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0日上午,环境保护部举行首场例行新闻发布会,发布2016年空气质量状况,介绍环境监测及《大气十条》工作进展情况。环境保护部环境监测司副司长吴季友、大气环境管理司司长刘炳江,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副站长傅德黔参加发布会,通报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环境保护部宣传教育司巡视员刘友宾主持发布会。
高度重视环境监测数据质量问题
新京报:近期有舆论认为现在考核排名压力很大,导致地方监测数据造假。请问环境保护部在保证数据质量方面有什么举措?另外,京津冀要建立跨区域环保机构这个问题讨论很久了,现在有没有方案和时间表?
吴季友:监测数据的质量是我们环境监测的生命线,数据的质量关乎监测事业的发展,环境保护部一直高度重视环境监测数据的质量问题。一是出台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从顶层设计上做好防控,印发《“十三五”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方案》和空气质量管理的工作方案。二是改革体制机制。2016年11月底,环境空气质量监测事权全部进行了上收,由以前的“考核谁,谁监测”转变为“谁考核,谁监测”,从体制上保障了监测数据免受行政干预。三是完善管理体系。印发了《国家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网络城市站运行管理实施细则(试行)》,通过事权上收以后,运维主体发生了变化,我们对运维公司的数据质量管理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四是健全质控体系。着手构建国家、区域和运维机构三级环境质量监测的质控体系,采取多重措施确保数据的真实。五是强化司法的震慑作用。我们积极与“两高”协调,2017年1月起实施的“两高”《关于办理环境污染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中,已经将环境监测数据造假,以“破坏计算机信息罪”论处,有效解决了造假定罪难的问题。六是严厉查处数据造假问题。通过采取飞行检查等多种形式,对数据造假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对涉嫌造假的严肃处理,对情节恶劣、证据确凿的依法追究责任,形成了强大的震慑作用。通过多重并举的措施,对保证数据的质量、加强监测质量管理,起到了很好的效果。谢谢。
刘炳江:中央提出探索研究京津冀跨区域机构的要求后,环境保护部立即牵头组织开展研究,一直紧锣密鼓研究探索之中,目前正处于可研阶段。下一步,环境保护部将加快工作进度,尽早拿出成果。
建立更完善的重污染天气预警机制
南方都市报:我想问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有消息称环境保护部与气象局将联合发布重污染空气预警,能否请您介绍一下接下来的发布机制,包括预警的标准是否会有所调整?第二个问题,我注意到在刚刚介绍的空气质量变化中,广州市PM2.5平均浓度与2013年相比下降32.1%,整个珠三角区域的下降幅度也比较大,请问广州空气质量改善的措施有哪些?第三个问题,许多地方都开展冬季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很多企业从11月就停产了,在这种情况下,红色预警要求企业停产,有点警无可警的感觉,能否取得实际效果?
