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3日,由全国工商联环境商会主办的“2020中国生态环境产业高峰论坛”在“天府之国”成都圆满闭幕。本届论坛以“双循环”新格局下产业走势为主题,围绕国内外经济形势,聚焦双循环与产业新趋势、智慧生态与绿色创新、新基建与行业新活力等热点话题展开交流与分享。会议吸引了来自国家部委,四川省、

首页> 节能> 综合> 会展> 正文

“双循环”新格局下产业走势 2020中国生态环境产业高峰论坛成功召开

2021-02-02 14:25 来源: 全联环境商会

10月13日,由全国工商联环境商会主办的“2020中国生态环境产业高峰论坛”在“天府之国”成都圆满闭幕。本届论坛以“双循环”新格局下产业走势为主题,围绕国内外经济形势,聚焦双循环与产业新趋势、智慧生态与绿色创新、新基建与行业新活力等热点话题展开交流与分享。

会议吸引了来自国家部委,四川省、成都市、国家绿色发展基金、德国驻成都领事馆以及科研机构、环境企业、金融机构、咨询机构等千余位嘉宾参加。

1.jpg

开幕式

中共四川省委常委、成都市委书记范锐平,生态环境部副部长、党组成员庄国泰,全国工商联专职副主席、党组成员邱小平,四川省人民政府副省长杨洪波,国家绿色发展基金监事会主席汪义达,德国驻成都领事馆副总领事Sebastian Dern,环境商会会长、博天环境董事长赵笠钧分别致开幕词。

2.jpg

▲中共四川省委常委、成都市委书记范锐平

范锐平指出,作为公园城市理念的首提地,近年来成都积极探索特大城市绿色发展新路径,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发展质效稳步提升,环境产业加快壮大,绿色福祉更加普惠,迈入绿色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在加快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宏观背景下,成都将深入推动发展转型,构建绿色经济新体系,加快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步伐,以绿色低碳循环理念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培育一批绿色功能区、绿色企业、绿色产品和绿色供应链,创新生态环境价值转化机制,加快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产业结构,促进生态环境产业蓬勃发展。

3.jpg

▲生态环境部副部长、党组成员庄国泰

庄国泰表示,大力发展环保产业,是坚决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的重要举措之一。当前,环保产业总体发展向好,发展规模逐步壮大,技术水平显著提升,服务模式不断创新,2019年全国环境产业营业收入约1.78万亿元,同比增长11.3%,远高于同期国民经济增长速度。“十四五”期间生态环境部将从五个方面着力推动环保产业发展。一是加大资金投入,强化资金引导。二是完善生态环境标准体系,拓宽环保产业的市场。三是会同有关部门出台和落实生态环境保护相关的财税、价格、金融、贸易等优惠扶持政策,积极支持环保企业的发展。四是积极开展环境服务模式的创新,提升环境服务的水平。五是夯实工作基础,推进环保产业的统计、调查、政策评估工作,及时掌握环保产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4.jpg

▲全国工商联专职副主席、党组成员邱小平

邱小平表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环境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取得了快速发展,已成为生态文明建设和污染防治攻坚战的生力军,为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实现绿色转型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产业技术支撑。未来,新发展格局将加快构建,我国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将加快形成,生态文明建设将进入新阶段,环境产业大有可为,从事环境产业的广大民营企业将迎来新的历史机遇。面对新形势广大环境产业的民营企业家要坚持用全面、辩证、长远的眼光来看待,既充分估计当前的困难和挑战,更看到有利条件和机遇,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努力在危机中遇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

5.jpg

▲四川省人民政府副省长杨洪波

杨洪波谈到,四川高度重视环保产业发展,始终把节能环保产业摆在发展经济和改善民生的重要位置,纳入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推进。近年来,四川先后出台系列规划文件,不断加强政策引导,加大财税支持,健全规范市场,全省节能环保产业呈现快速发展态势。2019年四川环保产业产值达到1154亿元,同比增长15.5%,规模和增速均居中国西部前列。未来,四川将结合长江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修复,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重大战略,积极谋篇布局环保产业发展,推动环保企业参与国际竞争;聚焦当前突出环境问题,强化科技攻关,以创新驱动引领环保产业发展;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做优做实服务,加快培育龙头企业,推动环保企业做大做强。


