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5日,雅安市生态环境局发布《美丽雅安建设规划纲要(2021-2035年)(征求意见稿)》,2025年之前,雅安市重点启动生态环境、绿色经济、城乡发展、文化建设等领域的美丽示范建设工程,支撑美丽雅安建设的机制体制基本建立,力争建成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美丽雅安建设规划纲要(2021-2035年)(

首页> 大气治理> 脱硫脱硝> 烟气脱硫> 政策> 正文

美丽雅安建设规划纲要(2021-2035年)征求意见

2022-11-16 11:38 来源: 北极星环保网

11月15日,雅安市生态环境局发布《美丽雅安建设规划纲要(2021-2035年)(征求意见稿)》,2025年之前,雅安市重点启动生态环境、绿色经济、城乡发展、文化建设等领域的美丽示范建设工程,支撑美丽雅安建设的机制体制基本建立,力争建成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

美丽雅安建设规划纲要(2021-2035年)(征求意见稿)

二〇二二年十月

一、重大意义

(一)建设美丽雅安是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政治担当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雅安是长江上游重要的生态屏障,素有‘天府之肺’‘动植物基因库’之称”。雅安不折不扣贯彻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坚决扛起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政治责任,生态环境质量持续位居全国全省前列,森林覆盖率69.42%,持续位居全省第一,成功创建大熊猫国家公园园地共建先行区,河湖管理保护获国务院督察激励,荥经县获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宝兴县、天全县获评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

深入推进“美丽雅安”建设,始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根本遵循,主动扛起维护“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天府之肺”“动植物基因库”的责任担当,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推动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持续提升、生态环境治理体系更加完善、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以“绿”为基的自然生态“家底”更加丰厚,蓝天常在、碧水长流、青山永驻成为常态。

(二)建设美丽雅安是推进绿色发展示范市建设的必然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对雅安做出“生态优势是雅安最突出的优势”“要突出绿色发展”等重要指示。近年来,雅安认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把壮大绿色产业作为发展关键,不断激发经济绿色发展新动能,潜心打造金山银山,成功创建全国森林旅游示范市、雨城区获评天府旅游名县,大数据产业园规模体量迈入全国第一方阵,建成全球单线产能最大电池级氢氧化锂生产基地,绿色有机农业示范基地面积、绿色有机食品认证数量持续保持全省前列,“蒙顶山茶”“汉源花椒”品牌价值位居全国前列、全省第一。

深入开展“美丽雅安”建设,紧抓重大发展机遇,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川藏铁路、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为着力点、突破口,认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高质量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作出的“生态优势是雅安最突出的优势”“要突出绿色发展”等重要指示精神,有利于促进雅安以“绿水青山”培育“金山银山”,以“金山银山”反哺“绿水青山”,为雅安绿色发展塑造新的优势,提供坚实保证。

(三)建设美丽雅安是满足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的初心使命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努力补齐民生事业短板,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建成三条百公里百万亩乡村振兴产业带、辐射带动90%以上农户增收致富,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入选全国文明城市提名城市,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升。

深入开展“美丽雅安”建设,秉持为民初心、贯彻群众路线,将生态文明建设扎根于人民群众的创造性实践之中,集中解决老百姓身边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提供更多优质的生态产品,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让全市人民共享宜居、宜业、宜养、宜学、宜游雅安,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更有“质地”。

二、现实基础

(一)雅安之美

1. 雅安是美不胜收的生态家园

雅安地处四川盆地西缘向青藏高原东缘的急剧过渡地带,整体南北较长,东西较狭,犹如一只即将奔跑的大熊猫,境内山河交错、面貌迥异,北侧是水汽氤氲的温润雨城,南侧是艳阳高照的花海果乡。九成以上为山地,相对高差最高达5000米以上,山势辽阔、群山环峙、雪峰簇拥,汇集了牛背山、王岗坪、轿顶山、光头山、达瓦更扎等360度观景平台,被称为“中国观景平台之乡”。城在山中,水在城中。温婉的青衣江自北向南纵贯其间,汹涌的大渡河劈开横断山奔腾向东。明代大才子杨升庵形容雅安“天设地生,胜似蓬壶仙境”,感叹“吾平生奇见,无出于四川雅州”。

2. 雅安是天然动植物基因库

雅安是全球36个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之一,分布野生动物700余种(其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19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73种),植物3000多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48种),被誉为“天然动植物基因库”。夹金山脉地区是许多古老物种的“避难所”,保留了“国宝”大熊猫、“植物活化石”珙桐等世界其他地区早已灭绝的古老孑遗动植物。宝兴县是世界知名的动植物模式产地,是大熊猫的科学发现地和模式标本产地,以“宝兴”命名的植物达30余种。作为四川大熊猫栖息地世界自然遗产核心区,雅安全境发现野生大熊猫达340只,黑颈鹤、中华秋沙鸭等珍稀鸟类频频亮相,是名副其实的“动植物天堂”。

3. 雅安是最滋润的天府之肺

雅安是我国内陆地区降水最丰沛的区域,自古便有“雅州天漏”之称。降雨日数多,年降水日数多达200多天;雨量大,多年平均降水量达1411.4毫米;降水时数长,全年降水累积时数高达2319小时,是名副其实的“雨城”。雨城区更是世界上唯一一座以“雨”命名的城市,全国唯一的“中国生态气候城市”。多雨,淘洗出林木葱郁,苍翠欲滴的生态雅安。全域生态环境良好,森林覆盖率69.42%,位居全省第一,是“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负氧离子含量丰富,被誉为“天府之肺”,芦山县、名山区、宝兴县获评“中国天然氧吧”。

4. 雅安有北纬30度上的人文风情

雅安是四川省历史文化名城。盆地与高原的转承过渡,北纬30度线与胡焕庸线的碰撞交汇,汉民族文化和藏彝文化的相互融合,造就了代表雅州千般风景、万种风情的“三雅”文化。“西蜀天漏·女娲补天”等传奇故事流传至今,中国茶文化和茶产业从蒙顶山起源,大熊猫文化从雅安走向世界。大渡河畔的汉源“富林文化”,是华南地区第一个旧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刻画了雅安的第一篇章。作为川藏茶马古道的起点和古南方丝绸之路的重要门户,雅安素有“川西咽喉”“西藏门户”“民族走廊”之称,连接了汉藏民族,承载了过往繁华。

5. 雅安是历经革命洗礼的红色热土

雅安全域是革命老区,1935年红军长征在雅5个多月,八位元帅、七位大将都在雅安留下战斗足迹,红一、四军的革命足迹更是遍布全境,建立了429个苏维埃政权、红军大学和省委党校,留下202处革命遗址遗迹。彝海结盟、佯攻大树堡、夜袭安顺场、强渡大渡河、激战菩萨岗、飞夺泸定桥、奇袭天全、化装夺芦山、夺取宝兴、翻越夹金山等战斗事迹见证了红军在雅安的革命斗争历史,承载了爱国主义、民族团结的长征精神,“翼王悲剧地、红军胜利场”的壮丽诗篇名扬中外。

(二)工作基础

1. 环境质量全国领先、生态家园魅力彰显

“三抓”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城市空气、地表水环境质量位居全国前列。2021年,PM2.5平均浓度28.1微克/立方米,纳入国家和省级考核的10个监测断面水质全部达到优良,优良水体达标率为100%。青衣江畔,蓝天白云、碧波荡漾、绿树成荫,展现了“城在水中、绿在城中”的和谐生态。全面开展绿美雅安“七大行动”,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修复,有效解决小水电清理整改、矿山生态环境修复、砂石清理整顿等重难点问题,全面巩固大熊猫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成果,提出建设出色出彩的大熊猫国家公园第一市,已建成两个大熊猫野化放归基地,其中位于雅安石棉县栗子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放归基地是放归大熊猫最多的地方,位于雅安荥经的四川大相岭自然保护区放归基地是全国最大的大熊猫野化训练基地。

