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王楚宏(深圳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政府新闻办主任):
各位记者朋友,大家上午好!欢迎并感谢大家参加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当前深圳正在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同时全力决战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污染防治攻坚战是决战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三大攻坚战之一,近年来深圳在污染防治特别是水治理方面取得显著成绩。前不久,深圳市污染防治攻坚战指挥部第一总指挥王伟中书记、总指挥陈如桂市长签发了《关于全市决战决胜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命令》。
今天,我们邀请到了市生态环境局和水务局主要领导和负责同志,向大家介绍有关情况。他们是:市生态环境局局长刘初汉先生;市水务局局长张礼卫先生;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尹杰先生;市水务局副局长龚利民先生。下面,请市生态环境局局长刘初汉先生介绍相关的情况。
刘初汉:各位记者朋友们:大家上午好!在防控新冠肺炎疫情的特殊时期,各位记者朋友不辞辛苦出席今天的发布会,体现了对深圳污染防治攻坚战工作的高度重视。我代表深圳市生态环境局向在座各位,并通过你们对新闻媒体长期以来对深圳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关心、支持和帮助表示衷心的感谢!
污染防治攻坚战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部署、亲自推动、高度关注的政治大事。2018年10月,总书记视察广东时指出,广东有条件有能力把生态文明建设搞得更好,要求珠三角地区尤其要补齐生态欠账。总书记寄望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可持续发展先锋”成为五大战略定位之一,为我们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标明了新方位、注入了新动力。
今年是深圳高质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也是污染防治攻坚战决战决胜之年。4月13日,在全省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工作推进会上,省委书记李希进行了重要部署,强调要以更大决心、更强信心、更有力举措,一鼓作气,乘势而上,以决战决胜之势坚决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在随后召开的市污染防治攻坚战指挥部全体会议上,省委副书记、市委书记王伟中对全市决战决胜污染防治攻坚战进行了再动员、再部署,要求拿出深圳先行示范区的担当作为,在疫情防控常态化条件下坚决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收官战。有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制胜法宝,有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我们有信心有决心打好这场大仗、硬仗、苦仗,交出一份优异答卷。下面,我向大家通报两个方面内容。
一、近两年污染防治攻坚战工作进展
2018年以来,全市深入学习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贯彻落实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精神,上下一心,尽锐出战,污染防治攻坚战取得关键进展、突出成效。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构建了全面动员、众志成城的攻坚格局。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污染防治攻坚战工作,成立了由王伟中书记任第一总指挥、陈如桂市长任总指挥的污染防治攻坚战指挥部,每年召开高规格推进会,发布年度一号动员令,相继部署“水污染治理决战年”“水污染治理成效巩固管理提升年”工作,市政府每周召开例会调度进展、协调解决问题。
市人大颁布了《关于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全面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定》,加快生态环境保护、排水条例修订,组织开展执法检查、代表视察。市政协每年就生态环境保护开展专题协商,组织委员视察调研污水处理、湿地保护等工作。各区建立指挥体系,主要负责同志担纲领衔,既当“指挥员”,又当“战斗员”,狠抓任务落实。深圳市民群众热爱自然、关心环境,目前全市有17.9万名环保义工、119个环保组织、10万多名“河小二”活跃在污染防治攻坚一线,形成了全方位立体推进的攻坚格局。
