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 年,对于环保企业而言,依然是机会与压力并存的一年,环境治理需求依然庞大,绝大部分之前困扰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依然存在,少数领域还面临着一些波折不定的局面,引导整个产业健康发展的力量不少依然是萌芽状态。本文为国家发改委主管的《中国战略新兴产业》杂志独家约稿,对整个环保产业的2018年进行展望。
不久前闭幕的党的十九大提出了美丽中国的明确目标和时间表,这对整个中国的环保产业而言相当于获得了一张长达至少二十年的发展保证书,甚至考虑到生态环境拐点,这个时效还能更长。然而,正如党的十九大所提出的,我们的工作当前还面临很多困难,要达到这个目标还需要坚持不懈的更深层次的改革和创新,这方面的判断不但适用于十九大所提出的“生态环境保护任重道远”,也适用于环保产业发展本身所面临的问题:产业能否健康,是环保治理目标能够实施落地的重要条件。而高压和长效的环保监管机制、坚定的市场化改革、产权保护和鼓励创新,以及新型营商环境的构建,是扶持产业健康发展的必要保障。
2018 年,对于环保企业而言,依然是机会与压力并存的一年,环境治理需求依然庞大,绝大部分之前困扰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依然存在,少数领域还面临着一些波折不定的局面,引导整个产业健康发展的力量不少依然是萌芽状态。
技术细分领域创新逐渐活跃
把环保产业简单划分为面向城乡和地方政府的市政领域,以及面向工业客户的工业治污领域。了解这个行业发展的情况,可以从上市公司的分布和规模来分析:从总体来看,除了电力行业大气治理子领域和监测领域的几家上市公司以外,大部分环保上市公司均和市政领域(污水、垃圾处理)的投资运营业务有关,几家以膜技术上市的公司也各有不同比例的参与市政设施的投资运营。得益于自 2004 年以来住建部所发起的特许经营改革,投资运营公司借助资本的力量和国内土壤的滋养,已经非常强大,甚至通过近几年的“走出去”在国际上也居于第一阵营的位置。2016-2017 年发生了多起国际并购案例,大多是在欧洲发达国家;而在东欧和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一带一路的“一带”东南亚地区,我国的市政投资运营公司以直接投资新建项目为主,也是风生水起。
而与之对照的是,中国的环保的装备和技术公司总体仍处在相对落后的产业局面,无论在市政还是在工业领域,这是因为甲方的分散以及优胜劣汰规则的市场规则失效等综合因素产生的,也是因为前文所述的推动环保产业健康升级的外部力量依然处在萌芽期的原因。结合我国国情:甲方依然分散(即便在水务投资运营领域)、关系市场、表演市场、低价投标、监管严格程度不够、产权保护弱和低层次竞争等制约我国环保产业尤其是技术型中小企业发展壮大的诸多原因并未有根本性的好转,有希望推动环保产业健康发展的“零容忍”级别的环保监管也才刚刚拉开大幕,产权保护等要件更是尚未见实际举措。
但是,小、散,尤其是弱的缺点不能作为中国环保技术类企业的唯一标签,在环保监管逐步严格的当下,技术创新和迭代的活跃度远远大于以往,而在三十年积累的国内技术实力,也出现了一些国际领先的细分技术,毕竟我国具有全球最大甚至也是最复杂的环境治理需求。国外一些已无法施展的沉淀技术也在引进国内中变革而复生。
此外,环保细分技术或设备的采购越来越受被监管的市场化主体的影响而开始有趋向理性的苗头,也是一个积极的信号。考虑到整个运营周期的性价比越来越受到重视,然而合理费用下的稳定达标的必要目标当下其实还没有完全被满足,同时资源化、装备化、信息化和低碳化四个更高阶的目标中的某一个已经开始在局部领域的少数优秀公司出现。
