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
环保行业是整个经济体的成本中心,因为社会经济与自然科学原理对其天然的限制,自成立伊始就始终处于叫好不叫座的状态,行业本身的发展不温不火,同时不仅中国,世界上也并未产生有极大影响力的伟大企业,本报告主要探索了环保行业的内生逻辑和先天制约,并尝试分析了其中蕴含的结构性前瞻机会。
引言 环境问题的产生与环保行业的存在根源
一般意义上的环境问题,直观体现为三废一噪,也就是废水废气固废噪声对环境的侵害,也就是物质和能量的形式和场景与人类的诉求发生了背离,是人类主观意义上有害的一种混乱无序的状态。节能环保行业是针对环境问题,产生的从事前变更能源生产方式增加总量供给,事中变更能源利用方式减少耗损,事后对产生的废弃物进行隔绝、处理、修复消除影响三个角度改善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的行业的统称。因为解决环境问题需要将混乱无序的状态改变为特定的有序状态,本质上是一个熵减少的过程,所以不可能自发完成,需要不断投入新的能量,所以污染物处理与环境修复这一人类经济生活的成本中心实质是人类用自身控制的一部分能源来为自己利用其余能源产生的熵增现象善后的过程,和新能源行业与节能行业的实质一样,都是为了解决人类日益增长的能量需要和人类所能控制和利用的能量相对不足的矛盾以及人类所能控制和利用的有效能量在直接利用和为直接利用善后两个方向分配不合理的矛盾。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节能环保行业中的环保部分,因而重点关注的是隔绝、处理、修复环境的不利状态部分,环保行业的规模,也就是整个经济活动预留给这一善后环节的总量,这一过程,受到两个方面因素的影响:人类所能调动的能源总量,对于这一总量的分配机制。对于内部的细分差异判断,因为其社会经济成本中心的属性,考虑隐含前置成本的技术经济性十分必要,同时因为环境状况好坏的外部性,实质支付意愿与支付能力也是重要的观察因素。
1环保行业细分拆解
如前所述,致力于解决环境问题的节能环保行业从务虚的角度可以看作逻辑一致的整体,从务实的角度,可以按照不同的维度做如下表所示的拆解,本文重点围绕环保行业展开讨论,环保行业是指为防止环境污染、改善生态环境、保护自然资源所进行的产品生产、技术开发、工程承包、运营维护等活动的总称。环保行业可分为环境治理、清洁环境资源供应和环境监测。进一步的细化包括污水处理、大气治理、固体废弃物处理、水体修复、土壤修复等。
针对其中最为狭义的环保行业,即上图中环境治理板块,主要划分逻辑是按照错位物质——污染物的类别划分的:
广义上的环保行业产业链包括上游的钢铁、电力、化工等行业,下游的市政和钢铁、电力、水泥、化工等行业。环保行业产业链的突出特点是上游供应方和下游需求方存在一定的重叠。狭义的环保行业产业链是从环保行业本身出发,可划分为上游的环保产品生产,中游的工程承包和下游的环保运营。
1.1污水处理技术与现状
污水一般分为工业污水和生活污水。
按照水处理程度划分,污水处理技术可分为一级处理、二级处理和三级处理。一级处理的主要目的是去除悬浮状态固体,常采用物理法。通过简单的沉淀、过滤以去除污水中悬浮物,B0D5的去除率一般在20%-30%,废水经过一级处理后一般仍达不到排放标准;二级处理的目的是进一步去除污水中有机物和胶体,常使用生物法和絮凝法,B0D5的去除率在90%以上,经过二级处理后的污水一般可以达到农灌水的要求和废水排放标准,但在一定条件下仍可能造成天然水体的污染;三级处理是深度处理,它包括营养物的去除和通过加氯、紫外辐射或臭氧技术对污水进行消毒,以达到更高的处理与排放要求或以污水回用为目的。
