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贫水叠加水污染危机孕育ldquo;水十条rdquo;1.1.我国人均水资源匮乏,供需区域错配情况显著我国是一个人均水资源相对匮乏的国家,南北水资源总量分布极为不均衡。据《2017中国环境统计年鉴》公布数据,2016年我国人均拥有水资源2354.9msup3;,是全球人均水资源最匮乏的国家之一。2016年,我国北方15个

首页> 水处理> 工业废水> 市场> 正文

环保百科全书2018版之水环境治理篇

2018-09-10 10:26 来源: 安信证券环保公用研究 作者: 邵琳琳

1.贫水叠加水污染危机孕育“水十条”

1.1.我国人均水资源匮乏,供需区域错配情况显著

我国是一个人均水资源相对匮乏的国家,南北水资源总量分布极为不均衡。据《2017中国环境统计年鉴》公布数据,2016年我国人均拥有水资源2354.9m³,是全球人均水资源最匮乏的国家之一。2016年,我国北方15个省份拥有水资源5200.2亿m³,占我国水资源总量的16.02%,而南方16个省份拥有全国83.98%的水资源。2016年,全国总用水量为6040.2亿m³,人均用水量为438.1m³/年,其中北方用水量为2442.4亿m³,占全国用水量的40.44%,远高于其所拥有的水资源全国占比。我国水资源在供需关系上存在区域错配的情况,用水关系紧张。

1.2.严重的水污染导致水供需关系趋紧

根据《2017中国生态环境状况公报》公布的数据,地表水水质相较2016年有所提升。1940个国考断面中,劣Ⅴ类水占比8.3%,Ⅳ、Ⅴ类水累计占比23.8%,Ⅰ~Ⅲ水体比例同比提升。长江、黄河、珠江、松花江、淮河、海河、辽河等七大流域和浙闽片河流、西北诸河、西南诸河的1617个国考断面中,劣Ⅴ类136个,占8.4%,相较2016年下降0.7pct.;Ⅳ、Ⅴ类320个累计占比19.8%。112个重要湖泊(水库)中,劣Ⅴ类12个,占10.7%,Ⅳ、Ⅴ类30个累计占比26.7%。我国2016年地表水中有8.6%为劣Ⅴ类水,总量约为2689.55亿吨,相较于2015年污水存量有所增加。尽管在水环境治理快速推进的大背景下,地表水质已经略有改观,但面对日益严峻的水供需关系,加强污染水体治理、废水处理和中水回用依然任重而道远。

地下水方面,全国31个省223个地市级行政区的5100个监测点中,水质极差占比14.8%,较差占比51.8%。33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897个在用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监测断面(点位)中,有85个不达标,占9.5%。

1.3.国民“水安全”受到威胁催生“水十条”

2014年是中国水污染危机爆发的一年,在这一年发生了多起水污染事件,造成严重的损失和恶劣的社会影响。

我国人均水资源匮乏,南北分布不均,水供需关系紧张,又面临着水生态污染严重、水环境质量差、环境隐患多等问题,国民的“水安全”受到了威胁。造成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是治理水平偏低、污染物排放总量巨大。此外,产业布局不合理、科技支撑和投入不足、法律法规标准和管理体制机制不完善、节水和环境意识不强等也是重要原因。在国家将水环境保护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的大背景下,针对水污染防治工作面临的严峻形势,环保部、发改委、科技部、工信部、财 政部、国土资源部、住建部、交通运输部、水利部、农业部、卫生计生委、海洋局等部门,共同编制了《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即“水十条”)。

根据“水十条”提出的任务措施,未来我国在水环境治理上将进行包括环境综合整治、工业污染防治、城镇生活污染治理、农业农村污染防治等在内的八类工程项目。

环保部环境规划院根据“水十条”的工程项目,采用基于重点领域工程任务量的测算方法,依据投资单价和工程任务量两个参数初步估算,完成“水十条”将需要投资4.6万亿。在八类项目中,环境综合治理项目对环保产业的带动作用最强,主要涉及城市黑臭水体治理,地表水饮用水源环境保护、防治地下水污染、地表水水质保持、水质良好水体及入海河流劣Ⅴ类消除等工程措施。环境综合整治投资需求将达1.8万亿,是“水十条”投资中任务最多、投资最大的项目,将促进污水处理设备、部件、环境监测专用设备及药剂的生产制造,环境咨询、环境技术、第三方运营服务等细分行业的发展。