省、市主要领导发挥“头雁效应”,李希书记亲自挂点督办茅洲河治理,4次赴现场督导推进,马兴瑞省长多次批示和调研推动工作。王伟中书记在污染防治方面花费时间最多、下基层调研最多、开会研究最多、反复强调最多,并不打招唿进行暗访,亲自协调解决难题。陈如桂市长多次调研河流治理,检查工程进展,要求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让深圳更加和美宜居,激励全市干部以闻鸡起舞、日夜兼程、风雨无阻的姿态投入到污染防治攻坚工作中来。
二是形成了多点发力、势如破竹的攻坚态势。坚持把水污染治理作为重要政治任务、最大的民生工程,超常规推进治污基础设施、治污技术方法、流域综合生态、水污染防治法治四大体系建设,用3年多时间补齐了近40年的历史欠账。强化水质目标导向。对310条河流、402个断面实施“一周一测”,每两周对各区水质绝对值和变化值进行排名,每月对五大流域污染负荷及水质进行分析并形成问题清单交办,即时发布水质预警和异常河流通报,以水质目标倒逼治污。
强化跨界河流联防联控。与东莞、惠州“每月一会”、定期通报、交叉执法,实现了茅洲河、淡水河协同治理。强化执法监管。持续开展“利剑”系列专项执法行动,近两年立案查处违法行为5275宗,处罚金额4.62亿元,移送环境犯罪68宗,位居全国前列,联动惩戒冻结76家企业3.1亿资金,完成约1.47万家“散乱污”企业整治,以刚性执法守护治水成效。
坚持对标一流,打造“深圳蓝”空气质量品牌。实施最高标准的源头管控、最严格的排放标准、最具针对性的整治手段,推出了一系列全国领先的治理措施。在全国率先实现公交车、出租车100%纯电动化,率先推动泥头车纯电动化,全市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到36.3万辆,居全国首位。完成全部23台发电机组升级改造,燃气机组氮氧化物排放浓度降至15毫克/立方米,达到世界最先进水平,燃煤机组达到国家最严超低排放标准。靠港船舶全面使用0.5%低硫燃油,具备岸电供应能力的大型船舶深水泊位达到37个,岸电使用比例提高至6.1%,为全国最高。
坚持夯实基础,着力补齐固体废物处理处置能力短板。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以国家“无废城市”建设为试点,破解“垃圾围城”。建成东部环保电厂等3座垃圾焚烧处理设施,新增每日1.03万吨处理能力,全市处理能力达到每日1.8万吨,基本实现全量焚烧、趋零填埋。开展生活垃圾“大分流、细分类”全链条管理,日均回收利用量达到9500吨,实现全市4882个小区垃圾分类处置全覆盖。全市可处置医疗废物、含铜废物等危险废物41类,年综合处置能力达到63.4万吨。
三是取得了环境改善、市民满意的攻坚成效。水环境质量实现历史性、根本性、整体性好转。310条河流水质全面提升,劣Ⅴ类水体由212条下降至76条。国考省考断面水质全面达标,污染最重的茅洲河共和村断面去年11月、12月达到Ⅴ类,氨氮从2015年的23.3mg/L降至2mg/L以下,达到1992年以来最好水平;深圳河河口断面旱季水质稳定达Ⅳ类,2019年全年均值达Ⅴ类,为1982年有监测数据以来最好水平;观澜河企坪、坪山河上垟断面全年均值分别达到Ⅳ类、Ⅲ类;龙岗河西湖村断面去年12月达到Ⅴ类。
今年1-3月所有国考省考断面水质均达到Ⅳ类及以上,根据生态环境部通报,我市水环境质量改善幅度在全国排名第26,绝对值排名首次跳出全国后30名。159个黑臭水体和1467个小微黑臭水体得到治理,率先在全国实现全市域消除黑臭水体。一大批河流成为城市靓丽的风景线、市民乐享生活的好去处。空气质量首次达到世界卫生组织第二阶段标准。
2019年全市PM2.5浓度降至24微克/立方米,创2006年有监测数据以来最好水平,灰霾天数降至9天,为1989年以来最低,空气质量连续7年排名全国重点城市前十位,和经济社会发展走出了两条“背道而驰”的曲线。今年1-3月,全市PM2.5浓度为22.5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5.7%,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100%。“深圳蓝”成为常态。
城市生态质量显著提升。精心打造“世界著名花城”,全市各类公园共计1090个,面积达到3.1万公顷,建成“千园之城”,我市成为名副其实的“公园里的城市”。市民群众切实感受到生态环境质量的明显变化,纷纷点赞深圳天更蓝了、水更清了、地更绿了、环境更优美了。
四是创造了注重长效、先行示范的攻坚经验。坚持用最科学的制度、最严格的法治保护生态环境,试点实施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探索开展自然资源资产任中审计;全面推行高风险领域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制度。创新实施“排水管理进小区”“物业管理进河道”。南山区获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成为全国首个上榜的中心城区;福田区获评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深圳10个区,已经有6个区获得示范区和示范基地,我市成为全国获此殊荣最多的城市。
