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1日,自治区政府新闻办召开《构筑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规划(2020-2035年)》新闻发布会。自治区林业和草原局一级巡视员乔云作主题发布。自治区水利厅副厅长李彬、自治区自然资源厅二级巡视员赵洪峰、自治区生态环境厅二级巡视员张树礼、自治区农牧厅二级巡视员王雨锋、自治区林业和草原局规划财务处处长罗洪文出席发布会并回答记者提问。
大家上午好!欢迎参加今天的新闻发布会,感谢大家多年来对内蒙古生态文明建设的关心、支持和所作的大量报道工作。下面,我就《内蒙古自治区构筑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规划(2020-2035年)》(以下简称《屏障规划》)作一简要介绍。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人民福祉和民族未来,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内容,开展一系列根本性、开创性、长远性工作,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内蒙古生态地位极端重要、生态环境极为脆弱,保护和建设好生态环境既是我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更是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战略需要。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内蒙古生态文明建设,指出内蒙古生态状况不仅关系全区各族群众生存和发展,还关系华北、东北、西北乃至全国生态安全;强调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探索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守护好祖国北疆这道亮丽风景线;要求我们在祖国北疆构筑起万里绿色长城,把内蒙古建成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这是党中央立足全国发展大局,给内蒙古确立的战略定位、赋予的政治责任。
为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内蒙古工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按照自治区党委、政府的安排部署,2019年4月正式启动了《屏障规划》编制工作。期间,自治区政府多次召开专题会议进行深入研究,组织相关专家学者进行全面论证,并广泛征求了各盟市政府(行署)、有关厅局和社会公众的意见建议。同时,根据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和《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总体规划(2021-2035年)》精神,又进行了调整和修改完善。经自治区政府常务会、自治区党委常委会审议通过后,于今年6月30日,由自治区党委、政府正式印发实施。
一、《屏障规划》的总体建设思路
《屏障规划》的总体建设思路是:遵循生态保护和修复内在机理和规律,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将全区作为统一的生态系统进行总体布局。在大兴安岭、阴山山脉、贺兰山山脉等山区,继续加强天然林资源保护,积极推进呼伦贝尔等国家公园建设,合理调整自然保护地范围。加强黄河、嫩江、西辽河等流域林草植被建设,保障生产生活用水和下游生态安全,强化水资源刚性约束,强化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实现水生态平衡。实施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工程,全面推进天然林保育、公益林管护、退化林修复,提高森林涵养水源、防风固沙等功能。以控制农田土壤风蚀水蚀和沙尘污染、提高土壤肥力和抗旱保墒能力为重点,实施绿色农业建设工程,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持续加强“一湖两海”、察汗淖尔等重要湖泊、湿地生态修复,改善湖泊水生态环境,恢复湿地生态功能。实施草原生态保护修复、退牧还草、草原质量提升等工程,科学开展退化草原改良,提高草原植被盖度和多样性。持续推进沙地、沙漠、沙化土地综合治理,提高沙地植被盖度,控制沙漠扩展。
二、规划目标
《屏障规划》的建设目标,分为2025年和2035年两个阶段性目标。总体目标是到2035年,全区生态环境实现根本好转,区域生态系统实现良性循环和自我调节,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成效显著,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基本建成,把内蒙古建设成为生态系统保护修复综合试验区、生态服务和产品供给保障区、产业升级与绿色发展创新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论践行区。
三、规划任务