吴季友:第一个问题,由于气象和环保部门在评价指标体系、分级标准和发布流程等方面存在差异,两部门发布的信息有时候存在不一致,给公众的认知和地方政府应对工作带来困扰。环境保护部与中科院合作研发了数值模拟系统,以空气质量监测数据和污染源清单为基础,结合污染源变化情况、扩散传输沉降条件、加上颗粒物组分监测的数据和雷达监测的数据,能够实时对我们的预报进行评估校准。且经过预测会商的结果,还要跟区域和地方进行会商,遇到重污染的时候,要求地方采取有针对性的预警措施,对重污染天气起到削峰的作用。
目前我们和气象部门正在进行研究,协商出台一个更完善的机制,把重污染的预警、分级、发布能够做得更完善、更有效,让公众和地方政府能够更好应对。
刘炳江:广州的问题放在珠三角考虑。整个珠三角包括广州市政府领导重视比较早,从2000年开始就率先提出大气复合型污染,制定规划早,执行也非常到位,主要特点有三个。第一,产业结构调整比较到位。现在珠三角没有钢铁企业,没有大的重工业企业,从2000年开始没有出现重化工比例上升的趋势,不但没上升,反而下降,执行得比较到位。因为有一个“腾笼换鸟”政策,珠三角产业逐步升级,跟发达国家走的路子基本上是一样的。第二,能源调整比较早,而且执行比较到位。珠三角煤炭消费量在咱们国家是最早下降的,而且从2005年,全国天然气消费量珠三角的量是最高的。而且机动车控制也是卓有成效。第三,领导重视、管理比较到位。珠三角环境执法、环境管理的政策落实比较好,很多有利于环保的政策,首先是在珠三角形成的。这给大家一个很好的范例。
关于第三个问题,目前,各地为应对重污染天气,出台了一系列强化措施,切实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从我们的角度来看,首先关注的是红色预警减排措施必须落实,这是符合法律依据的。衡量减排的效果不是停产企业的数量,而是减少了多少污染物。有的地方说红色预警期间停产了几千家企业,量很大,很吓人。但从我们对各地红色预警期间用电量的调度来看,下降幅度一般不超过20%。表面上说停了几千家,但没完全起到相应的污染减排效果,需要进一步按照企业污染物排放绩效情况,重点对污染严重、排放量大的企业采取管控措施。
其次,我们更希望地方采取科学的应对措施。有很多行业,比如水泥、制药行业,冬季产品需求量并不大,这些行业的企业完全可以科学安排生产周期,将检修时段从夏季挪到冬季,将生产时段放在空气质量好、环境容量比较大的季节,这就是比较科学的应对措施。为了保证人民群众身体健康,降低污染物峰值,大家应该合理科学安排企业的生产和检修,尽量调一调。
总体而言,第一要看实际的污染减排效果,不要光看停产的数量。第二现在有关行业应该科学地调度生产,实行精细化减排,措施要可核查、可定量。
空气质量要排名,变化程度也要排
凤凰网:在重点区域中,京津冀PM2.5和PM10的下降幅度相比珠三角来说要高一些,但去年全年排名10个最差城市中还是有9个在京津冀区域内。请问在排名过程中是否会考虑每个区域本身所处的经济发展情况来看下降程度,而不是以简单的空气质量达标情况来排名?
延伸阅读:
环保部印发《高污染燃料目录(二次征求意见稿)》
环保部印发《固定污染源排污许可分类管理名录(试行)(征求意见稿)》
刘炳江:排名是《大气十条》明确要求的,最好的十个和最差的十个,你说的问题是有道理的,因为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和发展所处的阶段不同,污染状况差异也很大。京津冀区域处在同一个空气流场里,环境污染一直处于高位,在74个城市排名中多数城市处在后面。我们内部也是有排名的,也有下降比例排名,下降比例最高的也基本在这个地方,因为它的绝对值高。正反两方面都要比,倒数前十位的给你压力,排名靠前的给你鼓励,大家切身感受最终还是与绝对值有关,但是这两方面的考虑都要有,地方政府都知道。
吴季友:我再补充一下。我们排名是从2013年开始的,环境保护部已经着手在研究通过变化程度进行排名,我们已经制定了《城市空气质量变化程度排名方案》,今年不光要排客观的空气质量,还要排变化情况,让地方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取得的成效在变化排名里面能够得到充分体现。
针对冬季采暖问题将采取力度更大的措施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目前大家普遍认为《大气十条》工作难点较多,尤其从前两年的情况看,即便前几个月的改善情况很不错,一到年底就收回去了,请问冬季还有没有更有力的大气治理措施?
