响水爆炸源或为危废储库,企业自行处置危废灰色地带有望引发重拳执法
近日,针对响水爆炸事故,有文章指出,“据一位接近事故调查组的人士透露,本次事故的爆炸源是该厂的固体危险废物储存仓库,而非此前很多媒体报道的苯罐。”目前这一报道,已被多家主流媒体转载。
这一质疑涉及了环保危险废物处置管理中的一个灰色地带——企业自行处置。根据国家统计局最新统计数据,2017年我国危险废物产生量6939.89万吨,针对这些危险废物的处置去向主要有三大类:
通过专业第三方的危险废物处置企业进行专业处理(32%),配有严格的五联单跟踪记录,是目前最安全、合法,风险最低,管理最精细的处理措施。
企业内部通过循环利用等方式自行处置(68%),这一方式的实际处置量与真实去向难以追踪管理,完全依赖企业自治。是目前危废管理中一个巨大的灰色地带,也是危废第三方处置产能不足情况的权宜之计。本次响水爆炸源的危废储罐大概率属于这一类别。
非法倾倒、掩埋(暂无直接统计),这是毫无争议的违法行为,根据《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环境污染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规定非法排放、倾倒、处置危险废物三吨以上的行为属于“严重污染环境”犯罪,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
根据生态环境部的最新统计数据,我国2017 年度实际收集和处置量为2252万吨(含收集28万吨),仅占国统危废产生量的32%,即,目前我国的危险废物官方统计产量中,68%由企业自行处理。若考虑到产废企业瞒报导致国统数据偏低等情况,这一占比或高达81%。
考虑到经年累积效应,目前我国存量的待处置危险废物是目前极其重大的安全隐患。目前我国的危险废弃物,合规处置途径主要包括以下两种,并对他们的隐患水平做出定量的描述:
资源化工艺:商业模式为再生回收,处置企业向产废企业付费购买危废,按照有价组分含量计价,通过向外销售再生得到的产品获利,相当于赚取资源二次利用的加工费。针对的危废包括贵金属与有机溶剂/油两大类。根据统计数据分析,资源化利用中企业自行处置率占比63%。考虑到资源化处置的商业模式,第三方处置企业向产废企业付费购买危废,产废企业瞒报与私藏动力不足,且行业供需格局不断趋于平衡,此类风险较小,自行处置的可信度较强。
无害化:通过焚烧、物化或填埋,实现污染物质的性状彻底改变或与环境的绝对隔离。根据统计数据分析,无害化利用中企业自行处置率占比83%。这是目前安全隐患最高的环节,不同成分危险废物若不经及时处理,多年累积后成分不稳定,易产生安全事故。
此次安全生产事故引起了政府与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响水“3·21”爆炸事故做出重要指示:全力抢险救援深刻吸取教训 坚决防范重特大事故发生。并且,本次爆炸区域隶属江苏盐城,距离较近的连云港灌南县由于非法排污,成为2018年5月《新闻联播》通报曝光的六起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典型问题之一。类似的问题一再发生,或带来2019年危废相关执法力度的进一步加强,一方面,倒逼地方政府加快危废处置设施的审批工作,另一方面,加强执法促使企业将危险废物送至合规第三方处置企业进行安全处理。危险废物行业供需两旺格局将延续。
推荐阅读:
响水事故对危废行业有何影响?
原标题:【国君环保徐强】响水爆炸源或为危废储仓,企业自行处置危废灰色地带将迎来重拳监管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