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安,身处华北平原腹地,区域内有被称为ldquo;华北之肾rdquo;的白洋淀,这也是雄安选址时的一个重要生态考量。在公布的雄安新区规划纲要中,雄安新区的新城选址位于北部,南部是白洋淀,他们中间相隔着即将恢复的大溵古淀。北城、中苑、南淀,这是雄安新区的格局。放在更大的格局来看,雄安背靠太行山

首页> 大气治理> 综合> 评论> 正文

雄安的生态雄心 你get到了吗?

2018-04-23 15:16 来源: 中国新闻周刊 作者: 徐天

雄安,身处华北平原腹地,区域内有被称为“华北之肾”的白洋淀,这也是雄安选址时的一个重要生态考量。

在公布的雄安新区规划纲要中,雄安新区的新城选址位于北部,南部是白洋淀,他们中间相隔着即将恢复的大溵古淀。北城、中苑、南淀,这是雄安新区的格局。

放在更大的格局来看,雄安背靠太行山区的生态屏障带,面向渤海,形成了连山通海的山水林田湖大格局,这构成了雄安新区建设的生态基础。

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讲话中指出,规划建设雄安新区要“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将新区“建设为绿色生态宜居新城区,打造优美生态环境,构建蓝绿交织、清新明亮、水城共融的生态城市”。

到2035年,雄安新区将基本建成绿色低碳、信息智能、宜居宜业、具有较强竞争力和影响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水平社会主义现代化城市。

新区的生态格局

在雄安新区的生态格局构建中,最先确定的是蓝绿空间的比例。

中国工程院院士、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院长王金南领衔制定雄安新区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他告诉《中国新闻周刊》,一个区域在开发时,要界定生态、农业、城镇三个空间的比例范围。过去,通常是其他空间划定了,剩下的一点残山剩水划为生态空间,生态环境保护因此常常十分被动。

而在雄安新区各规划制定过程中,为了落实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争取生态空间,三生(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的划定提前了。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原主任曲久辉领衔制定白洋淀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规划。他告诉《中国新闻周刊》,最初,大家提出生态空间应占70%,后来经过反复商榷,最终保留了这一比例。

“确定了这个数字,新区也就明确了建设开发的边界,也为总规其他一些指标的确定提供了基础。”根据《河北雄安新区规划纲要》,在新区约1770平方公里范围内,蓝绿空间占比稳定在70%,远景开发强度控制在30%,建设用地总规模约530平方公里,耕地占新区总面积18%左右,其中永久基本农田占10%。

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副总工程师、战略规划部主任万军参与制定雄安新区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他告诉《中国新闻周刊》,未来,雄安新区将实现分区分类管控生态空间、高效集约建设城镇空间、高标示范建设农业空间。

特别是对具有自然属性、以提供生态服务或生态产品为主体功能的国土空间,包括白洋淀湿地保护区,环新区、环新城、环白洋淀林带和沿河生态廊道区,将进行分区分类保护。

万军所说的林带和生态廊道,是雄安新区生态格局的组成部分,即“一淀、三带、九片、多廊”。

一淀,即白洋淀湿地保护区;三带,为环新区、环新城、环白洋淀生态林带;九片,为城市组团间和重要的生态涵养地区,建设的9处大型近自然森林斑块;多廊,即依托白沟引河、萍河、瀑河、漕河、府河、唐河、孝义河、潴龙河、赵王新河、大清河等出入淀河流,建设生态廊道区域,另外,在交通干线旁,也要建设绿色廊道。

未来,在新区绿化带及生态廊道内,将建设防护生态林和景观生态林,形成平原林网体系。突出乡土树种和地方特色,多种混交方式相结合,建设大型近自然森林斑块。新区还将通过大规模植树造林,将森林覆盖率由目前的11%提高到40%。

而通过恢复城市南面、白洋淀北面的大溵古淀湿地,在起步区内建设大型郊野生态公园、大型综合公园、社区公园,实现森林环城、湿地入城,生活在这里的人可以300米进公园,1公里进林带,3公里进森林,街道实现100%林荫化,绿化覆盖率达到50%。

另一个规划组商讨的焦点问题,是生态保护红线的划定。

根据要求,雄安新区将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生态保护红线区域内禁止城镇化和工业化活动。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单保庆参与制定白洋淀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规划。他告诉《中国新闻周刊》,雄安新区生态保护红线的划定工作以河北省为主,但是白洋淀规划编制组也优先提出生态红线划定原则。划定工作由白洋淀规划编制组、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河北省环保厅联合制定。

