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财政部办公厅、住房城乡建设部办公厅、生态环境部办公厅联合印发关于组织申报2019年城市黑臭水体治理试点城市的通知。详情如下:
财政部办公厅 住房城乡建设部办公厅 生态环境部办公厅关于组织申报2019年城市黑臭水体治理试点城市的通知
财办建〔2019〕71号
各省、自治区财政厅、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生态环境厅,各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财政局、住房和城乡建设委(水务局)、生态环境局:
为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有关要求部署,2018年起,财政部、住房城乡建设部、生态环境部共同组织实施城市黑臭水体治理示范,中央财政分批支持部分治理任务较重的地级及以上城市开展城市黑臭水体治理,确保到2020年底全面达到党中央、国务院关于黑臭水体治理的目标要求,并带动其它地级及以上城市建成区实现黑臭水体消除比例达到90%以上的目标。按照示范工作安排,现组织申报2019年城市黑臭水体治理示范城市。有关要求通知如下:
一、支持方式及内容
财政部会同住房城乡建设部、生态环境部通过竞争性评审方式确定入围城市,重点向治理任务重、治理效果好且2018年没有城市入围示范的省份倾斜。中央财政对入围城市给予定额补助,对2019年入围城市,每个支持4亿元,资金分年拨付。入围城市按要求制定城市黑臭水体治理实施方案,明确总体和年度绩效目标,统筹使用中央财政资金及地方资金重点用于控源截污、内源治理、生态修复、活水保质、海绵体系建设以及水质监测能力提升等黑臭水体治理重点任务和环节,建立完善长效机制,确保按期完成治理任务。
二、示范城市选拔流程
(一)省级推荐。2019年,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结合实际推荐治理任务重、基础工作扎实的城市(不含直辖市的市辖区县)申报,其中,已有城市入围第一批示范的省份可推荐1个城市,无示范城市入选的省份可推荐2个城市。拟推荐城市按要求制定城市黑臭水体治理实施方案。推荐文件及实施方案于2019年5月20日(实施方案仅需提供电子版)前报财政部、住房城乡建设部、生态环境部。
(二)基础性审核。财政部会同住房城乡建设部、生态环境部组织专家对地方申报材料进行基础性审核,确定参加竞争性评审的城市名单。
(三)竞争性评审。财政部会同住房城乡建设部、生态环境部组织专家开展竞争性评审,相关城市现场陈述工作方案并接受专家问询。评审组现场打分,确定并向社会公示入围城市。2019年支持20个城市。
三、有关要求
(一)先治多奖,激励约束。
为督促尽快完成治理任务,中央财政建立激励约束机制,分批支持部分重点城市,支持力度逐批递减。入围城市按照要求及工作方案,抓紧开展治理工作,每季度报送工作进展情况。财政部、住房城乡建设部、生态环境部将根据中央财政资金绩效管理有关规定,结合生态环境部、住房城乡建设部城市黑臭水体整治环境保护专项行动相关结果,对入围城市治理情况分年开展绩效评价,根据评价结果奖优罚劣。
(二)标本兼治,确保实效。
入围城市要遵循黑臭水体治理科学规律,既注重采取工程措施,削减污染入河,强化污染治理,又注重源头管控,加大生态修复力度。突出治理实效,还给老百姓清水绿岸、鱼翔浅底的景象,使人民群众具有获得感、幸福感。
(三)海绵理念,综合施策。
入围城市在开展黑臭水体治理时,做好与其它政策的统筹衔接,推广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因地制宜推进城市海绵化改造,通过优化建设格局,恢复城市水系统的完整性连通性;建立统筹推进海绵城市建设、黑臭水体治理、地下综合管廊、生活垃圾分类等工作机制,突出综合效益,提升城市品质。
(四)创新模式,长“制”久清。
入围城市要结合实际创新投融资模式,视情况规范采取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等模式,发挥好财政资金的撬动作用,带动社会资本参与城市黑臭水体治理。建立完善制度办法,明确河(湖)长在黑臭水体整治长“制”久清的主体作用,切实履行组织协调等责任,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明确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和水体日常维护管理的单位、制度和责任人,并统筹使用财政补贴、收费等政策手段,形成城市水体运行维护的长效机制。
