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规范海绵城市建设效果的评价、提升海绵城市建设的系统性,住房城乡建设部组织制订了国家标准《海绵城市建设评价标准》(以下简称《标准》),《标准》于7月4日至8月10日向社会征求意见。图丨中国住建部官网发布的《海绵城市建设评价标准(征求意见稿)》海绵城市建设必要性建设海绵城市蕴含了顺应自

首页> 水处理> 综合> 评论> 正文

海绵城市——逃离“水上城市”新出路

2018-08-09 09:55 来源: 中建协认证

为规范海绵城市建设效果的评价、提升海绵城市建设的系统性,住房城乡建设部组织制订了国家标准《海绵城市建设评价标准》(以下简称《标准》),《标准》于7月4日至8月10日向社会征求意见。

图丨中国住建部官网发布的《海绵城市建设评价标准(征求意见稿)》

海绵城市建设必要性

建设海绵城市蕴含了顺应自然,借助自然之力来排水和吸纳水的自然哲学观。要实现这一点就不只是在暴雨之时能排水,还要能滞水、蓄水和吸纳水。现在,排水已经不是大问题,问题在于蓄水和吸纳水。蓄水需要空间,城市周边的湖泊、河流、草地、湿地甚至空地,都是蓄水和吸纳水的宝地。

图丨“海绵城市”示意图

然而,在城市化快速发展的今天,城市已经寸土寸金,高楼林立,被水泥路铺满。不说一片宽敞的空地难寻,城市绿化率更是达不到理想结果。随之而来的是城市本该具有的蓄水功能现在所剩无几,由于植被覆盖率较低,城市排水几乎全部依靠下水管道,而管道的建设也不尽人意。一旦出现强降雨,形成积水导致城市看海似乎成了一种必然。

城市蓄水和吸纳水的空间积重难返,是全国性的问题。这就为今后的城市设计和扩展提出了新思路:在进行城市扩建时,需要留出蓄水和吸纳水的空间,同时,也要对已经没有空间蓄水的城市索要空间。

雨水是宝贵的,如果能让雨水被土壤吸收和涵养,并且为人们所利用,才能真正体现绿色和可持续发展。基于这个理念,海绵城市应运而生。

图丨“海绵城市”理想效果图

今年夏天以来,全国多地普降大到暴雨,根据国家气象局的消息,北京地区本月14日前还将有一场降水。城市看海一方面给出行带来不便,一方面如何将降水进行转化加以利用成为新的研究方向,对此国务院于2015年10月16日发布了《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采用渗、滞、蓄、净、用、排等措施,将70%的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这是对全国所有城市防雨防涝的指导性意见。同时,国家批复首批16个海绵城市试点,2016年4月,又有14个城市进入中央财政支持的海绵城市建设试点范围。2017年底,北京市发布海绵城市建设意见,提出最大限度地减少城市开发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到2020年北京城市建成20%以上的海绵城市目标要求。海绵城市建设正式提上日程。

图丨中国“海绵城市”建设规划

当前发展现状不容乐观

目前由国家财政部、住建部、水利部三部委共同组成评审专家组评审的中国海绵城市试点城市共计30个,分别为2015年的迁安、白城、镇江、嘉兴、池州、厦门、萍乡、济南、鹤壁、武汉、常德、南宁、重庆、遂宁、贵安新区和西咸新区;2016年的福州、珠海、宁波、玉溪、大连、深圳、上海、庆阳、西宁、三亚、青岛、固原、天津、北京。对这些试点城市,中央财政将给予专项资金补助,一定三年,直辖市每年6亿元,省会城市每年5亿元,其他城市每年4亿元。

国家先后公布两批中央财政支持海绵城市建设试点,重点是要解决城市建设中的水环境、水生态和内涝问题。但是,目前效果还不能令人满意。据《中国经济周刊》记者不完全统计,第一批试点的16个海绵城市中有10个发生内涝;第二批试点的14个海绵城市中有9个发生内涝。总体计算,目前已纳入试点的30个城市中,共有19个城市发生内涝,占比63%。这其中包括北京、天津、重庆等直辖市,还包括福州、武汉、济南、南宁等多个省会城市。

图丨武汉城市内涝

我国海绵城市建设的出路

我国海绵城市的发展起步较晚,一些相关的理论和实践经验有所欠缺。那么国外是如何处理城市排水蓄水问题的呢?我们是否可以从中有所学习和借鉴?

通过有关资料数据显示,一些研究专家已经开始借鉴国外的LID理念概念,同时根据海绵城市理论基础对我国海绵城市发展进行研究。住建部门提出:海绵城市发展需要立足于自然环境、生态环境中,将其作为发展条件与基础要求。

在现有城市空间已被固化,并且湿地和空地几乎为零的情况下,对城市中的道路、停车场、绿化带和住宅区进行绿化,是获得蓄水空间的重要做法。而这些地点,占据了城市土地使用面积的40%-60%,是实现海绵城市的重要空间。如果改变现行路面不透水的设计思路,就可以使城市也变成一个能自由呼吸的有机体,自由吸水纳水。

图丨LID理念解决“海绵城市”问题示意图

基于此,我们就可以提出一些建设性意见:可使用砾石与正常土壤相混合,或者采用透水性混凝土、多孔沥青等透水性的铺路材料,改造城市地面。具体来说,若采用75%的火山石、25%的壤土构成的工程土壤,其孔隙率能达到45.3%,不仅可以大量地吸纳水和蓄水,而且,通过透水地面渗透和吸纳的雨水,所含的铜、锌及汽车机油的含量也能明显低于传统的沥青路面排水。而且,可透水地面还可以减低地表温度,减少城市热岛效应。此外,屋顶花园、社区雨水回收装置等,如果能在一个城市实现哪怕一半,也可以既实现海绵城市的目标,又可以弥补缺水地区城市的一部分用水。

图丨位于日本东京的地下雨水调整池

在探索中继续建设和发展

2018年3月22日,在联合国发起“国际水行动10年”计划之际,中国的“海绵城市”计划成为联合国的关注焦点之一。中国自2015年起开启“海绵城市”试点。按照政府的规划,到2020年,中国城市20%以上建成区要自然存储70%的降雨;2030年,全国城市80%以上建成区要达到这一指标。目前海绵城市建设正在加快推进,通过试点城市创新建设模式,探索成功经验,并将这些成熟的做法、模式推广落地。但海绵城市是城市建设和发展的新理念和新方式,其全面实现仍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展开全文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
2
收藏
投稿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查看更多相关报道

今日
本周
本月
新闻排行榜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