按照工艺原理划分,污水处理方法主要包括物理处理法、化学处理法和生物处理法三类。物理处理法是利用物理作用分利污水中主要呈悬浮状态的污染物质,通常用于预处理、一级处理和深度处理,包括沉淀法、筛滤法、气浮法等;化学处理法是利用化学反应作用来分离、回收污水中污染物,通常用于一级处理和深度处理,包括混凝法、氧化还原法、电解法、吸附法等;生物处理法是利用微生物的新陈代谢功能是污水中呈溶解和胶体状态的有机污染物被溶解并转化为无害的物质,通常用于二级处理,包括活性污泥法、生物膜法、膜生物反应器法等。
目前活性污泥法及其相关衍生技术的应用最为普遍。活性污泥法技术即是将空气连续送入含有大量溶解有机物质的污水中,经过一段时间后,水中即形成生物絮凝体-活性污泥,通过附着其上的微生物的新陈代谢作用,将有机污染物转变成无毒的气体(CO2、N2等)、液体(水)和富含有机物的固体(如微生物群体或称生物污泥);最后通过固液分离,实现生物污泥与净化处理水的有效分离的过程。由于活性污泥法具有较高的化学转化效率,对城市污水及有机工业废水中所含的污染物的处理效率高,因此成为传统的成熟技术。
随着对污水处理要求的日益提高,污水处理技术在传统活性污泥法工艺基础上出现了如缺氧-好氧法(A/O)、厌氧-缺氧-好氧法(A2/O)、氧化沟法和序批式活性污泥(SBR)法等被较快推广应用的新技术。其中,厌氧-缺氧-好氧法(A2/O)强化了脱氮除磷效果;氧化沟法简化了有关构造,运行管理方便,且处理效果稳定等;SBR法是一种按间歇曝气方式来运行的活性污泥污水处理技术,其主要特征是在运行上的有序和间歇操作,主要优点在于节约土地。这些活性污泥衍生技术均是在普通活性污泥法基础上,通过对时间顺序或空间位置等的调整,来给微生物生长创造更适合的生存条件,以提高其处理性能和效率。
生物膜反应器技术(MBR)是一种由活性污泥法与膜分离技术相结合的新型水处理技术。它是利用膜微孔截留的作用,将好氧或厌氧系统的活性污泥截留在反应器中,通过提高活性污泥浓度、延长泥龄,来提高COD、BOD等污染因子的降解效率,达到排放标准。同时,由于是经过滤膜过滤,出水澄清,还可省却二沉池,减少废水处理系统占地面积。
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增长,人们生活水平日益改善,我国污水排放量持续增加。持续增长的生活污水成为我国污水排放量增长的主要原因,工业废水排放量逐步减少。
污水处理厂增速已经放缓,未来城镇污水处理走势趋缓,增量空间有限,存量运营将成为关键。相比于城镇污水处理,工业废水治理已经处于减速阶段,全国工业废水治理投资完成额已经负增长。
中国的水务行业目前主要采取的商业模式是特许经营,特许经营中又分竞争性的和专营式的。竞争性的特许经营权需要由市场化手段取得,而且有经营年限的限制;专营式的特许经营权通常由政府直接授予,且没有约定的经营年限限制。受长期计划经济体制以及环境保护公益性特征的影响,中国的污水处理服务,特别是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市场化受到了某种程度的限制。但是按中国目前所有运营中的污水厂来看,一个显著的特点是市场化程度在逐年提高,尤其是BOT项目的占比在逐年提升。
由于污水处理行业存在较强的地域性,因此市场集中度并不高。整个行业中骨干企业相对较少,大部分企业技术水平较低,竞争力弱,行业缺乏领导者。即使上市公司龙头,首创股份、创业环保、南海发展等污水处理企业的市场占有率只有几个百分点。
1.2大气污染处理技术与现状
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决定了我国的大气污染是典型的煤烟型污染,主要污染物为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烟尘,而工业,尤其是火电、钢铁、水泥行业则是主要污染物最为主要的来源。
脱硫
目前,工业应用的烟气脱硫技术可分为干法(含半干法)脱硫和湿法脱硫。
