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的大多数国家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都被环境污染问题所困扰,而且无一例外的都走了“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环保产业进入成熟和稳定期都要伴随着经济的波动、环境危害事件的催化、政府对环保的重视以及人民意识的提升。美国、日本和中国的环境质量与经济发展都复合环境库茨涅兹曲线的特征,中国环保产业正处于高速发展期,环保设备制造业波动幅度较大。其产业迁移分为两个阶段:阶段一在政策影响下,产业大幅向天津迁移;阶段二,在发挥东部地区装备制造业优势的前提下,向中部地区转移。
环境库茨涅兹曲线
学术界对环境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提出了一个“环境库茨涅兹曲线”,即环境质量与经济发展成“倒U型”的关系。当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时候,环境污染的程度较轻,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环境污染由低趋高,环境恶化程度随经济的增长而加剧;当经济发展达到一定水平后,环境污染又由高趋低,其环境污染的程度逐渐减缓,环境质量逐渐得到改善,这种现象被称为环境库兹涅茨曲线。
这一现象的内在机制是由规模效应、结构效应和技术效应三者共同作用的。规模效应是指污染会随着生产经济规模的扩大而增加,结构效应是指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产业结构也在不断升级转换,一般农业向工业的转变会增加污染排放,工业向服务业转变会减少污染排放,这两次产业转换使得“经济-环境”系统呈现“倒U型”关系;技术效应是指在产业结构的转变过程中,离不开技术的革新,它在提高生产率的同时会减少污染排放,污染随技术提升成比例递减。
全球环保行业发展现状
全球环保产业发展进程总览,各国发展阶段不同
结合环境库茨涅兹曲线可知,当经济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时,环境污染情况也各不相同。从全球视角看,各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同、产业结构不同,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也不尽相同,故环保产业的发展也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
美国、加拿大、西欧等发达国家环保产业发展相对完善,中国、俄罗斯等处于发展期,非洲、南美洲与部分亚洲国家环保产业发展相对落后。
历经波折后,美国环保产业已经进入稳定发展期
19世纪以来,工业革命为美国经济的腾飞奠定了坚实基础,1920-1970年鉴,美国的全要素生产率达到了历史高峰。而环境问题与经济发展如影随形,和其他发达国家一样,美国同样经历了“先污染,后治理”的过程。美国环保发展历程分为四个阶段:孕育期、发展初期、缓慢发展期、稳定增长期。
第一阶段:孕育期(20世纪70年代之前),在工业化及经济快速增长初期,美国一开始对环境问题的重视程度也较弱,环境污染问题处于累积阶段。但随着19世纪中叶出现的多诺拉二氧化硫事件、洛杉矶光化学污染事件等的出现,环境污染问题开始显露。
第二阶段:发展初期(1970-1980年),在民众对生活环境要求提高和重大污染事件爆发的背景下,美国环境法体系建立,联邦介入污染控制,国家政策高度重视环保,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第三阶段:缓慢发展期(1981-1989年),里根任期国家发展重心主要是振兴经济,环境质量略有放松;这一阶段经济快速发展,环境治理速度跟不上经济发展的速度,环境恶化。
第四阶段:稳定增长期(20世纪后半叶-至今),美国环保法案不断修订、完善,细化到海洋、大气、固废、水等个领域,各行业污染排放标准也陆续建立,环境污染问题极大改善。
综上,美国的经济发展情况和环境污染情况也是符合环境库茨涅兹曲线的特征,一开始,环境污染问题与经济发展正相关,在经济水平增长到稳定期后,着手环境治理和环境监测,逐渐解决环境污染问题。
结合美国环保产业发展周期的各项指标发现,稳定发展期环保产业产值占GDP比重约1.5%,增速保持在3%-6%之间。此外,随着国家产业结构的改变,主要污染物也会发生变化,从重点治理大气,发展到重点治理水体,到目前大气、水体和固废三者并重。美国环保产业的生命周期形态更偏向于周期扩展型,即随着环保产业的发展和环境质量的改善,环保产业的发展重心将根据需求的变化而发生改变,进而带来新一轮发展。
日本克服多种环境污染问题后,环保产业进入成熟期
日本是亚洲国家中最先进入发达国家行列的国家,其环境问题也是“走了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日本环保产业也历经了三个阶段:形成期、成长期和成熟期。