二、今年污染防治攻坚战决胜收官安排
今年将迎来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我们将紧紧抓住“双区驱动”的重大历史机遇,围绕“可持续发展先锋”的战略定位,在新冠肺炎防控进入常态化的情况下,紧盯一个目标,做到三个坚持,打好五大战役,夺取新冠肺炎防控和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双胜利”。
紧盯一个目标,污染防治攻坚战有很多指标和任务,但关键是要抓住约束性指标,这是市委市政府对市民群众的庄严承诺。3月27日,王伟中书记、陈如桂市长签署发布了2020年1号令,对决胜收官的硬指标进行了明确和细化,具体来说包括:空气质量指数达标率不低于96%,PM2.5年均浓度不高于25微克/立方米,五大干流水质稳定达标,159个水体、1467个小微水体稳定消除黑臭。我们必须紧紧扭住这些指标,一天一天地抓,一微克一微克地抠,不留退路,坚决完成。
做到三个坚持,就是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这也是总书记对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的要求。
精准治污,就是要巩固来之不易的治理成果,紧盯重要指标、关键环节,花大力气解决短板问题,切实防止环境质量反弹。水方面重点解决雨季溢流问题,大气方面重点解决影响空气质量达标率的臭氧问题。
科学治污,就是要充分利用深圳科技创新强、信息产业发达的优势,大力开展臭氧等难题技术攻关,加强关键环保技术的自主创新,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产业。建设国际一流的生态环境监测监管智慧平台,为生态环境质量监测预警、形势研判、综合决策提供技术支撑。
依法治污,就是要加强特区生态环保法规标准、技术规范体系建设,构建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后果严惩的责任机制,督促企业履行治污主体责任。近期,中办发布了《关于持续解决困扰基层的形式主义问题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坚强作风保证的通知》,我们坚决反对“口号攻坚”“表格攻坚”等形式主义,反对“平时不作为、急时一刀切”等问题。
打好五大战役,包括:一是打好“水污染治理成效巩固管理提升年”战役。以“水清岸绿、鱼翔浅底”为目标,推动治水从“旱季达标”向“全天候达标”、从“治污”向“提质”转变,实现五大干流考核断面及74条一级支流、42条入海河流达Ⅴ类及以上,26条入库河流达Ⅳ类,159个水体、1467个小微水体“长制久清”。待会礼卫局长会具体介绍治水攻坚工作,我就狠抓源头精准管控介绍三个方面内容。
第一,严防雨季溢流。降雨期间加密水质监测频次,对五大干流及重要一级支流实施“一日一测”,开展降雨期间污染源解析及水质达标分析,建立雨水管渠定期清疏机制,优化降雨期间全要素调度,减少入河污染负荷。
第二,深化物业管理进河道。我们已经在全市主要河流断面设置132个视频监控和122个水质监测微站,可以对水质实现实时管控。组织全局力量开展下沉督导,对全市主要河流、黑臭水体、排污口等实施日常巡查,严防水质异常甚至返黑返臭;对监测、巡查发现的问题迅速交办到责任单位,进行溯源排查并立即整改。
第三,狠抓面源专项整治。全市“三产”、“三池”等面源污染体量大,道路清扫废水、施工废水等直排雨水管网或河道的现象较为普遍。今年我们将统筹开展涉水面源污染专项整治,要求餐饮食街、汽修洗车、农贸市场等一律完善预处理设施并纳管;城中村、城市道路、河道沿岸等垃圾一律日产日清,避免冲洗入雨水管网;对非法畜禽养殖一律排查清理,并纳入网格化监管,防止面源污染进入水体。
二是打好“深圳蓝”可持续行动战役。紧盯重要指标、关键节点,全面落实2020年“深圳蓝”可持续行动计划,实施机动车排放控制、工业源减排、绿色施工、绿色生活等“十大工程”80个项目,加快推动大气质量跻身国际一流。紧紧扭住氮氧化物和挥发性有机物这对“牛鼻子”,把淘汰高排放车辆和促进新国标、新能源汽车消费结合起来,淘汰老旧车6万辆,全面落实“7个100%”工地扬尘污染防治措施,开展裸土“清零”行动,完成455家重点企业综合整治,岸电使用率提高至8%,实现PM2.5浓度不高于25微克/立方米,AQI达标率达到96%以上,让“深圳蓝”更湛蓝。
三是打好国家“无废城市”建设试点战役。积极推广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完善生活垃圾、市政污泥、建筑废弃物、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危险废物、农业废弃物等六大治理体系,完成100项试点任务,在制度、市场、技术、管理四大方面树立全国标杆,年底达到国家验收要求。重点是加快建筑废弃物、餐厨垃圾、污泥深度脱水处理设施建设,补齐医疗废物、危险废物收集处理设施短板,高标准规划建设深汕生态环境产业园。