2. 绿色发展实现突破、生态价值加速转化

“十三五”期间,三次产业结构呈现“一稳二降三升”态势,以汽车及机械装备制造、先进材料、清洁能源、农产品加工、现代服务业等为支柱的绿色低碳产业体系初步形成。全国重要水电基地之一,清洁能源、大数据、锂电材料等清洁能源和绿色载能产业快速成长,水电装机总量超过1240万千瓦,已建成并投运水电站662家,清洁能源消费比重达77.3%;成渝地区大数据产业基地建设有力推进,数字经济及相关产业规模247亿元,中国·雅安大数据产业园获评2020年度国家绿色数据中心。以“生态溢价”为核心的现代绿色农业发展态势良好,“蒙顶山茶”“雅鱼”等“雅字号”品牌享誉全国,绿色有机农业示范基地面积87.6万亩,绿色(有机)食品认证总数439个,数量均位居全省第一,成功创建国家绿色(有机)农业示范区。拥有国家5A级旅游景区1家、国家4A级旅游景区21家,成功创建全国森林旅游示范市、首个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市,中国康养城市排名进入全国前5位。

3. 城乡品质不断提升、生态红利持续释放

城市建设高水平推进,“三区一体”全面加速,县城建设加快推进,成雅铁路、雅康高速建成通车,对外四向通道、主城区15分钟、市域1小时交通圈基本形成,城市能级不断跃升。城市绿色化建设持续推进,熊猫绿岛等11个城市公园建成开园,2020年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9.33平方米,分别高于全国、全省平均40%、43.4%;建成生活垃圾焚烧处理设施,污水处理设施实现城市、县城级全覆盖,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9.8%,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城市,绿色宜居家园基本形成。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实施,在全国率先制定实施《雅安市新村聚居点管理条例》,建成三条百公里百万亩乡村振兴产业带,实现2.8万户贫困户稳定脱贫,名山区获评全省乡村振兴先进区。村落民居建设成效显著,建成幸福美丽新村795个、“四好村”496个,公共服务逐步健全,水、路、电等基础设施基本完善,90%以上行政村生活垃圾得到无害化处置,农村垃圾分类处理“高岗村模式”被全省推广,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三)存在问题

1. 生态环境依然脆弱,保护修复任务艰巨

雅安市地形复杂,山脉纵横,地势起伏度和坡度大,高海拔山区植被覆盖度低,土壤可蚀性高,生态系统本底脆弱,全域重度脆弱面积占比约为12.08%,集中分布在西北部及南部山区。大熊猫、川金丝猴等珍稀濒危野生保护动植物栖息地仍存在破碎化现象,亟待进行栖息地保护修复和生态廊道建设。自然灾害多发,经常发生山体滑坡等地质灾害,“5·12”汶川特大地震、“4·20”芦山强烈地震、“6·1”芦山地震后,山体损毁和自然植被破损严重,生态景观遭到破坏,生态脆弱性加剧。局部地区水土流失情况严重,强度以上侵蚀面积占比约为7.01%。资源开发方式相对粗放,局部地区历史遗留矿山较多、分布较广,生态修复任务繁重。

2. 经济总量偏小,绿色产业提质增效难度大

雅安市经济综合实力不强,2020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54.59亿元,在全省21个市(州)中排名第19,在成都平原经济区8个市中排名最末。县域经济基础薄弱且发展不平衡,2020年地区生产总量最小的宝兴县地区生产总值仅为总量最大的雨城区的16.56%。有色金属、建材、化工、黑色金属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难度较大,汉白玉等传统优势产业的资源依赖性强,属于对自然资源的开采、初级加工并形成初级产品的经济增长模式,存在经济效益不高、生态环境风险大等问题。“5+1”绿色产业体系总体规模占全省比重较小,大数据、绿色载能、康养旅游等绿色低碳产业的产业链不长,下游终端产品制造企业不足,创新驱动发展支撑不够,缺乏产业集群品牌效应。

3. 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民生短板亟待补齐

城市化建设进程相对滞后,2020年城镇化率为52.78%,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约4个百分点;绿地、公园等公共空间配置分布不均,雨城区、名山区、石棉县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0%以上,天全县、芦山县仅为35.3%、36.2%。环保基础设施仍有短板,生活污水收集管网建设相对滞后,生活垃圾处理能力亟待提升,分类收转运体系有待健全。综合交通体系短板突出,机场建设尚处于规划研究阶段,铁路覆盖范围有限,难以支撑雅安市生态旅游、生态工业等产业发展,“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换的支撑通道亟待畅通。绿色出行体系不够健全,公共出行方式单一,慢行交通系统建设相对滞后,公共交通分担率较低,城市公交发展水平有待提升,中心城区公交万人拥有率仅为6标台,低于国家标准(8标台),充换电、加氢等绿色基础设施建设有待完善。

三、面临形势

(一)机遇

从国际看,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深远,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和环境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加剧,全球环境治理复杂性进一步提升。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把握人类社会历史经验和发展规律,从中国与世界的共同利益出发,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大倡议,为雅安主动承担起保护生态环境、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维护生物多样性的神圣使命提供了巨大空间。

从国内看,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三新一高”重大决策为雅安用高水平生态环境保护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国家擘画美丽中国宏伟蓝图为雅安立足市情,发挥自身生态环境优势,推进经济社会高质量跨越发展提供了良好机遇;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为雅安加快建设绿色产业发展高地,深入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创造了有利条件;川藏铁路全面建设为雅安打造经西藏至南亚次大陆国家南向国际贸易大通道的门户枢纽,推动雅安资源、旅游开发,吸引更多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汇聚雅安提供了历史机遇;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为雅安构建以“双碳”目标引领下的绿色低碳转型发展新模式,提供了新的重大契机。

从省内看,省委省政府持续加强生态省建设、加快建设美丽四川的战略部署,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战略使命,建设绿色低碳优势产业“一地三区”,以及市委市政府围绕“三城三示范”目标,建设川藏铁路第一城、绿色发展示范市等战略定位,将进一步筑牢雅安生态安全屏障、提升雅安生态环境质量、挖掘雅安生态产品价值,夯实美丽雅安建设的绿色底色和质量成色。

(二)挑战

风光独特的绿水青山、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厚植了美丽雅安建设的自然底色和生态财富,但空间差异性导致的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之间的矛盾依然突出,部分地区相似的自然人文环境对因地制宜创造各自比较优势的制约普遍存在;良好生态环境是增进民生福祉的优先领域,雅安生态环境质量虽在全国前列,但与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全球空气质量准则(AQG2021)》相比,细颗粒物、臭氧等污染物指标值仅达到过渡期第一阶段目标,与人民群众对蓝天白云、清水绿岸的期盼仍有差距;与湖州、丽水等自然禀赋相似城市相比,经济发展相对缓慢、综合交通网络布局还不完善、民生保障存在短板、管理与科研人才缺乏等基础支撑和服务水平不足,生态环境质量仍有提升空间,美丽雅安建设仍需负重前行。

四、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及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对雅安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认真落实省委十一届历次全会和十二届一次全会要求,紧紧围绕省委加快建设美丽四川战略部署,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以“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安全屏障、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为核心目标,将胸怀“国之大者”“省之大计”和谋划“市之大事”有机结合,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生命共同体,加快建设长江上游生态高地,坚持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加快建设绿色转型发展高地,坚持“动植物基因库”里创富金山银山,加快建设生态价值转化高地,奋力绘就山水人城和谐相融“美丽雅安”新画卷,展现“天府之肺·生态雅安”城市形象,实现从生态大市向绿色强市转变,打造绿色发展新典范,谱写美丽雅安建设的现代化篇章。

(二)基本原则

生态优先,守住底线。树立底线思维,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控,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思维,持续提升生态系统功能,坚决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

