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雾霾治理上,传统方式常以“限”“减”为主,不仅影响经济发展,也给公众生活带来不便。陕西在全国率先开出“植树造林清肺、恢复湿地强肾、治理荒漠防癌”三剂药方,多年来通过做“林业加法”治理雾霾。监测表明,陕西森林湿地系统每年吸收二氧化硫相当于97.5万辆汽车排放量,每年滞纳PM2.5等空气颗粒物相当于869公里长城体积。以“增绿”和生态修复为基石,实践证明这是一条双赢的治污减霾新路径。
“林业加法”实现双赢
随着供暖季的到来,我国许多地区将进入雾霾高发季节。长期以来,各地雾霾治理,多以“限”“减”为主。在经济民生与雾霾治理之间能否走出一条双赢之路?
陕西省林业厅厅长李三原表示,治理雾霾,在做“减法”的同时,应做好“加法”。“一方面需要减少污染物排放;另一方面,则要增加环境容量,增强生态‘免疫力’。”李三原说。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连续多年对陕西森林与实地生态系统的监测评估显示,陕西省森林与湿地生态系统每年滞纳空气颗粒物质量13785.13万吨,发挥了巨大的滞尘作用。对空气污染的吸收作用也很明显。陕西省森林资源每年吸收污染物总量为116.43万吨,能够吸收2015年陕西省工业排放二氧化碳、氮氧化物的1.59倍和0.12倍。
换句话说,陕西省森林湿地系统年固碳量相当于1.5亿成年人二氧化碳呼出量,年释氧量相当于2.1亿成年人需氧量。
“三剂药方”强“免疫”
在陕西,“林业加法”治污减霾之所以能释放出巨大能量,得益于陕西省多年来持续推进“关中大地园林化、陕北高原大绿化、陕南山地森林化”生态建设战略。同时,陕西省还在持续监测、科学评估的基础上,在全国率先开出“清肺、强肾、防癌”三剂药方,即植树造林、恢复湿地、治理荒漠,以达到增强环境承载力,提高区域生态“免疫力”的目标。
近年来,陕西持续推进国土绿化,实施退耕还林、三北防护林等林业重点工程建设,在多个大林区构筑网络骨架式生态屏障体系,确保了生态安全;同时,陕西每年组织义务植树8000万株以上。陕西省第九次森林资源调查结果显示,陕西林地面积1236.79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到43.06%。
陕西还对区域湿地进行治理、修复。陕西省第二次湿地资源调查统计显示,面积在8公顷以上的湖泊湿地、沼泽湿地、人工湿地等,总面积为30.74万公顷。
在荒漠化治理方面,陕西沙化土地面积已连续15年缩减。根据2016年公布的陕西省第五次荒漠化和沙化监测结果,陕西省沙化土地面积减少了近6万公顷。其中极重度沙化土地面积减少84.25%。
秦岭光头山,层峦叠翠、清新宜人。触目所及就有五角枫、槭树、桦树、杜梨等阔叶树种,还有落叶松等针叶树种。据陕西省林业调查规划院副院长葛安新介绍,这是一片自然与人工相结合的林带,在秦岭,这样的林带很多。“多年来,在秦岭地区,陕西通过关闭采石场、建立自然保护区、进行植被营造等多项工程,不断改善秦岭生态环境,让这一陕西重要的生态屏障,发挥出更好的作用。”葛安新说。
在距西安主城区几十公里的渭河湿地生态区,记者看到,植被种植、湿地恢复等林业工程的实施,使这里尘土飞扬的裸露沙地,变为树木林立、水鸟翔集的“动植物园”。葛安新说,林带与湿地的结合,不仅产生滞纳、降解污染物作用,还能改善区域小气候,增加空气湿度,减少雾霾。
以新思维发挥“正能量”
一系列生态工程的实施,恢复了森林、湿地生态功能,提升了环境承载力,在治污减霾中发挥出明显的“正能量”。
专家表示,这些年,陕西走出治污减霾新路径,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全面、科学的评估,走在了全国前列,这有效避免了地方政府在环境治理与GDP之间“二选一”,而且也是治本之道。
作为林业专家,葛安新现在最希望的就是,在科学评估的基础上种更多的树,针对已有的森林植被,实施森林健康经营,让已有的林木更加茁壮。“尤其在城市区域,要种更多治污减霾能力强的树种。同时,建立结构复杂、系统稳定、生态功能强大的森林生态系统,让人们能够从中呼吸到更加清新的空气。”葛安新说。
原标题:“三剂药方”下去,生态“免疫力”上来 陕西通过“林业加法”,走出治污减霾新路径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