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防控进入第二阶段,环保行业面临新的问题,行业生态平台“中国环博会”决定开设“智·愈——疫情之后环境企业如何闯天下?”系列访谈直播,探讨复工复产的话题。
3月6日,在第一期直播当中,全国工商联环境商会秘书长马辉表示,复工复产阶段,环境企业遇到的最大问题是资金链紧张。疫情防控使得运营成本明显提升,同时地方政府的环境服务费又出现延期支付,给企业资金链带来极大压力,有可能给环境基础设施稳定运行带来风险。
01
按照全国工商联的统一部署,环境商会要对会员企业复工复产情况进行梳理,并了解复工复产过程中遇到的共性问题。根据环境商会了解,环保行业的复工复产率非常高。主要是行业属性使然,污水、垃圾、环卫等环境服务属于社会基本公共服务,不管有没有疫情,企业的运行都是“一天不能停”的。
有一个数据,目前从事环卫、污水和垃圾处理相关工作的一线人员超过300万人,是除医务人员之外另一支“抗疫主力军”。马辉说,这还是疫情刚刚爆发时的统计,现在早已远远不止这个数了。但是,与医护人员相比,环保行业属于“隐形战场”,表面看起来似乎不在战“疫”第一线,这就造成了环保行业相对尴尬的局面。具体来说,就是“两头受气”。
一方面,由于疫情,企业的运营成本明显提升。污水厂药剂投放量增加了,环卫企业垃圾收集频次密集了,原辅料价格上涨了,最高涨幅甚至达到百分之四五十。再加上工作人员的防疫物质支出,以口罩为例,一名环卫工人每天至少2个口罩,每个口罩5元,一家企业按一万名工人计算(环卫属于劳动密集型),每天的成本就是10万元;
另一方面,成本增加了,但收入却延迟了。环保行业的客户主要是政府,过去就一直存在环境服务费拖欠的老问题,疫情一来,地方政府的财政主要都要“保疫情”,结果环境服务费就不得不延期支付了,审批也停滞了。前端运营成本明显提升,后端运营服务费又不能及时到位,两头一挤,所有的压力都集中在了环境企业身上,这使得企业的资金链一下子非常紧张,最多的甚至拖欠近10亿元。
有人说可以向银行借款,但近两年来,环保行业的融资成本提高了很多,5%算好的,很多还达到了7-8%。而环保行业本身又是偏公益性的,利润空间小,有时候利润率还赶不上银行利率呢。这种情况下,环境商会决定起草一份文件,名称是《关于确保环境基础设施稳定运行 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呼吁》,通过相关渠道报送给国务院有关领导,希望能够得到重视和解决。
文件中,环境商会提了两条建议:
第一,2月初,财政部、发改委等五部委出台了《关于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 强化疫情防控重点保障企业资金支持的紧急通知》,其中提到要把疫情防控重点保障企业纳入“白名单”,提供优惠的信贷支持。目前“白名单”里主要还是生产防护服、口罩的企业,环境商会建议,把受到疫情影响的环境企业也纳入“白名单”;
第二,建议加强对环境服务费支付的管理,尤其是重点疫区的环境企业,要明确支付方式和期限。如果地方政府确实存在困难,可以考虑通过中央-地方联动机制、地方金融创新等方式予以解决。
最终的目的,还是要确保环境基础设施稳定运行,环境企业一旦资金链断裂,后果将非常严重。
02
其实在复工复产前,疫情防控还处于第一阶段的时候,环境商会就提交过一份类似的呼吁,并且得到了很好的答复。刚才说了,环境企业其实一直战斗在防“疫”第一线,本来就没有停工,所以也早早遇到了疫情带来的问题。问题一,防护物资缺口巨大。环卫、污水、垃圾等都是直接面对疫情的高风险岗位,一线员工每人每天至少需要2-4个口罩,还有防护服、消毒液、酒精等,需求量巨大,缺口也很大;
问题二,原辅料供应困难。一方面疫情期间原辅料企业停工停产,导致原辅料缺货;另一方面即使买到了原料,各个地方又都交通管控、封路等,物流运输也很困难,好不容易买到的原料运不过来。在此情况下,环境商会2月10日紧急起草了《关于将环卫、供水污水、垃圾处理单位纳入疫区防疫物资统筹调配体系的紧急呼吁》,其中建议:
