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参考报》记者日前从“聚力攻坚,多效协同”打赢蓝天保卫战专家研讨会上获悉,大气十条实施五年顺利收官,但针对大气污染防治的战役仍将继续,新行动计划正在制定中。
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大气环境规划部副主任雷宇透露,一些前瞻性的政策和方法正在被纳入考虑范围中,包括中央财政资金根据各地空气质量改善效果进行分配,以及不再以行政命令而是利用市场机制将排污交易权与实际的排放配额进行调动。
数据显示,相比2013年,2017年三大城市群PM2.5浓度显著下降,北京市PM2.5降至58微克/立方米,珠三角PM2.5连续三年稳定地实现了小于35微克/立方米的目标,同时74个重点城市大气污染天数显著减少,大气十条预定目标全面实现。
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美国国家工程院外籍院士郝吉明表示,大气污染防治刚刚走出第一步,未来要巩固和深化大气十条的成果,扩大重点区域范围,继续关注京津冀及周边地区、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之外,在川渝地区、汾渭平原、长江中游城市群,大力加强重污染防控和多污染物协同防控。同时,优化能源产业和交通结构,实行全国煤炭总量控制,持续推进煤炭清洁高效集中利用;加快清洁燃料替代,扩大无煤区范围,推动农村能源清洁化;实施基于环境绩效的错峰生产;创新运输组织,优化铁路——公路——水运相结合的运输结构,建设低碳高效交通系统。此外,实施国家减排行动计划并加大科技支撑,启动国家“清洁柴油机行动计划”。
区域协同治理大气污染被视为大气质量改善的重要举措。“只有把整个区域的污染减下来,环境空气质量才能改善。”北京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副院士石爱军表示,京津冀地区空气污染治理存在不平衡、不协调问题,未来治理重心将包括河北产业结构的优化和调整,难度较大,需要整个区域共同努力。
原标题:大气污染防治酝酿新行动计划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