湿法脱硫技术较为成熟,效率高,操作简单。其中,石灰石/石膏湿法烟气脱硫工艺是目前世界上应用最为广泛、技术最为成熟的二氧化硫脱除技术。该工艺采用石灰石或石灰做脱硫吸收剂,石灰石破碎与水混合,制成吸收浆液。在吸收塔内,烟气中的二氧化硫与浆液中的碳酸钙以及鼓入的氧化空气进行化学反应生成二水石膏,二氧化硫被脱除。其主要缺点是基建投资费用高、占地面积大、耗水量大及脱硫副产品难以处理,而且脱硫产生的废水需要经过处理才能排放。
干法脱硫是使用固体吸收剂、吸附剂或催化剂除去废气中的二氧化硫,常用的方法有活性炭吸附法、分子筛吸附法、氧化法和金属氧化物吸收法等。干法脱硫的优点是治理中无废水、废酸的排出,减少了二次污染。缺点是脱硫效率低、设备庞大。
脱硝
脱硝技术主要包括选择性催化还原法(SCR)和选择性非催化还原法(SNCR)。
SCR是最常用的脱硝技术。该方法采用氨气作为还原剂,在催化剂的作用下将氮氧化物还原成氮气。氨气选择性地只与烟气中的氮氧化物反应,而不与氧气反应,氧气又能促进氨气与氮氧化物的反应。SCR工艺的优点是脱硝效率高,可达80%-90%,没有副产物,不形成二次污染,装置结构简单,运行可靠,技术成熟。
SNCR是把尿素或氨等还原剂喷入炉膛高温区,使还原剂迅速生成氨气并将氮氧化物还原为氮气,以此达到脱除氮氧化物的目的。该工艺的优点是不需要催化剂,不受煤质的影响,不需要额外的脱硝设备,投资成本低廉。缺点是脱硝效率低,只有25%-60%,还原剂消耗量大等。因此SNCR适用于对脱硝效率要求不太高的场合,或是与SCR等技术联合应用。
除尘
常用的除尘技术包括机械式除尘、湿式除尘、静电除尘、袋式除尘等。
机械式除尘是利用粉尘的重力沉降、惯性或离心力分离粉尘,其除尘效率一般在90%以下,除尘效率低、阻力低,优点在于节省能源。
湿式除尘是利用气液接触洗涤原理,将含尘气体中的粉尘分离到液体中,以去除气体中的粉尘。其除尘效率稍高于机械式除尘器,但易造成洗涤液体的二次污染。
静电除尘是将含尘气体通过强电场,使粉尘颗粒带电,在其通过除尘电极时,带正/负电荷的微粒分别被负/正电极板吸附,从而去除气体中的粉尘。静电除尘器除尘效率较高,但其除尘效率受粉尘比电阻的影响很大,易导致除尘效率不稳定。20世纪90年代以后,静电除尘器在火力发电、水泥窑等高温、大烟气量、工况较复杂的烟尘污染治理中应用广泛。
袋式除尘是利用纤维滤料捕集含尘气体中的固体颗粒物,形成过滤尘饼,并通过过滤尘饼进一步过滤微细尘粒,以达到高效除尘的目的。袋式除尘设备可以稳定地达到很高的除尘效率,且除尘效率不受粉尘比电阻等粉尘特性的影响。袋式除尘器在处理常温烟气(<120℃)污染中应用范围逐步扩大,随着耐高温滤料及脉冲清灰等技术的进一步发展,袋式除尘器凭借优异的除尘性能,在处理高温、高浓度烟气治理领域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VOCs
VOCs(挥发性有机物)种类繁多,分布面广,根据部分国外主要环境优先污染物名录,VOCs占80%以上。日本1974-l985年环境普查表明,在检出的化学毒物中,卤代烃类最多共52种,一般烃类次之共43种,含氮有机物(主要是硝基苯和苯胺类化合物)共40种,以上三类占总检出毒物的70%。VOCs污染严重,与NOx、CnHm在阳光作用下发生光化学反应,吸收地表红外辐射引起温室效应;破坏臭氧层形成臭氧空洞,引起人体致和动植物中毒。
随着VOCs污染范围的不断扩大和人们对其危害的逐步认识,1979年联合国欧洲经济委员会在日内瓦召开跨国大气污染会议,重点讨论了VOCs控制问题,1991年11月通过了《VOCs跨国大气污染议定书》,要求签字国以1988年VOCs排放量为基准,到1999年每年削减30%;1990年,美国修订了清洁空气法(CAA),要求到2000年将VOCs的排放量减少70%。为此,开发VOCs替代产品,寻找VOCs控制最优技术已成为解决VOCs污染的必由之路。随着世界各国对VOC污染的日益重视和环保法规不断严格VOC的排放标准,VOC治理技术亦在逐渐改进和完善。
