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两次共计15万元的环保处罚,原本已发放的1250多万元政府补贴被要求退回,内蒙古冀东水泥有限责任公司这次“亏大了”。
近日,华北地区水泥龙头上市公司唐山冀东水泥股份有限公司关于《2019年年度报告》的补充公告称,因环保原因,公司全资子公司内蒙古冀东水泥有限责任公司分别于2017年和2018年被环保主管部门处罚10万元、5万元。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资源综合利用产品和劳务增值税优惠目录的通知》(财税〔2015〕78号)第四项“已享受本通知规定的增值税即征即退政策的纳税人,因违反税收、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受到处罚(警告或单次1万元以下罚款除外)的,自处罚决定下达的次月起36个月内,不得享受本通知规定的增值税即征即退政策”的规定,内蒙古冀东水泥有限责任公司于2019年退回收到的政府补助12,528,895.04元。
此次事件再一次表明,千万不要把环境问题不当回事,搞不好环保可能要吃大亏。
一直以来,环保违法成本低,让相当一部分企业对违法行为不那么“在意”,对加强污染治理不那么“上心”,在环保问题上有些“大意”,以为罚点“小钱”对企业影响不大,这种想法和态度实则对企业发展埋下隐患,得不偿失。
此次内蒙古冀东水泥就是如此,15万元的处罚,对于这样的大企业来说,可能并不算多,但其产生的环保影响却远不至此,孰多孰少?看来企业真应该好好算算这笔账了。
事实上,随着环境治理能力的不断提升,以及大数据时代的来临,环境违法行为需要付出的已不是行政处罚一项成本。环保“黑名单”制度、信用管理制度等,让具有环保劣迹企业既会被列为重点检查对象实施重点监管,还会面临信贷限制和失去评优、评奖、评先、资金补助方面的资格等,可谓一处“失信”,处处受限。因此,企业切不可因为一时的放松留下环保污点,招来处罚的“连锁反应”。
当然,企业如果环保工作做得好,不仅不吃亏,还会收到环保红利。
浙江省的起步股份公司在今年疫情期间就因环保信用评价高带来了红利。因近5年内未发生环境违法行为,起步股份的环保信用被评定为“绿色”。为应对疫情,企业近期申请新增民用口罩生产线,丽水生态环境部门根据信用管理为其开通了环评绿色通道,豁免了环评手续,使口罩生产线及时得到投产,提升了企业经济效益。像起步股份这样的企业,当下也不是少数。
作为上市企业的冀东水泥,其子公司的环保问题和损失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整体的企业形象和信誉。除了此次的内蒙古冀东水泥,早在2016年4月,其旗下冀东水泥丰润有限责任公司就因粉尘排放问题与当地村民发生了一系列纠纷。
对于这样的大型上市企业,不仅要保证自身的产品和生产过程符合环保标准,也应更多关注子公司的环保情况,只有这样,才是实现更好的发展。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