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以双碳目标为引领,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创新“两山”转化路径,强化区域间、城乡间、产业间协同发展,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以人为本,幸福共享。以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价值取向,秉持“公园城市”理念营建城市新形态、探索发展新路径,保障优质生态产品供给,营造舒适美观的绿色生活消费场景,激发人民群众参与美丽雅安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实现美丽雅安人人共建、人人共享。

因地制宜,特色引领。依托区域自然人文资源禀赋,突出区县特色产业、秀丽山水、独特文化等特征差异,构建具有雅安特色的美丽建设分类推进路径,绘就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美丽雅安画卷。

(三)战略定位

——全球生物多样性友好城市先行示范地。坚持生态优先,以更大力度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全面提升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平,守护好“动植物基因库”。高质量建设“出色出彩大熊猫国家公园第一市”,营建雅山雅水风光独特、康风雅韵诗意栖居的大美城市形态,擦亮“天府之肺、熊猫故乡”城市名片,探索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城市建设新模式。

——全国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示范地。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发挥生态资源优势,拓宽生态资源资产化、生态资产资本化、生态资本产业化的“两山”转化路径,因地制宜发展绿色工业、绿色有机农业、文旅产业等生态经济,探索林草碳汇发展机制与交易模式,塑造生态产品“雅安造”的生态价值实现名片,打造“两山”理念的实践样板。

——全国清洁能源高质量发展示范地。立足清洁能源资源优势,大幅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建设全国优质清洁能源基地。大力发展数字经济产业链,建设成渝地区大数据产业基地,打造数字经济创新发展先导示范区。发展“东融成渝、西向拓展”的枢纽经济、门户经济、流动经济,建设全省西向拓展开放高地。

——全省环境质量优美高地。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生态环境质量稳中向优,持续保持全国一流水平。扎实开展生态系统保护修复治理行动,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持续提升,筑牢维护长江上游生态安全的战略屏障。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创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建设的雅安实践,全面建设更加完备、更高水平、更具影响、更美形态的长江上游生态文明高地。

(四)目标指标

2021-2025年:美丽雅安建设启动阶段。重点启动生态环境、绿色经济、城乡发展、文化建设等领域的美丽示范建设工程,支撑美丽雅安建设的机制体制基本建立,力争建成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

——秀丽自然生态全面展现。城市空气、地表水环境质量稳定居于全国重点城市前列,饮用水、土壤安全得到有效保障,“天蓝、水净、土洁”的环境清洁美全面实现;自然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显著提升,森林覆盖率达70%,建成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教育展示样板区域,“地绿山青”、人与自然共生的生态和谐美持续彰显。

——绿色经济活力逐渐释放。初步建成数字赋能现代产业体系,以大数据产业为牵引,以先进材料、清洁能源、装备制造、食品医药四大优势产业为支撑的“1+4”现代工业体系初具规模,工业增加值突破400亿元;“五雅”特色优势产业实现提质增效,绿色地标产业加快形成;以大熊猫文化和茶文化为特色的现代服务业向产业集群发展,以川藏铁路陆港新区为抓手推进川藏物资贸易集散地建设,打造绿色产业发展新增长极。

——宜居城乡短板加快补齐。城乡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实现全覆盖;实施造湖增绿工程,打造生态休闲公园和绿色健身廊道;落实城市更新行动,完成1040个老旧小区改造工作,加强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利用,传承优化城市传统风貌,提升城市品质和人文内涵,“楼阁高低树浅深,山光水色暝沉沉”的秀美城市景象基本建成。

2026-2030年:美丽雅安建设加速推进阶段。经济社会绿色转型发展取得显著进展,美丽城镇、美丽村庄建设全面推开,全国绿色发展示范效应逐步显现,形成可在全国复制推广的“雅安经验”。

2031-2035年:美丽雅安基本建成,率先打造美丽四川典范。绿色发展示范市取得丰硕成果,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和生物多样性保护范式全国领先,市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呈现“人城和谐、生态润城”的美丽雅安新画卷。

五、重点任务

(一)做优“美丽+协调”国土空间体系

1.夯实“一屏、多廊、多点”生态安全基底

以天全县、宝兴县、石棉县等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和雨城区、芦山县、汉源县等地质灾害易发县(区)为重点,筑牢以邛崃山-大雪山脉为生态屏障,大渡河、青衣江等主要河流为生态廊道,各级自然保护地为生态保护斑块的生态安全格局。实施严格的生态红线管控制度,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确保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土保持和水源涵养功能持续提升。

2. 优化提升“一核三带多园”农业发展格局

围绕雅茶、雅果、雅竹、雅药、雅鱼等“五雅”优势特色产业资源禀赋、发展基础、功能定位和发展目标,确定雅安市农业总体布局为‘一核、三带、多园’。雅安市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依托雅安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和四川农业大学,挖掘本土及引入国内外高端科技创新力量,构筑总部科技和总部农业引领的现代农业高科技‘承载核心’,打造高值特色绿色农业硅谷,引领示范带动全市乃至藏、彝、羌族地区农业发展。建设百公里百万亩乡村振兴茶叶产业带、果蔬产业带和果药产业带,提升产业带沿线产业基地,打造沿线农文旅消费新场景,将产业带打造为乡村振兴生态示范线。多个现代农业园区,全力打造以国家级园区为龙头、省星级园区为骨干、市级园区为基础,多个现代农业园区阵列示范引领,实现辐射带动全市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

3. 构建“一核一轴一带,六心多点并进”城镇空间

重点打造雨城、名山中心城区发展极核,以青衣江、名山河为轴线拓展城市发展带,加快“三区一体化”“两区四新城”建设进程,建设宜居宜业宜游山水园林城市。沿成雅高速、雅康高速及成康高铁打造东西向城镇综合发展轴,沿国道G351(原省道S210)线、雅西高速打造南北向产业联动带,充分发挥国家、区域重大交通基础设施的差异化带动作用,提升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和水平。加强天全-始阳、荥经-花滩、汉源-唐家-九襄、石棉、芦山、宝兴六个城镇组团的基础设施建设,打造精品县城,争创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先进县、天府旅游名县和乡村振兴先进县。强化多个中心镇产镇融合发展,拓展生态产品价值转化路径。

4.勾勒“一脉一屏两河三廊”大美山水空间

搭建“一脉一屏两河三廊”的山水雅安空间骨架,勾勒山青青、水邕邕,温和润泽、雅致安宁的全域美丽空间。一脉:指邛崃山脉,打造世界屋脊东缘极目雪岭冰峰,放眼云海霞光的“中国观景平台之乡”。一屏:指华西雨屏(自然地理位置为平原到高山过渡带,无明显行政分界),覆盖雨城全境以及芦山、天全和荥经平原地区,秉承“小规模、微田园、生态化、慢生活”理念,打造时光煮雨、烟波氤氲的雨中慢城。两河:指青衣江和大渡河,延续现有自然地形水貌特征,展现青衣江的温婉如诗和大渡河的壮阔如歌,形成一急一缓,一刚一柔的城景合一水墨画卷。

三廊:指熊猫走廊、民族走廊、茶马古道。统筹芦山、天全、宝兴、荥经境内大熊猫廊道地带的植被恢复和改造,一体化建设高品位、高颜值、高水平的沉浸式体验生态长廊。依托名山、雨城、荥经、天全、汉源、芦山、宝兴、石棉的茶马古道、集镇、驿站等,系统打造古韵盎然的茶马古道。以318、108、351国道等为主轴促进多民族文化产业带状聚集,打造大熊猫生态文化、最美318川藏风情、阳光康养休闲旅游带,展示多元多彩的民族走廊。