有机废气处理难度大的主要是因为其种类繁多,来源广泛,而且一次性投资和操作费用高,基本上无回收利用价值。成分复杂的有机废气则更加难以净化、分离和回收。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作为有机化合物主要分支,是指在常温下饱和蒸气压大于70Pa、常压下沸点在260℃以内的有机化合物。从环境监测角度来讲,指以氢焰离子检测器测出的非烃类检出物的总称,包括烃类、氧烃类、含卤烃类、氮烃及硫烃类化合物。
西班牙、意大利等国家都普遍采用颗粒碳吸附+氮气脱附+精馏塔这一套治理设备,可以实现溶剂回收率高达90%,吸附材料使用寿命10年。除了以上提到的颗粒碳吸附+氮气脱附+精馏塔这一套设备外,还会选择其他的VOC治理设备,
1、直燃式废气处理炉,所需温度在摄氏700-800度之间,可以处理所有种类废气,废气净化效率在99.8%以上,搭配废气机热回收系统可有效降低工厂营运成本;
2、催化式废气处理炉(RCO),所需温度在摄氏300-400度之间,根据废气浓度而启动的自燃性,系统设计利用前处理剂和触媒清洁可延长设备使用年限,可在前端配置各种吸附材料;
3、蓄热式式废气处理炉(RTO),所需温度在摄氏800-900度之间,可实现与RTO配合使用;
4、搭配VOC浓缩装置的废气处理炉,适用于低浓度及较低温的排气,沸石浓缩装置可将废气量减少到1/10程度,并浓缩废气到10倍,使用轮转浓缩后天然气使用量将减少约70%。
5、流动层吸附式VOC回收、脱臭装置GASTAK流动层吸附式VOC回收、脱臭装置是一种以回收排气中所含的VOC(挥发性有机化合物)、除去排气中的有害、恶臭物质为目的的划时代的排气处理装置。1)球状活性炭循环式VOCs回收,KUREHA球状活性炭(G-BAC)在分别独立的吸附塔及清除塔中循环,连续再生的同时,除去排气中的VOC。吸附塔形成有多段的流动床,活性炭吸附VOC后,会被气流传递送至清除塔上部。清除塔形成有移动床,G-BAC被铸入有黄铜的加热器,加热至150-400℃的同时,与清除气体相对接触,清除VOC。清除后的VOC在冷凝器中冷却凝结后,作为液体被回收。清除了VOC的G-BAC被气流传送至吸附塔上部进行循环,构成吸附,清除地连续系统。2)氯系溶剂回收装置,低成本溶剂回收系统,一种使用KUREHA球状活性炭,回收排气中的氯系溶剂(四氯乙烯)的装置。
6、全热交换器全热交换器的特点:全热交换器是为空调而设计强而有效的节能系统,可回收废气中的显热及潜热。设备采用离子树脂为吸湿剂,可避免VOC转移至大气,有效改善了印刷或加工工厂内因使用沸石或硅胶的传统设计而导致的气味问题。
发展现状
目前,我国火电烟气处理工程建设高峰期已经接近尾声。火电脱硫市场在经历了10年的发展后,已经进入成熟阶段,市场集中度较高,前10家脱硫公司市场份额达到62.0%;火电脱硝市场由于原有标准过低且缺乏强制性的脱硝安装措施和电价补贴政策等,市场发展缓慢;与脱硫市场相似,火电除尘市场已经相当成熟,且集中度高,行业龙头占据主导地位,龙净环保、菲达环保等企业市场占有率可达60%以上。
由于长期以来国家没有出台专门针对钢铁行业烟气排放的严格标准,导致钢铁脱硫脱硝发展迟缓,目前基本处于萌芽状态;相比之下,钢铁除尘市场已经处于成熟阶段,从最初使用湿法、静电、简易袋式除尘等方式,发展到现在普遍采用更高效的袋式除尘器进行除尘。
水泥行业烟气处理中,脱硝与除尘是减排重点。水泥行业本身排放的二氧化硫就不多,只占全国排放量的3%-4%,几乎所有水泥窑都能符合现行的200mg/m3标准要求;相比之下,氮氧化物排放量达到8%-10%,颗粒物排放达到15%-20%,属于污染控制的重点行业。
1.3固废污染处理技术与现状
