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持久性有机污染物论坛暨第十一届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国际学术研讨会,即POPs论坛,于5月17日在古城西安隆重开幕。本次环保会议来自国内科研院所、政府部门和行业企业代表,以及国际POPs相关机构,包括瑞典、美国、德国等国家的特邀专家共计500余人齐聚西安,围绕“二噁英减排在行动:技术与管理”会议主题,将在分析方法、污染现状、生态毒理、转移趋势、控制技术、风险评价、国际履约等方面,展开深入探讨和广泛交流,为新时期我国化学品环境安全管理奠定行业共识,助推我国无毒社会建设发展。
一直以来,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对人类健康和全球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危害,并引起了世界各国政府、学术界、工业界以及公众的广泛重视。2001年5月签署并于2004年5月17日正式生效的《关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斯德哥尔摩公约》,使POPs成为一个重要的全球性环境问题。我国作为首批签约国,2007年4月,国务院批准了《中国履行〈关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斯德哥尔摩公约〉国家实施计划》,拉开了我国围剿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序幕。
POPs论坛作为此次“围剿”先锋战士,由清华大学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研究中心、国家履行斯德哥尔摩公约工作协调组办公室、中国环境科学学会持久性有机污染物专业委员会(简称“POPs专委会”)、中国化学会环境化学专业委员会以及新兴有机污染物控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共同主办,旨在为全球POPs领域的学术界、管理界和产业界提供一个集思广益、共谋对策的交流平台。
POPs论坛,已逾十载。这十一年,POPs论坛足迹走遍大江南北,与会代表超过3400人,收录专题论文超过1600篇,研讨报告达1080多个,为化学品环境安全防护与治理贡献智慧价值。这十一年,凭借搭建良好的政产学研机制,POPs论坛在技术推广、模式创新、产业化发展方面做出积极贡献,助推领域企业的健康发展,沃特世、安捷伦、岛津、赛默飞、惠灵顿、剑桥同位素、中持检测、中持新兴等10多家国内外知名企业持续为化学品环境治理支撑先进技术、设备和产品。
风雨十载,砥砺前行!如今的POPs论坛,已历经初创时的艰辛,成长为业界颇具影响力的品牌活动,成为环境领域一年一度的如约盛会。一个论坛的成功,不仅离不开主办方的辛勤耕耘,它也与整个环境、化学领域的繁荣发展密不可分。而这个领域发展的推动者中,有着这样一批科研人员,他们用智慧、坚持、敏锐和坚毅,照亮着POPs发展之路。为了表彰在消除持久性有机污染物领域做出突出贡献的环境专家们,论坛每年都会评出一位“消除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突出贡献奖”专家,以感谢他们为此所付出的努力,激励更多人为无毒社会贡献力量。
2016年“消除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突出贡献奖”获奖者——余刚教授
余刚教授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和北京市教学名师奖获得者,教育部“新兴污染物风险评价与控制技术”创新团队负责人。曾任联合国环境规划署POPs公约最佳可行技术-最佳环境实践专家组联合主席。现任清华大学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研究中心主任、新兴有机污染物控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环境科学学会持久性有机污染物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化学会环境化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国际期刊《Emerging Contaminants》主编,《Chemosphere》 Associate Editor。
余刚教授从事POPs等新兴污染物的环境行为、控制技术和环境安全战略等方面的研究工作近三十载。他带领的研究团队发现了数个典型区域多介质环境中POPs的存在形态和迁移途径,研发了十多项能高效削减二噁英排放和处置POPs废物的技术,并成功地开展工程示范应用,研究制定的“中国副产物类POPs减排战略与行动计划”是国务院批准的《中国履行POPs公约国家实施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取得的多项创新成果为国家履行POPs公约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和决策支撑。他于1998年和2004年2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同时获得了3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和二等奖。发表SCI收录论文230多篇,主编参编的著作10多本,授权和申请国家/国际发明专利40多项。余刚教授为我国消除持久性有机污染物事业做出了杰出贡献。
原标题:一个论坛、一批人,一直战斗在化学品环境安全一线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