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社会的发展总是在曲折中前进的,这句话似乎对中国的国情尤为适用。政策经常经历忽左忽右的变化,“面多了加水,水多了加面。”不过,前进,总是一贯不变的方向。
2018年,是污染防治攻坚战的第一年,也是中国生态环保工作乘胜追击、扩大战果的一年。从“大气十条”的单兵突进,到七大标志性战役的“全面开花”,环保人在这一年里四处出击,成果颇丰。
不过,经济与环保历来就是一对矛盾体。环保工作的扩张,预料之中地也遭遇到了各方的压力与抵抗。一场突如其来的贸易战,更是给了抵抗者理由和口实。从2018下半年开始,有关“经济下行环保将放松”的传言就不绝于耳。事实上,环保工作也经历了一些回调。
2019年,环保工作将继续“坚守阵地、巩固成果”。但不管怎么调整,绿水青山和蓝天白云已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中国再也不可能回到以前那种“只顾经济不管环境”的发展模式,环保不会走回头路,污染防治攻坚战也将坚定不移地继续打下去。
“信心是2017年最大的收获”
2018年,对于环保人来讲,是从一片欢乐祥和的气氛中开始的。
“大气十条”终于完成了,让很多人松了一口气。要知道,就在一年前,2017年的元旦还经历了长达一周的“跨年大雾霾”。2017年1-2月,北京的PM2.5平均浓度比2016年反弹了60%多。专家说,除非接下来的每个月都能达到历史最好水平,否则“大气十条”的目标难以实现。
背水一战!是贯穿整个2017年的关键词。3月、4月、5月……北京市几乎每个月的PM2.5都达到了历史最低值,京津冀“2+26”城市掀起了5600人参加的“史上最强”大督查。到了12月,很多地方的环保局甚至放下手头工作,全员上街检查,24小时连轴转,总算确保“大气十条”的任务顺利完成。
“2017年是中国环保事业发生巨大变化的一年,很多重量级的事件都足以让这一年载入中国环保史册。但在我看来,信心,才是2017年带给我们最大的收获。”在总结2017年经验时,原环保部新闻发言人刘友宾如是说。
彼时,从上到下的环保人都是信心满满、踌躇满志的。“大气十条”这么难的任务都完成了,还有什么干不成的事呢?
“上一个督查还没完,下一个行动又来了”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借着“大气十条”的东风,接下来要做的就是乘胜追击,扩大战果。
3月13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第四次全体会议召开,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公布。在这份被媒体称为“近40年来最有远见和魄力的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中,开篇就是关于自然资源和生态环保的内容,组建生态环境部,整合分散的生态环境保护职责,统一行使生态和城乡各类污染排放监管与行政执法职责被提上了日程。
1998年由国家环保局升格为国家环保总局,2008年由国家环保总局升格为环保部,2018年又由环保部升格为生态环境部……国家环保机构延续了“逢8必升”的历史。公众环境研究中心主任马军惊呼,“环保机构的职能从来没有达到现在这样的强度,生态环境部已经是新中国历史上职能最强的环保机构了。”
进入5月,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在北京召开。除了出访的栗战书,习近平和其他5位常委悉数出席,规格之高前所未有。
与以往历届全国环境保护大会相比,这次会议有“四个第一”:第一次由党中央决定召开,第一次有总书记出席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第一次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名义印发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重大政策性文件,第一次将会议名称改为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难怪有人说,这次大会是生态环保的“历史最强音”!