(二)做牢“美丽+和谐”自然生态体系

1.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

守护森林绿色本底。构建网格化管理体系,全力推进林长制。以大熊猫栖息地保护为主,强化夹金山、二郎山、大小相岭等山脉的公益林和天然林管护,稳定生物多样性维护及水源涵养功能。科学推进植被恢复,持续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持续开展封山育林,拓展难造林地营造林面积。实施森林质量精准提升行动,推行针叶与阔叶树种混交、乔木与灌木树种混交,大力营造混交林。加强中幼林抚育和低效林改造,优化林分结构,提高森林质量。增强固碳功能,提升林业碳汇增量。加强古树名木保护。常态化推进森林防灭火,加强松材线虫病等森林有害生物防控,严厉打击破坏森林资源的违法犯罪行为,维护森林资源安全。

加强湿地保护利用。加强清漪湖、硗碛湖等湿地公园基础设施和能力建设水平,稳步提升湿地生态服务功能。推进青衣江“两岸青山·千里林带”生态治理和天全锅浪跷电站消落带生态修复,提升自然湿地生态健康。强化河流湖泊、沼泽滩涂、库塘等湿地资源保护与修复,稳定湿地保护面积。

试点打造美丽河湖。持续强化“河湖长制”,严禁非法侵占河湖水域或者违法占用河湖岸线。加大河道采砂管理力度,严禁违法处置河道砂石资源。实施大渡河、青衣江流域河道清淤、清障,提升支流小流域水系连通性。加大大渡河、青衣江河岸岸线复绿力度,加强周公河、荥经河、天全河等沿岸绿化美化。选择大渡河、经河、天全河等有条件的河段开展美丽河湖建设试点示范。到2025年,大渡河流域率先建成“美丽河湖”示范点,全市实现“有河有水、有鱼有草、人水和谐”;到2035年,全市河流、湖泊基本建成美丽河湖,实现“清水绿岸、鱼翔浅底”的美好景象。

高水平建设大熊猫国家公园。稳步推进以大熊猫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实行自然保护地差别化管控,分类有序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到2025年,推动构建以大熊猫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巩固荥经县“国家公园+政府+在地居民”(“NPL”)园地共建体制试点成果,全面推广试点经验,建设大熊猫国家公园先行区示范地。探索创新自然保护地全民共建共享发展机制,打造国际大熊猫文化会客厅,擦亮“熊猫故乡”名片。到2035年,建成一批熊猫小镇、自然教育基地和生态体验基地。

专栏1荥经深化“NPL”共建共享模式,推动大熊猫国家公园创新发展

雅安市打造“中国熊猫城”的总体定位和做精1大核心片区、做强3大重点片区、做活3大支撑片区“133”的总体布局,以“围绕一个目标、创新一种模式、突出三个重点、打造三个亮点”为总体思路,深化“NPL”园地共建模式,着力打造大熊猫国家公园创新示范区,助推荥经经济高质量发展。

按照“国家公园的首要功能是重要自然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完整性保护,同时兼具科研、教育、体验等综合功能”定位,在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上先试先行,开展以大熊猫为核心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创新生态保护管理体制、探索可持续的社区发展机制、构建生态保护运行机制以及生态体验、科普宣教等系列试点。通过入口社区讲好大熊猫故事,弘扬大熊猫文化,依托大熊猫国家公园独特资源,可持续性和非消耗性利用一般控制区和周边资源,非损伤性地获取经济效益,发展绿色产业,使入口社区与大熊猫国家公园优势互补、协同发展,从而实现社区的可持续发展,实现生态保护和地方发展共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国家公园入口社区建设提供荥经实践。

2021年,荥经县被生态环境部命名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

2.保护野生动植物基因库

实施生物多样性监测评估。依托现有监测基础,打造全天候、全场景、全联接的天地人一体化监测网络。强化新技术、新手段在野生动物监测领域应用,推动生物多样性监测现代化。持续推进大熊猫、川金丝猴等重点区域种群动态监测,结合全国第二次陆生野生动物资源调查,全面摸清雅安市国家重点保护陆生野生动物种群数量及分布、栖息地状况、繁育利用等基本情况,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评估。开展高海拔区域珍稀野生动物和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专项调查研究。适时开展黑熊、猕猴、藏酋猴、野猪等陆生野生动物种群数量环境容纳量评估。

推进珍稀濒危物种就地保护。实施栖息地质量提升行动,保护大熊猫、川金丝猴、珙桐等珍稀濒危物种。推进二郎山、泥巴山、大相岭和小相岭大熊猫栖息地连通廊道和走廊带建设,探索野生动植物栖息地以及重要生态廊道“再野化”生态修复实践模式。完善珍稀濒危植物保护机制,推动红豆杉、珙桐、光叶蕨等濒危植物种群恢复。到2035年,力争实现大熊猫等濒危动植物种群数量及栖息地面积有所增加。

加强珍稀濒危物种迁地保护。优化建设极小种群植物园、林木种质资源原地保存基地库、兰科植物种质资源保育中心,完善植物资源迁地保存繁育体系。重点开展宝兴县大水沟模式植物园改造提升,打造“全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引领区”。加强大熊猫、林麝、川金丝猴、绿尾虹雉等野生动物救护、人工驯养繁殖和野化放归试验及研究。继续开展光叶蕨等珍稀野生植物人工培植驯化、野化试验等研究。优化野生动物救护网络,合理布局野生动物收容救护机构。

专栏2 宝兴县“天然的博物馆”——动植物模式产地

雅安宝兴县野生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是世界知名的动植物模式产地,大熊猫的现代发现和模式标本就来自宝兴,宝兴为全世界动植物领域科学研究提供了宝贵的材料和数据,是自然科学研究的“天然博物馆”。根据《宝兴县动植物模式标本物种名录》,1858-2019年间公开发表以宝兴为模式产地的动植物物种共计6门12纲59目161科406属605种(变种或亚种),其中植物包括被子植物204种(变种),裸子植物1种,蕨类植物13种,以“宝兴”命名的植物达30余种;动物包括哺乳类29种(亚种),鸟类37种(亚种)。两栖类4种,鱼类5种(亚种),昆虫276种(亚种),蜘蛛13种,甲壳动物1种,软体动物22种(亚种)。

宝兴薹草 宝兴栒子 宝兴马兜铃 宝兴报春 宝兴百合

宝兴吊灯花 宝兴掌叶报春宝兴梅花草 宝兴木姜子 宝兴冷蕨

植物模式标本

保护河流水生生物。持续实施十年禁捕,建立健全“水上打、陆上管、市场查、群众知”的长效管理机制,全面禁止大渡河、青衣江等天然水域生产性捕捞,规范垂钓行为,严格防范钓获物上市交易和进入餐饮环节交易。加强周公河、宝兴河、天全河等珍稀鱼类自然保护区休渔、禁渔管理,实施重口裂腹鱼、齐口裂腹鱼等珍稀特有鱼类增殖放流任务,有效保护和恢复水生生物资源。

3.修复脆弱受损生态系统

强化水土流失与石漠化综合治理。以石棉、汉源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为重点,实施坡耕地整治工程,推进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及坡面水系配套。以夹金山、二郎山,经河、大渡河为重点,以小流域为单元,因地制宜配置工程措施、植物措施和耕作措施,实施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创新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打造“小流域+”,进一步提升治理成效。完善水土保持监测网络,优化动态监测技术方法,加强水土流失动态监测,构建水土保持数字化场景,服务水土保持智慧化模拟和精准化决策。对岩溶石漠化集中连片区域,推行天然林保护、封山育林和退耕还林还草等工程,增加植被覆盖度,遏制石漠化趋势,改善生态环境状况。

精准实施矿山生态修复。加快历史遗留矿山摸底排查,加大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力度。重点开展“三区两线”、青衣江和大渡河沿岸、雅康沿线、京昆线汉源段、石棉矿区和生态功能区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保护修复治理,确保2025年前全面完成历史遗留废弃矿山修复治理。强化花岗岩等在建生产矿山修复治理监管,督促关闭矿山或停止使用矿地及时按规划实施修复治理。研究构建绿色矿山建设工作体系,积极推进绿色矿山建设。加快引导大渡河、青衣江沿岸10公里范围内矿山全面向绿色矿山转型,打造大渡河、青衣江重点流域绿色矿山生态带。

