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州位于江西省南部,俗称赣南。辖3区1市14县,3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1个综合保税区、1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面积3.94万平方公里,人口970万,国土面积、人口分别占江西省的1/4和1/5;是赣粤闽湘四省通衢,江西南大门、珠三角直接腹地、海西经济区重要组成部分。赣州生态环境良好,是赣粤闽

首页> 环境修复> 综合> 评论> 正文

江西赣州:推动生态与经济融合发展 实现红土地上的绿色崛起

2017-09-15 08:58 来源: 新华网

赣州位于江西省南部,俗称赣南。辖3区1市14县,3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1个综合保税区、1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面积3.94万平方公里,人口970万,国土面积、人口分别占江西省的1/4和1/5;是赣粤闽湘四省通衢,江西南大门、珠三角直接腹地、海西经济区重要组成部分。赣州生态环境良好,是赣粤闽湘边际绿肺,森林覆盖率达76.23%;是赣江和东江的源头;是南岭山地森林及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全市40.4%的区域列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是我国南方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森林覆盖率达76.23%,是全国十八个重点林区和十大森林覆盖率最高的城市之一,创建有各类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和湿地公园104个,其中建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3个、国家级森林公园9个、国家级湿地公园12个,总面积41万公顷,享有“生态家园”美誉。被联合国环境规划基金会授予“绿色生态城市保护特别贡献奖”,获“2013中国最具生态竞争力城市”殊荣,荣膺全国“首批创建生态文明典范城市”。

绿色生态赣州

绿色生态赣州-宋城公园

2016年以来,全市上下切实遵循新发展理念,主动践行“新的希望、三个着力、四个坚持”,始终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发展理念,紧紧围绕省委“加快江西绿色崛起”战略目标,着力构筑南方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进一步巩固提升生态优势,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在打造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江西样板”上取得了积极成效。成功争取全国首批、设区市唯一的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修复试点,先后启动东江流域上下游横向生态补偿机制,实施10年改造1000万亩低质低效林改造工程;生态文化宣传成果丰硕;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提升,绿色经济加快发展,“生态+”产业发展模式加速形成,走出了一条产业强、百姓富、生态美的绿色崛起之路。

一、坚持高位推动,绿色发展格局全面形成

建立工作机制,搭建工作平台;强化规划引领,制定绿色规划,绿色发展的生产、生活和生态空间规划开创了新格局。

(一)组织架构高效搭建。成立领导小组,设立市生态文明办;各县(市、区)相应成立由党政主要领导挂帅的领导小组及生态文明办,组织机构体系实现全覆盖。

(二)工作机制建立健全。生态文明办专门负责全市生态文明建设的综合协调、督办落实等工作,建立了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出台《赣州市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领导小组工作规则》、《赣州市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工作规则》等制度性文件,年度召开市生态文明建设领导小组会议,印发工作要点,部署落实年度重大建设任务;常态化开展目标任务的调度和督导等工作。

(三)绿色规划加快编制。全市“十三五”规划纲要单列“建设绿色家园”章节,专题论述生态文明重点工作,引领经济社会发展。出台《赣州市“十三五”生态产业发展战略与发展思路(2016-2020年)》、《赣州市“十三五”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规划》等一批中长期绿色规划,出台《关于积极推进“生态+”行动的实施意见》、《关于培育壮大经济发展新动能的意见》、《关于实施“净空、净水、净土”工程的意见》、《赣州市生态保护脱贫工作实施方案》等具体政策,引领生态文明建设发展方向。

二、坚持生态保护,生态屏障优势进一步凸显

围绕打造“我国南方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的战略定位,加大江河源头保护,推进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建设,以低质低效林改造工程为重要抓手着力提升森林质量,巩固生态优势。

