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3月5日下午在梅地亚两会新闻中心举行记者会,邀请5位全国政协委员就“打赢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回答记者提问。
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3月5日下午在梅地亚两会新闻中心举行记者会,邀请5位全国政协委员就“打赢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回答记者提问。图为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委员(民建)、生态环境部大气环境管理司司长刘炳江。新华网/中国政府网 陈杰 摄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记者:
我的问题提给刘炳江委员。刘委员您好,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已从去年开始实施,今年是打赢蓝天保卫战的攻坚之年,我看到您在前不久召开的生态环境部例行发布会上表示,既然是打赢蓝天保卫战,那就要“军中无戏言”,“完不成任务必将被问责”。所以请问您,目前这项工作的进展如何?另外,“十三五”环境空气质量的约束性指标完成情况怎么样?谢谢。
刘炳江:
谢谢您的提问。看来雾霾问题始终是个热点。当前进展怎么样,我先向大家报告一笔账。去年一年来,化解钢铁产能3000多万吨,全国8.1亿千瓦的燃煤机组基本达到了天然气的排放水平,建成了世界上最大的清洁煤发电基地,淘汰了1.3万台工业炉窑,全国的煤炭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例首次跌破60%,达到了59%,而且关掉了2.3万台的燃煤小锅炉。
北方地区清洁取暖,中央财政试点已经达到35个,去年一年北方清洁取暖,煤炭被清洁能源替代,完成了480万户以上。“公转铁”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铁路货运量增长9.1%,这是几十年来增量最大的一次,老旧汽车淘汰了200多万辆等,还有很多数据。这些措施有力地支持了2018年全国空气质量持续改善,全国PM2.5浓度持续下降,优良天数不断增长。监测的这些数据和人民群众的感受也是一致的,大家不停地晒蓝天。
这些措施的实施更加坚定了我们的信念。从工作层面来说,我是非常有信心的,2020年约束性指标能够完成。信心来自两方面:一方面,2017年是“大气十条”收官之年,最难的就是北京PM2.5达到每立方米60微克能不能完成,很多专家学者甚至新闻媒体的朋友、国内外都说不可能完成,因为世界大气治理史上没有哪一个城市PM2.5一年能下降十几个微克,当时北京2016年是73微克,要降到60微克,一年下降十几微克没有先例。所以大家也非常紧张,标志性的成果能不能完成。
那时有一个大问题,就是秋冬季攻坚方案,16个部委和省级部委会签,10天之内就会签完毕,这是一个奇迹。大家看起来都是众志成城,心中都恨这个霾。这一仗打的,北京降到了60微克以下。“大气十条”第一期的收官之年增强了我们的信心,也使我们探索了一条打好打赢这个仗的路子,我们有法子、有办法。
第二是在我们背后有两千多名全国一流的大气、气象等科学家,这是总理拿出了近6个亿的基金来支持做这项研究,所以雾霾的原因也基本搞清楚了。大家可以看到,每天每次信息向大家公布,雾霾什么时候来,多大范围,什么时候走,都可以及时公布。而且,这两千多位科学家在“2+26”城市和11个汾渭平原的城市,这39个城市都是驻场、驻市蹲点,制定“一市一策”来进行治理。因为有他们在背后,科学治霾、精准施策我们是有信心的。
关于问责的事,大气污染防治法明确要求,地方人民政府负责,蓝天保卫战也要求实行量化问责的规定,凡是重点任务完不成,或者质量改善目标完不成的肯定问责。现在我们问责是有法有据,大家感觉到1月份甚至到2月份全国的PM2.5不降反升,而且重点地区升得还挺厉害。当然这里面有厄尔尼诺现象导致的气候异常,有一些客观的原因,但是我想说的是,许多地方政府现在说什么“苦了这么多年该歇歇了”“打仗还要休整一下呢”,还说“我这儿该干的都干了”。蓝天保卫战要求打赢,打赢就是没有退路,非常明确。还是那句话,军中无戏言,言必信,行必果,完不成任务必问责,请拭目以待,谢谢。
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3月5日下午在梅地亚两会新闻中心举行记者会,邀请5位全国政协委员就“打赢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回答记者提问。图为全国政协常委、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主任(中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党组副书记,国资委原副主任,原银监会副主席李伟。
新华网/中国政府网 陈杰 摄
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
我的问题提给李伟常委。我们知道2018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三大攻坚战"初战告捷,2019年要针对突出问题打好重点战役。请问,就污染防治攻坚战而言,您认为2019年的着力点在哪里?谢谢。
李伟:
非常感谢光明日报对我的提问,因为你提问的这个问题是本届政协二次会议第一场记者会的第一个问题,我有幸回答第一个问题,谢谢。
大家知道2018年5月的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去年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今天上午的政府工作报告,对污染防治攻坚战指明了方向,作了全面的部署,明确了任务,也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如何进一步贯彻好、落实好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中央的各项部署和要求,尤其是刚才你提到的要针对当前污染防治存在的突出问题,怎么把握好2019年污染防治攻坚的着力点,这个问题提得很好。