话说回来,小、散本身未必是缺点,小、散且弱(低技术含量、山寨遍地和无序竞争)才是。对于技术驱动的领域,盲目提高集中度未必是个好的选择,资本市场往往是提高集中度的助力,然而资本对于技术创新却没有太大的帮助。大公司陷入僵化的体制,往往遏制了技术的迭代创新。在国内,即便以某项细分技术上市的公司,也会尽快转型增加业务覆盖面(甚至为了做大营收提前转型),甚至进入投资运营,模糊了其“重突破创新”的技术公司色彩。由于前文所归纳的国情原因,坚持在细分领域钻研数十年维持领先且不盲目扩张的德国家族企业模式显然在国内鲜见。我国总用法国只有两家大型环保企业来作为应该全面提升集中度的理由(这背后也许是大企业话语权重,希望借此扩大占有率的原因也未可知),却忽视了德国、日本和美国存在大量中小环保企业的事实。此外,即便法国,两家大型环保公司也经常在细分领域与本国的小型技术企业展开合作。另外,某些发达国家工业治污需求的下降导致中小企业的不活跃也是与国内情况有区别的。
市政水务领域发展相对较好黑臭水体治理未来受PPP变动影响较大
市政领域之前主要集中在污水和垃圾两类领域的特许经营为基础的投资运营,和与之配套的工程和技术类环保公司,在污水和垃圾两个领域已经培养了有二十多家上市公司,而后者却仍处于相对分散的局面。唯一培养少数几家上市公司的领域就是膜领域,也都很大比例或者至少积极参与了基础设施的投资运营甚至 2014 年以来的 PPP 项目。
以供水服务和污水处理厂特许经营为基本商业模式的水务上市公司,2017 年依然都获得了“匀速”的增长机会(每年大约 3000 万吨/日左右的总的水务市场化资产增长规模),2018 年,在污水垃圾全面推行 PPP 的文件的要求下,预期还会维持类似的增长速度,而相关企业所面临的风险是项目竞争越来越激烈,项目源头有相当比例会被地方政府所控制的平台公司作为转型资产直接占有,而真正能公平推向市场的项目尤其是污水厂 BOT 项目将面临着空前的竞争,超低价频频出现。而由于中水、海水淡化等领域外部条件依然不成熟,水务特许经营依然是最受欢迎热捧的资产。
类似工业领域,日益严格的环保监管为这些上市企业埋下了后顾之忧,而去年开始的环保督查风暴代表着环保监管的高压政策其实刚刚开始。相信这会对上述低价竞争得来的项目的稳定运行提出挑战。同时,在这个领域的高标准稳定达标和对应的节能降耗及节省运营成本都会给中小技术企业带来很大的创新机会。比如,虽然 MBR 膜技术方向为市政污水高标准排放的主流技术,但是非膜工艺由于避免了后期维护的成本,各种创新一直在涌现中。当然,这些偏重突破式创新的技术公司往往规模都属于中小企业,2018 年能够上市的或者应该突出重围上市的企业还是凤毛菱角。
2016-2017 年,是黑臭水体治理 PPP 项目开始高速落地的两年,为前文中所提到的部分转战水环境 PPP 的投资运营类水务上市公司带来了可观的业绩增长。但实际上,据 E20 数据中心的统计结果来分析,如果把水景观和黑臭水体治理都算作水环境项目的话,其实这些在传统市政基础设施占有绝对主力的投资运营类上市公司的份额比例严重下降,央企建筑公司和上市园林公司抢占了大部分纯政府付费的“PFI”类(使用可用性付费模式)的项目份额,也带来了重工程轻运营绩效、高杠杆率融资和地方政府借 PPP 扩大负债的各方质疑,最终导致了去年第四季度以来的 PPP 的规范整治行动的到来。这就对本来就信心不足的资本市场带来了冲击,也给立足未稳的中国特色 PPP 的未来蒙上了阴影。目前看,需要到 2018 年三月份上述局面才能有所明朗,未来 PFI 类项目的投放量极高概率会有相当比例的减少。
上海市奉贤区于2017年9月底全面完成172条市、区、镇级重点河道黑臭治理目标,年内增加水域面积5000余亩。其中,利用鱼虾塘退养纳入水面积指标4725亩。奉贤还将在退渔还水基础上,进一步探索“一镇一湖”、“一村一湿地”的特色水文化设施建设。
市政固废领域多线高热环卫板块将加速
由于运营属性很强,固废投资运营板块受近期 PPP 政策变动影响较小,而垃圾焚烧投资运营领域正处在大规模市场瓜分的下半场。新增项目数量中,县域项目已经占到大半。E20 研究院估计,这个领域的高增长期大约还有三年左右。2018 年势必又是继续高热的一年。当然,环保部在 2017 年所推进的“装树联”行动得到了企业的主动支持,2018 年将进一步普及,这些垃圾厂的信息公开和开放参观也在被住建部要求同步推进中。