第一阶段:形成期(1950-1970年),日本经济进入高速增长阶段;1968年,日本经济便仅次于美国,占据了资本主义国家中的第二名;期间,日本依靠技术的引进和工业设备的更新,快速而有效地推动了工业现代化进程,钢铁、交通、机械、石油化工、家电制造等产业实现了腾飞。但也是这种短时间工业化的集中发展,使得区域污染物的排放总量快速超过环境承受能力,进而引发接二连三的环境问题,对民众身体健康造成了危害,如四大公害病:富山县的痛痛病(锌、钳冶炼厂),熊本县的水俣病(醋酸厂、汞中毒),四日市的哮喘病(石油化工厂),新潟县的水俣病(昭和电工)。
第二阶段:成长期(1971-1990年),在工业发展带来了一系列危害后,1967年政府就制定了《公害对策基本法》,1970年后又陆续出台了《大气污染防治法》、《自然环境保全法》等等一系列政策,着重改善环境质量,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随后日本出现了严重的通货膨胀和经济萧条,又开始放松对污染物的排放标准。
第三阶段:成熟期(1991-至今),日本经济发展进入了“失去的二十年”的阶段,经济发展的整体低迷背景下,环境污染问题大大减弱;再加上2011年“福岛核泄露”事件后,日本实行了阶段性“去核”战略,对环境治理问题的重视程度进一步加深,环保产业进入成熟期。
综上,世界上的大多数国家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都被环境污染问题所困扰,而且无一例外的都走了“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环保产业进入成熟和稳定期都要伴随着经济的波动、环境危害事件的催化、政府对环保的重视以及人民意识的提升。
中国环保设备产业发展现状
中国环保产业发展历程一览:仍处于成长期
改革开发40年,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保护事业的不断发展壮大,中国环保产业从无到有,产业体系不断完善,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技术水平不断提升,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结合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和环境污染、治理情况描绘出我国环境库茨涅兹曲线如下;目前,环境治理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仍有较多污染问题亟待解决,环保产业正处于高速发展期。
回顾我国环保产业的发展历程可以将其分为四个阶段:形成期、发展初期、发展中期和高速发展期。
第一阶段:形成期(1990年前),这一阶段以发展经济为主,环境形势严峻。1972年6月联合国在斯德哥尔摩召开第一次人类环境会以后,环境问题引起了我国高层决策者的重视。1973年8月,国务院颁布了我国第一个环境保护文件—《关于保护和改善环境的若干规定》;由此,我国环境保护事业开始起步。1988年,全国从事环保产品生产的企业1928个,实现工业销售产值38亿元,销售利润8.3亿元。产业内容以治理设备的加工制造为主,产品主要集中在“三废”的末端治理和综合利用。
第二阶段:环保产业进入发展初期(20世纪90年代)。我国进入第一轮重化工业时代,城镇化进程加快,城市生活型污染加剧。伴随经济粗放式快速推进,工业污染和生态破坏总体呈加剧趋势,农业面源污染问题凸显,一些地区流域、区域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已经制约了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甚至对公众健康构成威胁。产业范畴由以末端治理的设备制造为主,扩展到覆盖环保产品、环境服务、清洁技术产品、资源循环利用四大领域。1993-2000年的7年间,全国环保产业的从业单位数量由8651家增长到18144家,从业人员由188.2万人增长到317.6万人,营业收入总额由311.5亿元增长到1689.9亿元,年均增长约27%,利润总额由40.9亿元增长到166.7亿元,年均增长约22%。
第三阶段:环保产业进入发展中期(21世纪初),经济发展与保护环境并重。这一阶段,多项政策和规划所制定的污染物总量控制制度带动了污染治理及监测技术装备产业市场快速发展。2010年,“大力发展环保产业”首次写入国民经济发展规划中,环保产业地位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第四阶段:环保产业进入高速发展期(2012-至今)。一方面,环保产业的业务领域更加细化,覆盖全产业链“预防——监测——治理”,覆盖水、大气、土壤等多领域。另一方面,在政策的强力驱动下,PPP、第三方治理模式快速推进助推环保产业转型升级。截至2018年9月,财政部全国PPP综合信息平台项目管理库共有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类项目796个,占PPP项目总数的9.6%,项目总投资额8733亿元,占PPP项目总投资额的7.1%。
工业污染治理发展重点从废水转向废气
