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舆情监测室秘书长祝华新:
随着温饱问题的解决,近些年来,发展过程中的环境保护和生态安全问题成为网上热议的焦点。从环境舆情处置的角度,我提两个建议。
一是确保反映各方利益的声音都能够得到表达。环境问题涉及政府、企业、专家、学者、媒体、公众、NGO,各方都有话要说,要综合考察各利益相关方的利益表达,即便是隐形舆论也不能忽略,然后由政府调和,再协调、平衡各种利益关系。
二是环境问题的专业性很强,而舆论往往根据普通人的常识作出判断,这时就会出现舆论偏差。这就需要我们的意见领袖大V和专业的新闻媒体发挥自己的作用,对网络信息去伪存真,缓和网民的偏激情绪。环保部门也有必要与门户网站的环境类编辑进行专业交流,提高他们的环境知识素养与经验判断能力。同时,要发挥自媒体平台普及环境科普知识的作用。
清华大学媒体融合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导沈阳:
当前环境新媒体事业面临五大挑战。一是数据,要加大数据公开的力度,注意网络数据和传统数据的结合。二是透明,使网民能够看到受举报环境问题处理过程的每一个步骤。三是满足公众的个性化需求,例如能够随时分享当时当地的PM2.5等各种环境信息,这有利于推动公众参与环保。四是打造社群和生态。政府要制定规则,让每一个在生态圈中的生态对象找到自己的生态位。五是大数据,对国内所有环保方面的企业、NGO、新媒体代表做更细致的梳理。网络中的社群是去中心化的,在这一过程中会形成新权威,政府要做的就是去重塑新权威。这需要我们做好政务新媒体3个阶段的工作:第一个阶段,即政务新媒体1.0,是信息公开;第二个阶段,是网络互动;第三个阶段,是智能服务。
南方周末编委、社会新闻部、绿色新闻部总监朱红军:
环境传播正同时遭遇两个时代,分别是移动互联的新媒体时代和环保大时代,这对从事环境传播的媒体工作者来说是一个非常好的机遇,也是个空前的挑战。过去5年,中国媒体在环境领域的表现有了很大的进步,朝着专业、专门、专注方向发展的趋势非常明显,但客观地说,整体表现还难以匹配我们即将到来或者正在到来的环保大时代。这是战略和格局层面的问题。
如果说技术层面的问题,我想讲3个关键词。一是信息公开要有的放矢。2008年前,信息公开处于1.0时代,政府想说就说,想说什么就说什么。2008年出台信息公开条例后,进入2.0时代,怎么公开、公开什么有了制度规范。而现在到了移动互联新媒体时代,信息公开要走进3.0时代,最重要的是考虑用户需求,要有的放矢。二是科学传播要秀外慧中。秀外指互联网时代的用户体验要好,界面要友好;慧中指内核要专业,判断要客观,符合科学性原则。三是风险交流要求同存异。在很多环境焦点事件上,我们要做到的是最大化求同,但是遇到一些不一样的声音时,应该互相包容、互相交流。千篇一律或者众口一致,是不现实,也是不客观的。
环境保护部信息中心主任程春明:
首先谈一下对互联网时代的一些个人看法。信息高速传播大大缩短了时空限制,其传播速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互联网是信息化最重要的特征。在互联网时代,可复制、可分享的信息资源极大地丰富了我们每一个人的精神世界,人的思想得到了极大解放,凝聚了大众思想观念的创新,实现了从少数人创造到大众创造,并且共同分享的飞跃。
第二,新媒体。新媒体把监督、协调、引导作用发挥到了极致,我们要怎么发挥好环境新媒体的作用?我认为要发挥互联网思维,聚众智、聚众能,大家共同来解决我们原来解决不了的问题。这就是用新的方法解决老的环境问题。
最后,环境保护的网站。环境保护部网站和双微应该是互动关系。目前我们也在对网站进行升级,包括应部长要求开通部长信箱等,改变原本的单向发布。通过互动网站形成一个采集渠道,为双微工作提供更有效的支持。只有内部实现共享,才能更好地公开。
天津市环境保护局副局长苗加兴:
新媒体近些年来异军突起,对环保界来说,带来了非常大的机遇和挑战。我先讲讲机遇。