(三)做靓“美丽+健康”环境保护体系

1. 引领环境稳中更优

建设水美雅安。科学调度江河流域水资源,严格水电站下泄生态流量监管。到2025年,重点河湖生态流量保障目标达90%以上。加大小流域环境治理,实施名山河等不达标小流域攻坚行动,重点开展名山河、两合水河流域茶园化肥农药减量增效和生猪养殖污染治理综合示范。加强水环境质量不达标县(区)畜禽养殖规模控制和污染防治。推进养殖池塘生态化、标准化改造。开展黑臭水体整治和县级及以上城市公园水体治理保护。强化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与监督管理。深化涉水行业企业环境管理,规范县(区)园区建设,加强石棉、汉源县工业集聚区、矿山开采区(尾矿库)等污染源的地表地下协同防治与环境风险管控,推动工业企业稳定达标排放。

建设清新雅安。差异化实施PM2.5、O3协同控制,开展中心城区夏季O3和冬季PM2.5污染管控专项行动,有效应对重污染天气。强化氮氧化物(NOx)和挥发性有机物(VOCs)协同减排,有序推进钢铁、水泥行业超低排放改造,推进有机化工、家具制造、包装印刷、汽车维修等行业VOCs污染综合治理。深化移动源污染防治,加强建筑扬尘和道路扬尘治理。深化大气环境四级网格化监管治理,疏堵结合整治“五烧”。到2025年O3浓度得到有效遏制,到2035年大气环境质量达到国际一流,常态化实现“蓝天白云、繁星闪烁”。

2.保障环境健康安全

深化饮用水源保护。规范开展饮用水水源地档案信息分级管理,完善饮用水水源地名录。完善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协调联动机制,保障水源地环境安全。加强水质动态监测,到2025年实现县级及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自动监测监控全覆盖。提高风险防控能力,加强宝兴、芦山洪灾和地震受损水源地基础设施恢复建设,加快实施荥经、名山万星渠黄家岗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规范化建设。完善饮用水水源应急监管体系,推进雨城区、宝兴县、天全县、汉源县等6县(区)编制饮用水水源应急预案,储备应急物资,定期开展应急演练。

严守土壤环境安全底线。实施土壤污染家底“精准掌控”行动,重点推动石棉县农用地超标区域加密调查,开展汉源县铅锌企业等典型污染源周边受污染耕地土壤和农产品协同调查。建立农用地土壤污染及农产品质量联动监管机制,健全农用地分类管理,重点加强5°以上、25°以下坡耕地区域农业径流污染防治。推动塑料污染治理。强化受污染建设用地风险管控,开展铅锌冶炼典型行业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持续推进石棉县烽火坪无主废渣场妥善处置。统筹土壤和地下水污染防治,以涉重尾矿库、垃圾填埋场为重点,强化渗滤液环境风险管控。

强化固体废弃物综合处置。开展固废、危废堆存场所排查,全面排查石棉、汉源县等矿区无序堆存废物,制定整治方案,逐步消除存量。强化危废全过程规范化管理,重点排查“一废一库一品”等重点领域环境风险防范和环境隐患治理。建设大宗固废综合利用基地,加快废铅蓄电池、含铅废物、含汞废物等综合利用设施建设。加强矿山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开展冶炼渣、尾矿综合利用试点,推进宝兴县、荥经县、石棉县和天全县建设资源循环利用基地。提升中小微社会源危废收集处置能力,建成名山区6万吨危险废物综合处置试点项目。

3.加强环境风险防范

提升环境监测执法能力。完善生态环境质量监测网络,以保障公众健康为导向优化设置监测点位和项目,建设一批生态环境综合监测站点,逐步开展铅、汞、苯并[a]芘等有毒有害污染物监测。加快配置无人机、无人船、走航车、便携式高科技装备,拓展非现场监管的手段及应用。在青衣江与大渡河干流、重点支流、上下游行政区跨界、敏感水体和重点水域增设水质自动监测站。在两合水河、名山河等重点污染河段建立“断面-水体-污染源”全链条监测溯源技术体系。提高PM2.5和O3污染综合分析与来源解析水平。完善土壤环境监测,加强地下水污染风险区域监测,推动农村环境监测。建立健全以移动执法系统为核心的执法信息化管理体系,将重点行业企业及相关堆场、尾矿库等设施纳入“双随机、一公开”抽查检查对象范围。开展执法能力提升技术培训,优化环保执法方式,推动差异化执法监管。

健全风险防控化解机制。加强生态环境风险防控常态化管理,构建全过程、多层级生态环境风险防范体系,健全跨区域跨流域污染防治联防联控机制。制定环境风险评估办法,加强汉源湖、雅西高速、雅康高速等重点区域危化品和危险废物运输风险评估,开展周公河、名山河、荥经河等重要流域突发环境事件风险评估试点。加强石棉、汉源尾矿风险防控,持续推进铅锌洗选尾渣无害化综合利用,全面推进石棉电锌废渣堆场、汉源工业园区隐患排查。建立健全有毒有害气体环境风险预警体系,完善固体废物和危险化学品信息化智慧监管系统。加强汉源湖、雅西高速、雅康高速等重点区域危化品和危险废物运输环境安全管理,杜绝因交通事故造成的危化品和危险废物下河现象。

持续完善应急处置能力。建立健全跨部门、跨区域环境应急协调联动机制,强化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演练。加强市、县、乡(镇)三级环境应急预案动态管理。加强企业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管理,落实环境风险企业“一源一事一案”制度,督促企业按行业分年度完善企业备案、提升预案质量、加大企业应急演练频次。健全环境风险源、敏感目标、环境应急能力及环境应急预案等数据库,建立健全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指挥决策支持系统。加强市、县两级环境应急物资储备建设,调查环境应急物资储备情况,建立应急物资储存、补充、更新、轮换、调运等管理机制。进一步完善核与辐射环境安全应急体系建设,覆盖医疗器械等行业,强化辐射防护等应急物资储备。


(四)做强“美丽+现代”特色经济体系

1. 统筹高质量产业发展布局

科学构建“一核两翼”的绿色高效开发格局,持续提升生态价值。雨城区、名山区、经开区坚持环境引导调控理念,重点发展高端制造业、数字经济、现代服务业等主导产业,领先打造市域经济核心增长极。荥经县、汉源县、石棉县重点发展绿色载能、旅游康养、绿色生态食品加工等产业,建设南向开放的首位区,打造南翼经济发展区。天全县、芦山县、宝兴县转型发展生态旅游、中药材、特色林竹加工、生态有机农牧业及食品深加工等生态友好型特色产业,建设服务成都、辐射康藏的生态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试验区,打造北翼生态功能转型示范区。

实施强三优二精一的发展路径,优化升级“5+1”绿色产业体系。培育以旅游康养、现代物流、大数据、电子商务等为重点的千亿现代服务业产业集群。培育发展先进材料、清洁能源、装备制造、食品医药四大优势产业,打造先进制造业协作基地。持续淘汰落后产能。严格落实项目准入,不符合国家产业规划、产业政策、“三线一单”、规划环评、煤炭消费减量替代和污染物排放区域削减等要求的项目坚决不批不落。新建、扩建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电解铝等“两高”项目严格落实产能等量或减量置换,确保完成能耗强度控制目标和碳排放强度控制要求。主动融入成都市“菜篮子”工程建设,打造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品质农产品供给基地。

