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12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开闸调水,全线绵延1432公里,一渠清水从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陶岔,途经河南、河北、天津、北京,一路北上。如今,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已有五个年头,累计向河南、河北、天津、北京四省市调水超258亿立方米,惠及沿线24个大中城市,直接受益人口5859万人。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五周年之际,北京青年报记者实地探访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沿线城市,聚焦当地为了保护水质发展生态产业等情况。
取出的“丹江水”可直接饮用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全面通水至今五周年,已累计向河南、河北、天津、北京四省市调水超258亿立方米,惠及沿线24个大中城市,直接受益人口5859万人。
在北京,城区“南水”占自来水供应量的73%;在天津,14个区居民全部喝上“南水”,“南水”已成为天津供水的“生命线”;在河南,受水区37个市县全部通水;在河北,石家庄、保定等80个市县区用上南水。
河南南阳是渠首所在地和核心水源区,12月7日,北京社会各界30名普通市民与媒体记者一道,来到中线工程水源地南阳市淅川县参观渠首大坝。当天,北青报记者跟随淅川县环境监测站工作人员乘船到达丹江口水库一处取水点,工作人员现场用设备在水库取水,随后分发给来自北京的市民代表和媒体记者饮用,“清凉、甘甜、无异味”是很多市民对“丹江水”的评价。
取水的工作人员石亮介绍:“丹江口水库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源地,水质长期稳定在II类以上,部分优于II类,可以直接饮用。”
每天调水量相当于一个西湖
南阳市委常委、副市长孙昊哲介绍,自2014年12月12日通水,截至今年12月3日,共调水258亿立方米,每天调水1400多万立方米,相当于一个西湖的容量。北京市的监测表明,由于“南水”的回补修复,北京市平原区的地下水位持续回升3.16米。
据了解,丹江口水库位于河南省淅川县和湖北省丹江口市,跨豫鄂两省。丹江口水利枢纽是20世纪50年代末期国家兴建的综合开发和治理汉江流域的大型水利枢纽工程,总面积846平方千米,总库容290.5亿立方米,是亚洲库容最大的人工淡水湖。库区水位最深处在豫鄂两省省界江心,深达80余米。陶岔渠首枢纽工程位于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龙头”,终点是北京团城湖和天津外环河。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全长1432公里,一期工程年均向河南、河北、天津、北京等四省市20多座城市调水95亿立方米,有效缓解了中国北方水资源严重短缺局面。
水库库区超两千人清漂护水
北青报记者获悉,自2014年底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通水后,南水北调中线建管局不断建立健全水质安全风险防范体系,在渠首、河南、河北、天津分别建设了设备先进的水质监测实验室,由南到北共设置了13个水质自动监测站,每天自动采水监测4次;沿线设置30个固定监测断面,每月开展常规监测,数据直接发到水质监测网站上,监测内容包含溶解氧、PH值、浊度、总磷等多项指标,持续跟踪总干渠输水水质。
目前,南阳在水库库区成立了5支共2000余人的水上清漂队和岸上护水队,对库周区域进行全天候保洁。这里还有一个专为保护渠首枢纽和库区水质安全而设置的派出所——淅川县公安局陶岔派出所,民警不间断地乘船在丹江口水库进行巡逻,打击非法采沙、非法捕捞等违法犯罪行为。
此外,南水北调总干渠沿线按照两侧各100米林带宽度标准,连续三年开展干渠绿化,共完成造林3.7万亩,成活率达95%以上,率先在全线建成了连南贯北的生态防护廊道。
京宛七个重大项目集中签约
在国家南水北调对口协作的战略框架下,2014年因水结缘的北京与南阳全面确立协作关系,北京市每年安排协作资金5亿元支持水源区建设,组织在京国企赴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沿线城市开展对接合作。仅在南阳一地,北京市就累计投入协作资金7亿元,实施产业项目近200个,落地产业项目36个、投资50多亿元。北京首创集团、北汽集团等企业来宛支持建成一批特色农业种植基地和一批特色小镇,带动2万多贫困人口稳定增收。
在此基础上,12月6日上午,京宛合作工作座谈会暨项目签约仪式在河南省南阳市举行,7个重大京宛合作项目集中签约,签约的7个合作项目中,涵盖了人才协作、金融、文旅等领域。
“我们将把高光谱视频成像等前沿技术用于南水北调中线源头水质监测,并借助南阳光电产业基础开展成果转化。”北京理工大学“光电成像技术与系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许廷发在签约仪式上表示,北京理工大学将在南阳建立技术研发与转化应用基地。
“这些项目将北京的教育、科技、产业资源优势和南阳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很好地结合起来。”南阳市副市长孙昊哲表示。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