1.4.由点及面布局水环境治理,政策引领市场空间广阔

水环境治理并不等同于污水处理,由点及面的水环境综合治理趋势已经成为行业共识。过去的“点源治理”主要是指城市污水处理,未来的方向是城市污水厂的提标改造、农村污水处理。城市污水处理方面,据住建部公布的2016年城乡建设统计公报,截至2016年末,我国已经拥有城镇污水处理厂共有6910座,设计处理能力达到1.9亿吨/日,全年共处理污水532.3亿吨。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91.9%,处于较高水平。若按照《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的部署进行提标改造,将会刺激城镇污水处理市场释放。农村污水处理方面,根据E20研究院统计,目前建制镇污水处理率为30%,村污水处理率不足20%。受制于资金和技术的双重局限,农村污水处理市场启动尚需时日。“面源治理”是涵盖了“点源治理”的全流域综合治理。流域治理是“源头减排、过程阻断、末端治理”全过程防控水污染的系统性工程。按照国家发改委2016年8月印发的《“十三五”重点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建设规划》,将对规划重点治理区域针对流域水环境的突出问题,推行分类施策,按照重要河流、重要湖库、重大调水工程沿线、近岸海域、城市黑臭水体等五大重点治理方向。当下的流域治理以城市黑臭水体治理为重点,包括控源截污、内源治理、引水补水工程、生态恢复等一系列工程。

2.城市污水处理提标改造,技术为王

2.1.市县污水处置率高

在“十一五”期间,我国城市污水处理率从55.7%快速升高到2010年的82.3%,增长26.6pct.。到2015年,我国城市污水处理率已经达到91.9%,“十二五”期间增长了9.6pct.,增速显著放缓。

根据《2017年全国环境统计年鉴》,2016年我国城市污水处理率已达93.40%,提升空间有限。与之相似,县城污水处理率在2016年也已到达87.38%,处理能力3036万m³/日。尽管相比城市,县城污水处理能力有更大的提升空间,但增速放缓趋势明显,县城污水处理能力天花板也已显现。

2.2.提标势在必行,改造市场技术为王

尽管城市污水处理率、处理能力的建设提升放缓,城镇污水处理市场在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方面仍有广阔的市场空间。当前我国污水排放标准体系主要由国家级标准文件《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与《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构成,主要检测指标有化学需氧量(COD)、生化需氧量(BOD5)、悬浮物(SS)等。而执行城镇污水一级A排放标准的污水处理厂仍未达到《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的Ⅴ类水标准,排放的劣Ⅴ类水仍会污染地表水。根据住建部数据,2015年我国近50%的污水处理厂执行一级B标准,25%的污水处理厂执行一级A标准,近25%的污水处理厂执行二级标准。因此,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是市镇污水处理领域当前的首要任务,排放标准提升至地表Ⅳ甚至Ⅲ类水的进程正逐步推进中。

按照2015年10月发布的《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的部署,现有污水处理厂中,敏感区域外约30%的污水处理厂(约1000座)需要改造到一级B或二级标准,敏感区域内约53%的污水处理厂(约500座)需要改造到一级A标准,10%需要改造到特别排放限值要求。

2016年12月,发改委、住建部编制了《“十三五”全国城镇污水处理及再生利用设施建设规划》,为全国范围内(港澳台地区除外)所有城市、县城及建制镇制定了2016-2020年间污水处理、配套管网建设、提标改造以及再生水利用目标。规划计划在“十三五”期间新增污水管网总计12.59万公里,改造老旧污水管网2.77万公里,改造合流制管网2.88万公里,新增污水处理设施规模5022万立方米/日,提标改造污水处理设施规模4220万立方米/日,新增污泥(以含水80%湿污泥计)无害化处置规模6.01万吨/日,新增再生水利用设施规模1505万立方米/日,新增初期雨水治理设施规模831万立方米/日。根据规划目标进行估算,“十三五”期间城镇污水处理及再生利用设施建设投资总计约5644亿元,包括设施建设投资5600亿元以及监管能力投资44亿元。设施建设投资细分为新建配套污水管网投资2134亿元,老旧污水管网改造投资494亿元,雨污合流管网改造投资501亿元,新增污水处理设施投资1506亿元,提标改造污水处理设施投资432亿元,新增或改造污泥无害化处理处置设施投资294亿元,新增再生水生产设施投资158亿元,初期污水污染治理设施投资81亿元。

3.农村污水处理为新蓝海市场,大规模启动仍需时日

3.1.农村污水处理率低、处理需求分散

相较于城镇污水处理,我国现有的农村污水处理能力较为低下,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建设需求量大,市场空间广阔。根据《2016中国城乡建设统计年鉴》,我国18099个建制镇中仅有28.02%对生活污水进行处理,处理能力合计1422.77万m³/日;10883个乡中仅有9.04%对生活污水进行处理,处理能力合计25.70万m³/日。我国建制镇及乡污水处理能力仅为同年城市污水处理能力的8.47%和0.15%。

