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企业已经达标排放,但排放出的那部分大气污染物产生的异味,仍然不能被周边或下风向的群众感官所接收。处理这一类投诉问题,当地生态环境部门应及时向地方党委、政府建议,逐步规划搬迁企业或居民。
2018年度全国“12369”环保举报办理情况显示,各地紧密围绕公众举报线索开展执法监督,努力做到“事事有结果、件件有回音”,切实解决了一大批关系公众切身利益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但是,仍有部分信访“老大难”问题的处理力度和效果欠佳,一些企业投诉次数高达上百次。对于这一问题,必须深入调查这些问题背后的深层次原因,以便对症下药、分类处置。
一是企业达标排放但仍有异味的问题。群众投诉的这类企业,从环境执法监管角度看并无违法违规行为,也做到了大气污染物达标排放。这部分企业之所以成为投诉热点,主要是因为排放的大气污染物中有类似硫化氢、氨等嗅阈值很低的恶臭气体。尽管企业已经达标排放,但排放出的那部分大气污染物产生的异味,仍然不能被周边或下风向的群众感官所接收,因此,产生的矛盾往往比较尖锐。
处理这一类投诉问题,实际上已超出了生态环境部门的能力范围。当地生态环境部门应及时向地方党委、政府建议,逐步规划搬迁企业或居民,以彻底解决污染扰民问题。
二是布局不当反复投诉的环境问题。群众投诉的这类问题大都是因规划布局不当造成的,如在企业周边规划建设住宅小区或学校,在居民区或学校周边规划建设城市轻轨,在乡镇或村庄附近规划建设生活垃圾填埋场,在住宅小区或学校周边规划建设卡拉OK厅或烧烤店等。引起这类环境问题的原因,大多是因为没有统筹协调好城市规划、土地利用、生态环境保护三大系统导致的。
解决此类环境问题,需要当地党委、政府组织协调,城市规划委员会具体牵头,国土、生态环境、发改、工信等部门积极配合,方能共同推动解决和预防因布局不当而产生的环境问题。
三是产业结构落后的环境问题。这类环境投诉问题是因当地产业结构落后造成的,由于生产工艺落后、生产设备简陋,无论企业如何加强治污和管理,污染物排放强度和总量很难降下来。
对这类环境问题,切忌就环保论环保、就治污说治污,必须依靠科技改造传统产业,依靠集约化发展整合传统产业,依靠产业结构调整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生态环境部门应主动配合科技、发改、工信、财政等部门,在逐步升级传统产业、淘汰落后产能、压缩过剩产能上下功夫,从根子上解决这类环境投诉问题。
四是藐视法律我行我素的环境问题。有少数群众反映强烈的环境投诉问题,涉事企业往往有严重的环境违法违规行为,但对生态环境部门的执法监管却置若罔闻,依然我行我素、有恃无恐。这类企业背后或许有地方领导站台,甚至不乏官商勾结的“黑保护伞”。
处理此类环境投诉问题,单靠当地生态环境部门是无法解决的,必须借助中央生态环保督察或省级生态环保督察的力量,通过严肃的政治督察和严厉的问责追责,打掉环境违法企业背后的站台者或“黑保护伞”,恢复当地良好的政治生态,进而重塑正常有序的执法环境,解决群众投诉的难点问题。
五是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的问题。在群众反映的环境问题中,还有一类比较特殊。之所以特殊主要是因为这类问题看似环境投诉,实质上夹杂着老百姓的其他诉求,又或是以环境投诉为名谋取其他利益,如拆迁补偿、青苗补偿、征地补偿、医疗补偿等。
对这类特殊的环境投诉,生态环境部门一定要搞清楚投诉背后的“玄机”,透过现象看本质,摸清投诉者的真正动机,在做好环境执法本职工作的同时,主动向当地党委、政府报告情况,及时向政府有关部门通报案情,并提出建设性意见建议,积极协助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化解矛盾、解决问题。
作者单位:生态环境部西南督察局
原标题:分类处置 对症下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