《屏障规划》明确了九项重点任务。一是森林植被建设与保护。持续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有效增加森林面积,不断提高森林覆盖率。实施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工程,采取退化林分修复、森林抚育、灌木林平茬等措施,提高森林生态系统生产力。加强林地和森林资源保护,实行林地总量控制、定额管理和林地审核审批制度。加强国有林采伐限额管理。建立和完善森林经营制度,形成以森林经营方案编制、实施、评价为主要内容的森林经营方案体系。二是草原植被建设与保护。统筹草原生产与生态功能,开展草原生态承载能力界定和草原生态系统健康评价,建立保护、利用、修复相结合的草原空间管制制度,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持续开展草原生态修复。落实最严格的草原生态环境保护制度,严禁随意改变草原用途。三是防沙治沙。对可治理沙化土地进行集中治理,推广库布其沙漠治理方式和沙产业发展模式。巩固已治理沙化土地保护成果,加大荒漠植被保护力度,促进荒漠生态系统修复。以干旱、半干旱草原等为重点,加强草场改良和人工种草,持续推进沙化草原治理。以小流域为单元,对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严重的农区及农牧交错区,开展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根据全区盐碱地分布情况,采取排水、灌溉洗盐、放淤改良、种植水稻、培肥改良等措施,对重点地区盐碱地开展综合治理。四是河湖综合治理与湿地保护修复。以黄河、辽河等重要江河为重点,开展流域生态治理,在重要水源地,重点建设以水源涵养为主的林草植被,加强水源地外围、湖泊水系上游偏远山区封育保护。加大湿地保护和恢复力度,以水体污染治理为重点,实施退牧还湿、退耕还湿、湿地恢复、水资源保护、富营养化治理等生态修复工程。五是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建设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推进呼伦贝尔、贺兰山等国家公园建设。科学整合各类自然保护地。完成自然保护地勘界立标工作。制定自然保护地建设项目负面清单,构建统一的自然保护地分类分级管理体制。开展野生动植物保护行动,将珍稀濒危野外种群及其栖息地全面纳入保护范围,推进野生动物重要栖息地和关键地带生态廊道建设。定期对自治区重点保护陆生野生动物名录进行评估并动态调整。加强外来有害生物防控能力建设,完善野生动物疫源疫病防控体系。六是农业绿色发展。坚持节水优先、量水而行,完善农业用水节约激励机制和管护机制,建立农业节水和生态发展同步推进的工作机制和技术路径。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和保护性耕作。实施控肥增效、控药减害、控水降耗、控膜提效农业“四控行动”。加强黑土地保护,推广“两防”、“三提”技术路径,建设“一个体系”,实施“五大工程”,稳步提升黑土地耕地质量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七是损毁土地治理。对损毁林地、草原及湿地开垦耕地的区域,加大退耕还林还草还湿力度,逐步恢复区域森林、草原和湿地生态功能。严格新建矿山准入标准,加快现有矿山改造升级,推进工矿废弃地修复和再利用。推进历史遗留和生产建设活动新增工矿废弃地复垦,促进废弃地高效利用。八是地下水超采治理。把加强地下水超采(超载)治理作为水生态保护最关键的任务,推进地下水超采(超载)区域综合治理,确保到2025年3个大型超采区实现采补平衡。严控用水总量,按照区域和水文地质单元,合理确定地下水用水总量和水位管控指标,设定地下水开发利用上限。优化用水结构,加大退耕退灌、农业高效节水和种植结构调整力度,进一步压减农业灌溉用地下水。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和水资源税制度改革,完善城镇供水价格形成机制。九是环境污染防治。坚持源头控制、综合施策,聚焦PM2.5、O3等多污染物协同控制,强化区域差异化管控,巩固提升环境空气质量,到2025年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统筹水资源利用、水生态保护和水环境治理,实施水污染防治攻坚行动,协同推进地表水与地下水保护治理,稳步改善水生态环境。坚持预防为主、保护优先、风险管控,持续推进土壤污染防治攻坚行动,强化土壤和地下水污染风险源头管控和治理修复。结合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农村牧区环境综合整治,改善农村牧区人居环境,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
下一步,关键是抓《屏障规划》具体落实和实施。屏障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统筹协调、整体谋划和通力协作。各地党委和政府是规划实施主体,对本地区生态安全屏障建设负总责,要将目标和工程项目纳入本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及相关领域、行业规划中,编制年度实施方案,加大规划实施力度,确保规划目标按期实现。发展改革、财政、自然资源、生态环境、林草、农牧、水利等部门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将生态安全屏障建设成效纳入各级党委和政府实绩考核评价体系。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建立健全生物多样性保护、湿地保护、地下水保护等法治体系。动员全社会共同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培养公民生态文明意识,引导干部群众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
《构筑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规划(2020-2035年)》新闻发布会答记者问
新华社记者:自治区国土空间规划是对全区国土空间开发、利用、保护、修复做出的统筹安排。请问我区国土空间规划对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方面是如何考虑的?