3.2.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宜采用多技术串联工艺

相较于城市生活污水,农村生活污水由于来源多为厨房及卫生间,有机物含量较高而重金属等毒害物质含量低,污染物以COD、氮磷、悬浮物及病菌为主,可生化性好;在污水排放量方面,具有很强的间歇性特点,通常呈现明显的早中晚三峰或早晚双峰特征;季节上夏季排放量显著高于冬季,而冬季中春节前后出现明显峰值。农村生活污水收集方式可分为镇村集中收集、住户分散收集、市政统一收集三类模式。

我国现行的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技术按原理可分为生物处理、生态处理及物化处理三类。尽管三大技术各有优势,但在单独使用时都具备一定的局限性,无法满足农村污水处理需求。好氧或厌氧生物膜法对氮、磷元素去除功能有限,无法应对农村污水普遍的富营养化问题;而生态处理技术虽然可同步脱氮除磷,但处理效率低且占地面积大;物化处理技术的氮处理能力弱,运行成本高昂。因此在我国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实践中,通常根据各地独有的经济水平、地形特征、气候特征以及处理要求,综合选择不同的技术进行串联形成农村污水处理组合工艺。

3.3.分散式污水处理成本高,新蓝海市场启动尚需时日

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发展主要受制于农村村镇人口少且分布广泛而分散。村落分散分布和污水间歇性排放的特点导致农村污水收集管网建设资金需求高而建成管网使用率较低的现状。根据中国城乡建设统计年鉴数据,2016年我国建制镇排水管道总计16.63万公里,同比增加7.50%;乡排水管道总计1.79万公里,较上年新增1845.19公里,同比增加11.48%;而同年城市排水管道总计57.66万公里,同比增加6.87%。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规模平均较小,大部分在200m³/天以下,处理设施分散分布导致农村生活污水处理难以产生规模效应,工程建设成本及运营成本高而经济效益差。分散式分布的污水处理设施也导致设备维护工作难度大且维护成本高。我国当前生活污水处理运营管理主体多元,但以镇、村自行运行管理为主,经济实力较弱地区限于财政资金压力往往无力负担分散式的污水处理管网、设施的建设运营成本。

近来农村污水处理新政相继出台,凸显农村污水处理新蓝海市场价值。二次修订的《水污染防治法》中明确规定各级地方政府应统筹规划农村污水设施,并制定化肥农药产品的质量标准和使用标准;环保部、财政部联合印发的《全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十三五”规划》明确到2020年新增完成环境综合整治的建制村13万个;《全国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十三五”规划》计划到2020年农村厕所治理率达70%;住建部于2017年4月发布《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技术标准(征求意见稿)》。未来,随着农村污水处理的资金来源和收益模式逐步改善,低成本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日渐成熟,该领域市场空间广阔,有望迎来快速增长,但目前来看,市场启动尚需时日。

4.工业废水处理技术要求高,监管趋严带来新的机遇

4.1.工业废水处理市场技术壁垒高

水量大、污染物结构复杂、环境伤害性高、降解难度大等特点决定了工业废水处置较高的技术要求。工业废水处理相较城市污水处理难度较大,不同行业的生产用料、中间产物、副产品以及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污染物大相径庭,导致工业废水往往呈现成分复杂、种类繁多的特点。针对水体中含有的污染物种类、浓度差异甚至需要采用分阶段处理甚至并用多种处理技术。尽管部分工业企业可以自行处理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水,但如何在处理过程中平衡工艺经济性能与环保、循环利用需求是处理的主要难点。工业废水处理行业所用工艺的特性致使技术准入壁垒高,对企业的相关资质要求严格,市场多由三大竞争主体瓜分:1)技术含量大、客户层级高的外资企业;2)产业链上游起步,产品功底扎实的国有企业;3)专注细分领域的民营企业。

4.2.工业废水排放量近十年来基本持平

根据《中国环境统计年鉴》,我国工业废水排放总量在2005-2015年间基本持平,呈略有下降的趋势,五年复合增长率为-3.59%,当前工业废水排放量维持在约200亿吨/年。工业废水排放量地理分布与地区经济发展程度正相关,在2015年199.5亿吨排放总量中,华东地区排放量占比高达41%,华中、华南、华北分别占比14%、12%、10%,西南、东北、西北地区排放量较小。

煤炭、食品、纺织、造纸及化工行业是工业废水排放大户,企业效益改善为新增环保设施提供经济基础。《中国环境统计年鉴》将所有工业企业划分为41大类,2015年煤炭、食品、纺织、造纸、化工行业工业废水排放量占总量超50%。根据国家统计局于2018年1月26日发布的工业企业数据,煤炭、食品、纺织、造纸、化工行业营收增长率分别为25.40%、5.70%、4.00%、13.70%、13.70%;利润总额增长率分别为290.50%、4.50%、3.60%、36.20%、40.90%。工业企业经营效益改善获益于工业领域的去产能、去杠杆、降成本等一系列供给侧改革措施,企业运营质量提升带来的利润空间扩大使企业更加重视环保生产,进而推动工业废水处理市场空间的扩大。

