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3日,中欧环境治理项目总结会暨加快国家环境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国际研讨会在北京举行,中央编译局副局长俞可平做题为推进生态治理现代化的演讲,认为生态文明建设在眼下的中国具有最大的紧迫性,环境问题与国家的生态治理体制和生态治理能力直接相关。俞可平表示,实现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精神

首页> 大气治理> 综合> 报道> 正文

俞可平:环境污染引发的群体事件增速远超GDP增速

2015-10-14 09:19 来源: 中国发展门户网 作者: 焦梦

10月13日,中欧环境治理项目总结会暨加快国家环境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国际研讨会在北京举行,中央编译局副局长俞可平做题为“推进生态治理现代化”的演讲,认为生态文明建设在眼下的中国具有最大的紧迫性,环境问题与国家的生态治理体制和生态治理能力直接相关。

俞可平表示,实现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态文明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标,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百年中国梦的基本内容。物质文明建设事关人们的民生福利,政治文明事关人们的自由民主,精神文明事关人们的文化道德,生态文明事关人们的生存环境,这四大文明是一个完整的整体,缺一不可。对已经解决温饱问题、初步建成小康社会的今日中国来说,在这四大文明目标体系当中,生态文明尤其重要。如果没有青山绿水,即使满地都是金山银山也不可能有人民的美好生活。没有生态文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再发达,也不可能有人民的幸福生活。人民幸福是任何现代文明国家所追求的最终目标。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具有最大的紧迫性

他认为,生态文明建设在眼下的中国具有最大的紧迫性。对于许多中国居民来说,现在出门的第一件事就是关心今天的空气质量如何。生态文明建设在当前的中国不仅直接关系到人民的幸福生活,而且关系到中国现代化事业的成败。改革开放后重启的中国现代化事业翻开了中国历史的新篇章,极大的改变了中国乃至世界历史的进程。

改革开放三十六年来,中国人民的生活从总体上已经进入了梦寐以求的小康阶段。国家也迅速崛起,成为世界的主要经济大国。然而,我们在享受现代化带来的甜蜜果实的同时,也品尝着环境恶化带来的苦涩后果。俞可平指出,“我们的现代化成就,特别是高速的经济增长举世瞩目。但是,我们为现代化所付出的沉重代价也日益令人担忧:严重的大气污染、土壤污染、水污染、沙漠化、资源枯竭、生态失衡已经直接影响人们的健康生活,也严重影响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环境恶化已经成为影响中国未来发展最严重的挑战之一。由环境问题引发的群体性冲突事件也已经成为影响中国社会稳定的主要因素之一。建设现代的生态治理体制、推进生态治理的现代化是建设高度发达的生态文明的必由之路。”

俞可平认为,从世界范围来看,现代化进程出现某种程度的环境恶化带有一定的必然性和普遍性。西方发达国家几乎为此付出过沉重的代价。按理来说,发展中国家应该认真吸取发达国家的经验教训,避免他们在环境恶化方面的前车之鉴。近代中国的许多先贤们之所以批判资本主义的发展模式,而选择社会主义制度,西方国家在现代化国家当中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应该是很重要的原因之一。然而,令人痛心疾首的是我们这些后继者忘记了先贤们早年对早期资本主义的批判,在许多方面重蹈和西方发达国家在环境保护方面的覆辙。

其实环境问题虽然跟宏观经济政治体制不无关系,但直接相关的恰好是国家的生态治理体制和生态治理能力。换言之,如果生态治理体制落后、生态治理能力弱化,即使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也可能会有穷山恶水。反之,如果生态治理体系适当、生态治理能力较强,即使在资本主义条件下,也可能会有青山绿水。

自然环境的破坏和生态失衡大多是由不适当的治理体制造成的,特别是由不适当的环境公共政策和经济发展模式导致的。反过来,当自然环境危害民众的生活质量和人类的生存条件时,生态问题又会转变为治理问题和政治问题。环境与治理的这种辩证关系,从改革开放后我国的发展变迁中已经获得了生动的证明。

环境污染引发的群体事件增速远超GDP增速

我国的现代化创造了世界经济史的奇迹,GDP年均增长连续33年超过9%,但为此付出的代价极其昂贵。其中主要的代价之一就是环境污染。GDP崇拜和GDP主导的官员绩效考核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以不计成本的增长模式、先发展后环保曾经是许多地方政府的发展思路。虽然党和政府从前些年开始已经下大力气调整这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增长模式,但后果已经极为严重。水污染、大气污染、土壤污染的程度已经触目惊心,严重威胁到人民的生活质量和生命健康,使人们对生态环境的神经变得日益敏感。广大的城乡居民已经开始环保自觉行动,其中引人注目的举措就是日益关注周围的环境质量,主动反映周边的环境状况,已经形成了民意的重要焦点。