首先,有利于法律法规的宣传和实施。我们可以通过微博、微信等方式,把要传达的信息发布出去,让公众了解、知道环保方面的法律法规,并遵守法律法规。其次,有利于环境信息的快速传播。可以通过微博、微信及时把信息发布出去,让网民及时了解当地环保部门的新信息,不再误解环保部门。第三,有利于全民参与环保。传播正确的生态道德观和消费观念是环保部门的责任,也能促进网民的低碳生活和绿色出行。第四,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新媒体是我们了解社情民意,为老百姓解疑释惑的重要途径,也是环保部门和网民之间沟通的桥梁。
新媒体在给我们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挑战。第一个挑战,就是网民盼环保。过去老百姓求生存、盼温饱,现阶段求生态、盼环保。老百姓意识提高了,对我们的要求也提高了。
第二个挑战,是应对突发事件的压力。发生了突发事件,如果我们不能及时把正确信息发布出去,网民就会通过他们的渠道,把一些不正确或者是有些片面的、错误的信息发布出去,从而引起社会上一些不良情绪或者一些看法。因此,对政府、对环保部门带来了很大的压力。
第三个挑战,是环保部门适应新媒体的压力。应该说现在还不是特别适应。我们只有在机制、体制等方面,把新媒体掌握透了、运用好了,才能正确地和网民沟通,把环保部门的一些政策、法律法规以及规范传播出去,和公众形成良性互动,促进环保事业的发展。
重庆市环境保护局副局长陈卫:
随着全媒体时代的到来,舆论传播进入了秒时代,加上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公众环境意识快速崛起,在三者叠加背景下,环保部门从容应对舆论引导的状态一去不复还。近几年,重庆市环保局在主动进行舆论引导方面做了一些探索。
一是建队伍。2013年重庆市环保局成立网信办,配备了从事环境舆情监测、研判和引导的专职工作人员,与宣教部门合署办公。同时,加强了对全市环保系统新闻发言人、宣教干部以及乡镇环保员的培训,以提升各级环保从业人员的媒体素养。 二是拓平台。升级了官方网站。2014年我们开通了重庆环保官方政务微博、微信,实现了双微互动宣传。并在全国环保系统率先建成微博广场。三是强合作。与各类媒体加强合作,通过组织现场调研、新闻发布会、媒体开放日等形式,加强与媒体的沟通。今年世界环境日,我们策划了一场题为“点击六˙五 环保有法”的网络直播晚会,以宣传新环保法,普及环保知识。
环境保护部环境规划院副院长兼总工程师王金南:
“互联网+”极大地推动了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环境保护不能仅靠体制内的12万人,需要广大社会公众的关注和参与,只有“互联网+”和新媒体才能建成这种新的同盟体。这是新时代下环境保护的新思路。
“互联网+”不仅仅是加一个媒体、加一个宣传渠道,而是加入到环境管理的各方面。我们做环境监测要思考,加什么行业,比如可以加云计算、大数据等,从而提升综合能力。
如果从加减乘除思维来考虑,我认为“互联网×”也是一种很好的方式,“互联网×”可以极大地提升公众的环境意识,吸引公众参与环境保护。如果将非政府组织的环境监测加入到体制内的监测体系,这就会出现一种乘数效应。
陕西省环境保护宣传教育中心副主任杨松峰:
从本质来讲,互联网对这个世界是一种冲击。
我认为,互联网对环境宣教部门来说是一个好事。首先,互联网是环境宣教工作内容的扩展,是一种手段的更新。第二,新媒体提高了公众参与环境的意识,引入了公众参与,奠定了公众参与环保的基础。第三,新媒体有利于与公众交流,满足公众的诉求,有利于改善环保工作。第四,新媒体倒逼环保部门完善环境管理。
新媒体也带来很大的挑战。第一,新媒体的偶发性、个体化的成分很高。原创微博使我们很难辨别它的真伪,影响了我们的判断力。第二,新媒体对环保部门的人员、素质带来了考验。第三,公众非理性、叛逆性思维,对政府很多工作的质疑,极容易导致环境事件。
面对新媒体冲击,应该从以下4方面努力:
第一,更新我们对新媒体的观念。对待新媒体,要有平常心,“在战略上藐视敌人,在战术上重视敌人”。新媒体是传统媒体的更新版,环保部门运用好了就是有力的武器。
第二,我们要敢于先行一步,先进一言。环保部门要先做阵地的工作,如果我们不去占领阵地,就会有人去占领,以至于环保部门陷入被动。这样就要求环保部门要建设自身的媒体资源。
第三,环保部门要正视民众的声音。以往“搞定就是稳定”,“摆平就是水平”,如今内部调控、内部掌握的东西已经不存在,环保部门要真诚地去面对公众对我们环保工作提出的一些意见,或者是一些投诉,提高政府的公信力。