2. 培育壮大清洁能源产业

多元化拓展大数据产业。以中国·雅安大数据产业园为核心,前瞻布局第六代移动通信(6G)网络技术储备,推进国家“东数西算”工程实施,加快建设雅安大数据(技师)学院,打造国内一流的“超大规模数据中心”。积极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大数据产业体系,大力发展数据存储、数据计算、数据应用、数据交易、数智制造、数据人才培训六大生态产业链,提升数据交互、算力统筹和智能调度能力。推动大数据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纵深推进有色、建材等原材料行业、装备制造业、电力行业数字化转型。实施智能制造试点示范行动,推进企业“两化融合”。提升农业数字化水平,创新发展智慧农业。

大力发展可再生清洁能源。建设全国优质清洁能源基地。强化水电主力军作用,开工建设老鹰岩电站,加快建设锅浪跷等电站,增强电力供给能力。培育风能、太阳能等发电新增长点,推进汉源、石棉风能、太阳能开发建设。建设电解氢生产应用示范城市,协同构建攀枝花—凉山—雅安—成都绿色氢路,加快发展弃水、弃风、弃光等“电解氢”项目,培育制氢装备制造、储存装备制造、燃料电池汽车生产等延伸产业,打通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西向通道绿色氢能供应链,着力形成“雅安制氢、成渝应用”的空间格局,打造全国重要的氢能装备制造和电解氢制备基地。

做大做强绿色低碳新兴产业。以天全经济开发区和芦山雅安百亿锂电负极材料产业园为核心,打造西部地区有重要影响力的锂电材料产业集群。依托川藏铁路、“引大济岷”等国家重大工程,以“东方白”汉白玉和“红军红”花岗石等品牌为引领,强化利废新型建材开发利用,大力发展绿色节能建筑材料,建设全国重要的绿色建筑材料生产基地。壮大先进有色金属材料产业,打造西部最大的铜铝有色金属循环利用产业集群。孵化培育氮化镓半导体材料、钒电池等绿色低碳新兴产业。

3. 优化提升现代生态产业

加速发展现代生态农业。一二三产融合,全产业链发展“五雅”特色优势产业,集中打造一批精致茶、道地药、功能饮等特色中高端产品。开展“三品一标”品质提升行动,推进雅药、雅茶品种培优,持续提升蒙顶山茶、雅安藏茶、汉源花椒、石棉黄果柑等“菜篮子”“果园子”产品质量。构建循环农业产业链,持续实施种养结合循环农业示范工程,推广“鱼粪收集还田、尾水处理利用”内循环水产养殖模式和林上、林间、林下立体开发产业模式。因地制宜鼓励利用次小薪材、林业三剩物进行复合板材生产、食用菌栽培和能源化利用。

融合发展现代旅游业。以大熊猫、茶马古道两大世界级旅游文化品牌为核心,打造中国国际特色旅游目的地。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盘活文化遗产资源,丰富非遗、博物馆、文创、影视等“+旅游”产品供给,满足群众多层次旅游需求。聚焦“旅游+”农业、康养、体育、科技、研学等方面的深度融合,丰富现代旅游业体系。完善红色旅游产品体系,促进红色旅游与乡村旅游、研学旅游、生态旅游融合发展,建设红色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共建巴蜀文化旅游走廊,积极融入大九寨、大香格里拉、大熊猫等川藏经典游线,重点发展跨区域游线和特色文旅精品线路,打响雅安旅游品牌。

扩宽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模式。推动生态产品价值核算结果在生态保护补偿、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经营开发融资、生态资源权益交易等方面的应用。鼓励将生态保护修复与生态产品经营开发权益挂钩,引导市场主体发展生态产品精深加工、生态旅游开发、环境敏感性产业、生物多样性友好型经营,探索用能权、用水权等权益交易机制。借鉴“丽水山耕”品牌建设,实施“雅字号”生态品牌培育壮大战略,以“雅字号”品牌促进生态产品溢价。规划期内,形成健全的生态价值实现机制和清晰的“两山”转化路径。

专栏3 “两山”转化典型模式参考

1.以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为主导的“山歌水经型”;

2.以发展本地循环经济为中心的“循环集约型”;

3.以实现保护者受益为根本的“生态补偿型”;

4.以打造区域生态品牌为典型的“品牌塑造型”;

5.以电商驱动生态产品供需对接的“数字赋能型”;

6.以市场交易为导向的“环境权益交易型”;

7.以彰显特色生态文化为引领的“文化铸魂型”。

试点探索碳汇产品交易机制。开展林草碳汇项目开发试点,在国际、国家和四川碳信用体系下开发和储备碳汇项目。探索林农小规模林草资源价值实现路径,开发“林业碳票”等乡村林草碳汇产品。探索生态修复、国土绿化等林草碳汇产品。探索“林农碳汇+互联网”等“微碳汇”模式,协调碳汇产品进入碳交易平台挂牌出售,引导有色金属、钢铁、水泥等行业高耗能高排放企业购买林草碳汇项目产生的减排量。创新“碳汇+义务植树”“碳汇+旅游”“碳汇+司法”等市场化机制,鼓励会议、赛事、论坛、展览、演出等大型活动购买林草碳汇抵消碳排放。

(五)做精“美丽+滋润”城乡建设体系

1.分类构建美丽城镇实现路径

塑造美丽宜居城市风貌。依托蒙顶山、青衣江、大渡河等美丽山水,优化打造以生物多样性为导向的山地生态宜居城市风貌。北部地区依托大面积的自然保护地及河沟水系景观,营建山林环绕、镇村相融的高山生态宜居风貌。中部地区依托天全河-青衣江文化景观长廊,串联城市组团,簇图发展,打造传统与现代交融的生态宜居风貌。南部地区充分发挥汉源湖、大渡河、梯田、森林等多元资源优势,打造城湖共生、城田相融、城在绿中的蓝绿交织宜居风貌。

科学实施中心城区有机更新。以生态安全格局为底线,塑造“一带两廊,二城多节点”的特色风貌结构。加强名山区、经开区组团间联系。建设以大熊猫为主题的特色城市标识系统,有序改造、提升城市建筑风貌,营造城市主题氛围。围绕“水电路气网安治”和“老幼站厕园”功能元素,改造提升老旧小区、厂区、街区和城中村等存量片区功能,改善人居环境,营造主题社区场景,提高居住便捷舒适度,让市民家园更有颜值、市井生活更有品味。

差异化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科学把握功能定位,分类引导县城发展方向。推进县城城镇化补短板强弱项,推动公共服务设施提标扩面、环境卫生设施提级扩能、市政公用设施提档升级、产业培育设施提质增效。加大县城规划建设力度,推动产城人文融合发展,提升城市公共服务水平,提升人口承载能力,支持荥经等县开展“小县优城”试点示范。

专栏4 6县新型城镇化发展方向

荥经县:专业功能县城(重点开发县城),按照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要求,提高产业、人口等各类要素聚集水平,加快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科学实施开发强度管控。

汉源县、芦山县:农产品主产区县城,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建立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

天全县、宝兴县、石棉县: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城,创新生态保护模式,全面落实重点生态功能区产业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大力发展绿色生态经济。

创新集聚高质量发展“镇能量”。做大做强中心镇,积极培育“经济发达、配套齐全、环境优美、文化厚重、治理完善、辐射广泛”的省级百强中心镇,推动有条件的省级百强中心镇发展成为县域副中心和现代新型小城市。支持大川、九襄、花滩等有条件的中心镇打造经济强镇、商贸重镇、旅游名镇,协同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融合发展。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小镇,建设思延时尚小镇、蜂桶寨等大熊猫生态文旅小镇、蒙顶山茶旅融合体验小镇、九襄阳光康养度假小镇、硗碛等少数民族精品小镇以及草科温泉小镇,打造“五优”美丽城镇。

