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发改委环资司、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湖北省科学技术厅、苏州市吴江区人民政府、三峡集团相关部门、项目跟踪专家和咨询专家、项目组成员参加会议。...从节能降碳改造、加大再生能源利用、加强能源资源回收利用等方面推动建设一批能源资源高效循环利用的污水处理绿色低碳标杆厂,引领长江流域污水处理厂减污降碳及行业高质量发展。
请各省级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于2024年3月8日前向工业和信息化部(节能与综合利用司)报送2024年度工业节能监察任务,12月31日前报送年度总结报告(含实际监察企业名单和监察结果等)。...对工业节能监察中发现存在不合理用能行为、能源管理基础薄弱的企业,提出节能改造措施建议。对达不到能效基准水平的企业,督促其加快实施节能改造提升。
请于2024年3月15日前将《2024年度工业节能诊断服务工作计划表》(见附件1)报送工业和信息化部(节能与综合利用司)。(二)确定年度重点任务。...推荐单位在任务完成后,应从诊断数量、完成质量、数据分析、企业反馈等方面对工业节能诊断服务进行全面梳理总结,于2024年12月31日前将工作总结报告(见附件2)报送工业和信息化部(节能与综合利用司)。
(五)已制定实施节能降碳计划方案,建立节能目标责任制和节能奖惩制度,并根据国家标准建设能源管控中心或能耗监测系统。...四、联系方式工业和信息化部(节能与综合利用司):电话:阳紫微010-68205354地址:北京市西城区西长安街13号,100084国家发展改革委(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司):电话:李晓灵010-68505531
5.绿色低碳和节能技术水平,技术改造和提升情况。6.金融手段使用:参与碳市场和气候投融资情况等。7.可复制可推广价值和社会认可度:如有中央级或省级媒体传播案例、参与主体类型广泛等。...附件12023年绿色低碳典型案例征集推选活动方案一、组织机构指导单位:生态环境部主办单位: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承办单位:生态环境部宣传教育中心二、时间安排(一)材料申报2023年12月31日前(二)
每年3月底前将绿色设计动态管理表电子版通过工业节能与绿色发展管理平台(https://green.miit.gov.cn)报送工业和信息化部(节能与综合利用司)。...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公布工业产品绿色设计示范企业名单(第五批),确定了107家企业为第五批工业产品绿色设计示范企业,其中包括安徽元琛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除尘过滤材料、scr脱硝催化剂、山东金塔机械集团有限公司的节能环保装备等
我国实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战略,采取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能源结构、节能提高能效、完善市场机制、增加森林碳汇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各项工作取得积极进展。...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司长夏应显介绍,2022年,我国碳排放强度比2005年下降超过51%,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容量达到12亿千瓦以上,森林覆盖率达到24.02%。
近日,工信部节能司网站更新了一批绿色制造评价标准和指标体系,并对评价报告模板作出调整,绿色工厂评价行业标准已更新至82个。
试点过程中,除考核节能、节水、节材、减污、降碳等绩效外,还应关注审核创新工作的投入产出比,尤其是在节约人力财力投入、节省时间、减轻企业负担、与相关环境管理制度衔接等方面的优势。五、加快试点成果总结。...联系人及联系方式:(一)生态环境部科技与财务司 刘元生、陈胜电话:(010)65645390、65645385邮箱:liu.yuansheng@mee.gov.cn(二)国家发展改革委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司
生态环境部法规与标准司一级巡视员王开宇、生态环境部科技与财务司副司长逯元堂、生态环境部对外合作与交流中心主任张玉军、四川省生态环境厅副厅长彭勇、成都市委常委、副市长王志华、成都市委副秘书长、一级巡视员秦代红...川渝地区各市区级生态环境局与环境监测站、成都市排水有限责任公司、成都市自来水有限公司、四川省表面工程行业协会、眉山苏伊士污水处理有限公司、成都青白江中科成污水净化有限公司、简阳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厂、遵义市生态环境保护协会、成都市节能及新材料产业协会
国家发展改革委产业司有关负责同志就此接受采访,回答记者提问。 问:与此前相比,请问《能效水平2023年版》对能效基准水平和标杆水平的适用范围进行了哪些拓展?...充分发挥绿色电价、财税等政策激励作用,用好用足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和设备购置更新贷款贴息政策,落实好节能专用装备、技术改造、资源综合利用等税收优惠政策。三是加强绿色金融支持。
(三)参照《财政部司...一)参照《财政部生态环境部关于印发环境标志产品政府采购品目清单的通知》(财库〔2019〕18号)和《财政部 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节能产品政府采购品目清单的通知》(财库〔2019〕19号)的规定,落实国家节能环保政策
请各地区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编制计划方案,细化措施手段,明确目标进度,于4月28日前向工业和信息化部(节能与综合利用司)报送2023年度国家专项工业节能监察任务,12月15日前报送年度工作总结报告(包括...对2022年度工业节能监察工作中发现的能耗超限额企业和其他违反节能法律法规的企业进行“回头看”。对未按照要求整改或整改不到位的,依法依规予以处理。
