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动机
近年来,关于环境保护信息公开的法律法规要求日趋明确,在这样的法律支持下,公众环境研究中心开发了数据平台“蔚蓝地图”APP,通过这款APP,可以对空气、废气源、水质、废水流等进行环境监测,同时,公众也可以通过这个平台进行举报监督。以某污染企业为例,既可以看到当前的监测值,也可以查阅历史排放数据。这也成为新媒体参与环保信息公开的一个例子。围绕环保信息公开公众参与、新媒体对公众参与的作用等问题,《法制日报》记者与公众环境研究中心主任马军展开了对话。
对话人
公众环境研究中心主任马军
《法制日报》记者杜晓
新媒体互动性作用不小
记者:“蔚蓝地图”APP上线运行已有一段时间,在你看来,运用信息技术、新媒体推动环保工作有哪些好处?
马军:运用信息技术和新媒体可以有力推动环境保护工作,因为这是一种全新的方式,尤其是与移动互联网结合后,可以非常便捷地传播环保信息,让公众充分了解环保工作。新媒体最大的特点是互动性,这就和以往单向度的传播不一样。这种带有互动性的传播,实际上为公众参与环保工作提供了新的途径和方式。
过去,人们反映一些环保问题,很多都是通过举报的方式,比如写信、打电话。后来又建立了环保网站,便于人们反映相关问题。不过,这些方式基本上还是属于单向度的,互动性比较少。一旦得不到满意回应,公众很难有继续提出意见的空间,也就是说,很难和环保部门产生及时的沟通和互动。新媒体恰恰有助于解决这一问题。“蔚蓝地图”实际上也是借助于移动互联网,通过APP的形式,再与社交媒体如微博、微信相结合,尤其是微博的形式,处于全程公开的状态,公众是公开举报,环保部门也是公开回应,包括相关企业,如果因为污染问题被举报、被曝光,也处于公开的状态。企业回应不回应,都处于公众的注视之下。过去,有的大型企业基本上不回应污染问题,但是现在通过“蔚蓝地图”发出的举报,目前共有六百家左右的企业作出了回应,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属于大型企业。之所以能取得这样的效果,就是因为新媒体具有较强的互动性。
记者:新媒体虽然具有互动性强的好处,但一直以来,新媒体也是各种不实信息传播的渠道。另外,环保监测是一项技术性较强的工作。这两个问题是否会制约运用新媒体推动环保工作?
马军:新媒体的互动性有利也有弊。新媒体较强的互动性有时候会产生这样的情况,那就是一些信息不确定、失真。有些时候,新媒体上传播的一些信息无法完全确认。“蔚蓝地图”之所以能得到更多的回应,就是因为基于大家都能够认同的数据,基于环保部门要求企业安装监测设备所提供的数据。这就使得各方都能够在权威数据的基础上来决定自己的行为。公众举报也通常是基于这些数据。有些时候,排放涉及到很多技术问题,真正明确这些问题需要用数据来说话。“蔚蓝地图”结合权威数据开展环保工作,更容易得到环保部门乃至一些企业的认同。
记者:目前,环保部门对于信息技术、新媒体参与环保工作持怎样的态度?
马军:一些环保部门也看到了新媒体有利的一面,能够帮助环保部门处理一些难以处理的举报。目前在有的省份,比如山东,环保部门对于“蔚蓝地图”的举报基本上都会去处理,这方面的工作是做得很不错的。除了山东之外,还有相当一部分地区比如浙江,都在对此积极跟进,产生了比较好的效果。新媒体确实打开了公众参与、监督环保问题的新渠道。
新媒体需信息公开保障
记者:大数据是现在比较火的一个概念,运用信息技术、新媒体推动环保工作是否和大数据存在一定联系?
马军:我们试图朝着大数据的方向努力。大数据对于数据的要求是很庞大的,我们现在所掌握的数据离大数据还有一定距离,但是应该说,与过去的数据相比已经有了巨大扩展。十年前,我们刚刚开始搜集相关企业环保违规、超标方面的数据时,大约只有2500条左右的数据,到今天这样的数据已经突破了29万条,这些数据都是政府发布的。近年来,数据搜集的速度在不断提升。随着实时数据的发布,整体数据的量有了很大提升,包括实时空气质量以及少量实时水质,还有大量企业废水、废气的实时数据。现在每天基本上达到了百万级别,再加上气象数据,就更多了。当越来越多的数据汇总到一起的时候,就形成了环保大数据的雏形。接下来,就可以把数据汇总进行应用,比如把环保数据、气象数据,还有地理方面的数据结合在一起,就可以更精准地对雾霾、水污染等环境风险进行分析、预测。环保部门目前在数据搜集方面也进展很快。三年前,没有什么城市监控PM2.5,到今天,有四百多个城市都在发布实时数据。
记者:推动环保大数据,还需要在哪些方面做工作?
马军:为了更好形成大数据,还可以考虑增加众包的数据,让更多人参与监测并汇总。当然,各种监测方法得出数据的质量、精度、用途都是不一样的。目前,在水质方面拓展数据来源已经有了初步尝试,那就是黑臭河举报。对于黑臭河的治理,是“水十条”的重要一环,由环保部和住建部负责,目前建立了一个微信平台,接受公众举报,这也是有关部门对新媒体积极应用的体现。有关部门并没有满足于此,而是进一步把后台与我们的后台进行了联通,这是政府部门与环保组织平台第一次进行互联互通。这样就能把彼此所掌握的信息更好应用起来,比如“蔚蓝地图”的用户得到线索并拍照后,可以直接进入上述两个部门的平台举报。我们所能做的,是把这些信息直接在电子地图上标注出来。如果用的人越来越多,再加上一个时间轴,就能明显看到黑臭河治理工作的进展。
记者:根据你的介绍,环保部门也很重视信息技术、新媒体对环保工作的作用,而且已经有所作为。在你看来,今后运用信息技术、新媒体推动环保工作的发展方向是什么?
马军:我们希望把“蔚蓝地图”做成一个为公众提供环境信息服务的APP。对于APP而言,要具备强大的服务功能才能拥有更多用户。随着用户的不断增多,对于一些污染问题,可以形成围观效应,让更多人参与对环境污染问题的治理,向环保部门进行投诉、举报。
记者:为了更好运用信息技术、新媒体推动环保工作,还需要在哪些方面强化制度保障?
马军:要想用好新媒体推进环保工作,需要在制度层面进一步加强对环境信息公开的保障。一些环保问题存在技术门槛,这会让公众参与感到困难,也不利于各方形成共识,甚至引发一些不必要的纠纷、恐慌,所以要尽可能通过有效的制度推动环境信息公开。数据越公开,新媒体越有用武之地。目前,尽管环保信息公开已经取得巨大进展,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比如空气质量信息公开是做得最好的,水质方面要差一些,相对而言,地表水还好一点,地下水的数据更少。土壤方面的数据也很少。另外,在与新媒体互动方面,各个地区还存在差异,有的地方在回应新媒体举报方面很积极,但有的地方却很少回应,这方面也需要强化制度保障,希望各地都能建立起逐级回应的制度。现在新媒体已经比较普及了,如果互动没有跟上,公众举报、投诉不断累积,环保部门也会陷入被动之中。
延伸阅读:
浅谈互联网+工业废水新模式
浅谈互联网+乡村污水新模式
原标题:“互联网+”成环境保护新利器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