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外人眼里蓬勃发展、遍地黄金的环保产业,实际上却是几家欢喜几家愁。
“2015年新增水务规模,第一名北控740万吨、第二名首创330万吨,北控一家的新增规模就比第四名到第十名的合计还多。”3月30日,在E20环境平台主办的“2016(第十四届)水业战略论坛”上,E20研究院执行院长薛涛如是说。
过去10年,E20研究院每年都会统计环保企业运营、在建和新建供水、污水处理能力的数据。当日,薛涛用两张表把这一数字的10年变化趋势进行了清晰展示:红黄绿3种颜色分别代表国企、外企和民企,过去3年,红色一直在加速增长,黄色略有增长,绿色则出现下降。
“今天会上的演讲,桑德集团的文一波不再讲战略,而是讲技术,苏伊士则与重庆水务携手。这两张图告诉了我们,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薛涛向《华夏时报》记者表示。
对此,作为民企代表的北京碧水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何愿平承认,在E20环境平台评选出的“2015年度水业十大影响力企业”中,有2家民企、2家外企、6家国企,民营还是“挺弱小的”。
资深战略管理专家代维昭分析说,国企意味着实力强、有钱、负责任,但机制僵化、没有活力;民企的好处是效率高、灵活,但可能为了利润做出超越底线的事情;外企则意味着高大上。
国企跑马圈地
2015年年末,北控集团、光大国际与首创集团等多家中国企业对德国一家环保企业EnergyfromWaste(EEW)展开了竞购,EEW公司是德国乃至欧洲惟一一家专注于垃圾焚烧发电的企业,在德国垃圾焚烧发电市场占有率达17%,排名第一。
最终,北控集团以14.38亿欧元完成了对EEW公司100%股权的收购,收购交易额创下了中资直接投资德国企业的最高纪录,是2015年环保海外并购总额的近两倍。
抢购EEW的事情并非个案,近几年,环保领域的国企四处跑马圈地。首创2014年出资50亿元收购了新西兰Transpacific公司,2015年又耗资11亿余元收购了新加坡ECO公司;光大国际旗下光大水务公司分期收购了东达集团旗下大连东达水务公司100%股权;北京排水集团则收购了国际领先的水处理和生物废料处理工程承包商普拉克公司100%股权。
“目前在国家环保事业蓬勃发展的情况下,首创的战略定位是坚守初心、二次创业、激情进取、追求卓越,实现水务事业的可持续发展。”首创集团副总经理刘永政表示,在业务拓展方面,首创一方面要加强传统水务业务的规模性扩张,另一方面也要开拓新的水务业务。他也意识到,首创的摊子铺得很大,必须在企业管理方面形成自己独特的企业管理架构。
北控水务集团执行总裁李力则表示,大家印象中,国企大多是重资产企业,“钱多人傻”,前些年也确实是这样,但近几年已经发生了变化。在他看来,想获得高回报无非两个途径,一是垄断、二是创新,国企创新的挑战非常大,企业手里不光要有利器,甚至要有“神器”、“法器”才行。
民企戴“红领巾”
相比之下,民企在技术创新上则灵活得多。
上述论坛上,文一波讲了很多技术,有垃圾干湿分离技术、垃圾洁净气化技术、污泥高干脱水技术、农村污水处理技术,以及包埋技术等。苏伊士环境集团亚洲地区执行副总裁孙明华听了之后感叹,如果按照文一波说的,用垃圾洁净气化技术取代焚烧发电,其他企业就都“没有出路了”,北控花100多亿元收购EEW公司也会“被搞死”,这是“不让大家活的节奏”。
何愿平也表示,对于民企来讲,除了创新、创新还是创新,因为他们没有资本跟别人比重资产。碧水源拥有140亿元的资产,在水务行业属于比较靠前的位置,但他从来不跟别人说自己有钱,因为“有钱也比不过国企”。
“从投资人的眼光讲,最好是轻资产,100万吨水比1000万吨水还挣钱,为什么不做100万吨的呢。”何愿平说,“有能力的人就做轻资产。”
不过,何愿平也表示,为了所谓的重资产,他们去年也“戴了红领巾”。资料显示,2015年8月,国家开发银行旗下子公司国开创新资本有限责任公司以54.34亿元占有了碧水源10.48%的股份,成为碧水源第三大股东。
何愿平表示,在中国,环保产业仍相对封闭,“县委书记说了算”。作为民企,不能像首创、北控那样“大摇大摆地走进去”,有时候不得不走“侧门”。
“所以,‘戴红领巾’是无奈的。”何愿平说,“我做不了其他什么员,做少先队员行不行?”
谈起“红领巾”的话题,另一位民企代表、博天环境高级副总裁张蕾也表示,他们也算是“少先队员”,第一大股东虽然是民营股东,但第二大股东是国投创新基金,同时中关村担保集团的基金也是他们的股东。
外企挣扎求生
在民企无奈戴“红领巾”的同时,外企的目标则是“生存下来”。
当天的论坛上,孙明华重点介绍了一家新的企业——重庆德润环境有限公司(下称“德润环境”),它是苏伊士环境集团与重庆市水务资产经营有限公司于2015年底共同出资组建的一个新的环境投资平台,孙明华因此也兼任了德润环境总裁一职。
苏伊士环境集团旗下中法水务投资有限公司执行董事范晓军告诉《华夏时报》记者,苏伊士环境集团在德润环境的股权结构中占比25%。孙明华表示,这次是苏伊士环境集团第一次以小股东的方式参与合作。
“我们打破了一贯的合作模式,此前我们所有的30多家合作公司中,股份很少有低于50%的。”孙明华说,德润环境的成立其实是苏伊士环境集团在华战略的一个调整,因为公司想要生存,除了创新还要及时调整战略。
作为外资企业,孙明华的感觉是比民企还“冷”,她用了一个词来形容——不被待见。因为在他们参加的招投标项目中,很多地方政府在标书中就明确规定,外资企业没有资格参加招投标。
“我们不可能像首创、北控、碧水源那样大规模地做资产,不管是轻资产还是重资产,我们都做不到。”范晓军也表示,“这个舞台上,外资不是主要的公司。”他表示,目前在国内的环保行业,除了北控水务这种在香港上市又回来投资的企业,真正有外国背景的公司寥寥无几。苏伊士虽然不能说是绝无仅有的,但也是“为数不多的”之一。
不过,在孙明华看来,这只是中国环保产业发展过程中的正常现象,整体趋势还是朝着健康、公平的大方向发展。他们的心态“很平和”,因为已经在中国发展近40年了,基业非常好,短暂的市场不采纳没关系,他们还是会扎根中国市场。
原标题:国企跑马圈地、外企挣扎求生、民企“戴红领巾” 环保业“三国杀”中局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