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有人把建筑材料行业比作是一项“光灰”的行业,与粉尘污染、噪音污染等紧密联系在一起。水泥业更是首当其冲,令很多人闻之色变,避之不及。
然而,通过一系列技术创新与管理优化,华新水泥股份有限公司一边“吞食”垃圾,一边生产水泥,一个昔日“光灰”产业的代表,正在变身“环保先锋”。
“光灰”产业的绿色转型
在湖北省华新水泥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华新水泥)赤壁工厂,一条水泥生产线正在繁忙运行中。表面似乎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但送入水泥窑内的东西,却并不寻常。
短短一上午,几辆密封式的垃圾车已经陆续来到这里,卸下了数十吨垃圾。经过生化、物理和机械的综合处理,垃圾中的无机成分成为水泥原料,有机成分则成为水泥生产的替代燃料。在此过程中产生的垃圾沥出液在污水处置设施中净化处理,臭气也经除臭系统达标后排放。
华新水泥股份有限公司总裁李叶青说,利用水泥窑协同处置生活垃圾和固体废弃物,与垃圾焚烧炉等项目相比,水泥窑在进行协同处置生活垃圾和固体废弃物的时候,温度更高、高温时间更长,高浓度的气固二相悬浮系统可以有效避免和抑制二恶英和呋喃的产生,几乎零污染。
华中科技大学环境工程系教授周敬宣认为,与填埋和焚烧相比,“垃圾变水泥”不占地、不产生二次污染,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新路径。
华新水泥是一家具有百年历史和荣光的“老字号”。1907年,为修建粤汉铁路,湖广总督张之洞在湖北公开招标兴建水泥厂。经慈禧太后御批,一条日产200吨的水泥生产线应运而生。发展到上世纪50年代,华新水泥的生产规模被毛泽东主席誉为“远东第一”,华新也赢得了“中国水泥工业摇篮”的美名。
如何能让普遍的“光灰”产业真正实现“光辉”成为华新人不懈的追求。
从2001年开始,华新水泥借鉴股东方瑞士豪瑞集团在固废处置领域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理念,结合中国生活垃圾等废弃物成分的特点和收运、处置的现状,围绕“利用水泥窑协同处置各类废弃物”的工艺路线,经过十余年的技术研发,形成了国内首创、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水泥窑协同无害化和资源化处置技术的自主知识产权,建立了处置各类废弃物的环保产业链,并帮助当地政府解决了许多困扰多年的环境问题。
从最早吃武汉钢铁集团公司等企业固体工业废弃物开始,华新水泥逐步扩展到生活垃圾、市政污泥、污染土、漂浮物、工业危废和医疗废弃物六大处置平台。
截至2014年5月,华新利用水泥窑协同处置生活垃圾和固态废弃物能力已达到300万吨/年,可以为1000万人口提供垃圾无害化环保处置服务;已运行武汉、武穴、黄石、宜昌、株洲等15个环保处置工厂,累计为社会处置了50万吨生活垃圾、6万吨工业危废、20万吨市政污泥、48万吨污染土、12万吨水域漂浮物。经测算,采用此技术处置市政垃圾50万吨,就可节约标煤8万吨,减排二氧化碳75万吨,减排二氧化硫570吨,减排氮氧化物2300吨。
三峡库区的“清道夫”
仅仅是城市垃圾还不能体现华新水泥这项技术的功效。
三峡工程蓄水后,大量的农田山林、百万移民旧址逐渐被淹没,多年堆积的生活垃圾、天然杂物和工业垃圾随水而起;再加上汛期随雨水带入的农作物秸秆、杂草,过往船只倾倒入江的垃圾,三峡库区出现了大量的漂浮物,并最终聚积于三峡大坝坝前。水面漂浮物不仅影响了三峡库区水质和水面清洁,威胁到航运安全,甚至影响到电厂的安全运行。据了解,每年长江主汛期是三峡水库漂浮物最多的时期,湖北、重庆库区沿江各区县每天打捞漂浮物约200余吨,由沿岸群众经过简单处理后,就地掩埋在比较浅的地表层,容易造成二次环境污染。
为了有效保护长江水域环境,确保三峡水利枢纽工程的安全运行,2010年7月,华新水泥斥资5000万元建成集破碎、干化、机械输送、高温封闭处理于一体的水泥窑协同处理漂浮物工业化生产线(年设计处理能力20万立方米)。目前每天接收处置量在800至1000吨。
据悉,大型水库的漂浮物处理是世界性难题,华新的这条生产线是我国首条水面漂浮物工业化处理生产线,被科技部列入“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大项目示范工程。
李叶青指出,三峡水库漂浮物的主要成分是树枝、秸秆、树叶、杂草和塑料、泡沫制品等生活垃圾,这些物质都有一定燃烧值。漂浮物经破碎、干化后通过传输带进入800摄氏度以上的全封闭高温反应器,直接替代部分原煤燃烧。整个过程不排放任何有毒有害气体,产生的少量灰烬也被用作生产水泥的原料,是一种安全、环保、没有二次污染的处置方式,实现了漂浮物处理和节能减排的双赢效果。这一工程不仅成为三峡库区生态环境的“清道夫”,同时对企业发展可替代原燃料、降低生产成本也发挥了积极作用,实现了环境、经济和社会效益的一举三得。
水泥窑“治疗”土地“中毒”
处理了生活垃圾、三峡水库的漂浮物,在武汉、武穴等城市,被污染的土壤也被华新窑炉“吃干榨尽”。
在武汉市汉阳区二环线内,一块面积约242亩的黄金地块,以4亿多元的价格拍卖给房地产公司,但在开发过程中,却发生了工人中毒晕倒事件。原来,这里过去是武汉农药厂厂区,土壤受农药污染严重。
土地“中毒”了,谁来医治?经过国土资源部门、环保部门以及科研院所等单位综合调查研究,这些土地受有机磷、有机氯等农药污染,平均污染深度在1.8米左右,根据污染物特点及污染程度,他们提出了焚烧处理的治疗方案。
在位于湖北省武穴市的华新水泥高危废弃物处理中心,“毒土”被送进温度高达1600℃的全封闭水泥窑炉里,经过持续1小时的强碱性高温煅烧,这些“毒土”脱毒变成了水泥。
现场嗅不到异常的气味,也看不到残留的渣土,“毒土”被处理得非常干净。华新水泥环保事业部技术人员告诉笔者,有机氯农药在水泥回转窑的高温条件下彻底分解,去除率可达99%以上。
据介绍,早在2003年,华新水泥就开始了水泥窑协同处置高危废弃物的尝试。当年,他们处置了数十吨毒鼠强及其污染物、13吨滴滴涕废弃物,为国内危废物处理带来了新的思路。
目前,他们已能够处理包括废弃农药、废弃有机溶剂等在内的15类危险工业废弃物,成功对近千万吨固体工业废弃物、1500吨废弃农药进行无害化处理,将其转化为水泥生产线的替代原料和燃料。
如今,华新人的转型仍在继续。“未来,环保将是主业。”李叶青说,“过去,华新是在生产水泥的同时做环保,现在是做环保的同时生产水泥。未来,华新的水泥是因环保需求而存在,水泥是环保的副产品,环保的营业收入将达到与水泥产业相当的水平。”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