(一)严守生态红线。全市划定生态保护红线14896.5平方千米,占国土总面积37.84%。严格落实耕地保护红线,分解下达全市603.44万亩耕地保有量和501.16万亩基本农田保护目标任务,形成了耕地保护“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的统筹管护系统。划定水资源“三条”红线,全部达到省下达的水资源红线控制目标。在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修编中,明确要求划定市域城镇、农业、生态三大空间,提出生态环境保护目标指标和水、大气、城市噪音污染控制、土壤污染控制、生活垃圾与固体废弃物污染控制的具体措施。

(二)严把项目准入关。严格执行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制度,从源头上控制资源能源浪费和环境污染。注重产业结构调整,促进落后产能有序退出,关闭24座、117万吨煤矿已全部关闭退出到位,其中2016年超额完成省下达的年度化解任务,得到国家验收组和专项督查组的表扬和肯定;压减4户钢铁企业共计200万吨钢铁产能,约占江西省钢铁产能退出总量433万吨的50%,完成时间比全省、全国要求的2018年提前两年。

(三)推进重点生态功能区建设。推动国家级农产品主产区的宁都等5县(市)和省级重点生态功能区调整纳入国家级重点生态功能区范围。2016年,石城调整纳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面积占国土总面积的40.3%。加快推进南岭山地森林及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试点建设。推动17个县(市、区)纳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范围。

江西赣州石城县琴江镇大畲村

江西赣州安远县三百山东江源头

(四)全面提升森林质量。启动实施10年改造1000万亩低质低效林改造工程,已完成改造68万亩,建设示范基地533个,相关经验做法在全国、全省推广。加强林业生态平台建设,建立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森林公园104个,总面积达41万公顷,数量和面积均居江西省第一。推进国家森林城市创建,形成有赣南特色的城市森林体系,建成森林乡镇264个,乡村风景林示范点766个,省级森林城市5个,“森林十创”先进单位103个。

三、坚持系统治理,山水林田湖生命共同体初步形成

(一)全面推进国家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修复试点。成功入围全国首批、设区市唯一的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修复试点。成立市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中心,科学编制《江西省赣州市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实施方案(2017-2019年)》和年度实施方案,以东北片区、西北片区、东南片区和西北片区等4大片区为主体,重点推进生态系统与生物多样性保护、流域水环境保护与整治、矿山环境修复、水土流失治理、土地整治与土壤改良等五大生态工程建设,计划实施13个重点示范工程,共62个具体项目,总投资达198.93亿元。2017年4月,组织开展6轮项目筛选和现场查验,经竞争性评审,择优确定2017年重点实施的项目28个,于6月份已全面开工建设,总投资84.35亿元。研究制定了赣州市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修复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项目管理办法、工程项目预算编制和资金筹措工作的指导意见,进一步规范项目和资金管理,加快建设江西山水林田湖生命共同体“先行示范区”。

江西赣州石城县生态秀美乡村

(二)推进废弃稀土矿山环境治理。全面推进矿山治理和生态开发,探索出龙南“林—果—草”“林(果)—草—渔(牧)”、信丰“猪—沼—林(果)”、寻乌“工业园”等生态工程相配套的成功治理模式,全市治理废弃矿山面积53.48平方公里,治理区地表植被覆盖率提高至76%。大力推进绿色矿山建设,9个国家级绿色矿山试点建设通过评估验收,18个矿山获批开展绿色矿山建设,矿山地质遗迹景观和地质环境得到有效保护和利用。

(三)加快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推进全国水土保持改革试验区建设,加快探索生态产业型、生态清洁型、生态观光型等多种水保治理模式,创建水土保持精品示范工程20余个,其中获国家水保科技示范园、水土保持生态文明清洁小流域建设工程各1个。推广“竹节沟+生态治理”模式治理“江南沙漠”,2016年,全市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71万亩,治理区植被覆盖率达90%以上;生产建设项目水保监督检查已实现全覆盖、常态化和规范化,累计整改治理面积达3万余亩,人为水土流失得到有效遏制。