同时,做好疫情防控常态化情况下的医疗废物收运处置,坚决杜绝环境健康风险。《深圳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即将实施,我们要全面落实生活垃圾分类减量的各项措施,到年底实现垃圾分类覆盖率达到100%,回收利用率达到35%。
四是打好净土保卫战。构建全市土壤环境质量“一张图”,开展重点区域土壤污染风险专项调查评估,完成农用地质量类别划分,将土壤环境质量要求纳入城市更新、土地整备、入库储备及余泥渣土转运处置过程监管程序,实现全市污染地块、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均达到95%以上。
五是打好“利剑四号”等专项执法行动战役。坚持“零容忍”“全覆盖”,发挥市—区—街道—社区四级联动执法机制作用,“查、测、溯、治”各类排污口,“摸、排、分、清”各类污染源,6月底前基本完成全部“散乱污”企业清理,通过科技执法、联合执法、溯源执法等手段实现对违法排污的精准打击,为污染防治攻坚战保驾护航。
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没有退路。我们将打起十二分精神,越是艰难越向前,以背水一战的决心、攻城拔寨的拼劲、久久为功的韧劲,一项一项抓落实,一点一滴见成效。同时,市污染防治攻坚战指挥部办公室将发挥统筹协调、督导检查作用,对1号令明确的指标和三年行动方案确定的486项任务逐条挂号、逐项督办、逐个销号,确保圆满完成。同时,我们着眼“十四五”,注重对标国际一流,建立先行示范区的生态环境现代化治理体系,到2025年PM2.5达到20微克/立方米以下,主要河流水质达到地表水Ⅳ类及以上,深圳市生态环境质量将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生态环境保护是共建共治共享的事业。我们倡导广大市民在衣、食、住、行、游等方面践行简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自觉抵制食用野生动物,减少一次性塑料制品的使用,形成绿色生活新风尚、传递生态文明正能量。我们希望新闻媒体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宣传,加强对治污攻坚工作的监督报道,在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中携手前行,为率先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典范共同努力。
谢谢。
主持人王楚宏:谢谢刘初汉局长的介绍。今年,深圳要重点开展“水污染治理成效巩固管理提升年”工作,推动治水从“治污”向“提质”迈进。现在请市水务局局长张礼卫先生介绍有关情况。
张礼卫:记者朋友们:大家上午好!非常感谢大家莅临本次新闻发布会!下面我报告一下我市水污染治理工作的情况。
第一,全市水污染治理取得阶段性成效。熟悉深圳的记者朋友应该都知道,深圳的水污染问题曾经非常严重,建成区黑臭水体数量一度全国最多。2016年,全市310条河流中,有159个黑臭水体,另外全市还密密麻麻分布着1467个小微黑臭水体,用“有水皆污、有河皆黑”来形容毫不夸张。严重的水污染,严重的水污染,不但影响城市形象、市民生活,还成为深圳最大的环境问题和发展短板。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决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牢固树立“抓治水就是抓发展、抓治水就是抓民生”的理念,把治水作为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关键之策,举全市之力,超常规推进。
王伟中书记亲自谋划推动,担任市总河长和污染最严重的茅洲河河长,治水是伟中书记花费时间最多、基层调研最多、开会研究最多、反复强调最多的一项工作。陈如桂市长担任市副总河长,经常深入一线,研究推动解决重难点问题,其他市领导也带头巡河,带领各级领导干部“用脚步丈量河道”,推动全市形成上下联动、齐抓共管、勇挑重担的攻坚态势。
经过不懈努力,2019年底,我市用4年时间补齐了近40年的水环境历史欠账,全市159个黑臭水体、1467个小微黑臭水体全部实现不黑不臭,迎来在全国率先实现全市域消除黑臭水体的历史性转折,一大批河流水域重新焕发生机活力,成为城市靓丽的风景线。去年,深圳被国务院评为重点流域水环境质量改善明显的5个城市之一,并成为全国黑臭水体治理示范城市。
下面,我给大家展示三组水体治理前后的对比照片。这是曾经污染最严重的茅洲河,国考共和村断面2015年年底水质检测氨氮数据是23.3,这是什么概念呢?河流看起来像“墨汁河”一样。到2019年年底,国考共和村断面水质检测氨氮数据是0.75,水质达到了1992年以来的最好水平;这是2015年5月底召开的市“两会”现场,市政协委员李毅正举起一张照片,向市主要领导痛陈深圳湾污染问题。