根据固体废物产生的源头和对环境的危害程度,通常可将固体废物分为生活垃圾、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危险废物和建筑垃圾四大类。一般情况下,建筑垃圾经过简单分类即可回收再次循环利用;生活垃圾、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危险废物这3类均需要经过处理,并安全处置,方能消除环境生态风险。目前,我国固体废物污染防治管理的重点是城市生活垃圾、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和危险废物。
目前,我国对固废处理执行的是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等3类技术政策,其中又以无害化为主,而欧美发达国家一般以资源化为主。通过预防减少或避免源头的废物产生量,实现减量化;对于不能避免产生和回收利用的废物,必须经过无害化处理,减少其量和毒性,然后在先进的填埋场处置,从而实现减量化;对于源头不能削减的废物和消费者产生的废物加以回收、再使用、再循环,使废物回到经济循环中去,以此实现资源化。
目前广泛采用的垃圾处理方式主要有卫生填埋、高温堆肥和焚烧三种。
卫生填埋是我国主要采用的处理方法,该方法简单、投资少,可以处理所有种类的垃圾,具体包括滤沥循环填埋、压缩垃圾填埋、破碎垃圾填埋等。
高温堆肥是我国、印度等国家处理垃圾、粪便、制取农肥的最古老技术,也是当今世界各国均有利用的一种方法。堆肥是使垃圾、粪便中的有机物,在微生物作用下,进行生物化学反应,最后形成一种类似腐殖质土壤的物质,用作肥料或改良土壤。堆肥技术的工艺比较简单,适合于易腐、有机质含量较高的垃圾处理,可对垃圾中的部分组分进行回收利用,且处理相同质量垃圾的投资比单纯的焚烧处理大大降低。
焚烧是指垃圾中的可燃物在焚烧炉中与氧进行化学反应,通过焚烧可以使可燃性固体废物氧化分解,达到去除毒性、回收能量及获得副产品的目的,几乎所有的有机性废物都可以用焚烧法处理。
发展现状
目前我国固体废物产生量持续增长。就生活垃圾而言,从2004年起,中国已经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生活垃圾产生国;对工业固体废物而言,2014年,全国一般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32.6亿吨,综合利用量20.4亿吨,贮存量4.5亿吨,处置量8.0亿吨,倾倒丢弃量59.4万吨,全国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为62.1%;对工业危险废物而言,2014年,全国工业危险废物产生量3633.5万吨,综合利用量2061.8万吨,贮存量690.6万吨,处置量929.0万吨,全国工业危险废物综合利用处置率为81.2%。
目前,中国的垃圾处理仍以填埋位主,填埋处理方式占比高达80%以上,焚烧方式约占15%。
鉴于固废对环境影响的迟缓性,长期以来固废处理并未受到足够的重视,污染治理的重点在于水污染和大气污染,导致固废处理行业在环保领域各子行业的发展中相对滞后。目前,我国固废处理行业仍处于初始阶段,产业化程度和市场集中度均非常低,市场竞争格局处于无序状态。
1.4噪声污染处理技术与现状
噪声处理技术主要包括吸声、消声、隔声、隔振四大类:
吸声
利用吸声材料吸收声能以降低室内噪声的办法称为吸声。吸声是声能不断转化为热能的过程。吸声技术一般可使室内噪声降低3-5dB(A),对于反射声很严重的车间,降噪量可达到6-10dB(A)。吸声只能吸收反射声,无法降低直达声。描述吸声的指标是吸声系数,指被材料吸收的声能与入射声能的比值。不同频率会有不同的吸声系数,工程常用材料在250、500、1K、2K、4K四个频率吸声系数的算术平均值作为评价材料的吸声系数。一般认为,吸声系数小于0.2的材料是反射材料,大于0.2的材料才被认为是吸声材料.