前天上午,生态环境部的李干杰部长在“部长通道”当中提出了“4567”等,讲得非常全面,也非常有针对性,所以我结合自己近年来在人资环委工作的情况以及发展中心的工作实践,从三个方面谈点认识和建议。
第一,如果讲着力点的话,要着力统筹推进大气、水、土壤防治的各项行动。大家知道十八大以后我们国家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加快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内容,积极推动国家的生态环境保护,已经并继续发生着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的变化,成绩可圈可点。污染防治攻坚战对当前中国来说,我感到不同的地区或者不同的时间段,可以也应该有重点、有区别,但是从当前中国大气、水、土壤污染的现状和程度看,强化防治刻不容缓,而且是全方位的立体战。
所谓“全方位的立体战”,如果形象地说就是要上天、要入地、要下河、要登山、要入海、要上岛,这是一个形象的比喻。所以说要着重强调统筹推进。污染防治攻坚战的“三大保卫战”毫无疑问要有分工,但更需要统筹。
具体而言,大气污染的防治要着重对京津冀周边地区、长三角、汾渭平原等重点地区的秋冬季大气污染进行综合治理,这是一个重点。我们在京的同志们都已经体会到了,前年、去年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污染治理取得了非常大的成绩,各项指标该上升的上升、该下降的下降。但今年1月份、2月份包括3月初的数据,我深刻地体会到秋冬季的大气污染综合治理还是重中之重,它的艰巨性和反复性还是非常突出的。
另外是水污染的治理,要侧重水源地的监控治理、黑臭类水体的治理,以及饮用水安全的治理。另外,长江经济带的生态环境保护也应该作为一个着力点。
在土壤治理方面,一个着力点就是要扎实做好土壤环境的监测、调查和统计工作,真正摸清底数,这有利于因地施策、科学施策。土壤污染地区的差异性很大,土壤污染各种成份都有,不摸清底数就很难对症下药。还有就是要加大对与大气、水、土壤污染都紧密相关的问题的治理力度,比如垃圾围城、农村环境,以及中国农村种植方面农药和化肥过度投放的突出问题。
第二,着力营造政府依法监管、企业合规排放、大众绿色消费,各尽其责、良性共进的外部环境。首先,政府要强化法治理念,尤其在体制机制上要加强法规建设,以提高政府监督的能力和效果,要通过依法、透明、专业、可问责的政府监管来促进企业遵守环保法规。同时,大家反映还有一个比较普遍的问题,怎么能够保障企业的公平竞争。
其次,要着力为企业履行环保责任,建立和完善一套科学可行的减排机制和标准。再次,对国家来讲,非常重要的一环就是要着力引导广大民众自觉树立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绿色出行、绿色消费的新理念,还要动员和鼓励广大人民群众能够积极参与各类环保公益活动,逐步形成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这是第二个着重点。
第三,污染防治攻坚战要尽力而为,但也要量力而行。特别要关注在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实施过程当中,有一些措施可能会对一些特定群体和少数企业产生短时间的影响,所以为了保障民生,要维护社会稳定,对这部分特殊群体和企业要做好生活保障以及其他方面的工作。
在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实施过程中要严格规范涉及公众利益的政府行为。要广泛听取广大群众的意见,尽可能耐心细致地多做政策宣传和言情说理的工作,目的就是能够争取得到人民群众更广泛的支持。谢谢。
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3月5日下午在梅地亚两会新闻中心举行记者会,邀请5位全国政协委员就“打赢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回答记者提问。
澎湃新闻记者
我的问题提给李伟委员。散煤治理是打赢蓝天保卫战的一项举措,但是这两年全国在推进煤改气、煤改电的过程中也一度出现了“气荒”问题,所以想请问您,要减少环境污染,在城市或者区域的发展过程中应该如何稳步推进能源结构的调整和优化?谢谢。
李伟
这个问题提得很好。我理解你这个问题的核心在于后半段,就是能源结构调整和城市区域的发展问题。大家都知道,去年年底我们国家的城镇化率已经达到了59.58%,这是按6个月以上的常住人口计算,而实际上按城市城镇所承载的流动人口计算,远远大于这个比例。能源的消耗和污染的排放,可以说主要集中在城市以及与城市密切相连的工业企业,从这个角度来说,我感到如果把城市和区域的污染防治治理作为我们污染防治攻坚战的主战场并不为过,特别是涉及到能源结构问题。当然了,近些年来我们不断加大城市污染治理力度,正在倒逼能源结构加快调整优化,加快提升能源效率,促进减排的提升。
有一个数据,十八大以来,在能源结构方面,煤炭占总的能源消费比重下降了超过8个百分点,而清洁可再生能源的比重提升了6个点。我们现在能源结构最突出的问题就是煤炭的比重太重,最高在2011年的时候达到了70%以上,现在下降到了59%左右,但这还是很高。所以把城市区域的发展和能源结构的调整优化结合起来考虑和部署,这非常重要。
从我的工作体会来讲,下一步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大能源结构调整的力度,也加大优化的措施。一是针对大中城市和重点地区,重点在是工业领域加快实施“双替代”(天然气代煤、电代煤),这个非常关键。另外,区域性的怎么考虑稳步推进呢?煤炭消费总量控制,当然在逐步推行。为什么把这一点作为能源结构调整的第一条呢?
