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渠俊峰 徐州市生态文明建设研究院副院长,博士,硕士生导师,在土地复垦、矿山生态修复、水生态综合治理等等领域从事科研和技术服务等工作,先后主持纵、横向课题30余项,公开发表论文40余篇,其中SCI收录8篇,EI收录10篇,CSSCI收录4篇,出版专著3部,国内发明专利授权1项,获省部级一等奖2项。
矿产资源开发和土地管理工作各成一体的状况导致矿地矛盾日益突出,矿产和土地资源条块管理已不能满足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需求,发展“矿地融合”是实现矿区可持续发展与产业转型的关键所在;构建矿地融合的新模式为解决矿地矛盾、促进矿产开发和土地利用的协调发展以及维护矿地复合系统的健康提供理论依据,实现矿地复合系统管理调控机制的优化目标。
一、矿地融合的提出
1.1 当前矿地矛盾
1.2 矿地融合的目标和意义
矿地融合的目标:是解决长期以来的矿地矛盾,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矿区可持续发展。
矿地融合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重点解决城、矿、乡的“三元分隔”的现状,同时解决空间、设施的问题,探讨从管理机制上推进空间的优化统筹。
矿地融合的意义:实现煤矿开采、生态修复和城、矿、乡统筹“三位一体”的资源型城市发展新模式。
1.3 矿地融合的国土综合整治对象
二、矿地融合的实现路径
2.1 多规融合
2.2 管理的融合
融合资源管理:针对矿产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产业、农业、产业、交通等管理职能的融合。
融合机制:建立地方政府与煤矿企业在监管与治理上的约束机制、煤矿企业与矿区居民的补偿机制。
2. 3 技术的融合
按照矿区可持续发展要求,通过技术集成全面推进生产型矿区和枯竭型矿区土地综合整治,引导矿业城市城、矿、乡一体化的发展。
①矿区调查与评价技术(摸清家底)
采用3S和VR技术,对塌陷破坏前后的土地质量、地类结构、水资源、生态、景观格局等进行动态分析,掌握土地生态演替规律,为矿区综合整治决策提供依据。
②矿地一体化数据库建设(基础数据)
③开采沉陷监测技术(土地空间规划)
④采空区地表建筑抗变形技术(采空区建筑)
⑤矿区土地多目标修复(提高土地产出)
⑥沉陷积水区人工水循环调控(水资源利用)
⑦生产型矿区的损害预计(减灾)
2.4 德国鲁尔矿区治理经验及启示
三、沛县北部矿区综合治理模式案例
项目区为沛县工业和煤炭资源主要集聚区,包括龙固镇、杨屯镇、安国镇、鹿楼镇、朱寨镇5个镇和大屯街道、沛城街道、汉源街道、汉兴街道4个街道,涉及8对煤炭矿井:龙固煤矿、龙东煤矿、三河尖煤矿、姚桥煤矿、徐庄煤矿、张双楼煤矿、孔庄煤矿、沛城煤矿,其中沛城煤矿和龙固煤矿现已关停。总面积74434.76 公顷(扣除山东飞地),占全县总面积的42.70%。
沛北矿地融合规划建设的核心问题是实现沛北残余资源绿色开采、复垦、生态修复、基本农田再造、地貌重塑、城镇化建设、水土资源的调控利用、产业布局等区域的协调发展。
3.1 技术措施
3.2 国土空间规划
3.3 矿地融合治理目标
多年来,中国矿业大学、徐州市生态文明建设研究院、徐州市自然资源与规划局等高校、科研机构对矿地融合的理念和实践持续探索,从技术融合、管理融合和规划融合等不同层面研究、分析和解决矿区矛盾,并开展了矿地融合的示范建设。
原标题:【专家视角】渠俊峰:基于矿地融合的国土综合整治模式探讨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