不仅如此,当环境的权益面临威胁时,越来越多的居民开始采取抗争行为,例如上访、示威、游行,甚至演变成暴力对抗。近年来发生的大规模官民冲突事件许多是由环境问题引起的,例如:厦门和大连的PX项目事件;什邡的钼铜事件;启东的排污事件;番禺的反垃圾焚烧事件等就是典型案例。有专家统计由环境污染引发的群体事件以年均29%的速度递增,已经远远超过我国的GDP增速。简而言之,环境问题在目前已经成为重大而紧迫的治理问题。

如何建立现代生态治理体系、推进生态治理现代化,从而建设高度发达的生态文明,总的说来,应该按照中共中央不久前颁发的《生态文明改革总体方案的基本要求》,即: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立足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和新的阶段性特征,以建设美丽中国为目标,以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为核心,以解决生态环境突出问题为导向,保障国家生态安全,改善环境质量,提高资源利用率,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五位一体推动生态治理现代化

俞可平认为要从以下五个方面着手,全面推进生态治理的现代化:

第一、树立绿色发展的新理念

坚决克服先发展后保护的传统观念,努力实现从边保护边发展向先保护再发展的战略性转移。真正做到发展与保护相统一,以保护求发展。要增强全民的生态意识,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的生态意识。树立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理念。真正认识到人与自然共同构成地球这个生命共同体。人类只有一个家,没有良好的生态环境,人类就会失去一切。正像没有健康,个人的幸福健康就无从谈起一样,没有良好的自然生态,国家的其他成就也不足称道。

第二、进一步完善生态治理的制度体系,推进生态保护的标准化建设

健全生态治理的行业规范,将生态治理纳入法制化轨道。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和标准化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基本要求,也应当是生态治理现代化的基本要求。在生态治理制度体系建设方面,首先要努力实现总体方案中提出的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目标,即:到2020年构建起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空间规划体系、资源总量管理和全面节约制度、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制度、环境治理体系、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市场体系、生态文明绩效评价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

除此以外,我认为尤其要重视标准化建设。生态保护必须有全面的、具体的、科学的标准,并且从制度上切实保证行业标准得到认真执行。

第三、扩大公民参与,努力实现生态领域的官民共治、社会共治

民主是现代国家治理的本质特征,公民参与是民主治理的实质性要素。共治是通向善治的唯一途径,生态治理也不例外,没有公民参与就没有生态治理的现代化。没有共治就没有生态的善治。环境保护涉及到全体民众,每个人都是环境政策的利益相关者,尤其需要公众参与。简而言之,公众参与与环境保护甚至不是一个自选项,而是必选项,我们选择的只是以何种方式参与,是主动参与还是被动参与,合法参与还是非法参与,有序参与还是无序参与。我们当然应当坚持主动的、合法的、有序的参与。从世界各国的先进实践来看,参与式治理是民主治理最新发展和普遍趋势,生态保护领域应当成为参与式治理的模范领域。

第四、更加重视生态领域的公平正义,努力维护生态保护过程当中的公平正义

公平正义不仅是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也是社会主义的首要价值,这一价值必须体现在人类活动的所有方面,包括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随着收入分配差距的明显增大,教育、健康、安全等各个社会领域的不平等问题在我国变得日益突出。环境领域也开始受到明显影响,例如发达地区的一些污染企业开始转向落后地区;城市的污染企业向农村地区搬迁;一些落后地区通过毁林毁地增加收入等等。这些做法实际上是生态领域不公正的体现,必须坚决纠正,不能落入落后就要被污染的发展陷阱。

第五、以更加开放务实的态度学习借鉴发达国家在生态治理方面的先进经验

毋庸讳言,所有发达国家在生态文明方面至今还是走在世界各国的前列。但他们今天的绿色生活同样来之不易,即使在发达国家的今天,也同样面临环境保护方面的严峻挑战。他们在现代化过程当中也付出过沉重的代价。因此,有许多弥足珍贵的经验教训值得发展中国家认真吸取。生态治理虽然也与社会政治体制密切相关,但就其性质而言,它的工具性大于价值性,不同体制之间的生态治理经验完全可以相互学习和借鉴。无论在哪个国家、哪种体制下,人类对青山绿水的需求是一样的,美国人需要青山绿水,欧洲人需要青山绿水,我们中国人同样也需要青山绿水,而且青山绿水的标准在任何国家也应当基本上是相同的。因而,发达国家保护青山绿水的许多做法完全可以学习借鉴。我认为凡是有利于保护祖国青山绿水、有利于建设美丽中国、有利于实现人民美好生活的所有生态治理制度和做法都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今天召开中欧环境治理项目总结会就是相互学习和交流的重要平台,非常重要。

原标题:俞可平:环境污染引发的群体事件增速远超GDP增速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展开全文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
2
收藏
投稿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查看更多相关报道

今日
本周
本月
新闻排行榜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