行情高热情况与之可以比肩的危险废弃物处置市场在监管和信息公开这方面却有所不同。虽然由于供需不平衡导致即便是二手项目也是奇货可居,但是这些危废项目的全面监管风暴和信息公开均未完全到来。值得注意的是,不同于垃圾焚烧,危险废弃物的付费来源为工业企业,因此当供需平衡被初步满足后,势必将面对更严厉的环保监管,以及工业企业以脚投票选择相对价格较低的处置厂的可能。危废领域近期的安全处置、减量化和中远期的资源化需求都是具有一定的紧迫性,未来将从投资热转为运营热和技术热。2018 年,危废领域主旋律依然是放量的投资与并购,但相信会有一些环保督查事件为这个行业敲响警钟。
以 2017 年为大规模市场化的元年的环卫领域正处于蓬勃发展的初期,得益于从短期小金额小区域局部领域的购买服务升级到长期大金额大区域全领域的 PPP 模式,以及生态文明下城市环卫服务进阶,带来了这个行业在装备化、智慧化、资源化等方面的全面升级和市场化的内在动力。2018 年仍然是这个领域的春天,值得关注的是第一家环卫上市公司将花落谁家,以及环卫这一类投资运营公司和垃圾焚烧类投资公司相互竞合的关系。
城市矿山和循环经济领域,伴随着两网融合的要求,少数环保企业有所参与。垃圾分类的国策在激活这个领域的同时,也激活了如餐厨、大件垃圾乃至装修垃圾在内的城市其他各个细分领域。整个城市固废领域无论从投资运营到细分技术,到处都是欣欣向荣的景象,甚至一些原来在水处理领域的投资或者技术公司也在纷纷被吸引过来。
政策春风促生农村环境治理
农村环境治理领域这几年排名在“大气十条下的大气治理”、“水十条下的城市水环境”之下的第三个被中央高度重视的热点领域。各地借助 PPP 的模式在加速推进以往相对较慢的农村环境治理。但是由于地点分散、条件多元,标准不一、人才缺失、经费筹措难等各种原因,这个领域也是治理效果最不被大家看好的环保细分领域。
农村的垃圾领域无法采用城市的环卫模式,一直缺乏长效机制。相对而言,村镇的环卫管理和村镇的集中污水治理推进相对较为顺利。农村污水的难点在几百吨以下的分散式甚至分户式污水处理的长期实际效果,以及参考城市污水处理标准排放对于这种小规模污水站在经费和管理上的不可持续和对环境改善的物有不值,都是大家所争论的焦点。
当然,在 2018 年,我们还是应该能看到积极的一面,PPP 走向规范后对这类项目的运营绩效监管的要求会提高农村环境治理的运营状况,而社会资本也在积极寻找新技术或新的模式去提高这种分散度较高的服务区域的运营水平。
工业监管风疾
第三方治理依然推动较慢
2017 年的环保监管的力度之强,出乎了很多人的意料。现在来看,不同于市政领域无法简单关停,工业领域环保排放的稳定达标已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企业的生命线,这带来了工业治污企业的整体合同额的大幅上升。但是我们也留意到有些工业企业受供给侧改革或者产品竞争力不强无法承担全部环境成本的影响,生存困难。这也带来了相应为其提供服务的环保公司的应收账款的增加。
2018 年这种情况还将延续,监管持续加码是大概率事件,但即便如此,工业环保领域仍将是空前复杂的局面。一方面制造业发展情况现在很难判断,依托于其之上的工业治污领域必然受其影响。另一方面,由于第三方治理的一时难以落地,这个行业依然是 EPC 模式为主导,企业的竞争模式相对简单,长期现金流模式难以建立,更适合中小企业凭借技术突破来获得发展。
资源化、装备化这些需求在工业领域相对最突出,工业甲方在承担越来越高的环保成本,以及竞争激烈的自身产品市场的情况下,必然希望在保障达标的前提下降低长期运营成本。如果说在 PPP 模式促进下政府更有可能接纳综合服务商承揽在某一个领域的长期集成服务的话,对比而言在工业领域持续降低运营成本和保障达标稳定性将成为环保企业核心竞争力。因此,依托各项泛泛的环保技术而推行的综合服务模式将不太容易长期稳定的建立,反而是部分通过产业链后延来实现资源化需求而降低运营成本的项目也许会更多地催生某一局部领域第三方运营的机会。
由于以上原因,在工业治污领域,将长期以中小技术企业的活跃为主,即便某个公司上市,由于无法简单地像在市政投资运营领域那样借力资本扩张,在碎片化的工业治污领域(只有电力行业脱硫脱硝是少数的曾经的例外),大型的综合性公司依然只能占有相当少的比例。
原标题:战略新兴产业展望:环保决定企业生死 2018监管将持续加码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