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期间,我国生态环境保护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要进一步贯彻新发展理念,紧紧围绕服务高质量发展这一主题,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推进构建新发展格局。

首页> 大气治理> 碳交易> 评论> 正文

“十四五”如何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助推构建新发展格局

2021-03-12 11:33 来源: 中国网 作者: 董战峰

“十三五”时期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和世界经济深度衰退等多重冲击,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我国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取得新成就,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成效显著,完成污染防治攻坚战阶段性目标任务。长江、黄河、海岸带等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深入实施,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十四五”期间,我国生态环境保护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要进一步贯彻新发展理念,紧紧围绕服务高质量发展这一主题,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推进构建新发展格局。

加快结构调整,强化从根源上解决生态环境问题

当前,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结构性、根源性、趋势性压力总体上尚未根本缓解。“十四五”时期,推动低碳绿色循环发展是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大任务,以布局优化、结构调整、效率提升为重点任务,强化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突出标本兼治是基本思路。

统筹深化产业结构调整,加强综合治理系统性和整体性。加快煤电、石化、钢铁、水泥等高碳产业的低碳转型,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项目盲目发展,全面实施产能总量控制和新建项目产能置换要求,严控新增量。尽快推动石化等重点行业绿色低碳转型。城镇化建设、乡村振兴,农业现代化应将低碳作为约束标准。加大新材料、新技术研发和推广使用力度,深入推进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以能源结构转型为重点,着力构建清洁低碳能源体系。明确“十四五”及中长期煤炭消费总量控制目标和减煤路线图,严控新建煤电装机计划项目。大力实施终端能源电气化,加快民用散煤、燃煤锅炉和工业炉窑等用煤替代,加强存量治理,坚持增气减煤同步,推动电代煤,降低煤炭消费占比。加快非化石能源发展,推进特高压输电发展,加快提高可再生能源消纳能力。在交通领域要持续优化交通运输结构,提升轨道化、电动化和清洁化的水平。

以科技为重要支撑,实现资源依赖向创新驱动发展转变。提升生产技术和工艺水平,降低石化能源单位能耗。加强核能技术创新与安全保障,加大清洁能源地质勘探力度,发展太阳能、风能、水能、氢能、地热高效利用技术,攻克人工光合成等二氧化碳利用技术难关,提高碳循环效率。推进农业绿色发展,提升林田草等生态系统质量,坚持植树造林,增强生态系统固碳效能。制定国家低碳科技发展战略,推进碳捕集与封存技术突破,多路径赋能绿色低碳发展。加快推动交通运输电气化,以互联网+等科技手段创新引导形成绿色、共享生活方式。

突出以“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为总抓手,统筹污染防治与温室气体减排。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与常规污染物排放具有同根、同源、同过程的特点,要把降碳摆在更加突出、优先位置,对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一体谋划、一体部署、一体推进、一体考核,实现减污降碳协同效应。尽快制定实施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

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十四五”时期,要把握好新发展阶段环境污染治理特点,顺应污染防治攻坚战由“坚决打好”向“深入打好”的重大转变,围绕“提气、降碳、强生态,增水、固土、防风险”,牢牢把握“精准、科学、依法治污”的工作方针,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在大气环境方面,加强细颗粒物和臭氧协同控制,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当前臭氧污染问题逐步显现,成为影响环境空气质量的又一重要污染物,加强细颗粒物和臭氧协同控制成为改善环境空气质量的关键。强化多污染物协同控制和区域协同治理,以细颗粒物和臭氧协同控制为主线,突出抓好挥发性有机物和氮氧化物协同治理。

在水环境方面,治理城乡生活环境,基本消除城市黑臭水体。以河湖、海湾为抓手,推进美丽河湖、美丽海湾建设。以补齐城乡污水收集和处理设施短板为关键,推进城镇污水管网全覆盖,加强生活源污染治理。以企业和工业集聚区为重点,推进工业园区污水处理设施分类管理、分期升级改造。以降低氮磷负荷为着力点,加强农业源污染控制,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化。

在生态保护方面,实施生态系统管理,持续加强生态保护和修复。加快推进“三线一单”落实落地。加快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深入推进生态补偿。加强山水林田湖草等各种生态要素的协同治理,提高综合治理的系统性和整体性。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建立全国生物多样性监测网络,开展生物多样性关键区保护示范工作,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立法。强化国家级自然保护地和生态红线监管,制定生态保护红线生态环境监管办法,开展红线监测评估。

同时要进一步加强危险废物医疗废物收集处理,重视新污染物治理,着力提升危险废物环境监管、利用处置和环境风险防范能力。大力推进化学品环境风险管控,完成重点地区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搬迁改造。持续开展化学物质环境风险评估,加强风险控制和管理技术研究,加大对新污染物环境风险管控力度。加强海洋垃圾和微塑料治理,强化源头控制、及时清理和全生命周期管理。推进土壤污染治理,防控土壤污染风险,保障土壤环境安全。

加快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全面提升环境治理能力

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推进的基础支撑,要完善生态文明领域统筹协调机制,形成导向清晰、决策科学、执行有力、激励有效、多元参与、良性互动的环境治理体系,推动补齐补强现代环境治理能力建设短板。

强化生态环境统一监管,压实各方主体生态环境责任。完善环境保护、节能减排约束性指标管理,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考核结果作为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和奖惩任免的重要依据。完善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制度,不断健全工作程序、工作机制和工作方法,推动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向纵深发展。

创新运用市场调节政策,形成生态环境治理动力机制。建立健全稳定的财政资金投入机制和“谁污染、谁付费”的市场化投入机制。健全价格收费机制,落实污水垃圾处理收费政策和差别化电价政策。强化环保产业支撑,加强关键环保技术产品自主创新,鼓励企业参与绿色“一带一路”建设。创新环境治理模式,积极推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探索统一规划、统一监测、统一治理的一体化服务模式。

推动绿色生活和绿色消费,进一步构建完善大环保格局。增强全社会生态环保意识,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大力弘扬生态文化。充分发挥各类媒体作用,大力宣传环保工作先进典型,及时曝光突出环境问题及整改情况。加大环境信息公开力度,健全环境决策公众参与机制。完善监督举报、环境公益诉讼等机制,鼓励和引导环保社会组织和公众参与环境污染监督治理。

健全统筹实施机制建设,提升治理效能水平。着力建立完善与新发展格局相适应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体系,在生态文明体制改革顶层设计总体完成的基础上,充分有效发挥改革措施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有效激发相关责任主体内生动力。统筹强化监管能力、投入机制和全民行动,从执法、监测、信息、科研、人才队伍等各方面提升监管能力。建立地上地下、陆海统筹的生态环境治理制度,建立地下水、地表水、土壤污染协同防治制度,建立陆海统筹的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修复制度,进行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展开全文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
2
收藏
投稿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查看更多相关报道

今日
本周
本月
新闻排行榜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