白洋淀是自然保护区,在历史上分圈层进行保护。生态质量比较好的、种质资源库价值高的地方划为核心区,其他如实验区、缓冲区,则允许发展一些生态服务方面的功能。

最终,各方达成共识,首先将白洋淀的核心区划为生态保护红线区域。

白洋淀的核心区部分区域存在生态退化,一部分达不到生态保护红线的保护标准,需要先修复再划入红线。

而目前全国的普遍状况是,长江经济带的生态保护红线约21%到25%左右,京津冀普遍也有23%到27%。

核心区的生态保护红线面积达不到这个规模。这个差距要靠之后的生态修复来补充。单保庆说,确实有人提出,生态保护红线面积太少,似乎体现不出生态对新区的重要性,河北省本身也很重视此事。

大家经过讨论,认为未来的白洋淀通过治理将逐步修复,森林斑块和生态廊道建设逐步扩大,这些区域都可以纳入生态红线范围之内。

生态格局构建的第三个较为重要的问题,是通风廊道的设计。

通风廊道,即通过城市道路、建筑走向,提升城市空气流通能力、缓解城市热岛效应。这个词已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不同城市的城市规划之中。

就雄安新区而言,需要构造局地气流微循环系统,打破城市热岛环流,形成有利于污染物扩散的空间布局,将白洋淀凉爽的空气送到城市中心。万军介绍,他们在规划中提出,建议对白洋淀沿岸建筑高度进行控制,白洋淀与新城之间的区域,避免建造密集综合式发展的平台式建筑。

另外,城市主风向是南北向,因此通风廊道也设计为南北向的道路轴。通常来说,通风廊道也是生态通道,廊道两侧要建设林带,道路宽度也做了一些要求。

这些具体措施,最终构建成为雄安新区的生态格局——连山通海的区域大“十”字生态安全格局。东西向沿着主要河流构建衔接“太行山脉——渤海湾”的生态廊道,形成上下游生态资源自然流畅的生态通道;南北向建设“京南生态绿楔——拒马河——白洋淀”的生态廊道,形成鸟类迁徙通道以及城淀交融的清风廊道。


延伸阅读:

新华社:《河北雄安新区规划纲要》全文发布

若不治水、何以雄安:雄安建设带动黑臭水体市场加速释放

环保视角解析《河北雄安新区规划纲要》:雄安新区规划纲要终定 生态环保千亿市场可期

白洋淀的协同治理

白洋淀是华北平原最大的淡水湖,对维护湿地生态系统平衡、调节河北平原及京津地区气候、补充地下水及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珍稀物种资源发挥着重要作用,因而被称为“华北明珠”、“华北之肾”。

不过,根据2017年的数据,白洋淀5个国控断面中,两个为V类,一个为劣V类,需要进行系统的生态治理。曲久辉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将白洋淀的问题总结为三大方面。

首先是水资源不足。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白洋淀上游来水量不断减少,淀泊生态需水难以保障,水面也不断萎缩,水位明显下降。

历史上降水丰沛的时候,白洋淀水域面积基本在300平方公里左右,最近几年水域在150-200平方公里左右。

造成这一结果的重要原因是,近二三十年以来,海河流域经历了整体上的降水减少。与此同时,上游水资源利用强度增加,尤其是农业用水增多,地下水过量采用,导致入淀河流水量大幅减少。

上游8条入淀河流,除了府河、孝义河常年有水外,唐河、潴龙河等其他6条河都已经干涸。

第二个问题是污染问题。白洋淀的污染主要分两种:一种是上游来水的污染。府河和孝义河流入白洋淀的基本都是城市污水厂排放的尾水,和一部分没有收集的污水,水质不达标,主要是五类或劣五类水,氮污染问题比较突出。水量在每年5000万方到8000万方左右波动。

另一种污染则来自白洋淀的淀中村和淀边村。根据调查,白洋淀的淀中村有40个,户籍人口9.51万左右。而在上世纪60年代,淀中村只有1万多人。“可以想见现在的人口对白洋淀造成的压力。”曲久辉说。

根据调查数据,目前白洋淀的主要污染物是总磷、COD、总氮和氨氮等。淀中村和淀边村的污染负荷贡献,总磷占67%左右,COD为65%左右,总氮约45%,氨氮约30%。淀中村、淀边村对白洋淀水质的污染由此可见。

曲久辉认为,白洋淀的第三个问题是淀泊生境破碎。过去,白洋淀生态系统完整,但是随着养殖、种植业开发,围水、围堤、围埝、修鱼塘与荷塘等人类活动的加剧,一些地方逐渐干涸,水体不再连通,生境逐渐破碎化。据介绍,白洋淀内有三百多公里的道路及一千多公里的围堤围埝。