联系方式:
1.财政部经济建设司 殷毅
电话:010-68552520(兼传真)
邮箱:jjstzc@sina.com
2.住房城乡建设部城市建设司 陈玮
电话:010-58933160 58933542(传真)
邮箱:hmcs@mohurd.gov.cn
3.生态环境部水环境管理司 王谦
电话:010-66556270
邮箱:ssyysc@mee.gov.cn
附件:1.2019年城市黑臭水体整治示范城市申报指南
2.黑臭水体整治示范城市实施方案编制提纲
财政部办公厅 住房城乡建设部办公厅 生态环境部办公厅
2019年5月9日
2019年城市黑臭水体整治示范城市申报指南
一、申报
以城市人民政府名义进行申报,参考本指南和《黑臭水体整治示范城市实施方案编制提纲》编制实施方案后,报省级财政、住房和城乡建设、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审核。省级财政、住房和城乡建设、生态环境主管部门择优推荐地级及以上城市报财政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生态环境部。
二、评审内容
(一)基础性审核。
各省份推荐城市须满足以下条件:
1.城市人民政府成立黑臭水体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并由主要负责同志担任组长,明确部门分工。
2.已按照河(湖)长制要求落实黑臭水体的河(湖)长,建立明确的责任机制。
3.编制完成每条黑臭水体的综合治理方案,明确“控源截污、内源治理、生态修复、活水保质、长制久清”的措施。
4.城市水环境问题突出,黑臭水体治理压力大,控源截污、内源治理、垃圾清理等水质改善直接相关的主体工程,以及与黑臭水体汇水流域内的城市污水垃圾收集及处理设施建设、污水系统提质增效等黑臭水体治理的总投资不少于12亿元,未消除黑臭的水体长度不少于10公里(小于10公里的,应附必要性等方面的说明)。
5.承诺于相应日期前完成治理任务。
6.黑臭水体水质监测的点位明确,位置清晰。
(二)竞争性评审。
1.政府重视程度。
(1)黑臭水体治理工作纳入政府工作报告、政府工作任务部署文件、政府常务会或专题会议内容等。
(2)黑臭水体的河(湖)长均由党政负责同志担任,有组织、调度的日常工作记录。
2.方案科学性。
(1)治理方案采用系统治理思维编制,体现海绵城市理念,须明确控源截污工程(以城市污水管网建设为基础,包括污水收集处理,入河排污口治理及合流制溢流污染控制,工业企业污染控制、农业农村污染控制等)、内源治理工程(水体及岸线垃圾处理、底泥清淤疏浚及安全处置)、生态修复(生态岸线建设、海绵化改造)、活水保质工程(保障水体生态基流、再生水和雨水用于生态补水)。将河道内原位修复、投撒药剂等方式作为主要治理措施的,特别是采取调水冲污方式的,视为方案不合格。
(2)方案对问题和原因的分析定量化,对污染物产生量、工程措施削减量、与最终预期的效果有定量化数据分析。
(3)安排项目进度科学合理,具有明晰的时间节点、建设任务分解、进度计划等。
3.投资运行保障能力。
(1)项目建设和运营成本核算清晰,资金来源明确,有效整合现有资金渠道。
(2)采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的,已经纳入PPP项目管理库,完成“两评一案”;系统实施,严格执行“绩效考核、按效付费”,具有清晰的考核指标和要求,且可用性付费与绩效挂钩比例不低于30%。
(3)建立符合国家标准要求的排水管网及其维护养护机制和资金定额等相关标准;城市污水处理费收费标准不低于国家标准,制定污水处理费调整规划,承诺2020年前调整到位。
(4)建立健全垃圾收集(打捞)转运体系,明确经费来源,并配备打捞人员,及时清理转运垃圾,建立工作台账。
4.工作机制健全程度
(1)建立河长制的工作细则,有河长制的任命材料、工作会议纪要等,明确河长的责任清单、工作要求、考核及奖惩机制等。落实各部门职责分工,建立协调机制,有专职部门统筹协调好日常工作,住房和城乡建设、生态环境、水利、农业、发展改革、国土规划等相关部门的职责分工明晰,有支持黑臭水体工程实施等相关制度和办法等;建立定期例会、调度等工作机制并有工作痕迹。
(2)建立奖惩机制,黑臭水体治理工作纳入政府对部门及对各区人民政府的考核体系。