尽快将环卫、供水污水、垃圾处理等环境企业纳入疫区防疫物资统筹调配体系,给予企业的一线员工应该有的支持;
对环境企业在环保辅料采购及运输方面给予必要协助,最好是开通绿色通道;
为确保疫情期间污水处理厂、垃圾焚烧厂达标排放,相关主管部门进驻企业,协调解决特殊时期的相关问题。
- 随后,在曲格平、毛如柏两位老领导及全国人大王毅常委的大力支持下,将此呼吁报送给了相关领导,并得到了孙春兰副总理的重要批示,由国家卫健委会同工信部、生态环境部、住建部、交通运输部等部门研究相关建议。很快,交通运输部物流保障办公室就与环境商会取得了联系,一方面落实解决了呼吁中提出的问题,另一方面还请环境商会进一步梳理汇总其他交通运输问题,一一进行协调解决。据了解,目前全国范围内的交通运输情况已经逐步恢复正常。
03
马辉说,新冠疫情短期看确实给行业造成了很大冲击,给企业带来压力。但从长期来看,它也推动了很多“之前没有推动的事”,对行业发展是一个利好。比如,过去环保行业一直在喊“互联网+”,但进展缓慢。疫情来了,催生出很多智能化升级,如远程操作、在线监控等,提高了整个行业的智能化水平。再比如,这两天,中办、国办印发了《关于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的指导意见》(下称《意见》),里面提出要“加快提高环境企业技术装备水平,做大做强龙头企业”,这对环境企业无疑也是一个利好。
在马辉看来,《意见》的出台,也与新冠疫情对国家治理体系的触动有关。可以预见,疫情过后,国家肯定会加快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而环境服务又是其中一部分,所以未来环境基础设施服务的空间也很大,外部环境持续向好。
《意见》有两个特点:一、层级高。中办、国办发文,代表国家意志,以往某些部委单独发文,局限是协调性不足,跨部门的时候会有很多障碍,中办、国办发文则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二、全面系统、环环相扣。
其实《意见》中的很多点,以往在其他文件中也都看到过,但比较零碎。
《意见》则把这些好的制度整合在一起,体系化建设,这是一大进步。具体到企业层面,其实发展的“大逻辑”并没有改变。早在疫情之前,2018-2019年环保行业就遭遇过一轮行业性困难,引发了全行业的大反思。
反思的共识主要有3点:
一、环境企业不是投资型产业,也不是基建型产业,它归根结底是一个“技术服务型”产业。其核心是“服务”,要把污染治理好,实现环境的改善,而不仅仅是“砸钱”;
二、通过过去两年的整合,目前央企、国企已经扛起了环保投资的大旗,未来民企应该关注细分领域和技术创新;
三、未来环境企业的市场格局依然是国企、民企、外企“三足鼎立”,他们之间是共生共荣的竞合关系,缺一不可。对于企业来讲,最重要的还是加强自己的“硬核能力”,就是核心技术、核心产品和核心服务能力。只有拥有了“独门绝技”,才能有立足之地,才能有未来发展的空间。过去两年,虽然环保行业遭遇到全行业困难,但也有一些企业活得不错,说明企业自身的心态和定位很重要。只有心态平稳、定位正确,才能安全、理性地制定具体打法,不做超出自己能力范围的动作,从而抵御风险。
PPP刚开始推行的时候,很多企业家也意识到里面有风险,但眼看着其他企业跑马圈地,最终还是“被裹挟”了,其实核心原因还是自身。不过,纵观其他任何一个行业或是明星企业,走过一段弯路其实不见得是坏事,只有经历过困难,才能让自己更清醒、更理性。“总之,我对于中国环境企业的未来充满信心。只要企业坚持寻找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拥有自己的硬核,就会找到属于自己的未来。”马辉说。
原标题:环保行业复工复产,遇到了一个大问题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