(四)深入实施“三净”工程。以“让老百姓喝上更干净的水、呼吸更清新的空气、生活在更优美的环境中,享有更多绿色福利”为目标,扎实推进“三净”工程。

——“净空”方面,重拳治污保卫“赣州蓝”,把环境空气改善目标和重点工作任务分解下达,并纳入绩效考核范围。深入推进重点企业脱硫、脱硝和除尘设施改造、燃煤锅炉专项整治,对重点建筑工地实行在线视频监控;加大机动车尾气污染及扬尘防治,加快淘汰黄标车及老旧车,推广新能源汽车;建立PM2.5数据实时监测网络,推动建立赣州与福建龙岩等省际大气污染联防联控体系,全市空气质量总体良好。

江西赣州新能源汽车产业高速发展

江西赣州于都县盘矿尾砂治理区成为绿色“金山”

——“净水”方面,全面推进“河长制”,市县两级河长办落实专职人员106人,明确市县乡(镇)村级河长共4389人,巡查员(专管员)3602名,保洁员10116名,形成了“党政齐抓、上下共管”的大格局。深入实施“一河一档案、一河一监测、一河一对策”,打造“水清、河畅、岸绿、景美”良好生态。加强赣江、东江流域生态保护,对污染较重的企业整体搬迁,整治饮用水源水库40座、非饮用水源水库556座,实现86个江河湖泊水功能区、28个界河断面和21个城市供水水源地水质监测常态化。签订赣州市—河源市、赣州市—梅州市跨界河流水污染联防联控协作框架协议,建立跨省、市环境污染联防联控机制,水环境质量进一步提升。全市国家和省级考核断面Ⅰ-Ⅲ类水质断面比例分别为100%和95%以上,23个县级以上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Ⅰ-Ⅲ类水质断面为100%。

——“净土”方面,深入实施绿色农业“十大行动”,强化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完成畜禽养殖“三区”规划调整,推广“猪—沼—林(果、渔、菜)”立体种养、三级沉淀和生物氧化塘、“发酵床养猪”及舍外发酵床处理粪污、工业污水处理、高床养殖节水栏舍减量化排放+综合利用等五种治污模式。实施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2016年农用化肥施用量和农药使用量,分别比上年减少1.08%和1.98%,畜禽废弃物无害化和资源化利用率达85%,农业面源污染得到显著改善。加强重金属污染重点防控区污染防治,污染物排放量比2007年降低15%。经省地质调查研究院调查数据显示,全市96.4%的表层土壤环境质量总体安全,90.01%的表层土壤能够满足发展无公害食品生产的产地环境要求。

(五)实施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大力推进污水垃圾项目建设,建设改造城镇污水管网319公里,19座城镇污水处理厂投入运营,总处理规模达45.75万吨/日,出水水质基本达到国家一级B标准。16个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已完成总投资的54.2%,铺设管网360公里,赣县等8个园区污水处理厂已建成运行或基本建成。22个百强中心镇污水处理设施建成投运,22个重点村庄污水治理试点工作稳步推进。推进“七改三网”基础设施建设和“8+4”公共服务配套,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实现全覆盖,此项工作已连续两年名列江西省科学发展考评前茅。

四、坚持融合发展,绿色经济加快转型升级

(一)建设绿色经济产业园。加快编制《东江生态经济带规划》,统筹推进东江生态经济带建设,规划建设绿色经济产业园。以生态文明建设为主线,以保护与开发并重为主题,以“绿色、惠民、经济”三位一体为导向,以生态保护和生态旅游为重点,推动发展生态产业,打造东江生态廊道,实现生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二)“生态+农业”提质增效。做活“一棵树”“一片竹”“一枝花”“一条藤”“一根草”生态特色产业。“赣南脐橙”“赣南茶油”“会昌桔柚”“宁都黄鸡”“寻乌蜜桔”等品牌越来越响,脐橙、油茶、花卉苗木、茶叶、食用菌、中药材、刺葡萄等农业产业优势日益凸显。“赣南脐橙”品牌价值连续四年位列全国初级农产品地理标志区域品牌价值榜首,油茶产量、面积均居江西第二,赣州被列为全国油茶产业发展示范市。君子谷野生水果世界成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新典范。“猪—沼—果”循环农业模式被列为农业部重点推广的生态农业模式之一。

