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问题:人厉害还是风厉害?(还是这位记者厉害)
部长回答:污染治理有"三阶段",珠三角是例证。
经济学解释:环境质量演变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呈倒U型的发展关系,史称“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在第一阶段,经济快速增长,环境快速变糟,第二阶段,经济继续增长,环境继续变糟,第三阶段,经济缓慢增长,环境逐渐变好。为什么呢?在这个过程中,经济部门与环境部门在效用上的边际替代率逐渐反转。为什么是珠三角呢?喻国明去了广东,这里面显而易见。
2,问题:土十条为何迟迟未出?(当然是有难度了)
部长回答:土壤污染治理太重要,太复杂,但该做的都已经做起来了。
经济学解释:改革有收益,风险需谨慎。改革也有风险和成本,所以改革一般是从收益成本(性价比)比较高的环节开始,体现了环保改革在顶层设计上的低成本路径依赖特征,也就是,先从人民群众意见大(看得见摸得着)、成效快(治理成本低)、底子好的环境部门开始,比如大气、水等。这是典型的增量改革思路,沿袭了30多年改革开放的基本理念和思路。
3,问题:环保垂管的必要性和手段。(中规中矩)
部长回答:垂管有针对性,环保部将谋定而后动,中央和地方都支持。
经济学解释:垂管解决环保管理中的上下级委托代理以及部门间协商交易成本等问题,但改革本身也有代价,总体上是利大于弊,垂管改革过程中面临阻力,有必要进行政治经济学分析,然后通过组织、法律、经济等手段予以化解。
4,问题:煤炭消费是环境问题的根源吗?如何解决?(这是设套吗?)
部长回答:煤炭无罪,有效利用是关键。
经济学解释:降低传统能源的环境影响,就必须将其外部成本内部化,途径是技术进步,在煤炭利用的外部成本逐步提高的情况下,过去看起来很昂贵的各种清洁能源及技术现在都开始变得更有经济性,更有竞争性,在此情况下,利用什么能源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实现经济上的平衡。
5,问题:经济与环境之间是什么关系?(这位记者肯定是没有听懂第一个问题的回答,其实部长的三阶段论已经说得很清楚了,看来懂点经济学还是很重要)
部长回答: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
经济学解释:部长的回答高度浓缩了经济学的道理,从长期看,理论研究证明环境保护是提高经济的竞争力,也就是保护了生产力,从短期看,也有理论研究证明环境质量的提高其实为了赢得更优质的资源,譬如人才,资本等。当然,这是建立在对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全面理解基础之上的,逾越了阶段来过度保护环境也是不可取的。
6,问题:如何保护水资源?(真正的中国好记者)
部长回答:水十条是坚强后盾,公开信息,分类治理,落实责任。
经济学解释:环境问题的根本是负外部性问题,是搭便车问题,要依靠法律制度来杜绝这些外部性现象,在制度中,要建立相关利益主体之间的监督、博弈关系,包括政府、市场、社会等,建立多层次的环境规制体系,进行合理的体制机制设计。
7,问题:新环保法实施的效果如何?(会不好吗?)
部长回答:成效明显,处罚坚决,软硬并举,惩前毖后。
经济学解释:相比于老的环保法,新环保法有诸多改进,经济学认为,每个法律条款的背后都存在利益得利和受损的双方,问题是,对于社会整体而言,究竟是谁得利更多,谁受损更多,只要得利比受损多,那就实现了最优(或者次优)。具体到新环保法而言,体现为处罚的各种损失是很容易计算的了,但如何计算得利呢?对此,有必要将环境质量的改善折算为公共福利,也就是开展环境价值评估,然后将环境的价值与企业的损失相比较,在此基础上,我们才能真正说清其实施的正当性和必要性。
8,问题:绿色与发展之间有什么关系?(该记者还是没有理解环境与经济的关系,部长得再换一种姿势回答)
部长回答:绿色和发展不矛盾,我们可以做到让绿色发展有利于扶贫。
经济学解释:在新的发展阶段上,绿色发展可以是一种竞争力,或者是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绿色旅游、绿色农业等),此外,绿色贫困的实质是外部性基础上的价格剪刀差,只要扭转要素之间的比价关系,以及完善绿色治理体系,比如生态补偿制度等,传统绿色贫困地区完全有条件获得新的增长源泉。
9,问题:环境税会加重企业负担吗?(明知故问呢)
部长回答:这是其他部门的事,环保部坚决支持并配合。
经济学解释:环境税的推出必须满足税收中性原则,不能增加企业负担(负担已经很重了);环境税的工作主体是财政部和人大,这符合中央在绿色发展制度上的顶层设计,也就是,绿色发展并不是环保部的“专利”,而是应该在系统性的,环保部在环境税制定的过程中更多发挥技术支撑的作用。
10,问题:长江经济带如何保护环境?(有政治高度的问题)
部长回答:规划先行,守住红线,党政同责,严控风险。
经济学解释:长江经济带是我国最大,也是最重要的经济发展区域,对经济增长做出巨大贡献,与此同时,其环境承载力的潜力也逐步使用殆尽,接下来,要通过环境保护的约束来推动和加紧长江经济带的经济结构调整,使其更加符合绿色发展的需要,并成为下一轮经济增长的原动力。
11,问题:如何保证和执行新环保法的“三必须”?(又是环保法的问题)
部长回答:用“五抓”和“两学一做”来落实“三必须”(全用上了,有政治高度)。
经济学解释:制度落地的关键是要为制度创造条件,什么是“制度”的决定因素呢?制度约束,制度成本,制度设计,制度成效,以及制度人才,这是“五抓”的核心,也是制度供给的五要素,究其实质,也就是降低制度成本,提高制度收益,这才是制度的生命力。
12,问题:环保部成立气、土、水三司的背后考虑是什么?(没看环保部之前的声明吗?)
部长回答:检验环保改革的唯一标准就是改善环境质量。
经济学解释:环保部机构改革的目的仍在于理顺部门关系,提高环保效率,降低组织成本。这是与垂管改革相呼应的平行改革,不能孤立地去看,而应该把它纳入到“大环保”的框架下来看,这是强化环保部专业地位的一种途径。
13,问题:十三五的环保指标合理吗?(呵呵)
部长回答:指标的确定是经过盘算的,有难度也要实现。
经济学解释:经济学表示,对于计划性的指标实在难以理解,因为历史上证明指标往往是难以精确实现的,不过,如果从政治经济学的视角看,这也许是一种很有策略的手段,可以为各级政府部门设定一个目标,然后再分解这个目标,形成具体的工作内容和方向,只不过,在这个过程中,究竟是什么因素会使得整个指标的实现更加有效,这仍值得进一步探索。
14,问题:十三五如何保护农村环境?(业界良心)
部长回答:城市农村环境是一体两翼,不可割裂,农村环境整治任重而道远。
经济学解释:二元经济特征下,农村就是环境保护工作(投入)的薄弱之处,同时也是城市-农村环境互动中的弱势群体,要改善农村环境,根子还在于改善农村的生产力,没有经济发展的农村是无法真正保护好环境的,对此,环保部在落实农村环境保护和治理工作的同时,中央更应该重视农村的环境基础设施、教育卫生医疗等公共服务的配置,让农村留得住人和人才,只有这样,才是解决农村污染环境问题的根本之道。
(备注:问题和部长回答部分都纯属作者在原问题和回答基础上的个人总结,并不代表记者和部长本人意见,如有偏误,敬请谅解)
原标题:环保部长记者会问题的经济学解释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