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汪碧水波光粼粼,不时有水鸟掠过水面,岸边绿草如茵,柳枝随风摇曳如此美景,既不是生态湿地景观,也不是城市公园一角,而是陕西省扶风县杏林镇涝池岸村的涝池经过修复治理后展现的新景象。谁也无法想到,一年前这里还曾垃圾遍地、臭味熏天。这就是前不久陕西省全面启动农村涝池水生态修复与整治工作

首页> 环境修复> 流域治理> 评论> 正文

陕西全面启动涝池水生态修复 恢复记忆中的涝池模样

2016-10-31 11:06 来源: 中国环境报 作者: 李涛

一汪碧水波光粼粼,不时有水鸟掠过水面,岸边绿草如茵,柳枝随风摇曳……如此美景,既不是生态湿地景观,也不是城市公园一角,而是陕西省扶风县杏林镇涝池岸村的涝池经过修复治理后展现的新景象。谁也无法想到,一年前这里还曾垃圾遍地、臭味熏天。

这就是前不久陕西省全面启动农村涝池水生态修复与整治工作的成效之一。

为何修复涝池?古老小水利承载村民记忆

“涝池不能正常发挥作用,还成为农村的伤疤”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陕西的每个自然村基本都建有一两处涝池。涝池是关中农村重要的小型蓄水工程,汛期能够积蓄洪水、排除内涝、保护农田;旱季则能引水浇地、饮畜解渴。

涝池又是防止水土流失、提供应急水源、改善生态环境、美化农村景观的主要设施。尤其在夏日,人们围坐在涝池边或谈天说地,或大吼秦腔,可以说,涝池承载着几代人的成长记忆。

67岁的冯新虎是扶风县杏林镇涝池岸村村民,涝池在他心目中有着特殊的地位。冯新虎说,传说村里的涝池有500多年历史,他自小就在涝池边玩耍,每到夏天,池里就会传出阵阵蛙鸣。即便大人们一再警告不许到涝池边玩耍,但他和小伙伴们还是经常偷偷跑去嬉戏打闹。

到了上世纪70年代,冯新虎也长大成为壮劳力,到了旱季,他和大家从涝池里打水灌溉庄稼,挖淤泥沤肥浇地。在这期间,涝池一直伴随着冯新虎的生活。直到近年来,村里的涝池不再用了,也没人管了,涝池几乎被垃圾填满。每每看到这场景,冯新虎心里总是很难过。

随着涝池人畜用水功能逐步消失,管护成了问题,涝池数量锐减。有的涝池被生活垃圾填埋,有的涝池成为直排生活污水的臭水坑。留存下来的涝池,不仅不能正常发挥作用,还成为农村的“伤疤”。

“祖先来到这里,依水而居,涝池对村子做出不可估量的贡献。自1970年宝鸡峡引渭工程通水后,取自涝池的生产生活用水越来越少,涝池渐渐废弃。”村民冯天成说。

现存涝池不能正常发挥作用,同时,农村的雨水和生活污水出路成了问题,加剧了农村水生态和水环境的恶化。“涝池虽小,但事关农村水系治理,是改善民生的大事。”据宝鸡市水利局工作人员介绍,通过涝池水生态修复与整治,不但可以恢复涝池的景观功能,重现农村田园生活,还能构建农村水系网络,因此整治修复涝池刻不容缓。

如何修复涝池?突出“净”水理念

“只有一池清水,才能重现水清鱼肥花草美的昔日美景”

按照陕西省的整体要求,各地涝池建设必须遵循“能恢复蓄水排涝、能修复自然生态、能连通区域水系、能惠及民生需求、能传承历史人文、能持续安全管护的涝池和塘坝先行先试,公共基础设施补助测算,工程与非工程措施结合,水域岸线接近自然,当地资源充分利用”的总体思路。

陕西省水利厅有关负责人介绍,涝池设计要按照防洪排涝型、人文景观型、生态湿地型、蓄水灌溉型、水系连通型五大功能类型,科学定位,突出功能重点,优化措施配置,合理措施布局。以“水不溢、水不漏、水不干、水不臭”为重点,统筹解决好蓄排问题、水源问题和水质问题等关键技术问题,充分发挥涝池的蓄水、排水、引水、净水、用水功能。