4.3.我国工业废水处理设施供需基本平衡

与工业废水排放量趋势相同,我国工业废水处理能力与处理量在近年来也呈持平略降态势。根据中国环境统计年鉴公布的数据,2015年我国共有工业废水治理设施83227套,同比增加1.39%,工业废水治理设施数五年复合增长率为-2.34%;2015年我国工业废水处理能力总计达24730万吨/日,同比减少2.33%,五年复合增长率为-5.80%;2015年我国工业废水处理量共计444.58亿吨,同比减少11.06%,五年复合增长率为-6.45%。2015年工业废水处理量为同年工业废水排放量两倍以上。

我国工业废水达标排放率已经达到较高水平。根据《中国环境统计年鉴》数据,2004年我国工业废水达标排放率为91%,至2010年已经上升至96%。根据国务院《全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2013-2020年)》,计划全国工业废水将在2020年达到100%达标排放。

我国工业废水污染物排放标准近年来并没有大幅提升。根据生态环境部公布的政策文件,已经出台的61个行业工业废水污染物排放标准里,仅有11个行业的工业废水污染物排放标准在2007年-2018年间进行了更新提高。部分行业仍在按照2010年之前制定的工业废水污染物排放标准。

4.4.竞争格局分散,治理企业深耕细分市场

我国当下工业废水处理市场竞争格局分散,不同类型的公司在细分领域各有所长。根据GEPResearch《全球及中国工业废水处理行业发展报告》,2016年我国共有规模以上工业废水处理企业300余家,其中大多数主营业务为工业污水处理工程设计及施工,企业规模偏小。

不同性质的公司在工业废水处理市场上往往服务于特定的客户群体。国有企业及其附属子公司往往凭借其国资背景服务于集团内部客户,业务通常专注于母公司所在行业;民营企业规模相对较小,多利用低成本优势开拓本土市场;以纳尔科(Nalco)、通用水处理(GEWater)为代表的跨国公司拥有丰富的行业经验、雄厚的资金实力与牢靠的市场口碑,在国内市场上多服务于国际企业等高端客户。

4.5.政策加码提升排污成本,监管趋严带来新机遇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我国工业污染治理完成投资总额中废水治理部分近年来呈逐渐减少趋势,五年复合增长率为-6.29%,工业废水治理投资高峰期已过。随着供给侧改革、淘汰落后产能等产业转型进程的推进,加之目前工业废水排放量与处理能力基本匹配,我们认为我国工业废水处理市场规模再难从处理规模上获得增量。

未来工业废水治理领域的机遇主要来自于监管趋严。2017年以来,环境执法持续维持高压态势,2017年的中央环保督察、18年的环保督察“回头看”、三年内第二轮中央环保督察有望完成全覆盖、地区环境专项督查、省级环保督察将启动。短期来看,环保督察的主要影响是对散乱污企业进行关停,化工等行业受其影响较大。长期来看,在建设生态文明的大背景下,环保监管趋严并切实推进大势所趋,后环保督察时代,环境问题根治仍然需要环保企业参与治理。过去,偷排、漏排、治理设施不达标的企业都有望产生新的工业废水治理需求。

排污许可证政策与环保税政策出台间接提升了工业企业的排污成本。2016年12月25日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税法》规定自2018年1月1日起对企事业单位水污染物中每污染当量征收1.4元至14元环保税。环保税相较排污费在征收环节更加严格,且部分省市在排污费基础上提高了环保税的征税标准,例如北京对大气污染物和水污染物每当量污染物应征税额由排污费时的1.2/1.4元提升至12/14元。工业废水处理业务面向的客户是私人部门中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企业。排污许可证与环保税政策通过提升排污成本的途径限制工业企业的产能利用,为保证利润空间,工业企业也会考虑增加工业废水处理装置以减少环保税的支出。

5.黑臭水体治理,联盟式发展成为趋势

5.1.黑臭水体治理任务完成情况良好

黑臭水体具有异味、毒害显著,最容易激起舆论的不满,是流域治理的重点。按照《水污染行动计划》(俗称“水十条”)的部署,到2020年,我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均控制在10%以内;到2030年,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总体得到消除;直辖市、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建成区要于2017年底前基本消除黑臭水体。为贯彻落实《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住建部会同环保部、水利部、农业部于2015年8月编制了《城市黑臭水体整治工作指南》,将我国黑臭水体整治工作目标细化为“2015年底前:地级及以上城市建成区应完成水体排查,公布黑臭水体名称、责任人及达标期限。2017年底前:地级及以上城市建成区应实现河面无大面积漂浮物,河岸无垃圾,无违法排污口;直辖市、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建成区基本消除黑臭水体。2020年底前:地级及以上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均控制在10%以内。2030年: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总体得到消除。”

