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大气十条”第一阶段的决战之年,燃煤污染治理也进入关键阶段。可以说,容易解决的问题都已经解决了,剩下的问题都是“硬骨头”。因此,笔者以为,打好蓝天保卫战、治理燃煤污染需要精准发力。
李克强总理在今年全国两会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明确提出“坚决打好蓝天保卫战”。其中,放在第一位的重点任务就是加快解决燃煤污染问题。
燃煤污染一直以来都是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也是雾霾灾害频发的重要成因。煤炭资源在我国的能源结构中占有特殊地位,短期内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不会有太大改变。近几年,各级政府强力治霾,采取超低排放改造,清洁能源替代、清洁高效利用等多种手段治理燃煤污染,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但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进程加快,以及能源结构的持续升级,大气污染治理依然形势严峻、任务艰巨。
燃煤结构不合理是燃煤污染加重的主要原因,优化能源结构是大气污染治理的重要方向。今年是“大气十条”第一阶段的决战之年,燃煤污染治理也进入关键阶段。可以说,容易解决的问题都已经解决了,剩下的问题都是“硬骨头”。因此,笔者以为,打好蓝天保卫战、治理燃煤污染需要精准发力。
首先,要精准判断。重点是通过细致的排查和定量的测算,摸清底数,掌握实情。因资源禀赋的差异,各地区之间在煤炭利用的比重上有所不同。有的是地区性差异,如北方地区冬季取暖大量使用燃煤;有的是行业分布的差异,如燃煤电厂集中地区也要大量使用燃煤。这些差异决定了一个地方煤炭占能源消费的比重就相对高一些。但是不论处于什么地区,都需要在前期治理的基础上,对目前的燃煤使用、分布等状况进一步进行摸底排查,做到了然于胸。重点需要搞好“两个摸清”。一个是摸清本地区煤炭企业、用煤单位、民用散煤情况,使用燃煤的煤质情况,建立煤炭贮存、销售、生产企业清单和燃煤污染单位清单。另一个是摸清非集中供热居民采暖方式,劣制煤的使用区域分布,特别是城乡接合部、偏远农村地区需要作为重点进行排查,从而准确掌握集中燃用煤炭取暖的区域情况、燃煤煤质情况,为全面、系统地开展燃煤污染治理奠定基础。
其次,要精准施策。各地区应对症下药,防止“一刀切”。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市级建成区要全面取缔燃煤小锅炉。目前,从各地大气污染治理的情况看,各地正在按照《国家“十三五”节能减排总体工作方案》要求,大力推进燃煤电厂超低排放改造,淘汰燃煤小锅炉,开展清洁能源替代。这些都是方案里明确的硬举措,是约束性指标,不完成不行。比如,市级建成区35蒸吨、郊区10蒸吨以下的燃煤锅炉今年都要“清零”,完成煤改气、煤改电要达到一定的用户数等。但每个地区之间的具体情况并不相同,一定要因地制宜,结合本地区燃煤使用的实际特点,制定具有针对性的落实措施和实施步骤。
从长远来看,特别是北方地区,推进冬季清洁取暖,逐步取缔散煤使用是必然趋势。但当前推进清洁能源替代,千万不能脱离实际,生搬硬套,不顾当地实际情况强行推进。在基础设施相对完善地区,能配套的要加快推进清洁能源改造,宜气则气,宜电则电。同时,要简化手续,压缩时间。在基础设施不配套的地区,短期内又不具备配套条件的,应在优先保障居民生活的前提下,多措并举,有步骤、多样式地推进落实。
第三,要精准落实。有了好政策,关键是要落实好,落实到位。当前,大气污染治理进入攻坚阶段,遗留的“硬骨头”仅有政策而没有强力的推动落实,是“啃”不下来的。精准落实,就是要求在政策落实到位的同时,配套措施和相关保障也要同步到位,所有问题要同步解决,不留尾巴,不留死角。
目前,相对于电煤、集中供热和原料用煤,更要关注燃煤小锅炉和农村散煤的治理。燃煤小锅炉的使用者大部分都为民营企业,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农村散煤用户绝大部分是农民,具有一定的普遍性。所以,在强力治理的同时,要有具体可行,并得到居民认可的配套保障措施同步跟上,如资金补贴支持、基础设施同步配套等。比如,实行煤改电、煤改气,要考虑农村电网、配套燃气管网等基础设施建设情况;考虑时段供需矛盾问题,冬季集中供暖气够不够,电网的容量够不够等。
总之,要切实采取有效措施,积极调动政府以外的各类主体特别是企业和民众主动参与的意愿,共同把燃煤污染治理好,让蓝天一年比一年多。
延伸阅读:
浙江省2017年大型燃煤机组超低排放改造实施计划(附项目)
原标题:精准发力治理燃煤污染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