“现在白洋淀被污染,没有干净的来水,生态系统功能下降,水体的自净能力也逐渐丧失。”曲久辉说。

对应这些问题,规划团队制定出了流域协同治理的解决方案。

单保庆告诉《中国新闻周刊》,针对水资源匮乏的问题,团队测算得出结论,在理想状态下,白洋淀每年应有3亿方到4亿方的来水。为此,规划提出了建立多水源补水机制、优化补充淀区生态用水的思路。

建立多水源补水机制,即引入外来水,主要是引入黄河水。单保庆介绍说,该措施已推行数年,过去的规模在每年1亿方左右,只能维持白洋淀一百多平方公里的水面面积,勉强维持了淀区生产和最基本的生态需求,起不到恢复生态的作用。之后,会每年将黄河水引入白洋淀的体量增加至2亿方,可通过适当延长引水时间或提高入淀流量实现。

目前,黄河每年给河北省6亿方的水量补充,白洋淀的引黄工程靠河北省内部调剂配额,并不由黄河另外输出。

水资源匮乏的另一个解决方案,是靠上游水库和治理来水解决。

根据河北省水利厅的估算,上游的几个水库每年有大约7亿方的水量。在河北省南水北调中线配套工程达效后,原来供给城市和工业的部分水量置换出来用于生态用水,经河道或渠道补给白洋淀。

另外,府河、孝义河每年都有城镇排水和工业污水入白洋淀,水量在5000万方到8000万方左右,这些水经过再生利用,可以成为优质的生态水源进入白洋淀。

曲久辉说,通过采取多方面的措施,希望最终将淀区面积恢复至360平方公里左右,淀区正常水位稳定在6.5米-7.0米左右。

对于污染问题,单保庆介绍说,目前已给出了河图和淀图,分别治理上游八条入淀河流和白洋淀淀区。

河图做到了“一河一策”,实施河流水质目标管理,通过流域“控源-截污-治河”系统治理,削减入河污染负荷,确保入淀河流水质达到水功能标准。

针对白洋淀淀区,要进行科学合理清淤,消除内源污染。

单保庆告诉《中国新闻周刊》,治理工作之中,清淤的压力会比较大。

他说,白洋淀的生态系统复杂,淀区的污染有差异性,部分水域水体水质较好,但总体上污染较重。另外,淀内沉积物里还有种质资源库,不能全部清走。

而且,白洋淀的淤泥厚度空间差异较大。淤泥中芦苇等水生植物腐烂变质的部分是清淤的重要对象。白洋淀正常水位7米,淤泥平均厚度约1.5米。最深的地方,淤泥厚3米,最浅的地方,淤泥厚0.5米-0.6米。

“所以必须实施精准清淤,即在保护和恢复水生态系统的基本目标下,该清多少清多少,最大限度地减少清淤量,降低清淤成本,保留生态基质。”

而淀泊生境破碎问题,则需要进行生态修复,恢复“华北之肾”的功能。曲久辉介绍,主要要构筑生态小岛,优化淀区生态格局,对现有苇田荷塘进行微地貌改造和调控,提高生物多样性,恢复白洋淀特有的“苇海荷塘”自然景观。

规划团队制定了治理的三年行动计划,目前已在进行。单保庆介绍,上游八条河中,仍有水入淀的府河和孝义河会优先治理。淀区内,白洋淀北部、靠近起步区的水域会优先治理。

今后,白洋淀将按照不同的空间管控要求,实施不同的生态环境管控层次,分为一级、二级、三级等。一级是生态保护红线区,红线区域里实施最严格的生态保护管控措施。曲久辉说,这是此次规划一个重要的创新。

生态空间分级管控有明确的环境管理标准,比如,一级生态空间区域里,对流域污染物排放限控要求很高,要实施明确的负面清单管理,把人类活动带来的干扰降到最低。

另外,有专项规划针对新区及上游流域工业产业结构布局进行调整优化。新区现状企业约八成需要优化调整,高污染、高耗水、高耗能以及低端落后产能均面临淘汰或优化调整。按照要求,新引进的都是高端高新的产业,比如电子信息、生命科技、文化创意、军民融合、科技研发等。

从白洋淀的地位与功能来说,它是雄安新区建设和发展的重要生态资源保障,对京津冀协同发展也具有特殊的资源环境意义。

从生态条件上来说,白洋淀面临着北方缺水和全球气候变化的挑战,它的综合治理又具有时代的共性。为什么说是综合治理?因为它集缺水、污染、生态系统破碎于一体,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和综合性。

