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受关注的《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018-2019 年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行动方案》(以下简称《行动方案》)在9 月底发布。《行动方案》要求,以推进清洁取暖、公转铁、企业提标升级改造为重点,深入推进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行动。散煤治理是煤炭清洁利用的重点和难点,随着工作的推进,其面临的难度和挑战也在加大。目前,我国散煤治理成效如何,继续推进过程中会存在哪些挑战,如何使不同能源在清洁取暖工作推进中发挥各自作用?
推进北方地区清洁取暖仍是改善大气环境质量的重要措施
对于山西省中煤集团晋城热电生产技术部经理路军涛和河北省邯郸市丛台区南吕固乡四留固村村民李玉峰来说,前者的企业经营和后者的生活轨迹变化在2017 年因为同一项工作交织在了一起。
路军涛所在的晋城热电在2017年先后投资2.3 亿元用于燃煤发电机组的环保设施改造,实现了脱硫、脱硝和除尘设施超低排放。
而住在山区的李玉峰,过去总要早早地备足过冬用的燃煤,天一冷就得生起小煤炉。2017 年冬天,他只要点开燃气炉的按钮,一天的供暖问题就解决了。
俩人生活轨迹交织的点,正值《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以下简称“大气十条”)收官之年,散煤治理行动在重点地区强势落地,北方地区农村清洁取暖开始破题。
《中国散煤治理报告(2018)》(以下简称《报告》)中数据显示,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在煤炭消费上每年大约燃烧5000 万~6000 万吨散煤。其中,污染物排放占比最大的是工业,其次为民用取暖。
据了解,2017 年,北京地区煤改电用户累计突破100 万户,京津冀及周边“2 + 26”城市完成“ 双替代”394万户,削减散煤1000 余万吨。全国煤炭消费占一次性能源消费的比重由前一年的62%下降至60.4%左右。
数额巨大的散煤削减的成果,直观体现是2017 年北方冬季出现蓝天白云的天数多了,体现在数据上则是2017 年10~12 月,“2 + 26”城市中,PM2.5 平均浓度较低的前3 位城市依次是北京、廊坊和天津市,这些是禁煤区建设的主要区域。
《行动方案》指出,2018 年1~8 月,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环境空气质量呈现稳中向好趋势,但成效并不稳固,特别是秋冬季大气环境形势依然严峻,预计2018 年冬季气象条件总体较上年偏差,空气质量可能出现反弹。因此,集中资源大力推进散煤治理依旧是能源结构调整的首要措施。
对此,中国工程院院士杜祥琬谈道:“煤炭在中国的电力和能源转型的过程中十分重要,每个人都有获得清洁能源的权利。对燃烧过程中最低效、最容易产生污染的散烧煤,一定要加快替代。”
国家大气污染防治攻关联合中心副主任柴发合也表示,《行动方案》提出,2018 年10 月1 日~2019 年3 月31 日,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细颗粒物平均浓度要同比下降3%左右,推进北方地区清洁取暖仍是改善大气环境质量的关键。
汾渭平原成为散煤治理的新战场
“ 汾渭平原仅次于京津冀区域,是我国PM2.5第二高的区域,同时它又是SO2 浓度最高的区域。”生态环境部相关负责人指出。
《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以下简称《三年行动计划》)于今年7 月出台,重点区域中珠三角退出,汾渭平原进入。这片土地总面积6.7 万平方千米、位列中国第四大平原、处于煤炭产区、产业结构严重依赖煤炭、散烧煤问题突出的区域进入各方关注的焦点。2017 年1 月4 日凌晨,山西临汾某监测点二氧化硫浓度达到1303 微克/立方米,此后十天之内,又三度“破千”。
