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2025年,全省pm2.5浓度不超过35微克/立方米,重污染天数不超过2.2天,优良天数不少于303天;nox和vocs排放总量比2020年分别下降4.24万吨、2.22万吨。...陕西省生态环境厅发文,公开征求《贯彻落实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行动计划的实施意见(2024—2025年)》(征求意见稿)意见,通过严格环境准入要求等措施,推进大气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形成具有陕西特色的多元共治大气污染治理格局
推进大气环境管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多赢,奋力开创经济兴、百姓富、生态美的多彩贵州新未来。...(二)目标指标到2025年,全省9个中心城市环境空气质量平均优良天数比率达98.8%,pm2.5平均浓度不高于22微克/立方米;县级及以上城市环境空气质量全部达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
坚持“三水”统筹、分区施策、分类指导、科学治理,扎实推进水生态环境保护,全省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强化地表水污染治理。...坚持把重点城市空气质量“退后十”作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标志,作为打好蓝天保卫战的重中之重,克服不利气象条件和区域传输等影响,自我加压、主动作为,全力巩固“退后十”成果,全省pm2.5平均浓度为38.6微克
开展砖瓦、陶瓷、铸造、涂装等涉气产业集群排查,“一群一策”制定专项整治方案,实施分类治理。到2025年,制造业企业入园率达到85%以上。...2025年,全面完成国家下达的空气质量指标和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目标,力争全省pm2.5浓度控制在32微克/立方米以内,11个以上城市达标。
近年来,随着pm2.5逐年改善,臭氧污染日益凸显,特别是每年的5~9月份。...三、强化末端治理企业应考虑生产工艺、操作方式、废气性质、处理方法等因素,对vocs废气进行分类收集治理。
十年来,泰州pm2.5浓度下降52.9%,优良天数比率提升15个百分点,国省考断面水质优ⅲ比例保持全省第一方阵,长江干流水质稳定保持ⅱ类,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全部达标,受污染耕地和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均达...健康长江泰州行动”、推动产业绿色低碳转型、打造综合治水典型样板、推进清洁城市建设、高质量完成地下水污染防治和“无废城市”试点建设等任务、彰显生物多样性优势、加快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提升生态环境现代化治理能力九个方面
五是以施工及城市道路为治理重点强化扬尘防治。...,推动pm2.5和臭氧污染协同治理,实现空气质量持续改善。”
2024年3月,省第六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以下简称督察组)对张家界市开展督察期间,发现张家界市大气污染防治合力尚未形成,防治标准不高,治理力度不大。...一、基本情况张家界市主城区2023年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排名虽然位列全省第三,属于达标城市,但细颗粒物(pm2.5)浓度同比上升14.8%,重污染天气同比增加5天;全省细颗粒物(pm2.5)浓度较疫情前
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发展环保装备与服务产业,鼓励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引导社会资本积极参与。支持重大核心技术研发,促进大气污染治理重大技术和装备产业化发展,营造公平竞争环境,推动产业健康有序发展。...落实国家产业政策,进一步提高落后产能能耗、环保、质量、安全、技术等要求,将大气污染物排放强度高、清洁生产水平低、治理难度大以及产能过剩行业的工艺和装备纳入淘汰范围,逐步退出限制类涉气行业工艺和装备;加快淘汰步进式烧结机
、科学、依法治污,强化福建生态云平台等科技支撑,构建精细化大气环境综合治理体系,提升大气治理能力现代化、智慧化水平;远近结合研究谋划大气污染防治路径,扎实推进产业、能源、交通绿色低碳转型,强化面源污染治理...福建省生态环境厅发布关于公开征求《福建省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行动计划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修改意见的通知,以降低细颗粒物(pm2.5)浓度为主线,大力推动氮氧化物和挥发性有机物(vocs)减排;深化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协作
浓度为主线,大力推动氮氧化物和挥发性有机物(vocs)减排;强化重点区域联防联控,完善大气环境管理体系,提升精准、科学、依法治污能力;突出源头治理,深入推进产业、能源、交通绿色低碳转型,全面加强面源污染治理...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对山西工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落实全国及全省生态环境保护大会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以改善空气质量为核心,以减少重污染天气和解决人民群众身边的突出大气环境问题为重点,以降低细颗粒物(pm2.5