2.科学打造美丽乡村特色风采

持续改善人居环境。因地制宜推进农村清洁取暖、厕所革命、垃圾处理、污水治理、绿化美化五大攻坚行动,加强“厕所革命”与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的有效衔接。分类推进农村供水工程建设,强化千吨万人供水工程和千人供水工程水源保护。全面实施村庄清洁行动,继续推动设立“村规民约”“村庄清洁义务劳动日”,改造提升村容村貌。健全完善农村供水管理和农村人居环境管护长效机制,打造安全洁净秀美的村居环境。

展现美丽乡村风光。结合乡镇行政区划和村级建制调整改革“后半篇”文章,持续推进“美丽雅安·宜居乡村”建设。编制实施《雅安市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以古路村、红草村、望鱼村、雪山村、戴维新村等为重点,加强传统村落、历史文化名村、特色民族村寨等系统保护。实施“拯救老屋行动”。扎实推进乡村绿化美化,适度发展庭院经济,展现农村地域特色、乡土味道和田园风光,打造“绿美新村”。

专栏5 各具特色的美丽乡村建设

历史文化村:以海棠村、藏茶村、古城村、红星村、红军村等为重点,实施村落系统整改和环境整治,整合周边旅游资源,弘扬茶文化、黑砂文化、茶马文化、红军文化等传统文化。

民族风情村:以夹拉村、蟹螺堡子等为重点,整合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强化村落文化内涵和外延,系统保护民族传统村落风貌,大力发展具有民族特色的乡村产品,促进生态文化旅游融合发展。

特色保护村:以硗碛藏族乡、大理村、发展村等位于大熊猫保护国家公园的乡村为重点,持续推广创新“NPL”园地共建模式。

乡村旅游重点村:以碧峰村、三强村、安顺村等为重点,合理利用自然环境资源,依托峡谷风光、幸福新村、红色小镇等项目建设,示范打造美丽宜居的生活生产环境。

激发乡村振兴发展活力。统筹推进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现代化,提升水、电、气、通信、广播电视、物流等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依托青衣江、大渡河、汉源湖等生态禀赋和古镇村落等文化资源,发展“生态+”“风景+”产业,推动生态效益转化为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壮大村集体经济。依托“五雅”特色优势产业,以共享农庄(乡村民宿)为载体,打造各具特色的农业全产业链,培育乡村文化、旅游、休闲、民宿、健康养老、传统手工艺等新业态,推进产镇融合、产村融合。

3. 匠心创造滋润现代生态生活

科学完善防灾避险网络。构建陆、空立体化的气象、地震和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平台,加强灾害早期识别和灾害链综合监测预警能力。增强城市韧性和重大事件抗风险能力,新建、改建、扩建的城市建设工程达到抗震设防要求。统筹公园、广场、体育场、学校、防空地下室、滨水廊道等空间的应急功能转换,建设安全、可达、平灾结合的应急避难场所,确保中心城区人均避难场所面积不低于1.5平方米。开展雨水管网提标改造,完善城市排水防涝体系,到2035年总体消除防治标准内降雨条件下的城市内涝现象。健全市、县级应急救灾物资储备网络,完善市、县级救灾物资储备库和多灾易灾城镇、城乡社区救灾物资储备点。

推动基础设施绿色更新。科学有序推进地下综合管廊建设,适度超前建设污水处理设施,因地制宜加快城镇污水管网向村庄延伸。加强再生水利用,力争到2035年建成海绵城市。完善垃圾分类处置设施,加快补齐生活垃圾焚烧能力缺口。逐步开展“无废细胞”建设,推动构建“无废城市”,打造健康城市“代谢系统”。构建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网络体系,适度超前布局高速公路、国省道沿线快速充电设施,完善城市充电设施。以中心城区为重点,逐步推广使用装配式建筑等绿色节能建筑建材。

构建蓝绿交织的公园体系。大力推进中心城区“一核两带七廊多点”城市绿色公共休憩系统构建,推进绿廊、绿环、绿楔、绿心等绿地建设和城市通风廊道建设。创新POD模式,构建由郊野公园、城市公园、社区公园、带状公园、专类公园为主体的全域一体化“大公园”体系。开展EOD、IOD模式建设,打造生产、生活、乡村三类公园社区。

构建绿色便捷的出行体系。推进雅安机场建设,构建“二主二辅二支”铁路网络,持续织密公路网络,全面实现“东联成渝、西进康藏、南下攀西”,县县通高速。有序推进县乡道升级改造,确保道路通村达组、覆盖广泛。完善以常规公交为主,定制公交、旅游公交和农村公交为辅的城乡一体化公交系统。建设山、江、城一体的特色慢行系统,形成城市步行及自行车通行网络。打造15分钟主城区快速交通圈和“112”出行交通圈。推行“交通宁静化”,提高交通环境品质。积极争取省级试点,推进交通近零碳示范区建设。到2035年,绿色交通出行分担率不低于75%,成功创建“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市。

营造滋润惬意的生活场景。均衡推进民生事业发展,差异化构建15分钟、10分钟、5分钟社区生活圈。营造雅安特色的安逸慢生活场景,丰富“沐雅雨,饮雅茶,品雅鱼”的“三雅”人文氛围。以一县一特色“雅安味道”、一城一主题“特色街区”为载体,绘制雅安美食美景生活地图,打造城市特色消费场景,大力发展夜间消费、假日经济。以川西医养中心为核心,创新医养服务模式,提升15分钟基层医疗服务圈服务能力,打造品质生活进阶版。

倡导绿色节约的生活方式。实施绿色细胞工程,开展节约型机关、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等创建行动。创新推广“高岗村模式”,全面推动生活垃圾源头减量、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鼓励绿色消费,实施“减塑”行动,引导消费者自觉购买低碳环保节能产品。加大公共交通、出租汽车、网约车、旅游景区观光、政府机关及公共机构等领域的新能源车辆推广应用。

(六)做响“美丽+繁荣”文化发展体系

1.活化传承优秀雅安文化

丰富大熊猫文化,展示生物多样性之美。利用世界大熊猫文化发源地IP影响力,衍生文学、影视、动漫、游戏、音乐等领域文化精品。以原始物种和特色物种为重点,培育打造世界大熊猫原生态文化博览园、雅安国际观鸟节、城市观鸟会客厅、观鸟研学大课堂、国际观鸟大本营等生物多样性活动、展览和体验地,打造具有国内代表性、世界知名度的全域自然教育和生态体验展示样板区。

整合茶叶遗产,探寻世界茶源。深入挖掘整合茶源文化、贡茶文化、禅茶文化、茶马古道文化等元素,为丝绸之路南亚廊道和包括蒙顶山在内的茶文化景观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打下坚实基础。构建“一山一园两线”茶文化体验格局,依托古遗址、古驿站、茶园、茶厂等,打造开放式、全景式、活态式茶马古道文化博物馆和集保护、传承、展示、体验、生产、销售于一体的茶文化体验基地,举办系列茶马文化节庆赛事活动,提升世界茶源文化体验。

传承红色基因,阐发时代价值。抢抓长征国家文化公园(雅安段)建设机遇,加强革命文物修缮和遗址保护。持续加强四川长征干部学院雅安夹金山分院品牌建设,争创主题鲜明的四川长征干部学院一流分院、独具特色的全国一流党性教育基地。依托“4·20”芦山强烈地震纪念馆等抗震救灾遗址遗迹及川矿记忆陈列馆等三线建设文化遗存,弘扬感恩精神,拓展红色文化教育阵地。开展红色宣传和爱国主义教育,推出红色夏令营、红色培训、重走长征路、红色文化进校园等特色实践体验活动。

挖掘保护文化遗产,领略雅安风华。加大全国重点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抢救保护和研究力度。加强上里古镇等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和街区中文物保护单位的抢救保护。强化硗碛多声部民歌、荥经砂器烧制、南路边茶制作等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继续实施濒危非遗项目抢救性记录和数字化保存工程,积极申报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探索建立雅安现代非遗保护传承体系,试点建设非遗保护传承基地、文化生态保护区、传统工艺工作站和非遗就业工坊,加强芦山根雕、雅安竹编、尔苏藏族刺绣、陈氏骨科理法方药体系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争创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基地。利用“中国成都国际非遗节”“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活动契机,组织宣传展示活动,让文物“活起来”。