第四,环保部门需要吸引公众的声音。环保部门一家单打独斗是不行的,要充分发挥广大公众的作用,公众更应该是环境保护的重要力量。此外,环保部门也要发挥NGO组织等其他社会环保团体的力量,形成一个共同体,才能发挥环保部门的主导作用。
内蒙古自治区环境保护厅副厅长李剑:
“互联网+”对环保部门意味着什么?我认为,环保部门应该从两方面应对:第一,环保部门要适应。面对新的形势,环保部门要适应新挑战,研究新思路,提出新办法。主动适应是做好工作的前提和基础。
第二,环保部门要转型。面对“互联网+”,如果环保部门在环境管理上不转型,就是死路一条,转了就是阳光大道。只有加快环境管理转型,环保部门才会有更大的生存空间和发展机遇。
转型重点有以下几方面:首先,环境管理的思维方式要转,主要是环境管理变封闭为开放,变被动为主动,变应对为引导。其次,要注重工作方法的转型。工作方法的转型主要是转变“打法”,按照新《环境保护法》的要求,我认为信息公开、公众参与、诚信制度、舆论借力等都是工作方法转型的几个重要环节。
只有通过思维方式的转型和工作方法的转型,才能促进环保部门角色的转变。
甘肃省环境保护厅副厅长孙玉龙:
当前新媒体形势下,我认为环保部门应该从以下方面入手:
第一,环保部门要认识到新媒体的巨大作用,把握好我们发挥新媒体作用的主动权。无论从理论上来讲,还是实践效果,新媒体都对环保工作起到巨大的、
不可低估的作用。环保部门必须牢牢把握好主动权,特别是把握好新媒体这个主动权。
第二,环保部门要认清环保在新常态下工作的新格局。新媒体目前是环保部门进行管理的一个新手段,效果非常明显。在新常态下,环保部门要通过联合新媒体、传统手段以及经验,重塑环保工作的新格局。
第三,新媒体有助于认真履行环保部门的环保职责。环境政策的落实需要很多方式、手段、方法、措施,新媒体已经成为当下我们接地气工作的一种模式和措施,所以环保部门要不断地研究新媒体,推动环保工作的开展。
郑州市环境保护局副局长韩松涛:
首先,“互联网+”意味着在新的历史时期环保部门的历史使命,这是对人类社会的责任。
其次,“互联网+”意味着新时期环境保护部门在当今的历史发展进程中,要有效运用新媒体等科技手段,这也是环保部门了解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必然选项。
第三,“互联网+”是环保部门科学有效地谋划环保工作、创新工作思路、推动环境保护工作向前发展的新生力量。在大气污染防治特别是扬尘污染治理方面,我们很多举措都来自于网民的智慧,我们可以通过网络互通吸取更多建设性意见,从而提升我们的工作,履职尽责。
总之,环境保护工作,要抱着科学的态度,积极地运用新媒体、“互联网+”等手段,高效、务实地发展环保事业,发挥“双微”优势,助推环保发展,努力实现中国梦。
武汉市环境保护信息中心主任詹炜:
“互联网+”出现以后,从技术角度来说,产生了两方面效果。
一是在信息采集层。比如环境监测、环境执法等,目前已经用了在线监测等手段,下一步会在更多层次、更深更广地运用到感知技术。
二是与个体息息相关的应用服务层面。在环保系统内部,环保工作人员可以通过移动办公平台等智能化系统,实现环保系统各业务部门的数据信息共享。从社会层面来看,公众可以通过官方网站、官方微博、官方微信和手机APP实现信息获取和信息共享。
就环境宣教如何利用“互联网+”,我认为,互联网是与报刊杂志、广播电视一样的传播载体、传播渠道。在环境宣教工作中,应当把新媒体和传统媒体结合起来,统筹安排、统筹规划、统一策划,发挥各自的特点、各自的特征,互相弥补、协同联动,共同为环境保护发力。
成都市环境保护局纪检组长 边登荣
环保部门面对“互联网+”,我认为首先要强化“三最”意识。
第一,生态文明是“最”高文明。在改造自然的时候,不能破坏自然。
第二,互联网环保是“最”大环保。互联网环保包含最大的能量。
第三,阳光宣教是“最”强宣教。信息公开要有亮度,这样才不会被误解。科教知识要有强度,公众才不会有意见。
其次,要突出“四促”工作。一是用“互联网+”促进环保系统信息化建设;二是用“互联网+”促进环保工作法治化建设;三是用“互联网+”促进环保应用绿色化建设;四是用“互联网+”促进环保能力现代化建设,比如在线监测能力等。
原标题:互联网+,环境传播面临哪些机遇和挑战?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