根据全国城市黑臭水体整治信息发布平台统计,全国共有2100个黑臭水体,面积共计1462.786平方公里,平均面积0.70平方公里/个。截至2018年6月28日,已完成治理的黑臭水体1745个,累计1279.284平方公里,完成治理的黑臭水体个数占比83.95%,完成治理面积占比87.46%。四大直辖市北京、上海、重庆、天津及省会城市与计划单列市的黑臭水体治理任务基本完成。黑臭水体治理任务按照《城市黑臭水体整治工作指南》编制的进度稳步进行中。从公开数据显示情况来看,黑臭水体治理的完成度已经比较高,但是实际上有大量潜在的黑臭河治理需求并未进入到公开体系中,2020年前仍将是黑臭河治理的高峰期。

5.2.“河长制”全国推行加速黑臭水体治理进程

“河长制”,即由各级党政主要负责人担任“河长”,负责组织领导相应河湖的管理和保护工作,以促进各部门之间的协调。该制度起源于2007年无锡治理太湖蓝藻突发,经过多年、多地的试点后,最后,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在2016年12月印发《关于全面推广河长制的意见》,开始全国推行。

一方面,河长考核结果将作为地方党政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的一个重要依据,另一方面,“河长制”建立和落实情况已经被纳入了中央环保督察的范围。在“水十条”的目标体系下,“河长制”将治理压力分解到主要党政领导个人,将有助于各地的“河长”精心“治水”,加速黑臭水体治理进程。

5.3.水环境综合治理是系统工程,联盟式发展成为趋势

过去,水污染以末端治理为主,而现在正走向水环境综合治理。黑臭水体治理是水环境综合治理的一个重要环节。流域综合治理并非单纯的环保工程,而是涵盖了“水资源、水安全、水环境和滨水景观”的生态环境工程,包含截污工程、生态治理修复工程、清淤工程、引水补水工程、滨水景观工程,以及水环境综合治理后的水质在线监测、运营管理等。各类企业将各展所长,建筑企业擅长保障水资源和水安全等方面的水利工程;水务企业在控源截污工程及后期运营方面经验丰富;园林企业以生态修复、滨水景观建设见长;环保企业则以污水处理、河道清淤、水质在线监测方面的核心技术取胜。水环境综合治理需要对上下游、左右岸进行统一规划考虑,分区、分类、分重点治理,管网、污水处理厂、河道、岸线景观等构成流域环境单元,涉及到市政、水利、环境、园林多个部门以及多项技术,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各类企业通力合作。

2016年9月,北控水务、碧水源、中电建、葛洲坝、东方园林、桑德环境、博天环境等公司作为联合体中标通州水环境治理“两带,六片区”280亿的项目。该水环境综合治理项目包括防洪排涝、截污控源、生态修复、黑臭水体治理等一系列工程。我们认为该项目是一个标志,意味着各类企业联盟式共发展已经成为行业趋势。

6.PPP模式对黑臭河治理的影响

6.1.水环境综合治理是占比最高的环保PPP项目

PPP模式和融资需求量大的水环境整治项目具有天然的契合性。截止2018年2月初,财 政部入库的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952个PPP项目中,涉及水环境综合治理的PPP项目总数已达755个,占比近80%,项目金额总计超过9千亿元。

入库的水环境综合治理项目具有四大特点:1)项目周期长且规模大:入库的水环境综合治理项目中,除去未标明年限的项目,仅有一个项目年限为8年,其余项目年限均在10年以上;从投资规模看,仅有8%项目投资总额<1亿元,1-10亿元项目最多,占比57%。2)集中于中部、西南地区:共有113个项目与超1200亿元的投资金额落地于河南省,此外四川、山东、贵州与湖北省也拥有较多的水环境综合治理项目。3)付费模式以政府付费为主:从项目数量看,政府付费类项目共408个,占比54%,其次为可行性缺口补助;从投资金额看,政府付费类项目投资额5029亿元,占比54%,其次为可行性缺口补助,占比39%。4)落地率低于其他类别项目:落地项目数量占比26%,投资总额占比37%,此外39%的项目处于识别阶段,14%处于准备阶段,21%处于采购阶段。水环境综合治理项目落地率相较其他项目较低主要由于近几年新项目增加较快,所以落地率相对较低。