6.jpg

▲国家绿色发展基金监事会主席汪义达

汪义达指出,国家绿色发展基金作为国家级投资基金,围绕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壮大节能环保产业、清洁生产产业、清洁能源产业,重点关注环境保护、污染防治、生态修复、国土空间绿化、能源节约利用、资源节约利用、绿色交通和清洁能源等八大领域。在资源与环境双重约束下,探索一条西部地区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的双城经济圈建设示范路径,是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必然要求。国家绿色发展基金也将支持长江经济带上游环境保护和成渝经济圈的绿色发展。

7.jpg

▲环境商会会长赵笠钧

赵笠钧表示,环境产业发展深度匹配国内大循环内在需求,成为深化供给侧改革,促进我国经济转型换挡,推动绿色发展的重要力量。当下,生态环境保护的结构性、根源性、趋势性的压力尚未根本缓解,环境治理需要打通过去产业链条上孤点、痛点、难点,引导环保市场向区域化、市场化、信息化进阶,产业链条不断超越末端治理的局限,助推工业企业、工业园区等绿色化转型,提高环境容量,统筹流域上下游各方的经济及生态关系,建立有效的生态补偿机制。环境产业的发展本质在破立之间从未改变,在这一关键时期,作为中国环境治理的先锋与支柱,环境产业理应心系“国之大者”,勇于担当时代重任,广大环境企业要凝心聚力,携手共创美好未来。

本届“中国生态环境产业高峰论坛”召开之际,第二届中国环博会成都展也同期在中国西部国际博览城举办。

主旨演讲:国内外经济形势分析

当前全球疫情和世界经济形势仍然严峻复杂,我国发展面临的挑战前所未有。每年,中国环境产业高峰论坛都会邀请我国经济领域的著名学者分析当下经济形势,把脉产业发展方向,以便更好摸准脉络,助推环境企业更健康发展。

主旨演讲环节由环境商会副会长兼首席环境政策专家骆建华主持。

8.png

▲环境商会副会长兼首席环境政策专家骆建华

论坛邀请到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刘世锦,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院长、财政部财科所原所长贾康,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生态文明研究中心主任贺克斌,中国工程院院士、南京大学环境学院院长任洪强分别发表《双循环背景下的绿色城镇化》《成渝经济圈战略下的绿色发展新思路》《我国中长期大气环境治理:蓝天与低碳协同之路》《新时期水环境与水生态技术标准创新的思考》精彩演讲。

9.jpg

▲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刘世锦

刘世锦分析了双循环背景下的绿色城镇化问题。他认为,开放型、内需为主的国内大循环需要“1+3+2”的结构性潜能担当主角。“1”指以都市圈、城市群发展为龙头,为下一步中国的中速高质量发展打开空间。“2”指以数字经济和绿色发展为两翼。数字经济和绿色发展是横向的,对全社会各领域都会发生影响的数字经济和绿色发展不仅为追赶进程提供支撑,也可为全球范围内发展方式的转型提供引领要素。“3”指实体经济方面,补上我国经济循环过程中的三大短板:基础产业效率不高、中等收入群体规模不大、基础研发能力不强。“1+3+2”结构性潜能就是一个龙头引领、补足三大短板、两个翅膀赋能。

10.jpg

▲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院长贾康

贾康分享了区域发展和绿色发展背景、实现绿色发展必须解决的深层矛盾、实现绿色发展基本思路和要领等内容。贾康表示,实现绿色发展,要顺应人性打造“集体理性”机制,在建设现代化高质量市场经济的努力中,把“有效市场”和“有为、有限政府”优化结合,多种手段并举,特别注重充分运用经济手段“把外部成本内部化”,促成“内生为主”的行为主体认同和努力实施绿色发展的可持续过程。