另外,从治理手段上来说,也有综合的特点,既采取了调水的措施,又有其他类型工程措施,包括控源截污、河道治理、底泥疏浚、生态系统构建、生态河岸建设及环境综合管理等。很多治理措施是同步的、综合的,这些方面它也具有代表性和示范性。


延伸阅读:

新华社:《河北雄安新区规划纲要》全文发布

若不治水、何以雄安:雄安建设带动黑臭水体市场加速释放

环保视角解析《河北雄安新区规划纲要》:雄安新区规划纲要终定 生态环保千亿市场可期

区域治理大气、土壤

白洋淀的治理讲究水系的协同治理,雄安新区的大气治理也一样。

王金南告诉《中国新闻周刊》,2017年,雄安新区PM2.5年均浓度为67毫克/立方米,比国家平均43毫克/立方米高55%,比国家二级标准35毫克/立方米高91%;PM10年均浓度为113毫克/立方米,比国家标准75毫克/立方米高50.6%;优良天数比例为61%,比国家平均水平低17个百分点;重污染天数比例8%。雄安的大气治理迫在眉睫。

雄安的大气污染,与京津冀的大气污染相关。过去,在雾霾天气时,白洋淀周边空气中的颗粒物浓度甚至高于其他地方。雄安的大气治理需要放在区域治理的层面上来考虑,又必须考虑白洋淀的特殊性。

2017年,新区已经开展了“洗脸工程”。国家已拨了5亿资金,在清除污染点、切断污染源、关闭污染企业方面,已取得了初步成果。截至2017年10月底,新区9400多家“散乱污”企业被关停。

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战略规划部主任助理、国家规划研究室主任王倩参与制定雄安新区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她介绍说,“洗脸工程”开展之后,雄安的治理效果明显,空气质量比周边地区要好,PM2.5平均指数比保定低10%到20%左右。

之后,新区还将继续巩固既有措施,实施“零污染产业” “零燃煤” “零裸地” “零重柴油车”的“四近零措施”。

根据纲要,新区将充分利用张北地区丰富的风电、光电资源,建设张北-冀中南特高压通道,实现新区清洁电力供应。

新区还将建设智能化分布式能源系统,提高可再生能源利用效率。其中,新区将以长输管道天然气为主要气源,液化天然气为调峰应急能源,依托区域燃气输配工程,建设多源多向、互联互通的新区天然气输配工程系统。

另外,新区还将以地热资源的可再生利用为前提,探索采用地热供热方式,构建地热、生物质、天然气等多能互补的清洁供热体系。

除此之外,新区还要带动周边11个县区的园区建设、产业准入、工业污染、燃煤、机动车协同治理,和保定、石家庄、衡水、沧州、廊坊等5市大气环境协同治理。

“新区的产业结构和周边11个县的很类似,不能说这里清理掉,一墙之隔还是照样散乱污。必须带动周围地区进行产业升级,协同治理。这是一个倒逼机制,通过雄安新区的建设,推动京津冀的协同发展。”王金南说。

根据调查,目前,雄安新区的土壤环境质量总体尚可,但局部地区存在土壤污染问题。尤其是重污染企业及其周边、污灌区、主要蔬菜基地和畜禽养殖周边土壤环境污染较为严重。

另外,纳污坑塘广泛分布。截至2017年10月,雄安新区已排查出有水纳污坑塘589个。同时,新区的散乱污企业较为集中。截至2017年10月,新区内已排查出散乱污企业12098家,主要为塑料加工制造、制鞋、纺织印染等企业,其中,塑料加工行业占新区散乱污企业的一半以上。

因此,下一步,新区将排查整治纳污坑塘、规模化畜禽养殖场、非正规垃圾堆放点、黑臭水体,排查取缔散乱污非法企业、非法入河排污口,查处工业企业超标排污,完成散煤与冶炼、塑料加工、铅蓄电池回收等重污染行业整治。

另外,新区还将开展土壤基线调查、详查,希望2018年底前完成全区土壤环境污染状况详查,并实施农用地土壤分类管理和建设用地准入管理。

据万军介绍,目前,新区的垃圾处理处置特别是回收系统有待完善。之后,新区将全面实施垃圾源头分类减量、分类运输、分类中转、分类处置,实现原生垃圾零填埋,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

