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水环境修复需求强烈,草原、湿地修复
1、水环境污染状况依然不容乐观
根据《2016环境状况公报》,全国地表水1940 个评价、考核、排名断面(点位)中,Ⅰ类、Ⅱ类、Ⅲ类、Ⅳ类、Ⅴ类和劣Ⅴ类分别占2.4%、37.5%、27.9%、16.8%、6.9%和8.6%,Ⅳ类、Ⅴ类和劣Ⅴ合计占比32.3%。6124个地下水水质监测点中,水质为优良级、良好级、较好级、较差级和极差级的监测点分别占10.1%、25.4%、4.4%、45.4%和14.7%,较差级和极差级合计占比60.1%。
2016年全国地表水水质类别比例
2016地下水水质类别比例
2、万亿水环境修复市场待释放
广义的水环境修复概念应该包括水环境的控污截流、生态修复、景观改造、底泥疏浚、引水工程等全方位的修复措施。
环保部环境规划院副院长吴舜泽在2017(第十五届)水业战略论坛表示,在《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编制过程中,采用基于重点领域工程任务量的测算方法,依据投资单价和工程任务量初步估算,预计完成“水十条”的全社会投资大概是4.6万亿元。采用投入产出模型,模拟得出“水十条”通过加大治污投资将带动环保产业产出增长约1.9万亿元。
2017-2018年水环境综合修复治理市场超2万亿,其中,控污截流1-1.1亿元,生态景观4000-5000亿元,水质改善2000-3000亿元,运维市场400亿元。
草原生态压力依旧
2016年,全国草原综合植被盖度(某一区域各主要草地类型的植被盖度与其所占面积比重的加权平均值)达到了54.6%,较上年提高了0.6个百分点;全国天到2020年,草原覆盖率要提高到56%,将促进市场订单有效释放。
国家湿地投入持续攀升。近年来,在自然变化和人为活动的共同影响下,我国湿地保护形势严峻。2014年1月公布的第于次全国湿地资源调查结果显示,全国湿地总面积5360.26万公顷,湿地面积占国土面积的比率(即湿地率)为5.58%。与第一次调查同口径比较,湿地面积减少了339.63万公顷,减少率为8.82%。其中,自然湿地面积4667.47万公顷,占全国湿地总面积的87.08%。与第一次调查同口径比较,自然湿地面积减少了337.62万公顷,减少率为9.33%。
“十一五”、“十于五”、“十三五”期间,全国湿地保护工程预算总投入分别为90.04、129.87和176.81亿元,“十三五”期间相比“十于五”增长36.14%,呈现稳步提高态势。
全国湿地预算投资额稳步提高(亿元)
财政支持方面,全国公共财政支出中,水体污染防治和自然生态保护类支出自2010年以来均保持了增长态势。其中,水体污染防治支出2014年以后的增速明显提高,均在12%以上。2016年,该类财政支出金额达到647.82亿元,相比2015年增长21.18%。
生态类全国公共财政支出保持增长态势
二、PPP带来生态盛宴,加速行业分化
1、生态类PPP项目数量和投资额占比均位于前列
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类项目是PPP模式的重点推行领域。截止2017年9月,财政部入库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类PPP项目共886个,占入库项目总数的6.23%,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类PPP项目投资金额总计9109.59亿元,占财政部PPP项目总投资额的5.12%。无论从项目数量还是总投资额来看,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类PPP项目均位于各行业前列。
各行业PPP项目数量占比
各行业PPP项目总投资额占比
从2016年6月以来,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PPP项目的数量和投资额占比不断提升。财政部第四批PPP示范项目评审工作启动,优先支持生态环境保护类项目,将引领更多生态类项目采用PPP模式。
2、2017年以来,上市公司新增生态修复类订单大部分采用PPP方式
筛选出已做过生态修复类项目且信息披露较为充分的20家上市公司(具体范围见3.5节表格10),并对其近三年的订单进行了统计。2015年以来,上市公司已公告生态类订单数量总体出现了明显的增长,其中超过半数的订单会以PPP模式实施。2017年以来,生态类PPP订单的占比达到了80.77%,相比2015/2016年的60.61%和51.64%均出现了大幅度的提高。上市公司新增生态修复类订单越来越多地采用PPP模式。
上市公司采用PPP模式实施的生态修复类订单占比提高
3、生态类PPP投资金额较大,项目综合性强
生态类PPP项目的平均投资金额约为10.3亿元,项目投资金额较大。
生态修复类(尤其是水环境修复)PPP项目的综合性有所提高。通州8个水环境修复项目几乎均由“环保+建筑园林”的联合体中标。水环境修复本具有复杂度高的特点,PPP又为大型公用项目提供了良好的融资和实施模式,使得投资大、周期长、综合性强的项目可以有效地执行,于者叠加则催生了体量更大、综合性更高的生态修复项目。
4、企业分化加速,大企业迅速做强上市公司订单规模比以往相对变大
对具有代表性的20家生态修复公司2015、2016和2017年的订单(截止10月底)进行了统计。结果显示,5亿以上的生态修复类订单的占比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尤其进入2017年以后,5亿以上的订单占比达到54.62%,相比2016年的33.68%提高了20.94%;其中10亿以上的订单占比更是从2016年的16.84%跃升到了32.31%。
5亿以上订单占比明显增加
5、上市公司收入、利润增速明显提高