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来看,工业污染治理发展重点已经从废水转向废气。1998年,工业废水治理投资额占比为58.73%,工业废气治理投资额占比为26.53%;1998-2002年,投资重点仍集中在废水治理;2003-2012年,水质条件的改善使得工业环境治理重点发生改变,废气治理成为重中之重,投资占比差值保持在15%上下。2013年后,空气质量的恶化使得工业污染治理进一步向废气集中,治理废气的投资占比保持在60%以上。
环保设备制造业高速发展,2020年产值将达万亿
环保装备制造业是环保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护环境的重要技术基础,是实现绿色发展的重要保障。近年来,随着环境污染形势日益严峻,国家加快了大气污染防治、水污染治理、土壤污染修复等方面政策的出台,而更为严格的污染物排放和治理标准,为新增和升级改造现有的环保设备提供更为广阔的市场空间。
环保产业营业收入与GDP的比值已由2004年的0.37%增长到2017年的1.63%,对国民经济增长的直接贡献率从0.3%上升到2.4%。数据显示,近年来,在政策支持和市场需求的双轮推动下,我国环保装备制造业实现了快速的发展,2010-2017年行业年复合增速达20.6%。2018年,污染防治领域(环保设备制造和环境服务业)营业收入约1.5万亿元,较上年增长约11.1%。此外,2017年10月,工信部发布《关于加快推进环保装备制造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2020年环保装备制造业产值达到10000亿元的目标。
中国环保设备产业迁移路径分析
大气污染防治设备产量占环保设备总量50%以上
我国环保装备产量的波动较大,近年来,大气污染问题就成为中国环境治理的重中之重。随着非电烟气治理改造需求预期持续升温,各地陆续出台非电行业超低排放地方标准,政策从中央传递到地方,环境治理指标从国家层面落实到地方,环保项目也将逐步落地以实现各地方目标。从历年数据看,2006年后,大气污染防治设备的产量占环保设备总产量的比重中均超过50%。故以大气污染防治设备生产制造情况为例,探索环保制造业迁移路径。
从大气污染防治设备的产量变化看,2013年是大气污染防治的分界点,2013年产量为8.6万套,2014年猛增到30.7万套。分析其原因主要有:第一,2013年前后,我国城市雾霾天气频发,PM2.5污染问题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第二,2013年11月,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允许社会资本通过特许经营等方式参与城市基础设施投资和运营。
大气污染防治设备制造业迁移路径
2014年开始,大气污染防治设备制造业进入快速增长阶段;2016年产量达到历史最高值。故选取2014年、2016年和2018年三个时间节点各省市的设备产量并进行对比,探索大气污染防治设备制造业的迁移路径。
从2018年大气污染防治设备的产地分布来看,目前,主要集中在湖北、广东和山东,产量合计占全国比重58.89%。
对比2014年和2016年产地分布图示发现,大气污染防治设备制造业显著向天津地区集中,2016年天津产量比重高达28.92%;从绝对量看,湖北、山东、江苏、河南等地产量增长较为平稳,但市场份额相对大幅下降。此外,受政策影响,最新修订、被称为史上最严的《大气污染防治法》于2016年1月1日起施行,而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是重点治理地区;受地区集聚效应影响,北京和河北两地的环保设备制造业大量迁出,向天津集中。
综上,这一阶段迁移特征整体体现为:全国大部分地区环保设备制造业发展平稳,陕西、北京、河北、辽宁等地企业大幅向天津地区迁移,这一阶段全国大气污染防治设备增量的80%都集中在天津。
对比2016年和2018年产地分布图示发现,天津地区在经历2016-2017连续两年的高速增长后,市场容量相对饱和,产量回归到初始水平,2018年产量仅108套。在产量普遍下降的大背景下,广东和陕西两地的产量大幅增加,湖北产量下降但占比仍然是全国第一。这一阶段迁移特征整体体现为:向湖北和广东地区迁移,一方面发挥东部地区装备制造业优势,另一方面东部市场容量相对饱和,向市场需求大的中部地区迁移。
中国环保设备产业发展趋势
我国环保产业经过40年发展,从最简单的消烟除尘、污水治理的简易设备制造和工程建设起步,发展到现在形成了比较完善的产业结构体系,能够较好地支撑和服务当前我国生态环境保护需要。我国环保产业走过了主要环保产业技术装备从引进消化吸收到基本实现国产化、主要领域与国际同步、部分领域领跑的华丽蜕变。目前,“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山青山”是中国各产业发展的重要宗旨之一。中国的环保产业正处于高速发展期,环保产业将迎来机遇期,预防和治理双管齐下。未来,环保设备产业的产品将更加专业化、更加细化,走向世界。
原标题:中国环保设备产业迁移路径及环保设备产业发展趋势全景图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