刘炳江:《大气十条》的考核目标有两个,一个是相对值,一个是北京市的绝对值。相对值都完成了,现在盯的就是北京市绝对值问题。北京2016年PM2.5平均浓度是73微克/立方米,比2015年下降了8微克,下降了9.9%,从73微克下降到60微克左右,大家测算一下确实有一定的困难,困难最大的就是冬季采暖问题。去年我们和地方政府出台了一个2016年~2017年强化措施,进展非常好,也就是北京往南无煤区的建设进展比较好。去年刚开始,所以力度还不够大,但是今年力度会非常大,也就是说对2017年冬季采暖问题肯定会采取一些范围更广、针对性更强、力度更大的措施。
第一,摆在首位的是错峰生产。因为水泥、铸造、砖瓦比较成功地实施了错峰生产,在今年冬天要把老百姓采暖刚需增加的污染排放量,通过工业企业的节省压下来,所以这个错峰的力度和广度都会更加明显地增强。第二,中央有清洁采暖要求,做总体方案,工作层面已经开始对接。在传输通道上多个城市都有任务,而且今年清洁煤替代的力度会非常大,冬季采暖排放的污染物尽可能少增长一点。第三,对高排放车的管控,我们现在都知道柴油车排放污染严重,京津冀地区原料、辅料消耗量是最大的,1吨钢要有5吨辅料,所以柴油车的管控包括对劣质油品的打击,这些都是工作的重点。第四,调整产业结构的问题,国家有明确任务,在传输通道的城市尽可能提前完成,包括钢铁、玻璃和水泥。第五,重污染天气应对,现在我们对“2+18”个城市的重污染天气应对预案进行了评估,就是看在启动红色预警的时候减排比例是多少,目前基本评估完成,下一步将指导各地加快修订应急预案。同时,也要制定统一的减排比例,坚决防止“等风来”的思想,或者你减排10%、我减排5%、他减排3%的情况,要做大家都一起做,这个措施会非常有针对性,这是工作的重中之重。第六,很多措施的保障,我以前说过3类比较难啃的硬骨头,有机动车、采暖散煤和散乱污企业,很多大中型企业已经上了高端的治污设施,对没有上治污设施的散乱污企业进行大规模的整治,要通过环保的手段尽可能地减少“劣币驱逐良币”现象。
正在研究是否增加传输通道城市
每日经济新闻:目前我们说“2+18”污染传输通道,现在有一种说法是“2+26”,要增加8个城市,请问这种说法是否属实?为什么要把这8个城市增加进来?
刘炳江:大家也都知道,“2+18”个城市已经公开了,从今年实践来看,每次重污染发生的时候绝不仅仅是“2+18”城市,还有更多城市,这些城市到底是哪个,纳不纳进来,京津冀会不会有影响,大家都在研究之中。一旦要污染,所有城市出现同一个问题,同一个病,大家用同一个药方。总体要考虑几个问题,第一是不是同一空气流场,第二每一次重污染来的时候是不是出现同一个污染水平,第三产业结构是不是处于同一个层次。至于到底多少城市,哪些加进来,等确定之后会有官方说法。
已建成先进的空气质量高性能数值预报集群系统
中国青年报:请问每次重污染过程是如何预测的?另外,监测事权上收后,一千多个国控点如何运行?第三个问题是,未来除了三个重点区域外,会不会把西安、成都这样空气质量比较差的城市也纳入规划?