11.jpg

▲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生态文明研究中心主任贺克斌

贺克斌介绍了当前我国大气污染的基本态势、如何实现PM2.5和臭氧协同治理、未来大气环境治理趋势等内容。贺克斌表示,这些年来,我国SO2和酸雨等燃煤相关的污染明显改善,重点区域污染得到一定控制,秋冬季重污染明显减弱,“十三五”以来空气质量总体改善明显,但O3持续反弹并且要尽快遏制臭氧上升的趋势。“十四五”期间,PM2.5和臭氧协同控制是重点目标,协同处置的关键是氮氧化物和VOC的协同减排,主要矛盾和短板在VOC。未来,大气环境治理中长期呈现的发展趋势是PM2.5和臭氧治理、空气质量和健康效应、大气环境和气候等三大系统协同。

12.jpg

▲中国工程院院士、南京大学环境学院院长任洪强

任洪强分享了水生态环境技术标准体系构建的背景、难点、建议。任洪强表示,水生态环境技术标准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支撑,是实现水环境质量标准目标的重要手段。针对行业技术标准体系缺失、标准有效供给不足、标准管理混乱等问题,建议加快构建水生态环境一站式标准创新平台,推动水生态环境技术标准化,创新技术标准化、标准产业化良性运行机制,建立水生态环境全链条技术标准体系,支撑上下游产业融合发展,充分发挥标准助推水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支撑作用。

“2020中国环境企业50强”榜单揭晓

本次论坛,全国工商联环境商会发布“2020中国环境企业50强”榜单,并对上榜企业授牌。光大环境、北控水务、首创股份、盈峰环境、碧水源、启迪环境、瀚蓝环境、高能环境、中国水务投资、三峰环境、国祯环保、国电龙源、锦江环境、清新环境、景津环保、博世科、桑德环境、博天环境、中环水务、创业环保、康达环保、维尔利、中山公用、航天凯天环保等50家企业上榜。

环境商会秘书长马辉表示,从结构来看,本年度登榜的50家企业中,A股上市公司36家,H股上市公司9家,新加坡上市1家,非上市环境公司4家。从数据来看,共9家公司营收过百亿。13家环境企业营收在50亿~100亿之间。

13.jpg

▲环境商会秘书长马辉

14.jpg

环境商会抗击疫情突出贡献会员企业表彰

2020年注定不平凡。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在疫情爆发之初,中国人民众志成城,团结一心,在最短的时间内控制住了疫情,生活得以逐步恢复正常。在疫情防控阻击战中,一大批环境商会会员企业积极行动,通过紧急驰援、捐款捐物、保障重点疫区供应等方式,贡献着产业力量。

为致敬抗疫先锋,铭记使命责任,环境商会党建工委决定从紧急驰援武汉火神山、雷神山医院建设及医疗废物收集处置;捐款捐物累计超过100万元;保障武汉等湖北重点疫区环境基础设施正常运行等三个方面,对在抗击疫情中做出突出贡献的35家会员企业进行表彰,并授予“环境商会抗疫突出贡献会员企业”荣誉称号。

受表彰的35家抗疫突出贡献会员企业名单如下:

高峰对话一:双循环与产业新格局

市场环境风云变幻、竞争对手日趋多元、发展逻辑不断颠覆……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双循环的新模式对于环境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将是一个促动和机遇。随着行业洗牌加剧,企业两极分化愈发凸显。传统环境企业想要在危与机的交织中脱颖而出,都在积极选择主动布局,用创新的思维探寻企业增长新动能,而产业的未来也在不断探索与引领中逐渐清晰。论坛首场高峰对话聚焦“双循环与产业新格局”主题。