这是深圳湾的现状,已经成了名副其实的鱼鸟天堂,白海豚、黑脸琵鹭等珍稀动物成群回归栖息。这是大沙河,曾经脏乱差聚集,现在被称为深圳的“塞纳河”。另外,大家手上的这本小册子,是我们选取的“12个亲水打卡点”,这些曾经的“龙须沟”,如今都蝶变为美丽的风景画。欢迎大家莅临参观,我们来当向导,作解说,也请大家帮我们宣传推广,让广大市民朋友分享治水的成果。
当前的治水成绩来之不易,离不开全市人民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在此,我谨代表市水污染治理指挥部办公室,向记者朋友们、向社会各界、向全市人民对深圳水污染治理工作的关心和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
下面汇报2020年的水污染治理工作思路和主要措施。
水污染治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既是攻坚战,也是持久战。尽管我市水环境质量已经实现历史性转折,但距离全球先进城市和人民群众对优美水环境的期盼,还有较大的差距。同时,已经治理的黑臭水体量大面广,要实现稳定达标、长制久清,还有很多难点要攻克,需要坚持不懈的努力。
为了巩固提升治水成效,市委把今年确定为“水污染治理成效巩固管理提升年”,前四年我们消除了黑臭水体,下一阶段的目标是“水清岸绿、鱼翔浅底”,推动“治污”向“提质”迈进。我们将坚决落实省、市决战决胜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命令,聚焦水污染治理难点问题,按照“十个全覆盖”和碧道建设“10+1”的工作思路,系统推进各项工作,让河流水质从旱季达标向旱季雨季全天候达标转变,并在2020年底消除劣V类水体。
一是突出抓好治污设施效益提升。在多年的水污染治理工作中,我们不断总结完善,形成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建管并重、标本兼治”的治水工作经验,归纳起来就是十个全覆盖,十个全覆盖中,又有5项是工程措施,(1)我们将做好雨污分流管网、正本清源改造查漏补缺工作,补齐空白点;(2)开展老旧管网大排查行动,修复240公里以上管网;(3)年内全面完成169个、总长101公里的暗涵整治,取消186个总口截污设施,释放清洁基流,减少雨天溢流污染;(4)对各河道开展生态补水和生态修复工作,恢复生物多样性;(5)打造“智慧排水”,全面做好排水管网基础信息采集,建立从排水户到市政排水管渠、再到水质净化厂的排水管网GIS系统“一张图、一张网”,彻底解决管网底数不清、资料缺失等问题,以信息化促进排水管理精细化,通过这些工程措施把全市的雨污分流率提高到90%,争取走在全国前列。
二是突出抓好“排水管理进小区”工作。“排水管理进小区”是我市从源头上治理水污染的重要创新举措,可有效破解当前小区内、城中村排水管理缺失和养护不专业等问题。2020年,我们将组织各区加快进度,委托专业排水公司,全面接管小区、城中村内部排水设施,打通水污染治理的“最后100米”,实现排水设施全链条、专业化、一体化管养。
三是突出抓好面源污染控制。关于这项工作,刚刚生态环境局的初汉局长已经做了详细介绍。我补充一点,就是今年我市将全面实施排水户分类许可备案制度,对全市34万户排水户监管实现全覆盖。在此,我们也唿吁广大企业、市民进一步增强环保意识,杜绝向排水管网、河道等偷倒、偷排污水和乱倒垃圾、渣土等违法违规行为,以实际行动爱水护河,为环境保护作出贡献。也请记者朋友们加强监督曝光,让我们共同维护、共同享有优美的水生态环境。
四是突出抓好河长制湖长制的深化落实。河湖要长制久清,长效机制是关键。2020年,我们将建立“以水质论英雄”的各级河湖长述职、考核、问责机制,并推动河长制立法,让河长制既要“见河长”,更要“见实效”。同时,我们持续深化下沉督办协调机制,组织市水务局、市生态环境局的专业干部下沉治水一线,加强多层级、多部门协同配合,全方位推动工作落实。
五是高标准抓好碧道建设。建设万里碧道是广东省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大创新举措。什么是碧道呢?可以用“碧一江春水,道两岸风华”来描述,随着水污染治理取得历史性转折,我们将以河湖海水域及岸边带为框架,统筹安全、生态、景观、休闲、文化和经济功能,按照“治水治产治城相融合、生产生活生态相协调”的建设理念,努力打造集安全的行洪通道、健康的生态廊道、秀美的休闲漫道、独特的文化驿道、绿色的产业链道“五道合一”的深圳碧道,营造碧水蓝天深圳新名片。计划到2020年底,全市开工建设茅洲河、观澜河、光明湖、大鹏海堤等多个碧道项目,在各区打造一批水清岸美的碧道典范。
我们预计到2022年,全市河流水质将稳定达V类及以上,完成600公里碧道建设,全市碧道网络基本成形。到2025年,全市河流水质将稳定达IV类及以上,主要河流达到可游泳的Ⅲ类标准,在全省率先高质量建成1000公里碧道,形成生态美丽河湖新格局,努力推动深圳率先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典范。
最后,再次向记者朋友们表示衷心感谢!希望大家一如既往地支持深圳治水工作,多提宝贵意见。让我们携手奋进,共建美好家园。
谢谢大家!
