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旋以1,2,3,4-四氯苯作为二噁英的模拟物研究四种活性炭对其脱除效率,推测适宜吸附二噁英的孔为 2~3 nm 范围内的中孔。...日本学者立本英机等指出,活性炭的比表面积和孔容是影响吸附二噁英的重要因素,并根据已有研究成果提出作为除去二噁英类化合物使用的活性炭应具备以下基本性质:平均孔隙直径为2.0~5.0nm;比表面积在 500m2
37 固定污染源排气中丙烯腈的测定气相色谱法hj/t 373固定污染源监测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技术规范(试行)hj 38固定污染源废气总烃、甲烷和非甲烷总烃的测定气相色谱法hj/t 39 固定污染源排气中氯苯类的测定气相色谱法
hj 603 水质 钡的测定 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hj 620 水质 挥发性卤代烃的测定 顶空气相色谱法hj 621 水质氯苯类化合物的测定 气相色谱法hj 636 水质 总氮的测定 碱性过硫酸钾消解紫外分光光度法
(2)前驱物合成:物质中本身含有或在不完全燃烧及飞灰表面的不均匀催化反应生成有机气相前驱物(如氯酚、氯苯、多氯联苯等),这些前驱物在一定的温度以及重金属的催化作用下,通过氯化、缩合、氧化等反应转化为二噁英类物质...1.2理化性质二噁英类化合物在常温下为白色晶体状态,熔点303~306℃、沸点421~447℃、相对分子量322、25℃时密度1.827g/cm3;在强酸强碱中保持稳定,极难溶于水(水中溶解度为0.2
气相色谱法hj/t 55 大气污染物无组织排放监测技术导则hj/t 66 大气固定污染源氯苯类化合物的测定 气相色谱法hj 75固定污染源烟气(so2、nox、颗粒物)排放连续监测技术规范hj 76
气相色谱法hj/t 55 大气污染物无组织排放监测技术导则hj/t 66 大气固定污染源氯苯类化合物的测定 气相色谱法hj/t 68 大气固定污染源 苯胺类的测定 气相色谱法hj 75 固定污染源烟气
周保华说,数据显示,这片场地内的主要污染物为氯苯类和硝基苯类化合物,两者都是难以降解的持久性有机物,
一、前言二噁英通常是指具有相似结构的氯代含氧多环苯并呋喃等芳烃类化合物的统称,由于具有高毒、致畸、突变等作用,持续被相关部门及人类关注和重视。在垃圾焚烧、固废处理、危废处理、冶金窑炉等过程都会产生。...根据运行项目的实际状况,指导配料及炉中co的控制,在省煤器之前布局二噁英抑制降解添加剂,使氯苯、氯代、氯酚等前驱物成的二噁英、呋喃类物质,在此阶段实际降解。在焚烧、加工后烟气的处理。
二噁英是指具有相似结构和理化性质的多氯代含氧多环芳烃类化合物,具有极强的致癌性,环境中的二恶英很难自然降解消除。...二噁英主要在垃圾焚烧发电的过程中产生,焚烧温度低于800℃,含氯垃圾不完全燃烧,极易生成二噁英,燃烧后形成氯苯,后者成为二噁英合成的前体,若处理不当排放到大气中,将造成严重的大气污染。
周保华说,数据显示,这片场地内的主要污染物为氯苯类和硝基苯类化合物,两者都是难以降解的持久性有机物,
已有研究指出,二噁英炉外低温再合成的最佳温度区间为200℃~400℃,铜或铁的化合物在飞灰的表面催化了二噁英类的前驱体物质(如苯、氯苯、酚类、烃类等)而合成二噁英类。4)提高尾气净化效率。...二噁英类化合物是人类在其生产、生活过程中无意识制造出的有害副产品。其来源极其广泛,氯代化合物含量较高的医疗废物、工业生产过程中副产品的生产以及废物燃烧等是产生二噁英的主要来源。
这些物质包括邻苯二甲酸酯类、氯苯、多氯联苯和吲哚等,虽然为非特征性有机污染物,其中一些物质在焦化废水中的浓度仍可达56. 3 gl - 1 ....种含氮杂环化合物存在于焦化厂废水中,其中喹啉类、吡啶类和吲哚类为典型代表,由于原煤中含有大量的氮、氧和硫等元素,在煤的不完全燃烧过程中会产生各种杂环化合物,其生成机理与pahs 相似.此外,检测发现50种腈类化合物存在焦化废水中
固定污染源废气氯苯类化合物的测定气相色谱法警告:实验中所使用的氯苯类化合物标准样品、二硫化碳溶剂等都具有一定的毒性。...-四氯苯、1,2,3,5-四氯苯、1,2,4,5-四氯苯等13种氯苯类化合物的气相色谱测定方法。
hj/t55大气污染物无组织排放监测技术导则hj/t66大气固定污染源氯苯类化合物的测定气相色谱法hj/t68大气固定污染源苯胺类的测定气相色谱法hj/t194环境空气质量手工监测技术规范hj/t373
并作为项目负责人或主要完成人承担过国家863科技攻关项目、浙江省环保科技项目、国家环保公益行业科研专项等10多个课题的研究工作,获浙江省科学技术三等奖、浙江省环保科学技术一、二、三等奖共10项次;主持完成了《固定污染源废气氯苯类化合物的测定
武汉东西湖区某化工企业使用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六氯苯为原料生产橡胶增塑剂五氯硫酚,对厂区土壤和周边河流沉积物等造成了严重的六氯苯污染,在周边植物、农作物中也检出高浓度的六氯苯。
於建明(1975年),浙江绍兴人,博士,教授,主要从事环境生物技术研究,先后承担和参与了浙江省自然基金项目生物负载电极降解氯苯类化合物的机理研究、杭州市科技计划项目黑臭河道生态治理的微生物菌剂研发及技术集成等项目的研究
气相色谱法hj/t 55 大气污染物无组织排放监测技术导则hj/t 66 大气固定污染源氯苯类化合物的测定 气相色谱法hj/t 68 大气固定污染源 苯胺类的测定 气相色谱法hj/t 75 固定污染源烟气排放连续监测技术规范
通常认为pic主要包括脂肪族或烯烃、炔烃类化合物通过氯化生成氯苯,然后氯苯转化为多氯联苯,在燃烧区域内,反应生成pcdfs,部分pcdfs通过进一步反应会生成pcdds。
南京大学开发的cha111大孔树脂用于处理硝基苯和硝基氯苯废水取得良好的效果,cha111的工作吸附容量为126mg/l,处理水量为190bv,处理后硝基苯类化合物的浓度小于5mg/l,去除率为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