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并购惹的祸事不少,前有巴安水务涉嫌隐瞒,后有嘉澳环保并购双方互掐。照这样看来,并购失败案例估计又增加几例。
前不久巴安水务被证券公司质疑收购连亏7年标的德国ItN,有刻意隐瞒亏损的嫌疑,惹得大众一番热论。巴安水务从2015年瑞典孙公司决定收购奥地利KWI100%股权开始,到2016年收购德国ItN超滤膜公司67.65%股权,及拥有瑞士水务100%股权的LW21.6%股权,再到2017年美国DHT公司100%股权,几乎半年收购一家海外公司的速度让人不禁感叹收购是有多利好。
只是根据2016年年报,仅一家海外并购公司—奥地利KWI公司为盈利状况:2016年营业收入为6841.84万元,营业利润为348.57万元,净利润为436.45万元。而德国ItN这一栏则显示为空白,瑞士LW公司及刚刚收购的美国DHT公司并未体现在财务报告中。
于是,巴安水务隐瞒关于美国DHT、德国ItN的诸如营业收入、净利润等关键财务指标的质疑声不断。尤其证券公司在查阅德国ItN管网时,发现该公司7年以来一直处于亏损状态,更是达到热论的顶点。
与此同时,那些年海外并购公司近几年业绩均不乐观。海外市场不被看好,那国内市场呢?近些日子环保企业在国内并购也是动作频频,6月碧水源收购主营危险废物治理的定州冀环公司和定州京城环保100%股权,进军危废行业;5月云南水务收购三明市金利亚环保科技公司,开拓其垃圾焚烧业务;东旭蓝天收购复星集团旗下公司自带27亿PPP合同以及约40亿的PPP项目储备的星景生态,强强联姻。环保企业借助并购拓展业务产业链,进军新领域等等。只不过过程也并非一帆风顺,麻烦不断。
近日嘉澳环保因并购东江能源惹了官司。6月6日嘉澳环保遭沈汉兴、林小平夫妇及其控制的公司起诉,对方求偿5000万元。
2016年12月,沈汉兴、林小平与嘉澳环保签署了关于东江能源的《股权转让协议》,出售东江能源100%股权。今年4月则签订了《关于股权转让后人员分工职责等情况的备忘录》。交易完成后,沈汉兴还一度在东江能源担任总经理,直到今年5月被解除职务。5月,澳环保以沈汉兴拖欠东江能源欠款为由,暂停了他的总经理职务。
于是,便有了嘉澳环保指责沈汉兴未按时归还欠款,沈汉兴则炮轰嘉澳环保干涉其自主经营决策权。在收购东江能源的过程中,沈汉兴等曾保证,2017年-2019年东江能源的扣非净利润将分别达到2000万元、2500万元、3000万元,若未完成,将用现金补足。而依照东江能源此前的业绩来看,2015年度营收1.29亿元,净利润亏损757.54万元;2016年前三季度,营收为1.55亿元,净利润342.45万元。距离2017年2000万的目标还有很大的差距,尚需多加努力。
而此次纠纷无疑让承诺兑现更加遥遥无期。两家公司仅磨合了一个季度就发生如此纠纷,不由得地感叹并购不易,即使有业绩承诺保证,环保企业也应谨慎。
并购存在的各种风险,由此可见并购绝非易事。很多环保公司为了规避风险,在并购的时候往往要求被收购公司对近三年业绩做个承诺说明。例如清新环境1.28亿元收购博惠通80%的股权,而卖方承诺博惠通于2017-2019年业绩承诺期内的累积净利润数如下:1700万元、2200万元、2860万元。而博惠通2015年度营收0.71亿元,净利润1287万元;2016年前三季度,营收为0.18亿元,净利润583.23万元。只不过常见的是其前几年营业收入和净利润距离承诺的业绩相差甚远,承诺兑现的可能性有待考究。
并购虽然被董小姐称作“企业买技术,就好像小偷不经过努力直接索取”,但不可否认,这是企业进行产业扩张的捷径,没有之一。所以,即使有数据显示80%的并购由于后期整合不力或者前期估算失策等各种风险导致失败。但是还是有不胜数举的环保企业依然通过并购来扩张其产业,成为20%并购成功案例中的一员。
截至目前为止,据点绿网不完全统计2017年共发生24起并购案例,涉及金额仅200亿元人民币。其中包括中联重科116亿亿出售其环境产业板块80%股权、东方园林15亿元出售杭州富阳申能固废60%股权以及博天环境0.47亿出售博通分离膜技术55%股权等3起出售事件。
原标题:即使并购之路是非多,环保企业依然坚持并购是扩张之道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