“绿色设计+服务”方面,重点支持服务性制造领域的龙头骨干企业,围绕绿色产品设计开发、绿色产品制造技术改进、产品生命周期管理、供应链管理、检验检测与认证、节能减污降碳集成应用等开展高质量服务。...第五批工业产品绿色设计示范企业申报书(附件2)、工业产品绿色设计示范企业动态管理表(附件3)等电子版材料通过工业节能与绿色发展管理平台(https://green.miit.gov.cn)报送工业和信息化部(节能与综合利用司)
4月7日,由国家发展改革委、生态环境部、人民日报社指导,国家发展改革委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司、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人民日报社经济社会部联合主办的2023碳达峰碳中和绿色发展论坛在京举行。
能源消费的弹性次数低于0.5,说明我们国家的节能成效显著。特别是,能源消费总量2022年同2013年相比增长了22.9%,煤炭消费总量仅增长了4%左右,也就是一亿多吨。...我们邀请到生态环境部大气环境司司长刘炳江先生介绍有关情况,并回答大家关心的问题。今天,我没有要通报的重点工作。下面,请刘炳江司长介绍情况。刘炳江:新闻界的各位朋友大家上午好!
为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落实全国发展和改革工作会议部署,12月30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环资司司长刘德春主持召开全国发改环资系统视频会议,总结2022年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工作,研究部署2023年重点工作...高水平做好节能工作,加快节能降碳先进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组织实施煤电机组“三改联动”等节能重点工程。统筹节能降碳和回收利用,推动重点领域产品设备更新改造。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构建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
试点过程中,除考核节能、节水、节材、减污、降碳等绩效外,还应关注审核创新工作的投入产出比,尤其是在节约人力财力投入、节省时间、减轻企业负担、与相关环境管理制度衔接等方面的优势。五、加快试点成果总结。...联系人及联系方式:(一)生态环境部科技与财务司刘元生、陈胜电话:(010)65645390、65645385邮箱:liu.yuansheng@mee.gov.cn(二)国家发展改革委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司牛菁菁
后续,将在工业和信息化部门户网站节能司子站分行业、分领域发布应用指南和案例,并组织开展线上“节能服务进企业”系列活动,加强供需对接。...为加快节能技术装备推广应用,提高工业和信息化领域能源利用效率,工业和信息化部近日印发《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领域节能技术装备推荐目录(2022年版)》。
思考与建议会议中,国家发展改革委环资司副司长赵鹏高,国家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副司长逯世泽,国务院国资委社会责任局局长李军,中国中检党委书记、董事长许增德,中国消费品质量安全促进会秘书长王昆等重量级嘉宾分别从央国企践行
(五)已制定实施节能降碳计划方案,建立节能目标责任制和节能奖惩制度,并根据国家标准建设能源管控中心或能耗监测系统。...四、联系方式工业和信息化部(节能与综合利用司):电话:阳紫微 010-68205354地址:北京市西城区西长安街13号,100084国家发展改革委(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司):电话:楼鹏康 010-68505075
(五)已制定实施节能降碳计划方案,建立节能目标责任制和节能奖惩制度,并根据国家标准建设能源管控中心或能耗监测系统。...四、联系方式工业和信息化部(节能与综合利用司):电话:阳紫微 010-68205354地址:北京市西城区西长安街13号,100084国家发展改革委(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司):电话:楼鹏康 010-68505075
而在着力推动重点行业节能降碳改造工作中,加大力度推广节能低碳公共领域交通工具成为至关重要的一部分。...在发布会上,国家发展改革委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司司长刘德春指出,“双碳”目标提出两年来,我国扎实推进各项任务,实现了良好开局。
工业和信息化部节能与综合利用司司长黄利斌,财务司副司长、一级巡视员翁啟文,原材料工业司副司长冯猛出席发布会,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工业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取得的主要成就并答记者问。...出席发布会的有:工业和信息化部节能与综合利用司司长黄利斌先生,财务司副司长、一级巡视员翁啟文先生和原材料工业司副司长冯猛先生,请他们为大家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工业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取得的主要成就。
下一步,我们将围绕落实石化化工、钢铁、有色金属、建材碳达峰方案,着力在淘汰落后产能、开展节能低碳行动、推进超低排放改造和清洁生产、提升资源综合利用水平等方面下功夫,支持绿色低碳技术攻关和支持行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工业和信息化部原材料工业司副司长张海登介绍,据有关机构测算,原材料工业碳排放约占规模以上工业排放总量的2/3以上,约占全社会排放总量一半以上,是节能降碳的主战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