(3)严格实施排水许可、排污许可管理,工业园区按“水十条”规定,建设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其污水不得违规进入城镇污水处理厂。工业企业污水导致城镇污水处理厂出水不能稳定达标的,要限期退出;允许进入的,要核发排污许可,接入市政管网位置及排水方式征求城镇排水主管部门意见,实行信息共享并向社会公示。
(4)建立市政管网私搭乱接溯源执法机制。建立执法队伍、制度和工作机制,对污水直排、未经批准擅自纳管、工业企业偷排等行为有相关执法记录。加强市政管网私搭乱接溯源执法,杜绝工业企业通过雨水管网偷排工业污水;规范沿街经营性单位和个体工商户污水乱排直排,建立结合市场整顿和经营许可、卫生许可管理督促整改的机制执法监督机制,对小、散、乱排污户、工业企业的执法机制,并有执法记录;生态环境部门、城镇排水主管部门建立执法联动机制。
(5)工程质量监管机制完善,排水管网有严格的工程质量控制措施,包括材质检验、施工过程监理、闭水(气)试验、隐蔽工程验收、移交等制度,并有严格施行的工作记录。
(6)建立污水收集处理设施建设用地保障机制。优化审批流程,对黑臭水体治理项目报建、审批提供绿色通道;将从事城市黑臭水体治理的规划设计、施工、监理、运行维护的单位及其法定代表人、项目负责人、技术负责人纳入信用管理,建立黑红名单,定期向社会公布。
5.前期工作完备程度。
(1)项目的用地、可研、施工图等前期手续完善,具备开工条件。
(2)项目的启动资金落实。
6.形成管理机制。
(1)推行污水处理厂、市政污水管网与河湖水体联动“厂-网-河(湖)”一体化、专业化运行维护。示范城市承诺示范期内至少完成一个污水处理厂及其服务片区实施“厂-网-河(湖)”一体运维。
(2)分批分期完成生活污水收集管网权属普查和登记造册,建立和完善城市排水管网地理信息系统;开展城市建成区老旧污水管网改造和破损修复工作。按照国家标准要求的排水管网、泵站等设施的维护养护制度实施养护,根据管网特点、规模、服务范围等因素确定合理人员配置和资金保障,建立以5~10年为一个排查周期的长效机制。
(3)明确水体及各类治污设施日常维护管理的单位、经费来源、制度和责任人,明确绩效考核指标。
(4)建立定期监测机制,将黑臭水体相关监测经费纳入财政经费,委托通过检验检测机构认证资质第三方监测机构每年第二季度、第三季度对已完成治理的黑臭水体水质进行监测,至少监测一次,每季度首月10日前完成;根据需要开展雨(中雨、大雨)后水体水质监测;对不能稳定达标的排污口和雨污合流口开展水质监测。建立黑臭水体信息公开、公众举报及反馈机制,信息公开每半年至少一次。
(5)建立排水管网接入管理和服务机制,对排水方案设计、建筑小区生活污水纳管、经营性排水单位接入管理、工业废水排放清退和管理、污水排入排水管网许可、排水户登记备案等建立审批制度。城市建成区内未接入污水管网的新建建筑小区或公共建筑,不得交付使用。
(6)建立入河排污口工作机制,明确各排污口责任单位,规范化整治各排污口,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和监测标准规范开展自行监测;建立与辖区相匹配的监测能力,并按规定开展监督性监测工作。建立企业、工业园区排污情况和治污设施的日常监督监管机制。
(7)建立河岸垃圾及河面漂浮物的收集(打捞)、转运体系,并落实经费来源。
(8)建立统筹推进黑臭水体治理与海绵城市、地下综合管廊、生活垃圾分类治理等工作机制或工作计划,预期综合效益突出。
三、目标及验收标准
示范城市验收时应达到以下目标:
(一)实施效果方面。
同时满足以下要求:
1.建成区内全部黑臭水体消除,达到《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办公厅 环境保护部办公厅关于做好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效果评估工作的通知》(建办城函〔2017〕249号)的要求,居民满意度不低于90%;水面无大面积漂浮物,无大面积翻泥。
2.根据《城市黑臭水体治理工作指南》(以下称《指南》)的方法、频次对水体水质监测,每个水体上、中、下游的4项指标(透明度、溶解氧、氧化还原电位、氨氮)分别监测,每个点位都要达到不黑不臭的要求。按照要求,确定并固定监测点位,定期开展水质监测,其中,晴天或小雨时水体水质必须达标,中雨停止2天、大雨停止3天后水质达标,小雨、中雨、大雨的标准参照《降水量等级》(GB/T 28592-2012)执行。