赵洪峰:感谢记者朋友对自治区国土空间规划工作的关注和支持!国土空间规划是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是在生态文明的背景下按照“多规合一”的要求组织编制的。自治区国土空间规划已分别通过自治区党委常委会、自治区人大常委会、自治区政府常务会审议,目前已上报自然资源部审核。《规划》重点从以下方面落实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屏障的内容:
(一)全面落实党中央对自治区“两个屏障”“两个基地”“一个桥头堡”的战略定位。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统筹国土空间保护、开发、利用、修复,提升国土空间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形成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突出了建设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的任务要求。
(二)充分体现建设我国北方生态安全屏障的目标导向。《规划》共设置了17项指标,其中包含林地保有量、基本草原面积、湿地面积、生态修复面积等11项约束性指标,均与生态建设密切相关,体现了生态安全屏障的内容。同时,为推动各项指标有效实施,《规划》提出全域保护、集聚开发、绿色高效、魅力草原、品质提升等战略措施,多措并举推进生态建设,为进一步筑牢生态安全屏障提供有效支持。
(三)细化实化筑牢生态屏障战略任务。一是提出构建全域生态安全格局,保护好大草原、大森林、大河湖、大湿地。二是提出统筹草原生态和生产的复合功能,建设绿色高效的农牧空间。三是提出东中西差异化发展,构建以“生态+”为支柱的绿色产业体系。四是提出优化调整主体功能分区,重点生态功能区由原43个增加到46个,优化生态屏障空间布局。五是实施生态修复重大工程,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促进生态系统良性循环,提升国土空间生态功能。
(四)严格“三区三线”守住自然生态安全底线。我区划定生态保护红线59.69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50.46%,包括全区一半以上的森林、草原、湿地。严守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和城镇开发边界,切实保障粮食安全,推动城镇集中集聚集约、绿色发展。
人民 网记者:生态环境部门将重点从哪些方面落实《内蒙古自治区构筑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规划(2021-2035年)》?
张树礼:稳步提升生态环境质量是自治区构筑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的重要内容,生态环境部门将坚持方向不变、力度不减,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一是深入推进大气污染防治。坚持源头控制和综合施策,强化PM2.5和O3协同控制和区域差异化管控,将呼和浩特市、包头市、乌海及周边地区环境空气质量持续改善作为大气污染防治攻坚重点,推动钢铁、焦化、电力等重点行业超低排放改造,推进工业、燃煤、机动车三大污染源治理,巩固提升环境空气质量,到2025年基本消除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气。
二是持续深化水污染防治。统筹水资源利用、水生态保护和水环境治理,实施水污染防治攻坚行动,协同推进地表水与地下水保护治理,稳步改善水生态环境。加强重点流域、重点湖泊生态环境治理,着力保护好黄河干流优良水质,推动消除流域范围内劣V类水体;加大“一湖两海”、察汗淖尔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力度,“一湖一策”统筹推进达里诺尔湖、哈素海、居延海等湖泊治理。进一步加强饮用水水源保护,深入推进旗县级及以上饮用水水源地规范化建设和环境问题整治,提高水源地环境安全保障水平。
三是切实加强土壤污染防治。坚持预防为主、保护优先、风险管控,推进土壤污染防治攻坚行动,强化土壤和地下水污染风险源头管控和治理修复。持续推进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实施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名录制度,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人居环境安全。严格落实重金属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推动重点涉重金属企业全面达标排放,着力加强重点区域重金属污染防治。持续推进一般工业固废堆存场所环境整治,对危险废物产生、收集、贮存、转移、利用、处置实施全过程严格监管。深入落实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农村牧区环境整治,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监督指导和农村牧区生活污水治理,全面改善农村牧区人居环境,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
四是全面加强自然生态保护与监管。履行生态保护红线监管职能,开展生态保护红线监测预警和评估考核。加强自然保护地监管,持续开展“绿盾”自然保护地强化监督,依法严厉打击各类生态破坏违法行为。深入开展生物多样性调查、监测与评估,强化生物多样性保护,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持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建设,积极打造生态文明建设示范样板,带动提升全区生态文明建设整体水平。
内蒙古广播电视台记者:如何科学管理水资源、保障水生态,充分发挥水在构筑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中的重要作用?