主持人王楚宏:谢谢张礼卫局长的介绍。下面进入记者提问环节。各位记者可以围绕今天发布会的主题,向参会嘉宾提问,提问前请说明所在新闻媒体的名称,谢谢!现在开始提问。
记者:大家好!我是深圳特区报记者,有一个问题想问生态环境局领导,在4月13日,市委市政府召开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工作推进会上,市委书记王伟中明确提出要在疫情防控常态条件下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收官战,目前我市还处于疫情防控阶段,接下来如何做好污染防治工作?谢谢!
尹杰:谢谢提问。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新形势和新要求,我们将全力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污染防治,做到“两手抓”“两不误”,持续做好医疗废水全过程规范化处置。疫情发生以来,我们迅速建立多部门联动机制,先后印发16项技术指引和9个监管文件,分类指导、全面规范医疗废水处理处置。医疗废物处置方面,重点抓源头消毒、源头分类、源头管控。
涉疫情医疗废物全部实现专人、专车、专项收运,即到即烧,其他一般性医疗废物也是当天收运、当天焚烧。1月20日以来,全市共收运医疗废物3309吨,平均每天38吨,切实做到应收尽收、应处尽处。医疗废水方面,先后对133个隔离观察点、252个确诊病例逗留小区的排放污水进行杀菌消毒,做到无一遗漏。同时对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出院病人疗养院、49个发热门诊、38个污水处理厂、32个临时污水处理设施进行了强化杀菌消毒工作、出水的余氯、粪大肠杆菌均达到国家标准,实现了“厕所-化粪池-医疗废物处理设施-污水管网=城市污水处理设施-自然水体”六个环节全链条监管,有效防控了“粪口传播”的风险。
另外,我们正在加快实施医疗废物集中处置中心扩能工作,规模是35吨/天,力争5月底完成,这样医疗废物处置能力从45吨/天提高到80吨/天。
第二,全面加快推进污染防治攻坚工作。一是提速污染防治攻坚项目。目前重点项目已经全面复工。继续发扬敢打硬仗作风,继续重点推进20个垃圾处理设施、5个污泥处理处置关键项目,尽快赶上原进度,努力把疫情影响降到最低。
二是全面推进“无废城市”建设,实施源头减量、资源利用、无害处置,分阶段推进64个固体废物收运处置能力建设项目,确保生活垃圾全量焚烧处置和趋零填埋,建筑物拆除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率达到90%,无害化综合处理达到100%,危险废物无害化处置率达到100%。三是严控土壤污染风险。有序推进建设用地污染地块治理修复和风险管控,实现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和建设用地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都达到95%以上。
第三,抓实抓细疫情期间环境监管工作。全力保障饮用水源安全,对在用的全部28座饮用水源水库、19条重点入库河流,开展加密监测、每日巡察。根据今年以来监测结果,我市饮用水源水质全面达到地表水三类以上,未发现与疫情有关的环境问题。二是对33个行业重点污染源、重点排污单位开展清理整治,全面发放排污许可证。对2446家小废水企业进行排查实施统一处置,对“散乱污”企业进行深度整治。三是全力实施环保精准执法。充分利用管道机器人、指纹溯源等科技手段对非法排污行为精准执法,实现对违法企业依法严惩、“利剑高悬”,对守法企业正向激励、“无事不扰”。
接下来我们将全力抓好污染防治攻坚,全力以赴抓好疫情防控,共同建设天蓝水清地绿的美丽深圳。谢谢!