新机构挂牌了,新大会也召开了。接下来,千帆竞逐,百舸争流,顺理成章。
早在4月底,去环境部参加例行新闻发布会的时候,宣教司就跟记者们打好了招呼:5月份有督查,要请大家去采访。令人没想到的是,督查一下子来了,竟然那么多。
5月7日,2018年城市黑臭水体整治环境保护专项行动启动。5月9日,打击固体废物环境违法行为专项行动开始。5月20日,全国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专项第一轮督查打响。5月30日,第一批中央环保督察“回头看”全面启动。6月11日,2018-2019年打赢蓝天保卫战重点区域强化督查正式开始……
督查接着督察,行动连着行动。在海南三亚参加的黑臭水体整治专项行动还没结束,广西水源地督查的通知就来了。刚从黑龙江结束中央环保督察“回头看”的采访,就又收到通知,第三轮黑臭水体整治专项行动开始了,要去山东。
这么多记者撒出去,有关各地环保的新闻霎时间铺天盖地。《中央督察组放狠话 副部长建议市领导住臭水沟边》、《面积堪比120个足球场 齐齐哈尔一黑臭水体20年无人治理》……一时之间,环保领域炮声隆隆,消息不断。
直到6月16日,起草时间近一年,先后五次集中征求意见,几十易其稿的《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正式印发,才为这一轮环保风暴画上了一个逗号。随着暑假的到来,为期两个月密集的环保行动也迎来了短暂的修整期。
“环保工作面临非常大的压力”
“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时间紧、任务重、难度大,是一场大仗、硬仗、苦仗,必须加强党的领导。”早在5月份的生态环保大会上,国家主席习近平就提前发出过这样的警告。
上半年的大好形势,似乎让人忘记了污染防治还是一场“攻坚战”。下半年,突如其来,“硬仗”和“苦仗”的阶段到来了。
其实,早在上半年污染防治攻坚战如火如荼之时,外部环境就悄悄发生了一些变化。3月22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在白宫签署对中国输美产品征收关税的总统备忘录,由此引发了一场扩日持久、波诡云谲的中美贸易大战;国内这边,6月1日至7月12日的42天内,全国共有108家P2P平台爆雷,金融形势也陡然色变。
7月3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年中会,给出的判断还是“经济运行稳中有变,外部环境发生明显变化”。到了10月3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再次开会,对经济形势的判断已经变成了“经济下行压力有所加大,长期积累的风险隐患有所暴露。对此要高度重视,及时采取对策”。
从10月开始,蓝天保卫战重点区域“强化督查”也悄悄改名为了“强化监督”,环境部给出的解释是,“督查”与“中央环保督察”容易混淆,所以进行了修改。
10月30日,第二批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回头看”全面启动。与第一轮不同,这一轮没有邀请记者参加,但仍会不定期地公布一些典型案例,比如山西太原禁煤“一刀切”影响群众温暖过冬、辽宁绥中县政府变造文件虚假整改等,同样造成了很大的社会影响。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已经处于‘白热化时期’,环保工作正面临非常大的压力。”多个接近环境部的人士私下说。
为了证明环保与经济是协调发展的,11月中旬,环境部还就“环保与经济关系”开展了一次大型主题采访活动,邀请记者去上海、广东等地进行报道。不过,也有人觉得,这已经超出了环境部的本职工作。按理说,环境部只需把生态环境工作做好即可,经济的事应该由其他部门来负责。
无奈,这就是中国的国情,环保部门背负了太多的责任,经济不好了找他,供暖不热了找他,环境恶化了也要找他。
似乎是对下半年的微调做出回应,进入秋冬季后,北京市11月的PM2.5平均浓度上升到了74微克/立方米,比去年同期46微克/立方米的水平反弹了60%多。与此同时,一篇题为《雾霾返场》的文章也开始在朋友圈中流传。要环境,还是要经济?成为摆在决策者面前的一道两难选择。
“不能放宽放松,更不能走回头路”
从激进到回调,2018年,污染防治攻坚战为啥走了一个圈?
一方面,这几乎是必然的,无论是国内国外,环保工作从来都是与利益集团做斗争的。随着环保工作力度的加强,必然遭到利益集团的抵制;另一方面,今年又存在偶然因素,中美贸易战的爆发,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国经济的走势和预期,给环保工作带来了不小的压力。
12月19日至21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京举行,在会议确定的明年重点工作任务中,相比去年少了有关“生态文明建设”的表述。
“环保政策本身就是调控经济的一种手段,可以根据经济发展的形势或加紧、或放松。今年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所以环保政策到了一个重新调整平衡的节点。”复旦大学环境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李志青解释说。
在环境部召开的传达学习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部党组(扩大)会议上,确定了明年生态环境工作的“20字方针”,即:坚定信心、保持定力、精准聚焦、协同共进和优化服务。
“经济下行压力下,一些地方对生态环境重要性的认识有所弱化。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要坚守阵地、巩固成果,不能放宽放松,更不能走回头路。”会议强调说。
可以预见的是,明年生态环境领域或许不会出台更加激进的措施和手段了,保持政策力度,巩固工作成果将成为主题。然而,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要想坚守阵地,恐怕也不是轻轻松松就能做到的事情。
2019年,污染防治攻坚战,硬仗才刚刚开始。
原标题:亲历污染防治攻坚战:2018年为啥从激进到回调?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