江西赣州信丰县脐橙园

(三)“生态+工业”加速崛起。主动对接“中国制造2025”,加快形成赣州特色的先进制造业体系,获批创建江西省首个“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加快实施新一轮传统产业技术升级改造工程,推进清洁生产促进工程、燃煤锅炉节能环保综合提升工程等节能减排重点工程建设,启动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倍增计划,推动高端装备制造、高档数控机床、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制药、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加速发展,全面推进“两城两谷一带”建设。全市工业产业结构明显优化,“一枝独大”的有色金属产业占全市工业比重下降到40%以下,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及配套等新兴产业在工业占比提高至20%,规上工业企业总数增至1533家,是2011年的1.96倍,跃居江西第一;省级企业技术中心达30家,列江西第二,科技进步贡献率达55%。

(四)“生态+服务业”蓬勃发展。着力推动现代金融、文化旅游、现代物流、电子商务、健康养老等重点产业率先发展,全面提升服务业发展规模、层次和水平,努力把赣州建设成赣粤闽湘四省边际区域性金融中心、文化旅游中心、物流中心、电商产业中心、健康养老中心,打造全国服务业发展示范基地。2016年,电子商务交易额达260亿元,增长18%以上。赣南苏区振兴发展产业投资基金挂牌运行,新增上市挂牌企业10家,成功入选全国首批江西唯一的国家现代物流创新发展试点城市、国家医养结合试点城市。2016年森林旅游收入达3649万元,旅游总人数达223万人,实现旅游收入和人口的双增长。

五、坚持制度创新,生态文明保障体系明显加固

全市着眼常态长效保护机制,建立领导干部环境损害“一票否决”、约谈制度、终身追究“责任链条”,用制度把生态文明建设摆上突出的战略位置,《赣州市生态文明建设管理办法(试行)》列入2017年市政府立法计划,加快推进生态文明法制化进程。

(一)完善政绩考评机制。贯彻落实《江西省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办法(试行)》要求,制定《赣州市绿色发展指标体系》,加快生态文明建设评价考核工作。研究制定《赣州市生态文明建设领导干部约谈制度(试行)》、《赣州市领导干部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实施意见》、《赣州市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实施细则(试行)》。出台科学发展考核评价办法,将万元GDP能耗下降、工业园区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美丽中国“江西样板”建设等指标列入考核范围。

(二)建立环境保护执法体系。市人民检察院增设生态环境保护检察处。加强环境监察和执法能力建设,推进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安远县率先在江西开展生态综合执法,整合执法力量,强化责任担当,守护绿水青山,累计开展执法巡查386车(次),制止破坏生态环境行为311起,相关做法在江西省推广。

江西赣州安远县三百山东江源头

六、坚持共建共享,城市绿色发展内涵明显提升

(一)加速营造绿色发展氛围。推动政府、企业、公众三位一体、全民参与生态环保建设,“大生态”理念融入社会各领域。借助国家节能宣传周、植树节等节日,组织开展“节能有我,绿色共享”等活动,大力宣传节约、环保的消费模式和生态环保理念。推动国家森林城市、全国文明城市、生态文明示范县(市、区)、生态县(乡村)、低碳社区、特色小镇等创建和“生态秀美乡村(社区)”等评选活动,建设绿色机关、学校、社区、企业和家庭,让人民群众畅享“生态福利”,切实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和生态环境满意度。