李彬:第一,坚持生态优先,着力保障重点河流湖泊和区域的基本生态用水需求。
一是在水量分配时按规定预留生态用水。按照河湖生态流量相关要求,在水量分配时预留10%~30%的河道生态水,之后再统筹考虑生活、生产用水需求,进行水量分配。二是加强水库生态流量泄放管理。全区共有水库535座,大多为上世纪80年代建设,部分未建设下泄生态水量的设施,近期新建的水库和部分完成除险加固的水库建设了生态水泄放设施。今后我们将进一步加强水库生态流量泄放管理,新建水库必须建设泄放设施、除险加固水库尽量建设泄放设施,同时修订水库的调度规程,按规定下泄生态水量。三是加大重要河湖、生态脆弱区生态补水力度。2007年到现在,已向乌梁素海实施生态补水36.48亿立方米。2020年和2021年分别对沿黄生态脆弱区实施生态补水1.81立方米和5.24亿立方米。目前,“一湖两海”等重要湖泊生态蓄水量和水域面积维持在合理区间。
第二,坚持保护和自然修复为主,加强重点流域(区域)生态保护和修复。
一是加大地下水超采区治理。截至2020年底,全区33个超采区通过置换水原、封闭自备井、推进节水改造等综合治理方式,累计压采水量约5.9亿立方米,已有30个达到采补平衡并销号,3个大型超采区完成压减60%超采量的目标,力争2025年前达到采补平衡。同时建立了全区地下水通报制度,对地下水超采区等重点区域进行动态管理,对连续四个季度水位下降的超采区进行预警。二是不断推进西辽河“量水而行”。组织开展地下水资源承载能力分析,初步确定了地下水管控指标。通过地下水超采区治理、节水等措施,2015年到2020年底共压减超采水量1.9亿立方米 。通过实施水量调度,2020年和2021年共向西辽河下泄生态水量1.76亿立方米,今年干涸多年的莫力庙水库实现首次进水。三是推进察汗淖尔流域生态保护与修复。组织开展了专题调查研究,初步提出流域水资源管控指标。督促地方将用水总量和地下水总量控制指标初步分解到旗县和行业。组织对流域内机电井开展了核查登记、计量监测和取用水专项整治,共封闭湿地周边及超采区地下水井2245眼。启动特步乌拉河河道疏浚工作。
第三,强化水资源刚性约束,促进水资源集约节约利用。
一是强化水资源刚性约束。严格落实“四水四定”要求,完善用水总量管控指标体系,明确了各盟市水资源开发利用上限。加强水资源论证、取水许可管理,对黄河流域地表水超载盟市和地下水超载旗县实行取水许可限审限批。严厉查处违规取用水行为。二是推进各行业节水。持续开展节水行动,推进农业节水增效、工业节水减排和城镇节水降损,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三是做好水资源“增量”文章。加快推进引绰济辽、“LXB”等调水工程建设。积极协调配合国家部委,做好黄河“87”水量分配工作。
内蒙古日报记者:规划的主要任务中提到了农业绿色发展,请问自治区在农业绿色发展中有哪些重点工作和举措?