自2015年“水十条”发布以来,水环境综合治理项目数量与投资金额均出现了井喷式的增长,2015年项目投资总额超3000亿元。2016年“河长制”的出台使项目投资总额的增长依旧保持较快的增速,2016及2017年水环境综合治理项目投资金额分别为2775亿元与3152亿元。

2018年2月6日,财 政部公布了第四批PPP示范项目名单,示范项目共计396个,金额总计7588亿元。第四批示范项目评审具有明确的政策导向性,优先支持环境保护等基本公共服务领域项目、民营企业参与的项目、存量项目、国务院确定的推广PPP模式成效明显市县的项目,并对连片扶贫开发地区项目予以倾斜。审批严格带来入选项数量以及比率双降。共有1226个项目申报第四批示范项目,涉及总投资2.12万亿元,共396个示范项目入围,入围率仅32%,入围项目投资总额7588.44亿元,占比35.8%。与第三批示范项目相比,第四批示范项目申报数增加52个,申报投资额减少1800亿元,入选项目数量减少12个,入选率下降11.65pct.,入选投资额减少4120亿元。

第四批PPP示范项目的审批更加严格,更加重视项目实施的规范性,要求项目立项规划、用地审批等前期手续完备,并通过物有所值评级与财 政承受能力论证;同时必须保证与行业政策导向一致,不考虑运营的项目明确不被纳入示范评审范围。第四批入选项目中已落地项目247个、投资额4761亿元,占比分别为62.4%与62.7%,项目成熟度较第三批显著提高。

环保类示范项目中水治理项目数量、金额最大。无论从数量和投资金额角度看,水治理类项目在环保类示范项目中占比最高:共计114个,占比73%;投资金额合计1359亿元,占比85%。固废类项目其次:共计32个,占比21%;投资金额合计158亿元,占比10%。水治理项目平均投资金额11.92亿元,固废类项目平均投资金额2.68亿元。

6.2.PPP模式契合环保行业的公用事业性质

在水环境综合治理领域采用公私合营的PPP模式已然成为当前的通用做法。社会资本的引入可以填补地方政府财 政预算缺口,使社会资本可以在环保治污领域充分发挥作用;联盟式的PPP项目可以有效集合综合治理技术,合理配置技术资源;而从企业角度看,项目长期运营管理部分在满足环境需求的同时可以有效创收。

财 政部于2016年10月11日发布的《关于在公共服务领域深入推进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工作的通知》中提出,各地新建的垃圾处理、污水处理项目要“强制”采用PPP模式。在其他中央财 政给予支持的公共服务领域,则鼓励尝试PPP模式。

PPP模式在能源、交通运输、市政工程、农业、林业、水利、环境保护、保障性安居工程、医疗卫生、养老、教育、科技、文化、体育、旅游等公共服务领域皆有运用。根据财 政部PPP管理库数据,截至2018年7月9日,入库项目中共有309个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项目,占入库项目总数的9.74%;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项目金额合计3921.8亿元,占总入库项目金额的9.02%。亦有部分环保项目并未划归入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板块:污水处理项目主要归属于市政工程类(占比90%),小部分项目归属于能源、水利、政府基础设施和环保;垃圾焚烧发电项目主要归属于市政工程(占比50%)和能源(占比40%),其余划归入政府基础设施和环保。

6.3.PPP热潮是一把双刃剑

PPP热潮在引入资本的同时也加剧了环保产业的行业竞争。越来越多大型建筑央企,诸如中国建筑、中国化学、中国电建、中车、中交、葛洲坝等,纷纷借助自身的低资金成本、良好的政府资源以及品牌优势分羹环保产业。园林企业通过将自身的市政园林业务与环保业务相结合,积极布局环保。相较民营企业,此类企业由于体量大、资质全、资金成本低、资源丰富,竞争优势明显。

大量资本竞相进入也导致了PPP滥用乱象。PPP变相融资等不规范操作会增加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财政部自2017年以来陆续发布50号文、87号文、92号文、23号文规范PPP项目操作。根据92号文,各省应于2018年3月31日前完成本地区PPP项目库集中清理工作,并将清理工作完成情况报财政部金融司备案。PPP清库完成后,入库和清库趋严成为PPP库管理的大方向,短期内将阻碍PPP推进。财金[2015]166号文明确指出未入库的项目不能列入各地的PPP项目目录,无法通过财政预算安排支出,即退库项目原则上不再享受地方财政的支持,金融机构参投积极性弱导致项目后续融资难度大,项目后续推进风险激增。例如新疆准东经济开发区从2018年3月27日起要求区内2016年和2017年政府投资类所有续建及未开工建设项目一律停止施工;湖南省财政厅于2018年4月14日发布通知要求各地按“停、缓、调、撤”原则压减投资项目,未开工非重点项目一律停建。