傅德黔:第一个问题,《大气十条》发布以来,环境保护部联合中国科学院已建成具有国际最先进水平的空气质量高性能数值预报集群系统,结合国家空气质量实时监测网、国内外主流气象预报资料,每日对未来7天~10天京津冀及周边区域空气质量形势分析和研判。建立了区域空气重污染预报会商机制,密切关注区域大范围重污染发生可能性动态和发展趋势,提前对重污染过程特征和指标进行预判,研判重污染开始、演变和消除关键过程,影响范围、严重程度、持续时间,以及影响城市和城市PM2.5小时峰值及出现时间等关键预报内容。
关于第二个问题,首先,运维质量的好坏关系到监测数据的客观性和权威性,环境保护部将加强对运维公司的监管和考核,确保运维质量。一是严格执行运维合同。城市站交接后,环境保护部将严格按照合同要求,对运维公司人员、车辆、设备配备、质控实验室设置等情况进行定期和不定期检查,对不符合要求的公司将开展约谈并责令限期整改。如在运维人员方面,我们要求运维公司的人员要接受培训,持证上岗,对运维人员、运维站点数也提出明确要求。在设备方面,要求所有进入国控站点仪器设备必须经过严格比对检验,合格的产品才能进入站点进行运行。二是规范运维操作。环境保护部对运维人员的运维和质控工作提出明确要求,要求运维公司严格按照相关规范,制定运维工作流程和管理制度,加强运维人员技术和职业操守培训教育,切实提高运维质量。三是建立监督考核机制。环境保护部将采用远程监控和实地抽查相结合、定期与不定期检查相结合、经费支付与运维考核相结合的监督机制,加强对运维公司运维质量的监督检查,确保运维质量。谢谢。
刘炳江:关于第三个问题,现在全国大气污染治理的重点是京津冀及周边、长三角、珠三角,但并不是其他地方不管,其他地方也在着力推动。关中地区确实存在严重污染,去年冬天就暴露出来这个问题,包括晋南地区问题也比较突出。为推动这些地方加快治污进度,我们做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推动空气质量未达标城市制定空气质量达标规划,落实地方人民政府的责任。
延伸阅读:
环保部印发《高污染燃料目录(二次征求意见稿)》
环保部印发《固定污染源排污许可分类管理名录(试行)(征求意见稿)》
关于每个区域大气污染成因,目前看,无论哪一个区域出现问题,都不外乎几个原因,如产业结构以重化工为主、能源结构以煤炭为主、交通运输方式以柴油为主、管理不到位、执法不到位等,这些问题是共性问题。但是要分析具体城市的污染成因,每个城市有各自突出的矛盾。大气污染成因是多方面的,大家关注城市质量不达标,希望能明确责任归结于哪一个企业,这要科学来说话。如果说这个企业关掉,空气就能变好了,那政府肯定就下决心干了。所以要求地方政府编制城市达标规划,根据突出矛盾采取针对性措施,国家很多专家团队也在指导地方做这项工作。
监测点位设置有严格审批程序
新华社:我有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有人质疑北京把很多监测站点放在公园里,这样能不能反映真实情况,请问监测站点位置的选择是怎么确定的?第二个问题,我这次跟随环境保护部到地方督查,发现散煤问题在农村确实很严重,散煤对重污染的贡献率到底有多大?像煤炭清洁化利用、推广清洁煤方面环境保护部主要做了哪些工作?是否有下一步考虑?
吴季友:我先来回答第一个问题。我们从上世纪的七八十年代开始了空气质量监测工作,经过30多年的实践,对空气质量监测点的设计有了一套完善的制度和程序。从技术上,根据多年的实践并借鉴发达国家的标准规范,2013年环境保护部发布了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点位布设技术规范,对监测点位的设置、监测点位的数量都有了明确的规定。从管理上,我国的环境空气质量点位的设置有严格的审批程序,点位的设置、变更和调整必须按照规范进行,并进行严格的审查审批。
一般来说,城市布设点位越多,点位越密集,越能客观反映城市的空气质量状况,但在实际工作中,我们既要考虑城市的规模、人口的数量,还有空间的代表性,也要考虑经济和技术等条件的要求。像北京目前共设有35个空气质量监测点,其中12个是国控站点,分布在不同的城区,其点位的设置符合国家空气质量监测点位布设的技术规范要求。“十三五”期间,我们对1436个国控网点还要进一步优化,可能还会进一步扩充,让它更有代表性,更能客观地反映我们实际的空气质量情况。另外还建设了16个空气的背景站点和96个空气的区域站点,而且还要建一些颗粒物的组分站和光化学监测站点,通过超级站的建设把空气质量站点布设得更加优化,更能体现它的作用。