3.已经完成治理的黑臭水体中,功能和景观方面均有良好成效,不少于30%的河段长度(或不少于3公里)达到水清岸绿、鱼翔浅底的要求。
4.污水处理厂进水COD浓度不低于250mg/L,或较2018年底提高10%以上。
(二)工程措施方面。
完成实施方案确定的各项工程建设任务,且满足以下要求:
1.建立较为完善的城镇污水收集处理设施。实现旱天无生活污水直排,城市污水处理系统效能进一步提升;城中村、老旧城区、城乡结合部管网及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完成,基本消除排水管网空白。
2.生活垃圾清运、处置体系有效建立,垃圾转运站、收运车辆、处置场有效运转、台账清晰;完成城市水体蓝线范围内非正规垃圾堆放点的清理,不得出现正规垃圾堆放点超范围堆放,河(湖、库)岸不存在随意堆放的垃圾。
(三)长效机制建设方面。
本指南中涉及的工作机制、管理机制等均建立并实施,并鼓励因地制宜创新更多机制。
四、其他说明事项
申报城市的申报材料、相关佐证材料电子版(正式文件需上传盖章文件的扫描件),可直接邮寄光盘或通过财政部、住房城乡建设部、生态环境部联系邮箱发送。
黑臭水体整治示范城市实施方案编制提纲
一、基本情况
城市黑臭水体的位置、分布情况;整治前的水质状况、目前整治情况、整治中存在的问题等。
二、现状问题及原因分析
以黑臭水体的汇水流域为单元,结合实际,根据主要污染物来源参考以下要点进行定量化分析:
1.污染源综合分析:城市生活源(包括点源和面源、合流制管网溢流污染)、工业点源、农业农村点源和面源等各类污染源的分布情况及其污染物排放量。
2.污水直排、雨污水管网混错接情况,污水直排、混错接分布(管网与小区混错接区域)与污染物排放量。
3.城镇污水厂尾水排放情况,对水体污染负荷贡献;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及排放情况,对水体污染负荷贡献;是否有接入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厂现象。
4.城市面源污染情况及布局。
5.城市合流制溢流污染情况及分布。
6.黑臭水体的内源污染程度、污染量;污染底泥深度等;岸线生活垃圾堆放点情况等。
三、黑臭水体治理目标和指标
参考示范目标及验收标准提出治理目标和考核指标,提出总体和分年度绩效目标。
四、黑臭水体治理措施
落实海绵城市建设理念,按照源头减排、过程控制、系统治理提出治理方案:
1.控源截污。
(1)污水直排的治理,明确截污方式及截污量,承接的污水处理厂(设施)及其规模。
(2)雨污混错接的治理,明确错接点点位及其改造方案。
(3)合流制溢流污染控制,若存在合流制溢流污染,明确治理方案,从源头减排、管网改造、调蓄、溢流口改造等方面明确具体工程措施;方案应采用模型方法进行优化比选、并评估控制目标的可达性。
(4)雨水径流污染控制。分析雨水产汇流区域改造的可行性,按照海绵城市的理念提出源头削减和系统治理的相关工程措施,改造后的雨水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及其污染物削减程度。
(5)城市生活垃圾收集、存储、转运及处理措施。
(6)工业点源、农业农村面源治理的措施。
2.内源治理。
(1)河湖水系底泥淤积深度,重金属是否超标。
(2)清淤控制标准,清理深度。
(3)清淤控制标准及具体清淤方式,清淤底泥处置方式等。
(4)岸线垃圾、河道漂浮物治理措施等。
3.生态修复。
(1)结合“蓝绿”空间的保护,明确堤岸的生态修复措施及布局。
(2)河道内的生态修复措施,湿地建设、水生动植物恢复等。
4.活水保质。
为提高河道水动力,用于活水的措施,包括补水的水源、水质和水量等。
5.能力建设。
提高黑臭水体排查、监测、监管能力,建立监管平台等。
6.项目安排。
明确具体工程项目,项目的安排应明确时间节点、进度计划等。
7.治理效果评估。
从环境容量角度,定量评估方案可达到的治理效果,分析水质变化情况和达标情况;从经济技术角度,定量评估方案的经济性、可行性。
五、建设运营模式
1.对于政府投资建设的,应明确相应的资金筹措方案和预算安排,相应的工作任务职责分工、考核方式、奖惩方式等;对于采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的,应明确建设资金筹集方案和工程预算安排,各方权益分配和风险分担机制,绩效考核、按效付费的挂钩比例、指标体系等具体要求,高效运营的保障机制,且不得形成隐性债务风险。