2.繁荣兴盛新型文化业态

加强文化IP品牌建设。丰富完善以大熊猫文化、世界茶源文化和川藏茶马古道文化为引领,以红色长征文化和民族民俗文化为重点,以女娲文化、富林文化、汉文化、西康文化、土司文化、三雅文化等为支撑的“3+2+N”文化体系。围绕“雅雅安安”文化IP品牌,策划一套“吉祥物体系、一部动漫宣传片、一首主题歌和一系列文创产品。借助举办“一会一节一赛”等大型节庆活动,提升“熊猫家源·世界茶源”城市文化形象影响力和吸引力。

创作文化艺术精品。积极申报国家或四川艺术基金资助项目,扶持重大现实题材、革命题材、历史题材创作,拍摄以茶马古道、西康记忆、长征丰碑等文化主题的电视剧、电影或微电影、微电视、舞台剧。培育以大熊猫、蒙顶山茶、茶马古道等文化为特色的文艺精品,扶持推动一批“小而精、小而优、小而特”的景区剧场、城市演艺小剧场、民族作品创作项目。借鉴桐庐大地艺术节,每年举办中国大熊猫大地艺术节,创意策划系列文化艺术活动,鼓励创作一批反映雅安文化风格和精神气质的书画、工艺美术、现当代艺术作品。

促进“文化+”融合发展。创新推进“文化+”信息、工业、农业、体育、健康等产业融合发展,提升文化产业内涵和附加值。实施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推动数字文化产业加快发展。培育壮大以大熊猫、茶、非遗等为代表的特色文化创意产业,持续创新雅安风物、博物馆文创、蒙顶山茶、大熊猫文创等文创品牌,创新一批“雅字号”的文创主题纪念商品。创新培育文创景观、动漫游戏、数字创意设计、文博文创等新业态,着力建设1-2个省级文化创意示范基地,扶持一批文化创意博览园、文化重创空间、艺术创意工作室等项目。

3.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加强文化阵地建设,共建共享美丽雅安文化家园。大力发展博物馆文创产业,支持国有博物馆(纪念馆)智慧导览提升,引导因地制宜、因陋就简发展建设乡史村史和社区博物馆。强化“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建设管理,推动“艺术乡村”试点建设,打造多文化融合、多方参与的实景剧场,展现美丽雅安文化形象。加强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因地制宜建设文化院坝、文化广场、乡村戏台、城市书房、24小时书房等主题功能空间。提升公共文化场馆服务管理水平。

借助国际国内交流平台,助力美丽雅安形象塑造。将美丽雅安形象建设融入整体形象塑造,深化与成都、乐山、眉山、甘孜、阿坝等周边市(州)以及东部沿海城市、港澳台地区、国际友好城市的文化资源优势互补、文化协调创新、合作平台共建,扩大雅安“朋友圈”。构建拓展美丽雅安传播平台渠道,争取举办国际性、国家级和省级会节会展活动,多层面传播大熊猫、蒙顶山茶等美丽雅安独特文化资源,建设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国家文化出口基地。

(七)做实“美丽+创新”政策支撑体系

1. 数智赋能描绘美丽雅安建设新图景

推动建设美丽雅安城市大脑。聚焦美丽雅安建设目标和突出问题,构建统管全城的“数字大脑”,推进“一网通办”和“一网统管”,实现美丽雅安更聪明、更智慧。打通部门和行业间信息壁垒,促进跨领域、跨平台、跨部门数据的开放共享。丰富拓展数据智治应用场景,优先推动购物消费、居家生活、旅游休闲、交通出行等各类场景数字化。加强和改进立法工作,依法依规监管和使用数据,保障美丽雅安城市大脑安全运行。

加快建设美丽数字乡村。大力发展数字农业、智慧农业,聚焦“五雅”特色优势农业,打造生产、供销、信用三位一体“数字供销”平台,加速推动生产、加工、销售环节的数字化改造。推进数字技术在乡村政务服务方面的广泛应用,全面开展“互联网+基层党建”建设,优先选择幸福美丽新村开展数字乡村治理示范应用。强化数字化发展思维,积极引导广大农户改变传统农业发展方式,树立数字化生产、生活、消费理念。

2. “两山”转化拓展美丽雅安建设新路径

挖掘释放生态产品价值。推进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开展生态产品信息普查,形成生态产品目录清单。构建行政区域单元生态产品总值和特定地域单元生态产品价值评价体系,建立反映保护开发成本的价值核算方法、体现市场供需关系的价格形成机制。探索将生态产品价值核算纳入政府政绩考核指标,推行GDP与生态产品价值双核算、双运行、双提升机制。

加大绿色金融政策保障。完善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预算执行绩效评价,加快造林、森林抚育等项目实施进度。积极拓展绿色金融业务,探索“生态资产权益抵押+项目贷”模式,创新开发“茶叶贷”“水果贷”“古屋贷”等特色优势农业金融产品,推行农户小额信贷“整村授信”、现代农业园区“整园授信”,支持生态环境提升及绿色产业发展。开展雅茶、雅竹、雅鱼、雅果、雅药等优势特色农产品以及林业碳汇保险试点。

3. 科技创新增添美丽雅安建设新动能

培养科技创新人才。组建美丽雅安建设专家咨询委员会,对接先进科技研究成果,打造服务决策、服务发展的“外脑”。持续完善人才引进政策,探索建立“周末工程师”“假日专家”“候鸟式专家”等人才柔性引进机制。支持四川农业大学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雅安职业技术学院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强化国家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

培育壮大创新主体。鼓励龙头骨干企业围绕美丽雅安建设相关领域加大研发投入,建设一批新能源类、生态保护类、智慧城市类、美学研究类创新载体和服务平台。鼓励生命健康、生物育种等优势企业和科技机构加强关键领域科技创新,承担重大科技项目,参与区域性、行业性技术攻关。

加强科技开放合作。与成渝地区在生态保护、技术转移、科技创新、合作共建等美丽城市建设和管理方面开展合作交流。吸引高校、科研机构在雅安建设“科研飞地”。采取市场化运作机制,探索构建“研究所+工程中心+产业发展基金+产业化基地”的协同创新系统,推动美丽雅安建设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强化统筹决策

充分发挥市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的重要作用,全面领导美丽雅安建设工作,形成职责明晰、统筹协调的工作格局,加强美丽雅安建设重大事项的综合决策,系统实施重要举措和重大工程,协调跨地区跨部门重要事项,督促检查各项工作落实。

(二)增强协同联动,建立实施机制

加强部门横向协作、市区上下联动,落实分工、调度、考核、奖励等制度,形成各司其职、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严格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推动美丽雅安建设要求部署落地落实。建立纲要实施监测评估和修正调整机制。

(三)加大资金投入,强化保障支撑

加大生态环境建设财政资金投入,建立健全政策、人才、科技、用地等保障机制,鼓励、引导和吸引社会资金参与美丽雅安建设。优先支持纳入美丽雅安建设的重大工程、重大任务和重大改革举措。

(四)加强宣传引导,鼓励多方参与

试点开展美丽城镇、美丽乡村、美丽河湖、适应气候变化、绿色低碳产业、清洁能源开发等美丽细胞建设示范行动,积极开展美丽雅安建设宣传,激励推进全社会参与生态文明建设,使美丽雅安建设成为全市上下共同责任和行动自觉。

附件:美丽雅安建设指标体系表

美丽雅安建设指标体系表

181.png

182.png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展开全文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
2
收藏
投稿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查看更多相关报道

今日
本周
本月
新闻排行榜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