刘炳江:第二个问题,从整个区域来说在采暖期间煤的贡献率是第一位的,不用任何怀疑。但是到了不同的城市,由于机动车保有量、工业结构差异较大,燃煤不一定占首位,如果要说定量的排放贡献率,各个城市有各个城市的数据,可能没法统一,但在整个区域煤的排放是首要的。
从煤炭利用结构来看,电厂的排放已经控制比较到位了,但散煤显得更加突出。冬季燃烧散煤采暖没有任何控制措施,这是冬季大气污染治理的一个突出问题。散煤有一个简单的数据:京津冀大约每年消耗4000万吨的散煤,这个数据仅仅包括城中村、城乡接合部、广大农村生活用的散煤,基本上是用于居民采暖的4000万吨的煤,不包括规模化畜禽养殖用的散煤,也不包括蔬菜大棚农业生产用的散煤。
2016年京津冀实施了200万吨电代煤、气代煤,煤改清洁能源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今年计划的电代散煤量是去年的数倍,力度是非常大的。无论气代煤还是电代煤,涉及电网基础设施的改造和天然气调峰措施,某种程度上是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加强,需要在资金、政策方面加大支持力度,目前已经纳入有关规划。对电网、天然气管网等基础设施比较成熟的地区,要率先开展,尽最大努力来替代,这是今年的任务。另外,加强其他地区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尽可能更大程度用清洁能源替代老百姓家的散煤。同时,一个比较有效的方法就是清洁煤替代,目前已经形成比较有效的推广方式。
京津冀仍有许多低效治污设施
经济日报:京津冀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相对来讲有一个过程,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对于推进先进环保技术来治理大气污染有何安排和举措?
刘炳江:京津冀区域产业结构、能源结构的调整确实需要一个长期过程,但目前大力推行环保技术可以有效降低污染排放。在这个区域里仍有很多低效的治污设施,这些企业排放量也比较大。这些设施确确实实应该彻底淘汰,上高端的。以脱硫为例,很多专家都提出来,非电行业的治理是落后的,非电行业在京津冀地区主要有焦化、钢铁、建材、有色、窑炉和锅炉,这些行业的标准已经到位了,这就可以开展大气污染治理技术深一轮的升级工作,我觉得这个时候确实到了。一些散乱污企业,要么没有设施,要么是治理设施十分落后,这些企业确实该淘汰了。你能承担更新运行环保设备的费用就继续在这个地区干,承担不了就得淘汰。现有企业设施里有的是国家最先进的,但也有落后的,现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同一类企业里面,“劣币驱逐良币”的问题还是比较明显的。目前,我们正在全面实行工业企业达标排放计划。让所有企业无论规模大小,都具有基本上公认的技术水平条件,这是环保调节的手段。
臭氧超标影响达标城市数量
中新社:发布材料中提到2016年空气质量达标只有84个城市,但长三角和珠三角PM2.5浓度还是挺低的,为什么只有84个城市达标?
吴季友:京津冀现在还没有一个城市达标,长三角有舟山、丽水几个城市达标,珠三角要多一些。但所有监测的338个城市,达标重点还是在西藏、云南、海南空气质量比较好的区域。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3个重点区域为什么有些达标天数不高呢?6项污染物里面还有臭氧,现在一些城市臭氧的问题开始显现,特别是在5月~10月期间,夏季臭氧出现超标的天数在增加,这也是我们下一步关注的重点。我们已经着手在推进这方面的工作,将采取措施来减轻臭氧污染,使我们总的达标天数、达标城市有所提高。
主持人:传统佳节春节在即,感谢新闻媒体一年来对环境保护工作的大力支持,提前祝朋友们新春快乐,阖家安康!
今天的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延伸阅读:
环保部印发《高污染燃料目录(二次征求意见稿)》
环保部印发《固定污染源排污许可分类管理名录(试行)(征求意见稿)》
原标题:环境保护部例行新闻发布会记者问答实录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