《报告》指出,汾河谷地户均散煤用量高于京津冀等同纬度地区,山西户均用煤量4~5 吨,且煤质较差,硫含量略高于1.5%。这正是2017 年1 月临汾“酸雾”事件的污染源头之一。
同时,2017 年,汾渭平原区域内PM2.5 排名全国后20 位的城市个数由2015 年的0 个增加至6个,SO2年均浓度超标的3 个城市均位于此。
为此,《行动方案》要求,各地在2020 年采暖期前平原地区要基本完成生活和冬季取暖散煤替代的任务要求。汾渭大地上,以散煤治理为突破口的各项工作逐步深入开展势在必行。
自然资源保护协会能源、环境与气候变化高级顾问杨富强告诉记者,目前来看,汾渭平原煤炭消费结构与京津冀相似,京津冀区域好的实践经验如区域联防联控等可以在汾渭平原推广实施。并且,汾渭平原已经被纳入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污染防治领导小组统筹领导,且这一领导小组由国务院副总理韩正担任组长,可见国家层面对汾渭平原的重视程度。
“ 西安在散煤削减方面已经做了很多工作,但因为污染物的流动性,PM2.5 浓度并没有降下来。作为省会城市,西安在汾渭平原的散煤治理中可以发挥牵头作用,帮助周边地区承担更多的减排责任。国家在资金投入和科技力量上也应对汾渭平原适当倾斜。”杨富强说。
同时,他认为,京津冀地区在大气污染治理路径的摸索中,城市中空气污染物的主要目标正在由PM2.5过渡到NOx。“这为汾渭平原城市群提供了很好的参照,后者可以在一开始统筹规划中就将两种污染物协同治理。”杨富强说道。
“因地制宜”有了更多的含义
李玉峰去年过了一个不用总要半夜起来伺候煤炉子的冬天,可是问题也接踵而至:一到大风天,自家的房屋虽然门窗紧闭,却总感觉四处漏风,让原本暖和的屋子需要用更多的燃气量才能维持取暖的温度。
《三年行动计划》中,第十二条“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在总共三十九条措施中并不显眼,却成为专家们口中的高频词。
这一条措施要求,重点推动北方采暖地区有改造价值的城镇居住区的节能改造,鼓励开展农村住房节能改造。
无独有偶,《行动方案》也提到要同步推动建筑节能改造,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环境学院院长贺克斌以供暖过渡区上的济宁和徐州为例,两地没有集中供暖,冬天住户需要自己取暖的时间有十几天左右。而把门窗改造一下,提高建筑节能标准,所需成本刚好与烧煤的费用相等。
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建筑节能研究中心主任江亿认为,节能在能源结构调整中应处于首要位置,取暖时最主要的是把房子的保温性能提高。能效提高的同时降低热量耗散,一举数得。
因地制宜是散煤治理的依据。2017 年部分地区取暖季出现“气荒”之后,这四个字也有了更多的含义。
《行动方案》对原来的“ 宜电则电、宜气则气”补充了“ 宜煤则煤、宜热则热”。但如何保证群众温暖过冬,更多地考验着地方政府的智慧和灵活度。
江亿说:“不要局限于煤、电、气,宜秸秆则秸秆,宜柴则柴也很重要。因为柴、秸秆产在地里,颗粒化后用燃烧器烧掉,其与烧天然气的排放量相近。其次,任何高于20 摄氏度的热量都能用来作为采暖热源量。目前我们的工业余热都直接排放掉,没有得到很好的利用。就地理位置来说,很多地区的工业产热区和供热区离的也并不远。”
从小在北京长大的农业农村部农业生态与资源保护总站首席专家李景明结合他的经历谈道,从小学烧的煤球到中学的液化石油气再到大学的天然气,城市供暖的能源变迁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他建议,对于农村地区清洁取暖来说,不仅要因地制宜,还要因时制宜、因人制宜。在相应的阶段制定相应的目标,对于不同的群体要有差异化的政策,在清洁能源替代过程中尤其不能太冒进和“一刀切”。
也正因如此,《行动方案》规定,“对以气代煤、以电代煤等替代方式,在气源电源未落实情况下,原有取暖设施不予拆除。”这让即将到来的这个冬天有了更多的温暖。
原标题:这个秋冬季,打赢蓝天保卫战依然离不开它!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