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则渗坑污染的新闻,把环保企业又推到了风口浪尖。
4月18日,重庆两江志愿服务发展中心发布文章称,河北省大城县南赵扶镇存在17万平方米和3万平方米两个工业污水渗坑,随后迅速引发关注。4月19日,环保部与河北省政府联合开展现场调查,结果显示,渗坑污染问题基本属实。
当日晚间,大城县人民政府发布《关于南赵扶渗坑治理工作情况的说明》(下称《说明》),《说明》内容显示,南赵扶镇已先后投资118万元开展渗坑治理,但由于廊坊碧水源环保设备有限公司(下称“廊坊碧水源”)治理水平问题,均未达到治理要求。2016年9月,南赵扶镇政府已将廊坊碧水源起诉至大城县人民法院。
在环保业内,由于上市公司北京碧水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北京碧水源”)是知名水处理企业,因此迅速引发广泛关注。华夏时报记者第一时间联系到北京碧水源常务副总裁何愿平,对方表示,该事件纯属“乌龙事件”,公告所指的“碧水源”非“北京碧水源”,而是一家在河北地区抢注同名商标的公司,北京碧水源在河北无此类业务,也从未受到过法院起诉。
4月21日,廊坊碧水源法定代表人王卫华在接受华夏时报记者电话采访时也表示,该公司与北京碧水源无关。而关于南赵扶镇的渗坑治理项目,第一、二阶段的治理效果其实还不错,但后期出现多次反复,公司发现水污染程度太大,治理成本过高,因此主动走法律途径“退了出来”。
早已解约的治污公司
大城县政府发布的《说明》显示,两渗坑均位于大城县南赵扶镇,分别为原南赵扶砖厂渗坑和原化肥厂渗坑,系由旺村镇村民李某某叔侄将废酸倾倒进坑塘所致。2014年3月,大城县人民政府经过调查比较,选定廊坊碧水源对化肥厂渗坑进行治理。
根据大城县委宣传部提供给华夏时报记者的河北省大城县人民法院民事判决书【(2016)冀1025民初2445号】显示,法院经审理查明,2014年4月14日,南赵扶镇政府、廊坊碧水源就原化肥厂北侧西大坑和东大坑签订了《大城县南赵扶镇污水坑污水处理污泥处置设计施工总承包合同》。合同约定,廊坊碧水源对东西两大坑进行污水治理并达到标准,工期为三个月,工程总价款55万元。合同签订后,南赵扶镇政府于2014年4月23日交付廊坊碧水源10万元,于2014年7月10日交付廊坊碧水源5万元。
2014年10月23日,南赵扶镇政府又与廊坊碧水源签订了《关于南赵扶镇化肥厂渗坑治理的补充合同》,约定在补充合同签订后45日内廊坊碧水源治理完毕。补充合同签订后,南赵扶镇政府于2014年10月23日给付廊坊碧水源10万元。
2015年9月25日,南赵扶镇政府再次与廊坊碧水源达成《南赵扶镇化肥厂西大坑污水治理补充协议书》,该协议书约定,为促进廊坊碧水源早期完工,南赵扶镇政府又增加了工程款10万元,即治理工程总款为65万元。廊坊碧水源须于2016年6月10日前完工并达到治理标准,逾期不完工南赵扶镇政府不付廊坊碧水源第三阶段治理款10.5万元,并要求廊坊碧水源赔偿南赵扶镇政府经济损失22.75万元(即合同总价款65万元的35%)。签订后,南赵扶镇政府于2015年9月25日交付廊坊碧水源8万元,又于2016年4月1日交付廊坊碧水源10万元。
至此,南赵扶镇政府已经分3批总计交付廊坊碧水源43万元。
延伸阅读:
南赵扶渗坑治理事件 北京碧水源躺枪:纯属乌龙
就污水渗坑等热点问题 环保部4月份例行新闻发布会如此说(问答实录)
2016年6月15日,南赵扶镇政府向廊坊碧水源下发了关于渗坑治理整改意见的通知,该通知明确表明廊坊碧水源已经完成合同约定的第一、二阶段的治理要求,南赵扶镇政府也按期拨付了治理款项。但在合同约定的期限内,廊坊碧水源未能完成合同约定的第三阶段的治理要求。
2016年11月14日,大城县人民法院做出判决,解除南赵扶镇政府与廊坊碧水源签订的合同,由廊坊碧水源赔偿南赵扶镇政府经济损失19.5万元,且案件受理费2100元,保全费1695元由廊坊碧水源担负。
法院审理期间,廊坊碧水源经法院合法传唤,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庭,也未提出答辩意见。不过,王卫华告诉本报记者,19.5万元的赔偿半年前就已经付给了南赵扶镇政府。
上千万填不满的坑
中国城市建设研究院总工徐海云向本报记者表示,渗坑治理是否合格本身是很难界定的事情,而在环保行业又有很多“骗子公司”。
南赵扶镇村民蔡义起也表示,两年前,虽然镇里花钱治理渗坑,但也只是“扔两袋子白灰就完事了”,至今渗坑里还是不长芦草。
4月20日,华夏时报记者在该渗坑周围走访看到,渗坑旁边还堆积着不少白灰,坑里的水呈深黑色,芦苇也都变成了黑色,散发着刺鼻的酸味。
在渗坑旁,本报记者遇到一家前来查看情况的环保治理企业,该企业负责人表示:“这个渗坑一看就是之前的处理不太好,如果治好了,颜色不会这么黑,味道也不会这么大。”
“用石灰只能是把酸性的水中和成中性的,但解决不了根本问题。”该负责人表示,要想彻底治好,除了治水,还得治理污水下面的土壤,否则还是会“往上返”。
王卫华向本报记者表示,一开始,该渗坑的治理效果还是不错的,一部分区域的植被、芦苇都恢复了生长。但后期出现了反复,“有三四次反复的话,这个项目上的预期资金就没办法负担了”。
“当时出现两个问题,一是合同约定的治理范围小,等到真正开展治理的时候,发现治理范围比约定的大了很多;二是专家前期预估的时候,没想到水污染程度那么大,该渗坑属于高浓废水污染,里面的重金属酸、铁、磷、氨氮等都严重超标。”王卫华表示,“后来是我们主动跟镇里面提出来,走正常的法律途径,由他们起诉我们,我们退出,赔偿一些损失,并不意味着我们和镇里闹翻了。”
至于该公司与北京碧水源的关系,王卫华表示,这是一个“乌龙事件”,“2010年公司注册时,请了一家代理财务公司,是他们建议取这个名字,后来才知道北京也有一家上市公司叫碧水源。”
前述在现场查看情况的环保企业负责人表示,治理这些渗坑需要很多费用,光是水就需要几百万元,土壤则可能需要“大几千万元”。而当时廊坊碧水源与南赵扶镇签订协议的工程总价款则只有65万元。
延伸阅读:
南赵扶渗坑治理事件 北京碧水源躺枪:纯属乌龙
就污水渗坑等热点问题 环保部4月份例行新闻发布会如此说(问答实录)
原标题:碧水源躺枪深坑污染,华北水坑背后环保官司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