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天津港812爆炸事故地,土壤地下水污染防治和修复之战已经打响。环境保护部部长陈吉宁18日晚在天津港事故现场主持召开会议,听取环境应急处置情况最新汇报,详细询问、研究空气质量特征污染物、含氰废水处置、土壤环境风险防控、强降雨天气下应急准备等工作。强调要进一步强化监测,继续调集其他省市

首页> 环境监测> 水质监测> 评论> 正文

专家谈天津港“8-12”事故土壤污染监测和调查

2015-08-27 15:56 来源: 中国生态修复网

在天津港“8˙12”爆炸事故地,土壤地下水污染防治和修复之战已经打响。

环境保护部部长陈吉宁18日晚在天津港事故现场主持召开会议,听取环境应急处置情况最新汇报,详细询问、研究空气质量特征污染物、含氰废水处置、土壤环境风险防控、强降雨天气下应急准备等工作。强调要进一步强化监测,继续调集其他省市监测力量,做好爆炸核心区外围水、气、土壤环境状况监测,增设地下水、海水监测点。要做好土壤污染的风险防控工作。

20日下午,天津港事故第十一场新闻发布会召开。环境保护部环境应急与事故调查中心主任田为勇介绍了事故区及周边土壤污染监测情况。由于土壤相对更复杂,环保部在一个基本方案的基础上根据专家的意见,以事故地点为中心,在半径5公里范围内进行网格式排查。每个网格内的土壤都要取样分析,现在已经布设73个监测点。

由于监测工作正在进行当中,目前尚不清楚已布设的73个监测点是否是监测工作计划内的全部点位,但取样分析结果必将对下一步的评估和修复工作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对此,轻工业环境保护研究所总工程师宋云表示,如果确实是在半径5公里范围内采集73个点位的土样,针对性就不够强,不确定性较大。根据《场地环境调查技术导则》(HJ25.1—2014),对于需要划定污染边界范围的区域,采样单元面积不应大于1600平方米(40米×40米网格)。如果现实条件不允许,至少应在场地及周边500米范围内按上述规范进行调查,才能取得比较详实、可指导后续工作的结果。爆炸产生和释放的污染物除化学品外,可能还有燃烧产物等,因此在监测中要注意污染物种类的选取。

北京建工环境修复股份有限公司技术总监马骏则表示,这次的污染扩散主要是由化学品爆炸造成,氰化物等污染物可能主要以原有储藏地为中心呈放射性扩散(当然与原爆点的相对位置也有关系),目前布设70多个土壤监测点应该可以基本判断出污染物分布和污染程度。但需要注意的是,氰化钠溶解度较高,加上18日天津出现降雨,氰化钠在一周之内可能会较快地向土壤深层及地下水迁移,因此土壤采样不应只停留在地表。另外,建议现场设置足够数量的地下水监测井,监测污染物在地下水中的迁移情况。

上田环境修复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斯克诚赞同在爆炸影响区域开展地下水监测。他表示,土壤环境监测和地下水环境监测必须同步实施。这是因为污染物在土壤中的水平移动性较低,要靠少数的土壤采样点,掌握一个特定敏感区域的污染情形是很难的。污染物在地下水中则有较高的移动性,比较可能藉由地下水监测网,掌握到面状污染区。若地下水监测结果显示某敏感区域呈现污染,则通常表示需要针对该敏感区域做更进一步的土壤及地下水污染调查。

宋云还强调,天津的地下水位浅,因此地下水监测尤为重要。除突发环境事故外,常规的土壤和地下水环境监测也是必要的,可以帮助及时掌握土壤和地下水污染状况、趋势和环境风险。

据天津每日新报21日报道,为解决核心区污染土壤存放问题,天津市滨海新区将在距离事故核心区向北约4公里处开辟一个约2万平方米的场地,作为污染土壤的封闭处理场所。目前,该场地已经开始铺设防渗隔离膜。相关负责人表示,为防止污染土壤造成二次污染,将在场地周边设立1.2米高的围墙,在场地内铺设砖层、沙土层和“三布两膜”共7层铺设以确保和地表完全隔离。预计,场地内的处理池将在5-7天内建成,可以对运来的污染土壤进行集中处理。

原标题:专家谈天津港“8•12”事故土壤污染监测和调查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展开全文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
2
收藏
投稿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查看更多相关报道

今日
本周
本月
新闻排行榜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