记者:南方都市报记者,问一下水务局领导,排水管理进小区是深圳水污染一项重要创新举措。排水管理进小区对于实现河流稳定达标、长制久清有什么积极意义?会不会造成小区内部道路开挖以及是否需要居民支付费用?
龚利民:谢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首先解释一下什么是排水管理进小区,小区范围是指什么。小区不是仅仅我们所住的住宅小区,还包括工业区、商业区、商住两用区、公共机构和城中村。
第二,过去,这些小区内部的排水设施一般由物业公司负责日常的运维管养。但受技术力量和专业设备不足等因素制约,长期以来处于想管但管不好的困境。特别是一些城中村,长期处于无人管养状态,导致错接混接、管网缺失、淤堵等问题,严重影响了水污染治理成效。
近三年多来,在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下,深圳用超常规力度和举措,建设了6275公里污水管网,完成1.4万个小区城中村正本清源改造。如何确保这些设施发挥好效益,成为当前面临的一项重大课题。
2019年深圳修订了《深圳经济特区物业管理条例》,目前正在修订《深圳经济特区排水管理条例》,利用特区立法优势,突破小区红线制约,为全面推行排水管理进小区提供法制保障。与此同时,我市印发了《深圳市排水管理进小区实施方案》,明确由专业排水公司接管建筑小区内部排水设施,今年全面完成接管,实现从排水户到市政排水管渠、再到水质净化厂的排水管网全链条、全覆盖、一体化、精细化管养。
深圳也成为国内首个对全市所有建筑小区的内部排水设施实行专业化、规范化、科学化运营维护的城市,展现出先行示范的担当作为,破解了长期以来建筑小区排水管网面临的“有人建、没人管”、“有人管、管不好”等难题,切实巩固雨污分流成效,保障河流稳定达标、长制久清。
需要说明的是,排水管理进小区重在管理,以专业管养为主,以改造局部老旧缺陷管网为辅,不会再出现大开挖、大建设的局面。我们也会尽量采用非开挖修复技术,减少道路开挖,最大限度降低对市民的影响。
排水管理进小区涉及千家万户,是一项重要民生工程,所需费用由市、区两级财政承担,不需要业主、物业单位支付费用。希望大家一如既往支持配合我们工作。
记者:我是新华社记者,请教生态环境局领导,深圳蓝是深圳一张名片,污染攻坚战提到着重解决臭氧污染的问题,目前深圳臭氧污染情况如何?怎么解决臭氧污染存在的问题?
尹杰: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下,深圳的空气环境质量持续向好。“深圳蓝”已成为一张亮丽的名片。但臭氧污染形势不容乐观,2013年以来臭氧评价浓度振荡上升,2019年空气质量超标33天均为臭氧。2020年污染防治攻坚1号令要求空气质量指数达到96%以上,务必着重解决臭氧污染问题。目前国内、外臭氧污染防治均没有成系统的治理经验可借鉴,需要我们边摸索边快速推进。臭氧污染不是由污染源直接排放所致,而是氮氧化物和挥发性有机物在空气中进行光化学反应而产生的,因此我们将狠抓两者协同减排。
针对氮氧化物污染,今年重点推进以下三个方面工作:一是加强30余万辆柴油车污染治理,在全市安装尾气遥感设备和黑烟车视频智能监控设备,严厉查处超标排放行为。二是强化船舶污染治理。强制使用硫含量不大于0.5%船用燃油,岸电使用率提高至8%。三是实施低排放区政策,严查冒黑烟行为。
针对挥发性有机物污染,今年重点推进以下四个方面工作:一是强化工业园监管,完成455家挥发性有机物重点企业整治销号工作,借用雷达扫描等科技手段排查排放源,组织重点溶剂使用企业做好错峰生产。全年路检机动车20万辆以上,提前淘汰老旧车6万辆。三是加强加油站、储油库油气回收监管,实现100%全覆盖环保检测,推进油气回收在线监控系统建设。四是禁止生物质露天焚烧。我们坚信,在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下,我们一定能够克服困难,与全体市民携起手来共同擦亮深圳蓝这张亮丽的名片。
主持人王楚宏:由于时间关系,记者提问环节到此结束。再次感谢各位媒体记者的提问,也感谢各位嘉宾参加今天的发布会。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