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春天并不寂静,政界、学界、产业界、媒体乃至普通公民,都认真思索着、讨论着中国的环保路线。
日前,知名主持人柴静的空气污染发布深度调查《穹顶之下》,引发巨大反响。该片发布时点,正值中国“两会”前夕,也恰是环保部长陈吉宁履新后一天。每年“两会”上,雾霾治理总是提及频度最高的热点话题之一,今年也不例外。中国总理李克强在周四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再度提出要将节能环保产业打造成新兴的支柱产业。
环保成为焦点有其必然性。作为“十二五”期间国家重点发展的七大新兴产业之首,环保行业在过去的三年里处于政策和投资缺失的密集“补课”中。目前该行业已经到了一个更严峻的阶段,其关键词,按照陈部长的履新表态,就是“铁腕执法”、“改革治污机制”,但这必将触动众多利益集团的神经。
西方环保产业发展路径
上世纪60至70年代,发达国家由于环境恶化,开始重视环保,对环保的需求主要是废水处理、废弃物处理处置、大气污染控制。这一时期环保行业主要是依靠国家的政策因素推动。进入90年代后,公众的环境追求与政府的环境政策导向开始发生变化,开始越来越重视环境的防范治理,环保公司依据市场需求转型,从单一的环境治理商转为综合的环保服务商。政府的角色也从干预、治理转向监管、引导。
从70至80年代开始,海外环保行业巨头们通过并购的方式,转型为大平台综合环保服务商来实现持续性发展。法国威立雅集团的业务从最早的城市供水,扩展到污水处理、垃圾焚烧、危废处理,通过不断的兼并收购,已扩展到行业的整条价值链。美国WM公司搭上了资源保护和回收相关法案的快班车,借机收购了大量相关公司,成长为美国目前最大的固废处理公司。美国Stericycle公司的并购始于医疗垃圾环保政策的趋严,标准的提高使得医疗危废市场容量进一步增加,也让Stericycle之类专业医疗垃圾处理公司可依靠专业化优势与WM公司竞争。
中国环保产业投资前景
中国环保产业目前仍相当于发达国家环保发展的第一阶段,呈现小而散、多而弱的特点。截至2012年末,中国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市场排名前十的企业市场份额仅占26%,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市场前五名企业的市场集中度也仅占10%左右。对照中国与海外环保行业的发展历程,预计中国环保行业将会进入大规模并购期。这一时期拥有充足资金和良好发展战略的公司有机会借助政策,成长为中国环保产业的航母。
中国环保产业的短中期目标仍是三废治理,这其中对于大气的治理首当其冲,也是能落实到企业订单上的。大气治理方面,对火力发电系统的环保改造已经接近尾声,2015年开始进入对工业燃煤领域的攻坚,这部分燃煤消耗占到2014年煤炭消耗总量的半壁江山。相关企业,包括国电清新、雪迪龙、龙净环保等,都将迎来大体量的市场扩容。
此外,《水十条》即将出台,以及环保部新部长作为水环境专家的研究经历,使得市场对于水污染治理的全面展开有了很高期待。水污染治理上市公司,包括碧水源、瀚蓝环境、国中水务等有望成为新的关注点。不过,由于水处理政策出台比预期晚,市场已经反复消化该政策,政策的催化效果可能有限。从水处理政策的出台到实际执行,再到企业订单,也还有传导过程。
中国环保产业的长期目标与能源结构调整的目标密不可分。从中国的现实能源禀赋考虑,远期包括天然气、水能、核能、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清洁能源的最大利用规模,比起几十亿吨的用煤规模,都只能作为多元化的补充,煤炭的高效清洁利用是无可回避的环保发展方向。与这一概念相关的上市公司包括科达洁能、华西能源等。不过,这类升级目前多在大型煤企内部进行,缺乏真正的、成熟的第三方环保服务公司。煤炭清洁化在技术路线、成本平衡和应用推广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此外,环境监测是一个特殊的细分行业。监测作为验证减排成效和绿色GDP监督考核的依据,是至关重要的一环。随着各级地方政府启动污染物来源解析工作,环保监测在烟气监测、水质监测、重金属监测、土壤监测方面具有持续的增长动力,相关上市公司雪迪龙、先河环保、聚光科技等发展潜力不容小觑。可以说,环境监测由于在产业链环节的特殊性,是最具确定性的环保产业领域。
也许这个春天,在记述中会以“元”字描述。我们有理由期待,在环保与发展兼得的愿景下,环保会成为中国新产业结构的重要支柱。
原标题:中国环保产业的投资前景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