙巴切莱特、中国塞罕坝林场建设者等悉数获奖。会议期间,联合国发布了多份环境报告,给各国污染治理提供思路和建议。
2“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倡议建立绿色发展国际联盟
5月14日~15日,“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中国北京召开。论坛强调了中国将践行绿色发展的新理念,倡导绿色、低碳、循环、可持续的生产生活方式,加强生态环保合作,建设生态文明,与其他国家一起实现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同时设立生态环保大数据服务平台,倡议建立“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为相关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提供援助。
3美国宣布退出《巴黎协定》,受到国际社会广泛批评
6月1日,美国总统特朗普正式宣布美国将退出《巴黎协定》。特朗普坚持“气候变化怀疑论”态度,经过美国政府各方势力斡旋,最终决定退出协定。这一行为遭到国际社会广泛批评。有专家认为这将对全球应对气候变化造成重大打击。中国、欧盟、加拿大等多国及地区纷纷表示将会继续履行协定内容,推动全球治理进程。由于条款规定这一协定生效3年后缔约方才可申请退出,目前美国仍是《巴黎协定》缔约方之一。
4《关于汞的水俣公约》正式生效,旨在保护人类健康与环境免受汞的危害
8月16日,《关于汞的水俣公约》正式生效。5月18日,欧盟及其7个成员国向联合国递交《关于汞的水俣公约》批准文书,使公约未来缔约方数量达到52个。根据公约规定,公约将在第50份批准、接受、核准或加入文书交存之日后第90天生效。这一公约是近10年来环境与健康领域内订立的一项新的世界性公约,旨在保护人类健康与环境免受汞及其化合物人为排放和释放的危害。中国为该公约的达成发挥了建设性引领作用。
5《蒙特利尔议定书》缔结30周年,淘汰99%的消耗臭氧层物质生产和使用
9月12日,《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缔结30周年纪念大会在中国北京召开。自蒙特利尔议定书缔结30年来,国际社会广泛参与,淘汰了近99%的消耗臭氧层物质生产和使用。目前全球197个国家和地区都是该议定书缔约方。
6欧洲发达国家竞相宣布“燃油车禁售”时间表
7月7日~8日,二十国集团(G20)峰会在德国汉堡召开。尽管各国在气候变化议题上产生分歧,但为实现《巴黎协定》目标,欧洲多国及其他国家或地区表示将全面禁售燃油车以推动目标达成。目前,荷兰、挪威、英国、德国、法国、印度等已经分别公布其“燃油车禁售时间表”。一时间从欧洲刮起“燃油车禁售风”,其影响力仍在不断延伸。
7《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第十三次缔约方大会提出努力实现土地退化零增长目标
9月6日~17日,《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第十三次缔约方大会在中国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召开,主题为“携手防治荒漠,共谋人类福祉”。会上,各缔约方积极分享防治荒漠化的经验和模式。同时,通过了《鄂尔多斯宣言》,并发布《全球防治荒漠化青年倡议》,动员全球青年参与,相关国家共商“一带一路”防治荒漠化合作机制,进一步促进全球履约和实现土地退化零增长目标,各国携手防治荒漠化、共建绿色丝绸之路。
8刚果(金)、也门等地因食品和饮用水污染引发霍乱疫情
7月~8月,由于电力短缺,刚果(金)北基伍省首府戈马市饮用水供应中断,居民使用被污染的水后,霍乱疫情迅速暴发,造成至少117人死亡。4月下旬,也门暴发霍乱疫情并不断扩散,截至12月21日,疑似感染人数已突破100万,其中2219人死亡。持续战乱及其造成的基础设施损毁、饮用水供应和卫生系统“崩溃”是也门霍乱疫情暴发的主要原因。
9欧洲深陷“毒鸡蛋”危机,化学品污染引关注
8月,包括比利时、荷兰、德国在内的16个欧洲国家相继发现“毒鸡蛋”,检测显示鸡蛋中氟虫腈含量超标。氟虫腈可杀灭跳蚤、螨和虱,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对人类有中度毒性”的化学品。“毒鸡蛋”在欧洲范围发酵,影响范围波及中国香港等地,事件使得化学品污染受到广泛关注。
10联合国波恩气候变化大会取得积极成果
11月6日~18日,联合国波恩气候变化大会在德国波恩召开。通过各缔约方艰苦谈判,大会通过了名为“斐济实施动力”的一系列成果,就《巴黎协定》实施涉及的各方面问题形成了平衡的谈判案文,进一步明确了2018年促进性对话的组织方式,通过了加速2020年前气候行动的一系列安排。
原标题:重磅!2017年国内国际十大环境新闻发布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