2.明确排水管网、维护养护资金定额标准;城市污水处理费收费标准不低于国家标准,或承诺在3年之内调整到位。
3.建立定期监测机制,每年第二季度、第三季度对已完成治理的黑臭水体水质进行监测,至少监测一次,每季度首月10日前完成;根据需要开展雨(中雨、大雨)后水体水质监测;对不能稳定达标的排污口和雨污合流口开展水质监测。
六、长效机制
建立以下机制,可因地制宜创新更多工作机制:
1.建立河长制的工作细则,有河长制的任命材料、工作会议纪要等,明确河长的责任清单、工作要求、考核及奖惩机制等。落实各部门职责分工,建立协调机制,有专职部门统筹协调好日常工作,住房和城乡建设、生态环境、水利、农业农村、发展改革、自然资源等相关部门的职责分工明晰,有支持黑臭水体工程实施等相关制度和办法等;建立定期例会、调度等工作机制并有工作痕迹。
2.建立奖惩机制,黑臭水体治理工作纳入政府对部门及对各区人民政府的考核体系。
3.严格实施排水许可、排污许可管理,工业园区按“水十条”规定,建设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其污水不得违规进入城镇污水处理厂。工业企业污水导致城镇污水处理厂出水不能稳定达标的,要限期退出;允许进入的,要核发排污许可,接入市政管网位置及排水方式征求城镇排水主管部门意见,实行信息共享并向社会公示。
4.建立市政管网私搭乱接溯源执法机制。建立执法队伍、制度和工作机制,对污水直排、未经批准擅自纳管、工业企业偷排等行为有相关执法记录。加强市政管网私搭乱接溯源执法,杜绝工业企业通过雨水管网偷排工业污水;规范沿街经营性单位和个体工商户污水乱排直排,建立结合市场整顿和经营许可、卫生许可管理督促整改的机制执法监督机制,对小、散、乱排污户、工业企业的执法机制,并有执法记录;环境保护部门、城镇排水主管部门建立执法联动机制。
5.工程质量监管机制完善,排水管网有严格的工程质量控制措施,包括材质检验、施工过程监理、闭水(气)试验、隐蔽工程验收、移交等制度,并有严格施行的工作记录。
6.建立污水收集处理设施建设用地保障机制。优化审批流程,对黑臭水体治理项目报建、审批提供绿色通道;将从事城市黑臭水体治理的规划设计、施工、监理、运行维护的单位及其法定代表人、项目负责人、技术负责人纳入信用管理,建立黑红名单,定期向社会公布。
7.推行污水处理厂、市政污水管网与河湖水体联动“厂-网-河(湖)”一体化、专业化运行维护。示范城市承诺示范期内至少完成一个污水处理厂及其服务片区实施“厂-网-河(湖)”一体运维。
8.分批分期完成生活污水收集管网权属普查和登记造册,建立和完善城市排水管网地理信息系统;开展城市建成区老旧污水管网改造和破损修复工作。按照国家标准要求的排水管网、泵站等设施的维护养护制度实施养护,根据管网特点、规模、服务范围等因素确定合理人员配置和资金保障,建立以5~10年为一个排查周期的长效机制。
9.明确水体及各类治污设施日常维护管理的单位、经费来源、制度和责任人,明确绩效考核指标。
10.建立黑臭水体定期监测评估、信息公开、公众举报及反馈机制,信息公开每半年至少一次。
11.建立排水管网接入管理和服务机制,对排水方案设计、建筑小区生活污水纳管、经营性排水单位接入管理、工业废水排放清退和管理、污水排入排水管网许可、排水户登记备案等建立审批制度。城市建成区内未接入污水管网的新建建筑小区或公共建筑,不得交付使用。
12.建立排污口定期监测机制,开展水体沿岸排污口排查,摸清底数,明确责任主体,逐一登记建档;建立企业、工业园区排污情况和治污设施的日常监督监管机制。
13.建立河岸垃圾及河面漂浮物的收集(打捞)、转运体系,并落实经费来源。
14.建立统筹推进黑臭水体治理与海绵城市、地下综合管廊、生活垃圾分类治理等工作机制或工作计划,预期综合效益突出。
七、资金保障
建设资金保障情况。除中央补助资金外的资金来源及筹措方式等,其中,采取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方式的,应明确融资渠道等。
运行维护资金保障情况。包括城镇排水管网维护养护、污水垃圾处理设施运营经费保障情况等。
八、责任落实
河(湖)长的责任落实,各部门职责分工明晰,城市人民政府对区(县)政府和各部门考核机制、奖惩机制建设等。
九、附件
1.主要工程项目及投资。
2.工程时序安排。
3.黑臭水体的水质监测点位分布图。
4.黑臭水体的分布图,治理后预期实现“清水绿岸、鱼翔浅底”的河段位置。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