现在我们的煤炭消费总量,从实物量来讲,还在接近40亿吨,就是38.2亿吨,这样大量煤的消耗、消费,包括取暖,包括其他各种形式的用煤,造成了碳排放和主要污染物下降的速度很慢,碳排放的峰值要到2030年,我们使用煤炭的峰值已经过了,但是污染的空气排放最主要的碳排放要到2030年左右才能达到峰值,其中煤炭在这里面占了很大比重。所以“双替代”对城市尤其是工业领域是重中之重。
二是在城市大力推进节能建筑、建筑节能。在这方面国外有很多经验我们可以借鉴,现在科技的发展我们也可以进一步充分利用。在这方面我们的潜力还非常大。另外,在城市取暖、散煤替代方面还有一个捷径,就是燃煤电厂各种形式的余热取暖和热能利用,这里面也有很大的潜力。另外,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加大地热能的开发和利用,尤其是供暖、制冷。
我在工作当中接触了河北的两个县,他们开发得比较早,开发的效果也比较好。一个是雄安,早在它成为雄安新区之前,在2009年就有中国石化新星公司引进,进行地热能的开发。去年年底它的地热能的供暖面积已经达到了870万平方米住宅,包括办公楼。什么概念呢?它替代了标煤22.6万吨,每年减少碳排放接近60万吨。
雄安新区的目标提出来以后,按照规划地热能的利用将会大幅度提升。还有就是河北省的大名县,大家知道宋朝著名的大名府,这是我们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定点扶贫项目。不到三年的时间,到去年年底,它的地热能的供暖面积已经达到了287万平方米,替代标煤6.67万吨,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达到了17.4万吨,城区里面的取暖90%覆盖了,现在都用地热能,潜力非常大。
三是要优化重点区域运输的结构,积极推进京津冀等重点地区公路转化为铁路,建设低碳高效的交通运输体系。这是什么概念呢?公路转铁路,现在中国的货运主要是靠公路,2017年的时候大体是472亿吨的货运量,78%是公路,14%多一点是水陆,铁路只有7.8%。而公路运输靠汽车,载重汽车主要消耗汽油,甚至很多是柴油,汽油柴油对空气污染的程度大家可想而知。将来我国运输货运的发展方向,或者能源结构调整的方向就是更多的利用水运或者铁路,这是一个重中之重。
另外,特别要强调的是现在城市群逐步在发展,特别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特别讲到世界级城市群,长三角也是一个世界级城市群,其他一些地区中心城市逐渐向城市群发展。而在城市群发展的过程当中,公共交通的发展是我们应对污染防治攻坚的重要的方面。还有清洁能源车辆,这两点是重中之重。
四是考虑进一步改革完善电力供应体制,收入水平比较高的一些地区、城市能力比较强的城市可以加大水电、风电、光伏在能源使用上的比重。可再生能源,尤其是风电和光伏是受自然条件的制约因素多一些,发电生产不一定很稳定,所以要把这项措施和电力体制的改革完善进一步结合起来,步骤上可以是先试点,条件成熟以后再逐步推进。第四条的核心在于多发挥可再生清洁能源的作用。谢谢。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3月5日下午在梅地亚两会新闻中心举行记者会,邀请5位全国政协委员就“打赢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回答记者提问。
北京广播电视台融媒体中心记者:
因为一直持续关注环保工作,所以想向刘炳江委员提问。这两年我们特别关注到北京市在治霾方面力度越来越大,而且成效也非常的显著,老百姓在微博、微信当中刷蓝天的次数越来越多。针对现在大气污染治理工作已经进入到爬坡过坎的攻坚阶段,北京市和其他的省市都提出了治霾要“一微克一微克抠”这样的新要求,请问刘委员,您认为未来还有哪些污染源需要重点进行治理?另外,大气污染治理工作还需要在哪些方面持续发力,从而让老百姓收获到更多的蓝天?谢谢您。