在污水处理方面,基于新区组团式空间布局,新区将统筹考虑污水收集处理和再生利用的便捷性和经济性,建设相对集中与适度分散的污水处理设施,规划污水收集处理率和污水资源化再生利用率均将达100%。

王金南说,根据目前的预判,生态环境治理方面的资金需求将超过千亿规模。


用环保倒逼产业

新区建设绿色生态宜居新城的努力,不仅体现在生态要素的管理上,也体现在将绿色低碳的理念融入到新城建设和运营的过程中。

2018年,雄安启动区将动工建设,新区的环境质量将面临新的挑战。

在过去的城市建设中,扬尘十分严重。万军介绍,其实这些可以通过一些技术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目前,全国都在推行建设工地施工扬尘治理“六个百分百”,即施工区域100%标准围挡、裸露黄土100%覆盖、施工道路100%硬化、渣土运输车辆100%密闭拉运、施工现场出入车辆100%冲洗清洁、建筑物拆除100%湿法作业。新区在建设过程中也将推行这六个百分百。

另外,目前国内对于工程机械的环境管理不够到位,比如挖掘机、搅拌机的污染排放并无具体的管控措施。王金南介绍,规划将会针对这类大型工程机械专门制定标准,在雄安新区建设过程中推行这套标准,之后也可以推广至全国。

除了绿色施工,新区还将建设绿色建筑,其中,新建政府投资及大型公共建筑全面执行三星级绿色建筑标准。

绿色建筑有一套评判的指标体系,包括节地与室外环境、节能与能源利用、节水与水资源利用、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室内环境质量和运营管理。

以节水来说,新区的生产生活用水由南水北调供应,并以上游水库作为应急备用水源。在此基础上,新区确立了用水总量红线,到2035年,新区用水总量控制在6.5亿-7.5亿立方米以内。

而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15年,中国城市人均日生活用水量为174.46升,雄安新区的标准将更高、更严格。

万军告诉《中国新闻周刊》,目前,中国许多城市的市政设施,都存在水管跑冒滴漏的问题,浪费水资源十分严重。雄安作为新城,市政设施首先可以高标准建设官网,保证不跑冒滴漏,其次,会使用替代型水资源,比如厕所可以使用中水。“实际上只要装备设施到位,一百升左右的要求,对大家的生活来说并不会有影响。”

“现在,材料和技术都不是问题,很多城市做不到,是理念和管理的问题,另外就是老城改造的成本问题。雄安新区一切都是新的,我们也希望一开始就能把标准立起来,并都能做到。”王金南说。

除此之外,新区还将构建绿色便捷公交体系。“公交+自行车+步行”将是城市的主要出行模式,新区的绿色交通出行比例将占90%,公共交通占机动化出行比例80%。

根据雄安新区“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新区必然会给节能环保产业创造巨大的市场。万军介绍,将来,新区会建设成为节能环保产业的示范创新基地。

王金南说,新区将探索完善生态环保市场机制,完善资源环境价格机制,实施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建立新区绿色产业投资基金,推行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加强绿色金融制度建设,吸引各类资本进入生态和环境保护领域。

这些标准,势必会倒逼现有产业进行绿色转型升级。今后,新区将大力发展智能信息、生物健康、高端服务等绿色产业,建设绿色金融、科技等创新和服务网络。万军透露,未来将在新区实施负面清单管理。

另外,还将在新区探索创新生态保护法规制度体系。开展新区生态环境保护条例、新区水污染防治条例、白洋淀流域管理条例等区域环境法规的制订和环境标准重构工作,设立自然资源资产管理机构,实施企业环保领跑者制度,落实“三线一单”制度,建立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考核制度。

考核将会十分严格,它将涉及环保信用评价、信息强制性披露和严惩重罚等内容。

王金南告诉《中国新闻周刊》:“除了区域上的协同治理,我们希望能将绿色发展的理念,贯彻到整个开发建设的过程中。不能一拨人搞开发,一拨人搞保护。管行业的、管开发的、管生产的,都要管环保。环保不是后面的事,是应该放在一开始来进行考虑的。我们希望能把‘大环保’的概念推广开来,形成管理体制、法治、市场机制、社会共治的协同综合治理。”

延伸阅读:

新华社:《河北雄安新区规划纲要》全文发布

若不治水、何以雄安:雄安建设带动黑臭水体市场加速释放

环保视角解析《河北雄安新区规划纲要》:雄安新区规划纲要终定 生态环保千亿市场可期

原标题:七成蓝绿空间辟有通风廊道 雄安构建全新生态格局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展开全文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
2
收藏
投稿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查看更多相关报道

今日
本周
本月
新闻排行榜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