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胜全面小康,污染问题是一大短板。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决心之大、力度之大、成效之大前所未有。与此同时,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的需求日益提高,污染防治的好势头仍需巩固。当前,中央和地方工作力度空前,各级领导干部、工作人员须变压力为动力,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真正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治理最痛处:大气、水、土壤
呼吸清新的空气,喝上干净的水,吃上绿色无污染农产品,是人民群众的迫切期盼。去年以来,有关部门和地方继续以大气、水、土壤污染治理为重点,多措并举补齐生态环境短板,回应百姓期待。
首先就是打响蓝天保卫战。自2013年“大气十条”实施以来,各地各部门出招亮剑,治理燃煤、工业污染、机动车排放和施工扬尘等污染源,各地PM2.5年均浓度持续下降。环保部统计数据显示,2017年全国33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平均优良天数比例为78%,PM2.5和PM10浓度均同比下降。
蓝天,正一年比一年多起来。近期的北京,蓝天成为常态让不少人“深感意外”。北京市环保监测中心副主任刘保献说,2017年,北京市PM2.5年均浓度为58微克/立方米,较上年下降20.5%。
以河长制全面推行为重点,更多河湖重焕生机活力。在加大重点流域污染治理的同时,按照中央要求,各地全面推行河长制、湖长制。河南等地宣布建成省、市、县、乡、村五级河长体系,山东明确由省委书记、省长担任总河长,各地还要求加强水资源保护、水污染防治、水环境治理等,并出台了具体的保障措施。
水污染治理的成果正在惠及百姓。长春市母亲河伊通河上游的南溪湿地公园自去年9月末开园以来,成了市民们采风赏景的好去处。长春市民杨爽见证了“臭水泡”换新颜的变化:“现在我们一家人有空就过来赏赏景、散散步,非常舒服!”
在大气、水污染治理取得积极成效的同时,土壤污染治理也在大力推进。
全国人大常委会首次审议土壤污染防治法草案,释放了加大土壤污染防治力度的信号。东北黑土地保护利用项目持续实施,很多农民开始告别常年不翻地、不上有机肥的掠夺性耕作方式,以秸秆翻压还田为代表的深松整地耕作方式正在黑土地上流行起来。
再上新台阶:仍需持续攻坚
“去年的空气质量变化很明显,恼人的雾霾天少了,蓝天白云多了,空气净化器开启的次数少了,去洗车的频次也减少了。”天津市民黄女士说,希望政府相关部门今后能以更大的决心,出台更严的标准、更实的举措,让蓝天常驻、碧水长青。
环保部部长李干杰认为,产业结构、能源结构、运输结构尽管有一些改善、有一些进步,但总体上还不是特别理想,重化工业在产业结构中依然占比过高,煤炭在能源结构中比重仍然过大,运输结构依旧以公路运输为主,影响着大气污染治理的步伐。
环保部新闻发言人刘友宾表示,要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继续下功夫调整三大结构。同时,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将持续实施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行动,请专家团队对“大气十条”实施情况进行评估,提出更精准的治污对策,明确打赢蓝天保卫战的时间表和路线图。
水污染和土壤污染治理方面,则将全面实施“水十条”和“土十条”。
在各省召开的2018年地方人代会上,防治污染都被列入今年工作重点,绿色低碳、高质量、可持续的发展成为各地未来主攻方向。
全国人大代表、吉林省长景俊海说,“要坚定不移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2018年,吉林将下大气力治理雾霾,城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超过国家要求77%的目标。同时推进松花江、东辽河、伊通河、浑江等重点流域治理,确保城镇供水水源地水质达标。
湖南省也提出,2018年必须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重点打赢长株潭地区蓝天保卫战;加强水污染防治,强化河湖管理和保护,推动全省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积极推动土壤污染防治,开展长株潭耕地修复治理及农作物种植结构调整。
改革加速度:补上制度漏洞
2017年,《国家环境保护标准“十三五”发展规划》《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壤污染防治法(草案)》《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等数十个重磅文件发布,成为环保政策“爆发年”。2018年1月,环保政策再迎密集落地期。据不完全统计,已有数十条环保新政于1月1日正式实施。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提高污染排放标准,强化排污者责任,健全环保信用评价、信息强制性披露、严惩重罚等制度。“就是要改革这些领域的体制机制,加快污染防治基础制度建设,尽快补上制度漏洞。”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杨伟民说。
方向已明确,改革已布置,关键在落实。
有关专家表示,近年来我国围绕生态文明建设出台了一系列大政方针,但各地政策落地进展不一。当前,尤其要推动生态补偿、国家公园建设、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和应用等重点基础性工作落到实处,推动建立生态文明建设长效机制,对进展较慢的部门和地区严肃问责。
环境保护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高级工程师张音波认为,生态环保问题不仅仅是环保部门的事情,中央可推动各地通过建立环境保护委员会的形式,延续在环保督察中形成的联合办公工作机制,集中资源对生态环境问题进行精准处理,形成长效的问题快速解决处置机制。
还有专家建议,有关部门和地方可参照纪检系统举报平台,整合环境保护、市容环境、国土、林业、建设等部门生态环境保护问题方面的投诉渠道,建立全国统一平台,为百姓顺利举报环境问题提供便利。
国家城市环境污染控制技术研究中心研究员彭应登认为,污染防治攻坚战不是简单增加污染治理设施,更多涉及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需要全社会生产和消费结构的绿色转型,调动各方面力量,形成政府、企业、公众共同参与的社会共治体系。
吉林省环保厅副厅长孙铁说:“只有集中力量,以攻坚的态度、决心、措施,解决好现存的突出环境问题,才能不断缩小与人民群众对优美环境需求的差距,才能尽快补齐环境短板。”
原标题:污染防治,变压力为动力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