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生态国土建设是将自然资源工作放在生态文明建设的全局高度,发挥主力军作用。生态国土丰富和拓展了自然资源的内涵,有助于推动传统资源观和资源管理方式的转变,推动资源数量管理、质量管理、空间管制和生态管护的融合发展,促进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统一。本文生态文明理念下的国土综合整治与生态保护修复进行研究。
关键词:生态文明理念;国土综合整治;生态保护;修复
1生态修复的发展历程
生态修复研究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00年前自然资源的利用和管理,当时欧美各国普遍重视山地、森林和草地资源的保护性利用,开启了自然资源保护和生态修复活动的先河。例如,20世纪30年代北美大平原的“黑色风暴”使美国和加拿大认识到利用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同时开展了数十年的“大平原”生态修复工程。20世纪50—60年代,全球范围内的资源过度开发引发了严重的生态危机,欧洲、北美开展了一些工程与生物措施相结合的矿山复垦、水土流失治理、森林恢复等生态系统修复的工程,并取得了一定成效。1975年,在美国弗吉尼亚工学院召开了题为“受损生态系统的修复”的国际会议,此次会议就生态修复的原理、概念和特征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探讨,这是国际上第一次专门系统地讨论受损生态系统恢复和重建等许多重要生态学问题的学术会议。1987年,国际生态恢复学会在美国成立。20世纪90年代,随着生态学、环境生态学、恢复生态学的发展,生态修复受到美国、西欧等发达国家的广泛重视,并提出了颇多生态修复技术。2002年,国际生态恢复学会提出“生态恢复(EcologicalRestoration)是协助已退化、损害或彻底破坏的生态系统恢复、重建和改善的过程”,该提法基本达成了国际学界对生态恢复的一致共识,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生态修复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如今,生态修复工作在全球仍处于一个快速推进阶段,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正成为陆地和水生环境自然资源管理的一个重要焦点。
中国相关生态修复的内容和对象常以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植被恢复、矿山复垦等为主,传统的环境污染治理、国土综合整治等都融入了生态系统恢复的内容,但多数都是以某一具体的、特定的小范围展开,亦稍有扩展至小流域的完整自然地理单元层面。20世纪80年代以来,已陆续开展了诸多水土污染治理、土地复垦等生态修复工程实践,但直至21世纪初,一直未能受到学者、政府以及民众的足够重视。
2国土综合整治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以及关系
2.1国土综合整治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
第一,国土综合整治。所谓的国土综合整治主要就是指通过综合性措施来对设定区域的自然资源实施开发利用以及治理保护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来确保自然资源能够得到可持续性的利用。
第二,生态文明建设。虽然现阶段各方对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理解存在着差异,但是总的来说生态文明建设更多是指人类在经过了原始社会、农业社会以及工业文明发展之后,对于自然以及人类自身的发展关系有了全新的认识,随之进入到了生态文明建设时期。
另外,从发展的角度来看,生态文明建设更是新时期发展理念的体现,就是通过全新的角度来看待自然和人类发展之间的关系,确保可持续发展。
2.2国土综合整治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
国土综合整治主要就是对人类和土地的关系进行协调,就是要按照客观性需求(包括经济发展情况、人口增长情况)以及技术水平提升可能性和实际资源情况,对于人类和土地关系实施统筹性安排。在实施国土综合整治过程中,发达国家已经考虑到了其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并且将其当作了服务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方式。但是对于我国来说,国土综合整治起步相对较晚,目前还处于初期阶段。随着我国对于生态文明建设重视程度的提升以及将其作为国家战略的实施,作为生态文明建设重要组成部分的国土综合整治也进入到了全新的发展阶段,也具有了更加深层次的内涵,已经成为了生态文明建设不可缺少的措施和手段。从国家战略角度来看,积极推进国土综合整治已经成为了服务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