6.4.水环境综合治理项目质量相对较高

环保PPP项目出库比例较低。根据明树数据对财 政部PPP项目库的统计,自2017年11月30日(92号文发布日)至2018年7月9日,退库PPP项目总计5003个,金额合计48218.5亿元。细分来看,管理库退至项目库之外的项目共计1750个,总投资金额19016.7亿元;储备清单退至项目库之外共计3253个,总投资金额29201.8亿元。分行业看,退库项目个数排名前五的行业为市政工程(1538个)、交通运输(556个)、科技(407个)、旅游(343个)、城镇综合开发(280个);退库项目投资额排名前五的行业为交通运输(13183.4亿元)、市政工程(10473.9亿元)、城镇综合开发(4408.8亿元)、旅游(3846.4亿元)、科技(3206.8亿元)。生态建设及环境保护类退库项目250个,退库金额1897.1亿元,仅占总退库金额的3.93%。较低的出库占比说明环保项目操作规范、质量优良。

92号文提出了PPP项目库三大入库标准与五大清库指标,“重运营”是明显导向:1)防止PPP异化为拉长版BT:92号文提出仅涉及工程建设,无运营内容的项目不宜采用PPP方式,要求政府付费与项目绩效考核结果挂钩,强化项目产出绩效对社会资本回报的激励约束效果,防止政府对项目各项支出承担无条件的支付义务;2)防止资本金加杠杆:92号文要求政府和社会资本双方均应严格执行国家关于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资本金管理的有关规定,按时足额缴纳项目资本金,不得以债务性资金充当资本金,防止因资本金“空心化”,导致社会资本长期运营责任的“虚化”,加剧重建设、轻运营现象。

水环境综合治理项目通常包含了较多的污水处理项目,运营比重高,可通过从使用者处收取污水处理费获取收益,不额外增加政府财政支出。尽管部分水环境综合治理项目将河道清淤、景观绿化等工程类项目打包招标,但总体上来看,环保企业的PPP项目中后期运营比重高,纯工程项目比例低,符合92号文对高质量PPP项目的要求。

6.5.PPP乱象消除,竞争格局向好

清库过后,“重工程、轻运营”趋势得到遏制,优质环保类PPP项目空间依然广阔。2018年2月,财 政部公布了第四批PPP示范项目名单,共有396个项目入选,金额总计7588亿元。相比第三批PPP示范项目,第四批示范项目入选率降低11.7pct.,入选投资额同比减少4120亿元。第四批示范项目审核趋严,但环保类项目数量占比和投资金额占比稳中有升,分别达到39.4%与21.3%,较第三批提升4pct.和1pct.。

此外,限制央企盲目参与PPP项目利好民营环保企业。国资委192号文对央企参与PPP项目做出了明确限制,要求“对PPP项目的净投资原则上不得超过上一年度集团合并净资产的50%,资产负债率高于85%或近2年连续亏损的子企业不得单独投资PPP项目”。随着PPP市场不断走向规范化,优质的环保PPP项目将从资金、政策等多个层面得到更大的支持,从而走上健康发展之路。

7.重点公司介绍

7.1.碧水源:MBR技术龙头,在手订单充足加速成长

公司的核心技术为膜技术,主要有膜生物反应器(MBR)技术和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微滤膜(MF)、超滤膜(UF)、纳滤膜(DF)和反渗透膜(RO)技术。其中MBR技术已经从通量、强度和使用寿命上全面领先全球。公司膜技术能将污水处理到地表水Ⅳ类以上,其中MBR+DF双膜系统更是能将水质提升至地表水Ⅱ类标准。

公司在国内参与了太湖流域、滇池流域、巢湖流域、南水北调丹江口水源保护地等多个水环境敏感地区的治理,已建成数千项膜法水处理工程,占中国膜法水处理市场份额的70%以上,已成为全球大型MBR工程数量最多的企业。

公司在手订单充足,短期业绩承压,长期向好。作为膜法水处理龙头,公司拥有先进的技术、丰富的项目经验和较强的接单能力。截至2018年上半年,公司在手EPC订单尚未确认收入243.4亿元,在手运营类订单有待完成投资461.2亿元,在手订单充足。由于PPP监管趋严、金融去杠杆持续推进,据公司2018年半年报披露,受此影响,公司部分项目可能存在进度有所减缓甚至中止的情况,也可能会基于项目进展及综合收益情况对在手项目进行主动清理,同时PPP项目信贷周期变长,相应项目结算及付款周期有所滞后。因此,无论是从订单执行进度,还是应收账款、财务费用控制的角度,资金面收紧确实使公司短期业绩承受一定的压力。但同时公司也在借此契机调整结构,从PPP向污水处理相关主业做更多的倾斜。

