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连续剧《人民的名义》中的“达康书记”一角,近来圈粉无数。剧中,这位书记意识到采煤塌陷区与化工遗留场地的不同,于是决定把塌陷区所形成的水洼子连成湖,并在湖边种树造景形成环湖景观带,进而带动了当地的招商引资。这样“超前的环保意识”,令人印象深刻。
无疑,“达康书记”对于GDP的理解是立体的,是包含了绿色绩效的GDP。传统的环保考核,让各级官员面对自上而下的层层压力,可还是有一些地方干部提不起兴趣、担不起责任、形成不了刺激点,其关键症结并不一定是缺乏环保意识,而可能是没有找到绿色绩效转化的可行路径。在现实条件的约束下,不妨借鉴一下“达康书记”水到渠成形成绿色绩效的做法。
这是深入剖析当地资源优势基础上的因势利导,是通过科学的规划、整体的力量而实现环保与经济的双丰收。
相比之下,剧中的“吕州美食城”也是沿湖而建,却对当地水域造成了严重污染。其中,固然有项目审批中的腐败问题,但最终通过领导发话而“一关了之”就真能解决所有问题吗?如果当地的污水处理配套管网不充分、污水处理厂的日处理量无法满足日常需求、科学编制的规划不严格执行,那么重新引进的项目恐怕也难以保证不再重演污染困境。
在以往的管理思路中,一些地方存在误区的根源在于没有意识到自然资源的真正价值,从而不得不把环境问题的解决过度寄托于法规的“命令—控制”上,更没有意识到利用系统化、整体性思路来解决问题。
坦率地讲,就一些地方的实际情况来看,与其“堵截”问题不如“疏导”问题。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关闭污染企业是战术性环境治理,系统性梳理污染原因并采取预防和处理举措才是战略性环境治理。
简单总结《人民的名义》一剧中应对环保问题的各种不同方式,我们可以真切感受到:污染问题的解决不能仅仅停留在“人治”层面,而需要进一步发挥制度的作用。同时,环保法律武器和环保市场模式也不应该缺位。
这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有必要通过自然资源的货币化反映,引导资源的合理配置,将绿色资源转变为经济绩效;不能孤立地把环保问题仅仅看作“防污”“治污”的技术工作,而要有意识地利用自然优势形成持久的管理激励。这恐怕是“达康书记”超前环保观给我们带来的最大启示吧。
(作者单位:复旦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
原标题:“达康书记”的超前环保观带来什么启示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