人民日报资深记者孙秀艳主持,与威立雅中国区副总裁/董事总经理黄晓军、苏伊士新创建高级副总裁、苏伊士亚洲高级副总裁孙明华,清新环境总裁李其林、瀚蓝环境总裁金铎、首创股份副总经理江瀚、北控水务市场投资中心总经理马韵桐等嘉宾,围绕“双循环”体系的构建将会对环境产业产生怎样的影响、环保领域如何实现产业自身大循环的构建、环境企业该如何把握时代机遇等内容发表了精彩观点,并提出了切实建议。

17.jpg

▲左起:孙秀艳、黄晓军、孙明华、李其林、金铎、江瀚、马韵桐

高峰对话二:智慧生态与绿色创新

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智慧生态的兴起是近几年产业发展新方向,数字化、智能化、智慧化已成为产业升级发展的内在需求和必然趋势。现代化环境管理将与大数据、信息技术等新兴板块,一起构建全社会广泛参与、跨行业融合创新的智慧生态系统,催生更多意想不到的产业组合,推动环境产业进行多元化布局,为绿色发展赋能。论坛第二场对话聚焦“智慧生态与绿色创新”主题。

对话由光大证券环保电新首席分析师殷中枢主持,先河环保总裁陈荣强,川发环境集团党委书记、董事、总经理许娟,航天凯天环保公司常务副总裁周波平,雅居乐环保集团总裁于吉福、百度能源与战略行业首席架构师徐永峰、阿里云环境行业首席架构师曹启明等参与了话题讨论。对话围绕智慧理念给产业带来的变革、未来绿色创新战略、智慧化在未来生态环保行业的发展等内容展开。

18.jpg

▲左起:殷中枢、陈荣强、许娟、周波平、于吉福、徐永峰、曹启明

高峰对话三:新基建与行业新活力

在多个省市2020年度投资的万亿级新基建大蛋糕中,环境项目是重中之重。而随着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成渝、长江中游五大城市群的崛起,带动区域经济的蓬勃发展。紧跟国家区域发展及新基建等战略步伐,环保市场逐渐向区域化、系统化、信息化进阶,并融入城市管理。一批传统基建企业以及地方国资平台,凭借雄厚的实力快速切入环境产业各细分领域,也正在改变着产业格局。未来,“新基建+环保”意义非凡,将起到稳定经济、加速产业升级转型的作用,为环境产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本届论坛第三场高峰对话围绕“新基建与行业新活力”主题展开。对话由环境商会顾问、E20环境平台首席合伙人傅涛主持,中广核环保公司总经理雷霆、中建环能总裁佟庆远、长江生态环保集团副总经理李贞勇、中化学生态环境公司总经理卢召义、成都环境投资集团副总经理李勇刚、侨银环保副总裁黄怡祯等参与对话并发表精彩观点。

19.jpg

▲左起:傅涛、雷霆、佟庆远、李贞勇、卢召义、李勇刚、黄怡祯

本次论坛在成都市人民政府指导下,由全国工商联环境商会主办,中贸慕尼黑展览(上海)有限公司、四川发展环境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成都环境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协办,并得到了成都市生态环境局、成都市博览局、成都市工商业联合会大力协助。

作为环境商会的系列品牌活动之一,中国生态环境产业高峰论坛自2013年组织召开以来,至今已成功举办八届。论坛汇聚政商学界精英,凝聚社会各界智慧,旨在搭建政、产、学、研交流平台,共同为中国环境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建言献策。

经济参考报、中国青年报、中国环境报、中国证券报、上海证券报、第一财经、人民网、证券时报、每日经济新闻、中国经济导报、南方都市报、华夏时报等20余家媒体对本次论坛进行了报道。

“2021年中国生态环境产业高峰论坛”我们再会。会议专题报道将陆续推出,请关注环境商会官网和微信公众号。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展开全文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
2
收藏
投稿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查看更多相关报道

今日
本周
本月
新闻排行榜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