2018年7月以来,为缓解企业融资压力,货币政策持续释放利好,如定向降准、理财 新规等政策陆续落地。7月31日,中央政治局会议要求“坚持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在扩大内需和结构调整上发挥更大的作用”,释放宽松信号。下半年企业融资情况有望改善,特别是碧水源这样具备AA+评级的优质民营企业最为受益。

7.2.博世科:工程服务双管齐下,转债发行护航业绩增长

博世科主营业务为乡镇水务、水环境综合治理、土壤修复,由工业废水处理企业转型为环境综合治理整体解决方案服务商。公司拥有先进核心技术,叠加前瞻市场眼光,市场开拓情况向好,在黑臭河、土壤修复等领域不断斩获具有卡位+标杆效应的订单。依托UMAR、UHOFe、ACM生物反应器等核心水处理技术,公司在工业污水、乡镇污水、黑臭河治理等水处理领域保持领先地位。公司积极吸收加拿大瑞美达克土壤修复公司先进技术,前瞻性布局油田污染处置及地下水修复领域。

2017年公司凭借技术优势与项目经验,在水环境综合治理领域实现突破,先后斩获南宁11条黑臭水治理PPP项目(投资额9.18亿元)、南宁心圩江治理PPP项目(投资额26.32亿元)、云南澄江农村污水处理及人居环境提升PPP项目(投资额22.10亿元)等多个超十亿订单。2017年公司新签订单97.13亿元(含中标及预中标项目、参股PPP项目),其中水污染治理合同86.37亿元,实现历史突破。公司2018年拿单态势持续向好,截止6月初,在手订单饱满,PPP项目累计投资额大112.57亿元;累计签订EPC、EP类订单约8亿元。以强大的拿单能力为支撑,公司业绩前景光明。

根据2017年年报,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4.69亿元,同比增长77.15%;归母净利润1.47亿元,同比增长134.06%;扣非后归母净利润1.24亿元,同比增长132.29%,业绩涨势良好。订单层面,2017年公司新签订单97.13亿元,支付贷款、工程款等导致经营活动现金流出增多72.88%;公司整体毛利率28.88%,同比提升1.69pct.;费用控制得当,销售费用率2.73%(-0.08pct.)、管理费用率9.29%(-0.98pct.)、财务费用率1.92%(-0.11pct.)。根据公司2018年7月4日披露的半年度业绩预告,2018年上半年公司盈利1.00亿元至1.15亿元,同比增长87.82%-117.08%,业绩高增态势维持良好。

根据公司2018年7月5日公告,通过发行的可转债方式募集资金4.30亿元,用于南宁市城市内河黑臭水体治理工程PPP项目。截至2017年底,公司货币资金4.58亿元,占总资产的11.67%;此外公司拟在2018年向银行申请总计不超过70亿元的综合授信额度。多重资金渠道为公司项目平稳落地保驾护航。

7.3.国祯环保:民营水务运营平台,拿单顺畅量大质优

公司已构建起水环境治理综合服务、工业废水处理综合服务、小城镇环境治理综合服务三大业务板块。公司在市政水处理领域深耕多年,拥有污水运营规模446万吨/日。公司业务划分清晰,水环境治理综合服务、工业废水治理、小城镇环境治理三大业务板块齐头并进,运营与工程项目双管齐下,污水处理能力与运营规模稳步提升,内生支撑业绩增长。2013-2017年公司分别实现营业收入6.38、10.23、10.46、14.63、26.28亿元,五年复合增长率为42.46%;分别实现归母净利润0.57、0.52、0.75、1.3、1.94亿元,五年复合增长率为35.83%;分别实现毛利2.46、2.70、3.02、4.81、6.53亿元,五年复合增长率为27.66%,毛利率水平维持在25%左右。

根据公司2017年11月3日公告,安徽省铁路发展基金股份有限公司受让公司无限售条件流动股3943.65万股,占公司股份的12.9%,成为公司第二大股东。国资背景股东入主贴合公司“外延+内生”的发展理念,在省内可提升公司项目获取竞争力,同时有助于降低融资成本,从资金层面助力公司外延拓展业务与市场。

在当前PPP审核趋严且市政工程行业大幅退库的背景下,公司在PPP项目上依旧斩获颇丰。自2017年初开始截至2018年4月,公司共斩获PPP订单21项,多为水环境治理类项目,投资金额合计145.411亿元。公司所有已签订PPP订单全部入库,其中4个入选财 政部示范项目,尚未有被清库项目。2017年7月公司作为联合体成员中标投资总额为51.36亿元的阜阳市城区水系综合治理项目,示范效应反哺公司市场形象,优质项目落地预期。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展开全文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
2
收藏
投稿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查看更多相关报道

今日
本周
本月
新闻排行榜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