3国土综合整治与生态保护修复的重点方向
3.1以空间结构调整优化国土空间功能。
空间结构调整针对国土空间的不合理利用和生态空间、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的矛盾冲突,以结构调整发挥国土空间有利作用,优化国土空间功能。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一要化解国土空间结构布局矛盾,二要调配国土空间结构要素比配。在整治适宜性评价基础上,确定整治规划,划分重点整治区域,明确整治目标,调配空间自然、非自然要素比重,调整区域范围内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布局。有针对性地实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耕地占补平衡;实施退耕还林还草还湿,退养还海;实施低效建设用地再开发,处置城中村、棚户区、搬迁低效工业用地;调整凌乱的居民点布局。最终优化国土空间功能,提升国土空间适宜性,满足人们对舒适生产生活和优美生态环境的需要。
3.2以资源高效利用提升国土空间质量。
资源高效利用是针对耕地、建设用地、矿山等自然资源和非自然资源的利用不合理、闲置低效等问题,在城市化地区处置闲置建设用地、盘活低效建设用地,促进高度城市化地区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在农村地区整治空心村、改造危旧房,调整农村居民点,提升农村建设区域空间利用效率,同时整理破碎田块形成粮食生产合力,整治坡耕地、贫瘠耕地、干旱、涝洼等生态脆弱型低等耕地,提升耕地的产量效益;在矿山资源开发集中区复垦再利用矿山废弃地,转用用途,还绿还林;在海岸带海岛地区调整海陆联结区域的土地利用结构,充分利用存量码头港口等闲置用地,提升空间利用效率。
3.3以生态系统保护修复打造美丽生态国土。
生态系统保护针对轻微受损的自然生态系统,主要通过封山育林、育沙育草、补水保湿封育自然生态系统发挥自身生态恢复力。生态系统修复针对区域流域范围内严重受损、退化、崩溃的生态系统,包括矿藏、水流、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海域、滩涂等自然资源系统。生态系统修复可概括为成层递进的5个部分:一是地貌重塑,包括地面沉降、塌陷的防治和整治,坡耕地宜耕条件的改善,侵蚀沟渠治理以及水源涵养区域的江湖连通,生态脆弱地区的石漠化治理和侵蚀海岸海岛岸线的整治;二是土壤重构,针对污染土地,盐渍化、沙化土地等生态脆弱性土地以及沿海地区滩涂围垦区土壤的整治;三是植被重建,通过生物技术种植绿色林草在城市化地区拓展绿地面积,在重要生态功能区种植防护林防止风沙侵蚀,在海岸带海岛地区修复退化红树林等植被生态系统;四是景观重现,改善或重构景观,打造“美丽乡村、绿色城市、绿色矿山、蓝色海湾”的景观格局;五是生物多样性重组,改善生态系统地貌、土质、植被、景观,打造适应生物生存繁衍的栖息地,使区域生物多样性提升。
3.4以整治保护修复制度体系建设筑牢美丽国土根基。
一是统一的国土空间整治修复规划与实施制度,以下一轮的国土整治规划为引领,以国土整治修复功能区为基础,以开发、整理、复垦、修复为手段;二是多元融合的资金投入保障制度,要协调财政、金融、社会保障资金来源,整合涉农资金,鼓励政府、银行、企业创立生态基金、发行绿色债券;三是统筹协调的组织管理制度,在全区域、全流域整治背景下,建立多部门统一领导的整治协调机构和统筹推进机制;四是权责明确的监督管控制度,旨在建立项目进展台账和责任制,开展经常性或专项督查,创新监测监管机制;五是奖补结合的生态补偿制度,对个人或组织在国土整治修复项目过程中的正外部性,进行价值补偿,并以法律明确;六是公正严明的整治修复绩效考评制度,以新形势下整治修复成效指标体系为基础,创新监测手段,衡量整治修复效益和自然资源资产提升状况。
4结论
生态国土具有经济、社会、生态等多重属性和功能,是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物质基础和空间载体。生态国土建设是自然资源领域开展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美丽中国梦的具体体现。通过构建生态国土建设框架,明确生态国土建设的思路、方向和技术路径,为实现自然资源资产统一管理和山水林田湖草的系统治理提供基本依据。
原标题:生态文明理念下的国土综合整治与生态保护修复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