王雨锋: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内蒙古时指出,“要坚持绿色兴农兴牧,积极发展生态农牧业,增加优质绿色农畜产品供给。”为我区现代农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今后,我们将认真贯彻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着力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第一,大力推进以高效节水为主的高标准农田建设,解决“产粮又缺水的矛盾”。坚持量水而行,按照规划布局、建设标准、组织实施、验收考核、上图入库“五统一”要求,做到田、土、水、路、林、电“六配套”,聚焦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大力推进以高效节水为重点的高标准农田建设。力争“十四五”期末达到5500万亩,不断提高水资源综合利用效率,着力解决“产粮又缺水”矛盾,为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供更加坚实的支撑。
第二,大力推进农业“四控”行动,加强产地环境保护与治理。坚持农牧业投入品减量化、生产清洁化、废弃物资源化、产业模式生态化,持续推进“四控”行动。通过培肥地力,推广使用新型肥料和全生物降解膜,推进绿色防控和统防统治,配套推广高效节水、水肥一体化、无膜浅埋滴滴灌技术等措施,实现提质增效减害的目标。力争“十四五”末农药化肥用量继续保持负增长,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0%以上,当季农膜回收达到85%以上,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达到80%以上,加快实现向绿色生产方式的转变。
第三,着力加强耕地保护利用,夯实绿色农业发展基础。大力推广秸秆覆盖+少耕免耕技术,集成一批可推广复制的黑土地保护利用综合技术模式,持续抓好保护性耕作和黑土地保护利用项目。对粮食作物实施耕地轮作,逐步实现耕地轮作常态化。重点支持试点旗县增施有机肥、秸秆还田、深耕深松等改良措施,实施好盐碱地改良。力争“十四五”末黑土地保护利用项目达到430万亩、东部四盟市保护性耕作实施面积达到2950万亩以上,主要农作物生态友好型耕地轮作模式基本形成,夯实绿色农业高质量发展基础。
中宏网记者:请问,林草部门在我区构筑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过中将采取那些有效措施?
罗洪文:在《内蒙古自治区构筑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规划(2021-2035年)》中,我们林草部门全面考虑内蒙古生态系统完整性、地理单元连续性和经济社会发展可持续性,积极与相关生态保护与修复规划进行衔接。下一步,我们将坚持因地制宜、量水而行、系统治理,着力构建“一线一区两带”的林草生态保护与修复格局,以重点区域突破带动全域生态环境改善,实现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一线”就是以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等主要山脉构成的生态安全屏障“脊梁”和“骨架”,“一区两带”就是黄河流域重点生态区、大兴安岭森林带和北方防沙带三大战略空间。重点采取以下措施:
(一)加强林草生态系统保护。将天然林和公益林纳入统一管护体系,把全部天然林都保护起来,确保森林资源数量和质量实现稳步增长。严格落实禁牧、休牧、草畜平衡制度,认真执行“三区管控”要求。加大国家重要湿地保护修复,提升湿地生态功能。持续推进黄河流域、“一湖两海”及察汗淖尔等重要湿地生态综合治理。严格保护荒漠天然林草植被,提升封禁保护质量,进一步推进沙漠绿洲生态保护修复,提高绿洲生态承载力。
(二)加快林草生态修复。持续推进林草植被建设,加快国土绿化步伐。对不同程度退化、沙化的草原进行分类治理,促进草原生态修复。提高科学治沙能力,对可治理的沙化土地进行集中治理,对已经治理的沙化土地加强保护。
(三)开展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配合推进呼伦贝尔、贺兰山等国家公园建设工作,对重要自然生态系统完整性和原真性进行保护。维护自然公园的生物多样性、地质遗迹多样性和景观多样性,发掘重要自然空间的生态、文化、美学和科研价值。
(四)增强灾害防控能力。加强森林草原防灭火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林草火灾预防和灾害处置能力。强化重大林业草原有害生物防控,防范重大外来有害生物入侵,推进社会化防治、绿色防治和联防联治。
从现在起,我们计划用五年时间,完成林业生态建设任务4300万亩,种草任务6500万亩,防沙治沙任务2650万亩。到2025年,全区森林覆盖率达到23.5%,森林蓄积量达到15.5亿立方米;草原植被盖度达到45%,草原生物量和多样性持续增加;初步建成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