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生塑料行业是政策导向性行业,政策面的影响对行业是毋庸置疑,影响范围是多角度的,无论是对颗粒供应量还是需求量,亦或是对废塑料即毛料的供应量影响,另外就是对企业自身规范经营的影响。以下展开具体分析。
第一,环保检查等常态化政策。近年来各种级别的环保检查越来越多。从2017年的环保检查全覆盖,到2018年10月份的环保“回头看”,2017年延续至今的蓝天保卫战,到例行的每年四季度京津冀地区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行动方案等,种种的政策、法案、条例的颁布实施,无不彰显政府对环境质量的高度重视。
从历次的检查中,再生塑料生产、许多塑料制品厂生产均会受到一定程度影响,许多中小规模企业被动停工一段时间,从而会影响一段时期内局地货源的供应量、需求量。例如2019年7月中旬左右,因大气质量问题,临沂市展开较强力度的环保检查,当地包括再生塑料在内的许多生产行业均受到制约。
第二,巴塞尔公约。《巴塞尔公约》核心原则就是废物减量化、废物在产生地就近和环境无害化处理、废物越境转移控制。各方同意出口塑料垃圾前应事先通知目的国并获得同意,以限制目前猖獗的塑料垃圾出口行为,新的“限塑”措施由挪威提出,并获得与会代表压倒性的支持,仅美国、阿根廷、巴西以及化工和塑料行业的代表表示反对,此次会议通过的提案将在2021年1月正式生效。
《巴塞尔公约》修订后,意味着发达国家偷偷向发展中国家出口塑料垃圾将成为历史,总体来看,此事件对美国的影响最大,因为新措施将禁止尚未批准公约的国家出口被列入清单的垃圾。美国虽于1990年签署了《巴塞尔公约》,但这一公约迟迟未在美国获国会批准生效,因此美国至今仍是这一重要环保公约的“局外人”。
此外,中国、印度、泰国以及越南等国已相继对废塑料等“洋垃圾”说“不”。据外媒报道,在中国于2017年开始禁止“洋垃圾”入境后,更多的塑料垃圾被转移到东南亚,特别是泰国、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等国。
此次修改主要是能有效拦截废塑料进入国内,从源头上将废弃物排除在国门之外,与国内2017年实行的针对限制洋垃圾的政策有异曲同工之妙,对再生塑料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供应面的影响上,目前国内再生塑料毛料来源主要依靠国内,而非之前的进口和国内“两条腿”走路。
第三,垃圾分类。垃圾分类是在前端将可回收物分出来,再集中到后端处理,其工作目标是:(1)到2020年底,先行先试的46个重点城市,要基本建成垃圾分类处理系统;其他地级城市实现公共机构生活垃圾分类全覆盖,至少有1个街道基本建成生活垃圾分类示范片区。(2)到2022年,各地级城市至少有1个区实现生活垃圾分类全覆盖,其他各区至少有1个街道基本建成生活垃圾分类示范片区。2025年前,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要基本建成垃圾分类处理系统。总的思路,就是三句话——源头减量、全程分类、末端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置能力大幅提升。
实行垃圾分类,关系广大人民群众生活环境,关系节约使用资源,也是社会文明水平的一个重要体现。它看似是微不足道的“小事”,但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垃圾虽“小”,却牵着民生,连着文明。垃圾分类在宣传、执行上都存在一些难点,更难的地方在于持续性上。需要完善垃圾分类立法与顶层设计,制定严格的垃圾处理制度,我国应从顶层设计到细化落实,逐层制定垃圾处理相关法律法规,为垃圾分类提供法律依据和制度保障。在执行上,需要加大宣传力度,长期引导、奖惩结合,另外亦可采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助力垃圾分类。
垃圾分类是在前端将可回收物分出来,再集中到后端处理。但卓创资讯调研多位再生塑料业者人士,包括协会人士,认为垃圾分类并不会增加太多废塑料回收量,或者可能性较小。主要原因在于按当前回收方式,具有利用价值的废塑料已经被居民或家庭集中到废品回收站-废塑料回收商-再生塑料厂家生产处理了;而垃圾分类后,预计多数可回收物仍将通过以上渠道进入,或许将增加一些回收量,但大规模增加可能性较小。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