陈仓区慕仪镇第四村因地势较低,曾多次发生内涝。据村里老人回忆,上世纪80年代末,一次大雨过后,村里的积水已没过成人膝盖,灌进了房屋,还有一些土房险些被水泡塌,造成了不小的损失。此次村里涝池修复治理,主要把功能定位于防洪排涝,清淤8000多立方米,库容增至18900立方米。同时新建了排水管道,可将多余的水排到村西侧低洼沟里,彻底解决了防洪排涝问题。

只有一池清水,才能重现水清鱼肥花草美的昔日美景。为此,这些涝池的修复治理普遍突出了“净”水理念,几乎每一座涝池都配备了水质净化设施。第四村涝池就采用了格栅、沉砂池、厌氧池、人工湿地、雨污分流等方式净化水质。同时,给每座涝池增加补水、排水设施,让涝池的水“活起来”,一改原来补水靠下雨、排水靠蒸发的情况,并加大水生植物种植密度,通过综合措施确保水质干净。

涝池岸村的涝池修复过程中,相关部门用时一个多月,对原来的涝池进行了清淤,扩大呈“葫芦”形,容积达到4600立方米。

为保持涝池水质清洁,由宝鸡峡灌区渠道接入引水管,并配建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重建的涝池不仅修复了蓄排水功能,还在周边建设了休闲广场、人行步道、草皮护坡、文化墙、观景亭等设施,供村民休憩娱乐。“原来村民都躲着涝池走,现在大家没事就爱围着涝池转。”村支书杨育新笑着说。

“在涝池建设中,我们坚持遵循‘四个结合’,即与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相结合,与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和美丽乡村建设相结合,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民脱贫致富相结合,与关中水系联调联通联控建设相结合。力争每一个涝池既能满足乡村防洪排涝、保塬固沟的需要,又能满足老百姓文化体育、休憩娱乐、生态旅游的需求。”陕西水保局局长张秦岭表示。

修复效果如何?垃圾坑变成后花园

“以前群众躲着走的垃圾坑,如今成了大家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今年5月,陕西省开始试点涝池水生态修复整治工程,在宝鸡召开了农村涝池水生态修复与整治工作现场会。宝鸡市先行先试,在陈仓区、岐山县、扶风县和凤翔县,相关人员昼夜奋战,按照五大功能类型分类实施,完成了10座涝池修复建设任务。

据统计,自陕西全面启动农村涝池水生态修复与整治工作以来,共规划修复整治涝池9070处,其中防洪排涝型涝池2470处,人文景观型涝池2861处,蓄水灌溉型涝池2320处,水系连通型涝池1018处,生态湿地型涝池401处,总投资22亿元。

行走在陈仓区第四村涝池边,碧水悠悠,荷花点缀,顿生雅韵。木制长廊下,几位大婶一边择菜,一边聊着家常。树荫下的石桌旁,围了一圈下象棋的男人,你一言我一语,争抢得不亦乐乎。很难想像,以前群众躲着走的“垃圾坑”,如今成了大家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今年年初,涝池经过整治,这里简直就是我家的后花园。每天清早和晚上,我都要到这里来转转,感觉神清气爽,心里别提有多舒坦了。”村民田焕说。

凤翔县南指挥镇白家凹村在在涝池修复时同步规划了林、果、渔等产业,在涝池养鱼,周围栽植核桃树、桃树等经济林,通过“以池养池”,确保项目“建得起、管得好、长受益”。通过整治修复,让涝池真正成为村民生产生活、蓄洪抗旱、纳凉避暑、健身娱乐的生态湿地公园。

如何让涝池持续发挥作用?宝鸡市采取“谁受益,谁管护”的措施,对所有涝池分类定性、制作标识、登记挂牌,明确管护主体、落实管护责任、签订管护合同。

此外,宝鸡市加大环境宣传力度,教育引导群众爱护涝池设施,共同维护清洁环境。同时,多渠道筹集涝池管护经费,建立稳定的管护经费保障机制。

原标题:恢复记忆中的涝池模样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展开全文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
2
收藏
投稿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查看更多相关报道

今日
本周
本月
新闻排行榜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