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泥是铝土矿生产氧化铝过程中产生的一种强碱性固体工业废弃物。当前,我国年产赤泥量超过1亿吨,累计堆存量超过6亿吨。筑坝堆存是目前赤泥的主要处理方式,不仅占用大片土地,还易造成周边环境的严重污染。赤泥处理已成为困扰我国氧化铝行业高质量发展的一大难题。资源综合利用是公认的处理赤泥的最佳路径,今年出台的《关于“十四五”大宗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的指导意见》和《“十四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两个文件,对赤泥综合利用提出了新的目标和要求。时间紧,任务重,赤泥综合利用产业化难题亟待破解。
一、赤泥综合利用现状
我国已出台了环保、产业、财税政策推动赤泥综合利用,形成了良好的政策导向, “十二五”时期至今,赤泥综合利用取得阶段性成效,但其利用规模、综合利用率一直处于较低水平,距离目标差距较大。
综合利用规模和综合利用率长期处于低位。一是综合利用规模小。我国赤泥年综合利用量基本在500万吨以下,远低于每年新产生量。2019年略高,当年综合利用量约849万吨,赤泥选铁贡献了较大比重。二是综合利用率低。“十二五”以来,我国赤泥综合利用率基本都在5%以下,2019年略有上升,达到8.09%。根据最新文件要求,到2025年,新增大宗固废综合利用率要达到60%,存量大宗固废有序减少。按此目标测算,到2025年,赤泥年综合利用量起码要达到6000万吨,综合利用率也需大幅提升。当前无论是利用规模还是利用率都还有很大的差距。
三是与其他主要大宗固废相比,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差距大。无论是从综合利用量上对比,还是从综合利用率对比,赤泥的综合利用水平都远低于尾矿、冶金渣、粉煤灰、煤矸石、工业副产石膏等。
综合利用技术产业化进程缓慢。经过近十年的研发与探索,目前基本形成赤泥提取有价组分、生产建材产品、矿山充填用胶凝材料、路基材料、生产脱硫剂、净水剂、絮凝剂、脱硝载体、炼钢辅料等环保产品。多数技术尚处于实验室阶段或个别试点阶段,仅有生产建材、路基材料以及赤泥选铁产业化开始起步,但规模都不大。
赤泥综合利用政策氛围已经形成,但需要持续发力。从“十二五”时期的《赤泥综合利用指导意见》,到“十三五”时期的《工业绿色发展规划(2016-2020年)》、工业资源综合利用基地示范、无废城市建设等政策,再到“十四五”开局之年出台的《关于“十四五”大宗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的指导意见》和《“十四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都对赤泥综合利用提出目标要求和重点发展方向,引导赤泥综合利用规模化、集聚化、产业化发展。《资源综合利用产品和劳务增值税优惠目录》,提出了对符合技术标准和相关条件的赤泥综合利用产品给予50%的退税优惠,从税收方面给予支持。《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税法》规定,每吨赤泥环保税额为25元,从法律层面倒逼氧化铝企业源头减量,并积极进行赤泥处理。推动赤泥综合利用的政策氛围已经形成,但多数政策是引导性的,可操作性和落地执行仍需加强。
二、赤泥综合利用产业化面临三大难题
技术难题:尽管国内已有赤泥选铁、路基材料和建材等多种技术路线,但规模化利用、高值化利用核心关键技术尚未取得实质突破。经验表明,废物资源化利用是以技术创新为核心驱动的。赤泥的强碱性以及难脱除性大大阻碍了其规模化利用,目前脱碱技术特别是低成本脱碱技术依然是行业关键共性技术难题。赤泥选铁、路基材料和建材等技术路线虽然开始产业化,但在技术成本、赤泥规模化消纳等方面仍待优化。赤泥高分子材料制备技术等高附加值技术尚未达到产业化条件。当前赤泥综合利用技术仍偏重末端治理,源头减量技术不足。除此之外,产废企业与科研单位综合利用技术信息不对称、产学研机制尚未理顺也是阻碍技术产业化的重要原因。
经济难题:赤泥综合利用项目无明显经济效益,对资本没有吸引力。赤泥综合利用项目投资大,成本高。综合利用规模不到100万吨赤泥的项目投资就超亿元,且生产的产品附加值普遍不高,市场竞争力差,项目经济效益差。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对资本没有吸引力。赤泥综合利用项目的上马主要依靠的还是高压环保政策的倒逼。
市场难题:缺乏相应的标准,市场认可度低。赤泥自有的强碱性、辐射性等属性,让公众对赤泥综合利用产品的安全性存在较大的疑虑。当前,已经开发出的赤泥综合利用产品,由于缺少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的支撑,只能参照其他同类产品标准,市场认可度低,产品应用受限,难以大规模推广。
三、对策建议
研究制定具有强制性、激励力度更大、可操作性更强的政策措施。一是坚持源头减量,对新、改、扩建氧化铝项目明确提出综合利用赤泥的要求,做到“按泥定产”,倒逼产废企业加强对赤泥的综合利用;二是建议重新制修订《赤泥综合利用指导意见》,做好目标任务分解,制订考核方案;三是支持有关部门集中攻关赤泥低成本脱碱、规模化、高值化利用关键技术;四是建议修订赤泥综合利用产品税收减免政策,建议重新研究技术标准和相关条件,免征赤泥综合利用企业所得税;五是鼓励山东、山西、河南、广西、贵州等赤泥产生大省,出台配套地方政策,加大赤泥综合利用支持力度。加强部门联动,在赤泥综合利用项目备案、土地、环评、生产许可等审批上给予支持和辅导。
加快赤泥综合利用关键技术研发与产业化应用。一是梳理赤泥综合利用技术现状,摸清当前源头减量、低成本脱碱、规模化利用、高值化利用技术研发现状与短板,按照产业化成熟程度,分类分阶段集中攻克,制定近期、中期、远期技术研发与产业化路线图;二是根据山东、山西、河南、广西、贵州等赤泥产生主要地区的赤泥成分差异,研究制定重点地区赤泥综合利用最佳技术路线,培育赤泥综合利用产业集聚区;三是建立以氧化铝生产企业为主体的赤泥综合利用产业联盟,加强同科研院所、高校的交流与合作,组织产废方、技术提供方精准对接,将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研发创新机制落到实处,推动产废与利废企业协同发展;四是率先在市政工程、交通建设等项目中使用赤泥综合利用产品,打造示范工程;五是树立行业标杆。建议工业主管部门遴选一批技术先进、源头减量效果显著或者是成功实现赤泥规模化利用的典型企业,进行推广宣传。
建立完善赤泥综合利用标准体系。一是严格氧化铝行业排放标准,完善生态环境部发布的《铝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及修改单,严格执行工信部发布的《精细氧化铝绿色设计产品评价技术规范》;二是尽快组织行业专家对赤泥强碱性消除和毒性浸出研究制定技术标准,确保赤泥无害化处理水平;三是梳理赤泥综合利用主要路径及主要综合利用产品,制定赤泥综合利用技术规范及主要综合利用产品标准。以消除消费者对赤泥产品毒性、放射性的担忧,扩大市场需求。确保产品质量。扩大在生态修复、绿色开采、绿色建材、交通工程等领域的利用规模。
(作者:赛迪研究院节能与环保研究所 李鹏梅)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