(二)加快探索绿色试点示范。崇义、安远、石城、瑞金、上犹列入江西省生态文明示范县(市),陡水湖国家森林公园等8个示范基地列入江西省生态文明示范基地,组织崇义、石城、瑞金、上犹、龙南5县(市)申报省生态文明建设十大领跑县。兴国县列入江西省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试点,于都县列为“多规合一”试点。创建了一批以生态农业、红色旅游、客家文化、生态旅游为核心的生态特色小镇64个,争取5个特色小镇列入江西省特色小镇建设重点支持范围。推动乡村(社区)生态保护、乡风文明、产业发展、生态文化保护与开发,50个乡村(社区)授予“赣州市生态秀美乡村(社区)”。

江西赣州崇义县齐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江西赣州上犹陡水湖

江西赣州崇义县生态秀美乡村——上堡梯田

(三)着力推进生态扶贫。出台《赣州市生态保护扶贫工作方案》,紧盯加大生态补偿力度、落实项目带动扶贫两大目标任务,狠抓生态补偿、生态保护、生态环境、特色产业等四项重点工作,初步探索出了一条生态扶贫的新路子。建立补偿资金与扶持贫困群众脱贫挂钩机制,争取江西省流域生态补偿资金8.27亿元,上级下达全市8个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生态转移支付资金13.41亿元。在贫困户中优先聘用生态护林员3460名,占护林员总数的81%。聘用贫困农村保洁员24016名,通过生态保护带动贫困户增收。通过生态产业扶贫,累计辐射带动12.01万户43.21万贫困人口增收,占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的61.2%。光伏扶贫尤其是“农(林)光”互补模式列为赣州特色扶贫模式,在“十三五”期间重点推广。

下一步,突出生态文明制度创新,聚力“生态+”产业发展,严格实施环境修复治理,使全市生态文明建设机制更灵活、环境更优美、产业更强大、百姓更富裕,走出一条具有赣州特色的生态与经济融合发展的道路。

参选案例1

赣州市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修复试点建设典型经验做法

2016年以来,赣州以“山水林田湖生命共同体”理念为重要指引,以纵深实施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与修复为重要抓手推进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加快试点探索,打造可推广可复制的山水林田湖水保护与修复“赣州样板”

一是建立重大项目库。围绕5大重点领域,本着见效快、出亮点、集中连片的要求,建立了山水林田湖项目库生态保护修复项目库,2017-2019年入库项目共计777个,投资规模达793亿元。二是择优确定年度实施项目。为提高项目建设效率,把项目前期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来抓,组织开展试点项目申报,并对项目进行“七上七下筛选”和实地查验,通过竞争评审方式择优确定了2017年实施项目28个,邀请第三方专家对年度项目开展预算审核,项目涉及20个县(市、区)及2个单位,总投资84.35亿元。目前,项目前期工作已就绪,部分项目已开工,6月份全市2017年度项目已实现全面开工建设。

参选案例2

赣州市大力推进“生态+”模式的主要做法

坚持把“生态+”发展模式融入经济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追求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切实把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走生态与经济融合发展的新路子。一是坚持规划引领和项目带动。出台《关于积极推进“生态+”行动的实施意见》,明确“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服务业三大重点行动。推动“生态+”产业重大项目68个,占全市生态文明建设项目的36%。二是大力推行“生态+农业”模式。深入推进绿色农业十大行动,大力发展脐橙、油茶等农业优势产业,重点推广以“猪—沼—果(稻、渔、菜)”为主的生态循环农业模式,该模式被列为农业部重点推广的生态农业模式之一。“赣南脐橙”品牌价值连续四年位列全国初级农产品地理标志区域品牌价值榜首。探索形成“五统一分”(统一规划、统一整地、统一供苗、统一种植、统一抚育、分户经营)“公司+基地+农户”等多种油茶种植模式,并在全国、全省示范推广,被列为全国油茶产业发展示范市。君子谷野生水果世界成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新典范。三是大力推行“生态+工业”模式。全面启动“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建设。扎实推进“两城两谷一带”建设。传统的有色金属产业占全市工业比重下降到40%以下,新兴产业在工业占比提高至20%以上;省级企业技术中心达30家,列江西第二,科技进步贡献率达55%。四是大力推行“生态+服务业”模式。建设全国首个物流信息线上交易平台“吉集号”。2016年,电子商务交易额达260亿元。赣南苏区振兴发展产业投资基金挂牌运行,新增上市挂牌企业10家,成功入选全国首批江西唯一的国家现代物流创新发展试点城市、国家医养结合试点城市。五是着力推进“生态+”扶贫。探索生态补偿、生态保护、特色产业等三大生态扶贫模式。光伏扶贫已成为资产收益扶贫的重要方式,采用“农(林)光”互补等模式推进精准扶贫+现代农业+新能源多元融合发展。全市已建成光伏扶贫项目总装机413.25兆瓦,受益贫困人口达21.66万人,占全市贫困人口的30.83%。