上述20家生态修复上市公司(见3.5表格10)整体的营业收入、归母净利润在2016年均出现了大幅度提高。其中,20家公司营业收入合计增长42.66%,较2015年提高20个百分点;归母净利润合计增长66.52%,较2015年提高62.75个百分点。
20家生态修复上市公司整体收入、利润增速
2016年以后,三板生态类(园林)公司增速明显弱于A股
对A股和三板生态修复类公司的收入、扣非净利润、ROE情况的中值进行了统计。结果表明,2015年,新三板生态修复类公司的收入、扣非净利润增速、ROE均高于A股同类别公司。2016年以后,A股生态修复类公司的收入、利润增速超越新三板同类公司,进入2017年,ROE也超越新三板同类挂牌公司。
PPP对行业分化起到催化的作用
以上三点表明生态修复类公司的分化正在加剧,在PPP的催化下,高质量、大规模订单将更多地向大企业汇聚,行业集中度的提升速度将加快,强者恒强局面越来越难以打破。
三、水环境修复行业未来发展趋势
1、水环境修复维持高景气,草原、湿地修复大有可为
水环境修复是“十三五”时期的工作重点。从“水十条”、海绵城市建设、黑臭水体治理等一系列政策,到快速增加的财政支持都凸显其当前的重要地位。万亿水环境修复市场需求正在加速释放。同时,水环境修复又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保持已治理水体的长期清洁才是水环境修复的根本目的,也是难点所在,工程完工后又将带来广阔的运营市场。水环境修复的大幕已拉开,高景气仍将延续。
草原和湿地修复大有可为。从污染属性上来看,污染较为“显性”,因此在发展势头上与水环境修复相仿。《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贯彻落实〈湿地保护修复制度方案〉的实施意见》等政策的出台,推动着这两个领域的发展,市场投资不断增加。草原和湿地的整体市场空间不及水环境,但市场的竞争者相对较少,行业同样具有项目综合性高、资金需求大的特点,上市龙头公司凭借丰富的项目经验和多元化的融资渠道,在获取订单方面具有显著优势,有望在行业发展的过程中率先受益。
2、园林公司与环保公司合作加强,环保公司主导作用将提高
PPP、海绵城市、黑臭水体治理的集中推行使得流域治理的市场空间迅速释放,也催化了环境综合整治大额订单的爆发。随着越来越多的项目打包进污水处理、管网工程、生态修复、景观提升及建筑、桥梁工程等多领域内容,环保、园林、建筑企业更多地组成联合体参与投标,并成功斩获多项投资额较大的示范项目。
随着更多综合水环境修复工程以PPP的方式实施,建筑、水利、环保、园林公司的合作将继续加强。2017年11月,财政部发布92号文,国资委发布192号文,重点强调PPP项目的运营和考核,对央企参与PPP项目及明股实债行为进行严格的限制,同时对项目的经济性、运营属性、项目并表等方面进行控制。年底两部重量级文件对环保类PPP项目质量的提升具有重要影响。在此背景下,大型综合类环保PPP项目的实施质量必将受到更严格的把关,而对项目整体质量起到关键作用的一定是专业的环保企业。因此,在环保、园林、建筑等行业企业加强合作的同时,环保公司的主导作用将有所提高。
3、随着工程进入末期,运营端优势将逐渐显现
2015年以来,在PPP的推动下,大量水环境修复项目涌现,上市公司纷纷跑马圈地,订单数量显著提升。随着PPP执行进程的推进,不少项目已经进入建设期,按照建设期2年来计算,18/19年将迎来大量项目建成投入运营的第一个高潮。趋于常态化的环保督查将环保行业推入效果时代。同时,2016年以来水环境修复领域的订单几乎全部通过PPP模式释放。国务院、财政部、发改委等部门正在加快建立严格PPP监管的各项政策法规,未来对于水环境综合治理PPP项目运营质量的管控将愈发严格。前期投入巨资建设的工程能否稳定运行、发挥预期的效果、常保绿水青山将成为下一阶段关注的重点。
因此,运营经验丰富、项目管理能力强的专业环保公司在大量项目投入运营之后将发挥更大的作用,或迎来订单和业绩的于次爆发。
4、订单爆发保障增长,估值较低机会显现
订单增长迅猛,为后续业绩保驾护航。对前述20家生态修复公司(环保+园林)的订单(含非生态类)进行了统计,结果显示2016年以来订单总额增长迅猛。2016年新增订单合计1417.75亿元,同比增长35.95%。进入2017年,截止10月31日,新增订单总额已经达到2060.92亿元,远超2016年全年的1417.75亿元。订单的持续增长,为18/19年的业绩提供了有力保障。
业绩高增长,订单逐步兑现。与订单的高增长相适应,上述20家公司2016年实现营收总计590.38亿元,同比增长42.66%,增速接近2014/2015年的两倍,并远高于2011以来行业的最高增速;2016年实现归母净利润总计70.54亿元,同比增长66.52%,也远高于2011年以来相应的最高增速。
进入2017年,高增长态势持续。上述20家公司17年前三季度营收总计535.86亿元,同比增长57.67%,实现归母净利润56.60亿元,同比增长66.30%。其中,归母净利润增速超过50%就有12家,占比60%。上市公司订单正逐步转化为业绩。
2016年以来,20家生态修复公司业绩增速明显提高
估值回落到历史低位,布局良机已现。生态修复板块(环保+园林)的市盈率已经回落到30倍左右,处于近5年的低位区间;当前生态修复-环保、生态修复-园林板块相对沪深300的估值溢价率分别为119.78%、125.89%,均为近5年来的最低水平。相比于订单和业绩的迅猛增长,生态修复板块的投资性价比有明显提升。
生态修复板块估值回落
生态修复板块相对于沪深300的估值溢价回落
当前财政的支持重点仍在水环境修复方面,短期内不会有变化。进入“十三五”末期,当土壤修复配套法规、标准、细则得以完善,地方配套制度逐渐健全,行业将有望迎来爆发。短期内建议继续关注水环境修复领域,
原标题:2017年中国生态修复行业市场需求及行业未来发展趋势分析【图】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