刘炳江:
谢谢。你说得对,大气污染治理尤其是以北京为例,确实进入了攻坚期,要啃硬骨头。我报一组数据,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的面积占国土面积的7.2%,这7.2%的国土面积上布局的是什么产业呢?1/3的平板玻璃在这个地方,39%的电解铝在这个地方,43%的粗钢在这个地方,49%的焦炭、60%的原料药等都在这个地方。高耗能、高排放的企业这么密集,导致了大气污染物的排放量是全国平均的4倍左右。所以大家说一没有风霾就来,确实是这个样子,因为排放量远远超过大气环境容量,你说不调结构能行吗?但是调哪一个结构都是比较难的。
对北京而言,“一微克一微克抠”真是到了时候,因为从“大气十条”到现在,2013年北京煤炭还是2000多万吨,到了2018年不到300万吨了。疏解非首都功能已经把一千多家企业搬迁了,北京靠调结构,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2013年大约90微克,去年降到了51微克。大家都生活在北京,北京2013年重污染天气58天,去年一年15天,这说明我们治理的路子是对的。
作为职业治理大气污染的人,我提两组数据,大家可以关注一下。北京生态环境局发布了2018年北京PM2.5的源解析,通过细小颗粒的测试,能够测出来源来自哪里。北京全年51微克之中,2/3来自北京市,1/3来自外界传输,这是全年。但重污染期间,像刚刚经历的这次空气重污染天气,55%-70%来自于外地,因为气象条件不一样,这两个数非常具有说服力。
所以对于北京市而言,现在本地污染中45%来自移动源,机动车这一类。所以主要矛盾已经不是产业结构,已经不是煤炭治理了,已经转移到移动源治理上来。现在大家可以看到北京的公交车,电动化的公交车越来越多,这是到2020年前的要求,公交车改成电动车。重型载货车,凡是北京的重型载货车逢来必查,去年可能查了218万辆,其中冒黑烟超标的15%,氮氧化物超标的30%,任务还很艰巨,这是对北京而言。
北京以外的区域着重还是四个结构的问题。在产业结构上,起码河北省这几年要淘汰掉4千万吨的钢铁,剩下的钢铁,重点地区不仅仅是河北,全面实行钢铁的超低排放。而且量大面广的工业窑炉,要么用清洁能源替代,要么深度治理,要么就淘汰掉。在能源结构方面,刚才李委员也说了全国的数据,全国十大煤炭消费省里四个都在这儿。所以在这个地区的重中之重是农村的散煤替代,因为农村烧的散煤对大气污染物的排放量相当于电厂排放的17倍,散煤进行能源替代是对经济、社会、环境最优的一个手段,拉动GDP,农民告别烟熏火燎的年代,对于空气PM2.5浓度下降,这是重中之重要干的事。
第三个,刚才李伟委员也给大家说了“公转铁”的事,全国的公路货运量占比可能是75%左右,这个区域84%,因为大宗物料产品都在这个地区,铁路货运跟不上就导致这么一个结果。现在我们是拉单挂账,在钢铁、燃煤电厂、焦炭,甚至电解铝、有色金属上都拉单挂账,在建设铁路的货运线,禁止再用公路大货车运输。
对于土地使用的情况,太行山沿线是矿山最密集的地方,现在要求复绿,建筑施工、水利施工和道路施工扬尘控制住,技术路线都非常清楚,每年的任务量非常清楚,而且最关键的一招就是重污染天气大家联防联控,一声令下大家齐步走,什么时候收、什么时候放,有统一的命令,今年最大的任务就是制定这个名单。大家有时候会感觉到,连续三天的重污染预警,第一天、第二天、第三天,到第四天才重污染,说明应对得非常有效。
所以减排措施千万条,列的单子千万条,措施千万条,但是减排是第一条。我们和大家一样都渴望蓝天白云,目标已明确,措施已经分配下去,只有大家一起“撸起袖子加油干”,谢谢。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