参选案例3

红土地上的“绿色生态扶贫”——赣州市生态扶贫建设典型经验介绍

2016年以来,赣州出台《赣州市生态保护扶贫工作方案》,紧盯加大生态补偿力度、落实项目带动扶贫两大目标任务,抓生态补偿、生态保护、生态环境、特色产业等四项重点工作,初步探索出了一条生态扶贫的新路子。

赣州市结合生态补偿推进精准脱贫,建立补偿资金与扶持贫困群众脱贫挂钩机制,优先在贫困地区开展生态补偿试点工作。

全市加快实施生态保护工程建设与扶贫攻坚有机结合。一是实施生态保护扶贫。加大对贫困地区生态建设和保护力度,优先安排贫困地区实施退耕还林、生态公益林建设与保护、天然林保护等重点林业工程建设,吸纳更多的贫困人口就地转为生态护林员,参与生态建设和保护。二是积极探索资产收益扶贫。探索实施农村小水电电站建设扶贫模式,实行国家补助、市场运作、贫困居民参与、社会监督等方式,重点扶持贫困户脱贫解困。

实现农村人居环境改善与精准扶贫有机结合,建立农村环境卫生管理长效机制,完善垃圾收运处理体系建设,全面提升农村生活垃圾专项治理水平。2016年,在全市优先选择责任心强的贫困户参与农村生态环境治理,聘用农村保洁员24016名。

坚持“长短结合,效益优先”的原则,因村因户制宜发展蔬菜、油茶、旅游、光伏等产业。目前,全市通过扶持贫困户直接发展产业、或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联结方式,累计辐射带动12.01万户43.21万贫困人口增收,占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的61.2%。

参选案例4

织就山水林田湖综合保护网——安远县生态环境综合执法体制改革试点经验介绍

安远县良好生态环境下面埋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尤其以钨、稀土为最,安远县主动适应生态文明建设新常态,坚持问题导向,在江西省率先成立生态综合执法大队。有效扼制了各类破坏生态环境事件的发生。安远县生态综合执法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

安远县出台严格的生态保护措施。“三禁”:即禁伐,对东江源区范围内的120多万亩天然林、商品林全面禁伐,实行封山育林;禁渔,对东江源头河道和全县小二型以上水库实行禁渔,禁渔区域全面退出水产、畜禽养殖;禁采,对矿产资源、河道沙石实行禁采。“三停”:即停批污染项目,关停污染企业,叫停污染行为,建立“绿色招商”“生态准入”制度,禁止未批先建、边批边建、以探代采等违规行为,尤其是在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生态敏感区和水源地保护区,全面停止审批有污染的建设项目,对未按规定处置危险废物、排放污杂物的现象,对环保设施无法正常运行的企业,一律停产或关闭。“三转”:即全面实行低产林转产、资源消耗型企业转型、粗放型生产方式转变。

原标题:江西省赣州市:推动生态与经济融合发展 实现红土地上的绿色崛起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展开全文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
2
收藏
投稿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查看更多相关报道

今日
本周
本月
新闻排行榜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