吸声材料主要包括纤维状、颗粒状和泡沫状的多孔性吸声材料;单个共振器、穿孔版共振、薄膜共振、薄板共振等共振吸声结构;空间吸声器、吸声尖劈等特殊吸声结构。
消声
消声器是一种既允许气流顺利通过而又能有效衰减或阻碍声能向外传播的装置。消声器只能降低空气动力设备的进、排气口噪声或沿管道传播的噪声,不能降低空气动力设备的机壳、管壁等辐射的噪声。主要安装在进、排气口或气流通过的管道.
隔声
用屏蔽物(材料、构件)使入射声反射而隔断声波的传播,或者用围护结构把噪声控制在一定范围内,称为隔声。材料一侧的入射声能与另一侧的透射声能相差的分贝数就是该材料的隔声量。
隔声包含单层隔声与双层隔声。影响单层均质密实墙隔声的基本参数有:材料的面密度M、材料的劲度B、材料的内阻尼;双层隔声结构声波会进行二次反射与折射。由于双层结构中间增加了填充有吸声材料的空气层,其隔声性能好于单层结构,一般情况下,主要的隔声手段有:隔声罩、隔声门、隔声窗、声屏障等。
隔振
防止通过固体传播的振动噪声,应设隔振、减振装置或防振结构。隔振可以分为两类:对作为振动源的机械设备采取隔振措施,防止振动源产生的振动向外传播,称为积极隔振或主动隔振;对怕受振动干扰的设备采取隔振措施,以减弱或消除外来振动对这一设备带来的不利影响,称为消极隔振或被动隔振。
2环保行业的内生逻辑和先天制约
环保行业是整个经济活动的成本中心,对于环保行业的投入涉及经济的整体成长和经济机制对总量在善后领域的分配权重;环保行业类似国防军工,收益为全民共享,甚至可以跨越国界,因而付款人很难界定,存在极强的外部性,这导致了公共财政和行政权力在这一领域必然扮演最为重要的角色;下沉到微观经营主体,环保经营行为很多前置成本可以不内化到企业内部,这导致了技术和商业模式经济性的失真,但是同时,能够长期保持成本外部化的能力也成为了行业企业的另类竞争力。
2.1成本外部性带来的隐含前置成本
对于很多的环境修复工艺,体现在财务报表上的成本往往并不是产生经营成果所需的全部,比如相当多品类的废弃物再利用,分拣、二次污染防治等很多隐含的前置成本不需要企业承担,而由公共财政或者整个社会分担,判断技术与模式的经济性就必须考量这些隐性成本以及企业持续将之外部化的能力。
2.2收益外部性带来的高度政策驱动
环境治理成果的非竞争性与非排他性导致很多环保企业的产品是公共品,公共品只有行政力量干预和公共财政购买才能达到帕累托最优,这就导致了整个行业高度受到政策驱动,同时,企业形成真实实际的经营利润受制于其客户政府的支付意愿与支付能力。
财政状况会极大影响实际执行力度,因为支付一笔财政收入的同时会因为压缩经济活动带来税收等财政收入下降,形成双向的财政压力。
2.3社会边际收益随社会发展变动带来的库兹涅茨拐点
社会投入在环境保护领域的能源总量是随着经济活动的拓展而持续增长的,但是不同发展阶段,用于环境保护这一善后环节的权重及其变化率是不尽相同的,早期维持在相对低位,之后随着工业化进程出现先降后升的变动,之后急速提升后趋于平稳,而后缓慢下降,直观提现的结果就是环境水平的变动,而环境水平的变动,可以概括为如下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
“环境库茨涅茨曲线(EKC)”假说是由普林斯顿大学的经济学家格鲁斯曼和克鲁格在1995年发表的文章中提出的。他们在对66个国家的不同地区内14种空气污染和水污染物质12年(空气污染物:1979~1990;水污染物:1977~1988)的变动情况的研究中发现,大多数污染物的变动趋势与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变动趋势间呈倒U关系,即污染程度随人均收入增长先增加,后下降。污染程度的峰值大约位于中等收入水平阶段。