扎实推进产业、能源、交通绿色低碳转型,强化面源污染治理,加强源头防控,加快形成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扎实推进产业、能源、交通绿色低碳转型,强化面源污染治理,加强源头防控,加快形成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加强区域协同治理,提升大气环境现代化管理水平。
推动市区pm2.5年均浓度确保下降2微克、力争下降3微克,优良天数再增加5天,县(市)空气质量全部达标。...系统实施水生态环境治理,统筹抓好工业园区水污染整治、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农村黑臭水体治理、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规范化建设等工作,扎实做好“十年禁渔”工作,持续开展非法采砂治理,确保一江清水永续东流。
三、主要任务(一)狠抓大气污染综合防治一是推动挥发性有机物治理。...依托构建昌平区生态环境在线监测网络,搭建大气环境“监测-监管-评估-分析-决策支持”管理体系,实现昌平区pm2.5、优良天、道路尘负荷、裸地管控等指标的巩固与改善。
2023年,国内gdp超过126万亿元,比上年增长5.2%;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pm2.5平均浓度为30微克/立方米,相比2019年下降16.7%;3641个国家地表水考核断面中,水质优良断面比例为89.4%...生态环境部门不断优化执法方式,借助科学技术等手段,将处罚、宣传、教育、管理、帮扶等方式有机结合,在持续提升生态环境执法效能的同时,帮助企业解决环境问题、提高治理水平,引导企业主动走上绿色发展之路。
全省pm2.5、pm10等污染物浓度依然较高,豫北地区大气污染治理短板尤为突出,特别是安阳市在全国重点城市排名一直停滞倒数10位以内。“两高”项目盲目上马违规建设。...南水北调总干渠保护区内存在非法采砂等问题,新乡辉县市未采取有效治理措施。新乡卫辉市自然资源部门将部分赵长城遗址划入采矿范围,再加上一些企业违规采矿,导致71.6%的赵长城遗址遭到不同程度破坏。
治理能力稳步提升。2020年,全县建有城镇污水处理厂(含在建、停运的)5座,已形成日处理能力20.8万吨/日的输送处理能力,污水处理厂运行负荷率约为88%,其中2家已完成清洁排放改造。...pm2.5平均浓度为29.7μg/m3,比2015年下降50%,环境空气质量aqi优良天数比例达90.7%。土壤环境质量安全,农用地和建设用地污染风险防控到位。整体环境质量列一体化示范区首位。
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250平方公里。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以降低细颗粒物浓度为主线,大力推进多污染物协同减排,确保到2025年全省pm2.5浓度低于42.5微克/立方米。...深化“治理六乱、开展六清”,探索可实施、可推广、可持续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新模式。
以减排、减煤、减卡为重点推动产业结构、能源结构、运输结构调整,提升重点行业减排绩效,并提出“新增b级及以上企业100家左右,削减关中地区电煤消费160万吨,力争煤炭主产区铁路运输比例达到90%,国考10市pm2.5
深化工业源、移动源、面源治理,推进多污染源综合防治。针对so2、nox、pm10、pm2.5、vocs等主要大气污染物,强化多污染物协同控制和区域协同治理,推进大气氨的排放控制。...达州市以环境空气质量持续改善为核心,以pm2.5作为重点控制对象,协同控制o3污染,实施空气质量全面达标战略。
对城市区域群众关注的有色烟羽治理先行先试,重点地区尤其是pm2.5易反弹及各类锅炉、玻璃熔窑、焦化围城区域要加快推进治理。...摸底排查找出氨逃逸主要症结,研究制定氨精准管控技术指南,监督指导企业开展氨逃逸治理。
pm2.5平均浓度为21微克/立方米,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达94.8%,地表水国考断面水质优良率达91.9%,在国家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考核中连续3年获优秀等次。...抓好农村厕所、垃圾处理和生活污水“三大革命”,以超常规力度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力争年底前治理率超75%。深入推进绿美广东生态建设,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构建广东全域绿美大格局。
国务院近期印发的《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行动计划》提出,到2025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pm2.5浓度下降10%的目标要求。...中国成为全球治理大气速度最快的国家,人民群众蓝天获得感、幸福感明显增强。通过全面实施燃煤电厂超低排放和钢铁行业超低排放,我国已建成世界上最大规模的清洁煤电供应体系,正在打造全球最大的钢铁清洁生产体系。
在无组织排放管控方面,考虑到目前水泥行业无组织颗粒物排放控制水平参差不齐,《意见》强化了无组织超低排放管控要求,针对物料储存、物料输送、生产工艺过程等无组织排放节点,从抑制无组织排放产生及其收集、治理的角度...据测算,全面实施水泥行业超低排放改造,将减少氮氧化物、颗粒物排放50万吨、21万吨,协同减少二氧化碳排放超过1000万吨;模型模拟结果显示,水泥行业超低排放改造可带动重点区域水泥熟料产能排名前10城市pm2.5
宁夏以改善空气质量为核心,以减少重污染天气和解决人民群众身边的突出大气环境问题为重点,以降低细颗粒物(pm2.5)浓度为主线,大力推动氮氧化物(nox)和挥发性有机物(vocs)双减双控;开展区域协同治理...,突出精准、科学、依法治污,进一步完善大气环境管理体系;远近结合研究谋划大气污染防治路径,扎实推进产业、能源、交通绿色低碳转型,强化面源污染治理,加强源头防控,加快形成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切实保障人民群众蓝天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