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商业银行业而言,发展绿色金融已经成为其实现战略转型的需要。现在,越来越多的机构、监管部门积极倡导银行在绿色经济中的责任和义务。在银行应对社会和环境风险方面,各利益相关方的期望也日益迫切。对于银行来说,必须在履行社会责任的同时,管理好社会与环境风险。
近年来,工商银行在推动融资结构“绿色调整”方面成效显著,不仅积极支持绿色经济发展,还严格控制“两高”和过剩行业的风险,防控信贷风险。
以钢铁行业为例,中国钢铁产量由2000年的1.1亿吨增加至2012年的9.5亿吨,增加了近8倍。但由于实施严格的行业准入和限额管理,工商银行控制了对钢铁行业的贷款规模,且主要支持了行业中优势龙头企业的产业技术改造升级项目。
同时,工商银行加强对涉及重金属排放、高危化学品和涉霾等领域的风险防控和融资压降。截至2014年末,工商银行涉及重金属排放融资余额较2013年初下发压降政策时下降约82.6%,实现清户近440户。
工商银行还不断完善绿色金融体系,把绿色金融理念融入银行的企业愿景、发展战略、信贷文化、政策制度、管理流程、产品服务等各环节,持续推进绿色金融管理制度和长效机制的建立和完善。
比如,工商银行把绿色信贷政策标准纳入全流程管理,对不符合管理要求的客户和项目实施“绿色信贷一票否决”制;制定绿色信贷分类标准,按照客户或项目对环境的影响程度,将客户及贷款划分为4级、12类,并将绿色信贷分类与企业评级、贷款资产质量分类相关联,对不同类别提出相应管理要求。
虽然成绩显著,但目前商业银行在推进绿色金融的过程中,仍面临不少挑战。
首先,在中国经济转型升级过程中,必然面临阵痛,部分传统产业的企业已经步履维艰,新兴产业尚未对经济形成有效支撑。在这种情况下,商业银行如何通过绿色金融措施在助推经济稳定增长的同时,实现绿色转型并形成良性互动机制,需要付出艰苦努力。
其次,目前发展绿色金融的外部政策措施仍然不足。现在,低碳环保项目往往面临风险高、收益低的问题。如果在支持绿色产业及传统产业绿色化方面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给予包括银行在内的金融机构一定的风险补偿等政策机制,可以有效撬动金融资金积极投入。同时,也可以发挥商业银行优质企业、项目、技术筛选的能力,使得撬动资金真正支持有竞争力的企业和技术。
第三,商业银行推行绿色金融的能力仍有待提升。绿色金融发展涉及对贷款企业和项目的环境和社会风险识别、评估,对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判断等,需要专业人员利用大数据对企业环境与社会风险进行评级、对高风险或成长型行业进行评价、对不同领域或区域企业的环境与社会风险进行评估。目前,这些工具的建立仍有待时日。
第四,对全球绿色金融发展模式、绿色产品和服务、风险识别工具等方面的研究和开发还远远不够。尽管工商银行在绿色金融发展方面已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仍有许多深入系统的研究工作要做,为工商银行提升绿色金融发展水平给予决策支持。
比如,目前正在研究“走出去”企业和项目的环境与社会风险管理、碳交易对商业银行的机遇和挑战、能源结构调整对商业银行的挑战及策略等,正在推进环境社会风险评级和评估工具的研究等。
第五,全社会共同倡导的绿色金融文化尚未形成。绿色金融文化是社会经济文化的一部分,体现了银行、客户、利益相关方的社会规范和价值理念。绿色金融政策要真正实现有效实施,仍有赖于全社会共同倡导的绿色金融文化的进一步形成。
作者系中国工商银行城市金融研究所副所长
原标题:融资结构绿色调整尚需深化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