根据图像呈根据图形呈倒“U”的特点,以转折点为界,可将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分为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呈缓慢上升趋势。这一阶段处于工业化早期,人类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对资源的需求量不大,环境受破坏的程度也较小。
第二阶段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呈陡峭上升趋势。这一阶段工业化进程加快,经济快速发展,对自然资源的需求不断上升,废弃物的排放也逐渐增多,环境恶化速度加快。
第三阶段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缓慢上升到转折点再缓慢下降,趋势较为平缓地越过转折点。这一时期,社会经济进一步向前发展,人均收入持续增长,生态环境维持在较稳定的状态。
第四阶段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呈陡峭下降的趋势。这一阶段人类社会进入工业化后期,经济增长走上了集约型的道路,人类对生态环境的改善的速度也加快。
第五阶段环境库兹涅茨曲线趋于平缓下降。这一阶段人类社会基本完成工业化,有能力保持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3环保行业的系统与结构性机会分析
中国经济总量的成长推动中国继续沿库兹涅茨曲线前进,拐点仍未到来,政策密集催化加速成长,但是环保行业的痼疾依旧,整体仍然面临严峻的考验,只有抓住要求谋求结构化机会,才能较为稳健的分享行业的系统成长。
3.1行业前景分析
库兹涅茨拐点会带来环境水平整体改善,同时也标志着环保行业的基本成熟,从成长行业转变为成熟行业,从发达国家顺利过渡为环境改善阶段时的经济状况来看,德国是在人均GDP8000美元进行过渡,美国是11000美元,日本则是10000美元。依此推测,中国达到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转折点或仍需5-8年。那么依次判断,在未来的5-8年内,环保行业依旧是一个高增长的新兴成长行业,高风险高成长。
目前的政策导向,可能会加速这一时点的到来,随着政府对环保的关注与投入日趋提高和明确,投入的持续加大会推高行业的增长率,而这种政策促进作用对于行业的发展存在两方面的影响,短期内,会造成行业繁荣与景气的进一步提升,而在中长期,景气水平回归均衡的过程会伴随着大量的优胜劣汰,也就是,短期行业回报高于均衡风险低于均衡,中长期风险释放回报回落,短期小型企业存在相对超额收益机会,而中长期的整合与调整则考验企业的规模与竞争力。
而环保行业作为社会成本中心,收益高度外部化,支付意愿和支付能力对行业的困扰始终存在。
3.2行业内部的相对结构化机会分析
对于技术和商业模式的判断,需选择无隐含前置成本或者隐含前置成本较少的,如噪声治理;或者承担了隐含前置成本仍保持经济性的,如锂电回收等;或者具备稳定可持续维持其成本外部化的行业细分,如存量废弃物资源化等;
考虑收益外部性,优先选择存量修复而非增量治理,优先选择生产型业务模式而非直接处理型。
考虑付款意愿与付款能力,需选择财政相对宽裕的一线区域和人口净流入的新兴二线;同时选择以盈利能力强成长稳健行业为直接下游的企业。
3.3初步的前瞻结论
综上,以五年为节点的投资行为,应走量为上广布局谋求全面分享行业成长,五年之后应聚焦优势企业,规避竞争风险。同时选择不含或者能够应对隐含前置成本的,业务模式为生产型或存量修复型,客户为一线和新兴二线政府或盈利能力强成长稳健的行业,如土壤修复设备与运营,水体修复设备与运营,废旧锂电池回收,噪声防治设备与工程建设,大气检测设备生产等方向。
原标题:环保行业内生逻辑与投资前瞻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