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霾已成为百姓的“心肺之患”,对于雾霾的治理不能等风来,更大程度上需要技术的创新。业内专家认为,转变粗放经济发展方式,把雾霾治理与供给侧改革结合起来,推进绿色发展,科技创新可以发挥更大作用。
雾霾已成为中国人的“心肺大患”。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今后五年生态环境质量要总体改善。特别是治理大气雾霾“取得明显进展”,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超过80%。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别代表解振华表示,雾霾是中国在特定发展阶段遇到的问题,其他国家也有过类似经历。实际上,在整个工业化进程中,不同阶段会出现不同环境问题,中国一直在积极治理。
为减轻“呼吸之痛”,中国已采取了多项措施,包括发布史上最严“大气十条”,“重拳”修订《环境保护法》、《大气污染防治法》等。目前,中央和各地地方财政已先后至少投入数百亿元人民币,用于机动车尾气控制和油品升级等。
虽然有关环境治理的政策层出不穷,但效果甚微。时下,又一轮雾霾天气侵扰江淮大地,呼吸之患严重影响广大群众的生活幸福指数。“无风就是霾”,关于调侃雾霾的段子层数不穷。清华的校训“厚德载物,自强不息”被段子手改成了“厚德载雾,自强不吸,霾头苦干,再创灰黄”。笔者认为,当雾霾成为我们茶余饭后调侃的谈资时,更应该思考这背后的原因。
在笔者看来,雾霾治理,不能“等风来”,也不能等政策,迎击雾霾之痛,更大程度上需要科技创新。
雾霾成因复杂,但除气候条件之外,最根本的原因是经济发展方式相对粗放,能源消耗增长过快,人为污染排放的快速增加、长期积累,这一点已经形成了基本共识。转变粗放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绿色发展,科技创新可以发挥更大作用。全国人大代表、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国家能源局局长努尔˙白克力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新疆代表团审议政府工作报告和十三五规划纲要草案时表示:解决雾霾问题,能源领域供给侧结构改革是关键。而把雾霾治理与供给侧改革结合起来,这就对相关科技创新及其产业化提出了更高要求。
近年来,我国在大气污染防治工作上取得了非常大的进展。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柴发合认为,这样的结果说明,大气污染防治计划制订是有效政策,同时科技创新、综合治理发挥了重大作用。在基于结构性污染的结论以及区域联动减排的成功经验之下,柴发合强调,大气污染是复合型污染,要用综合性的方法解决,对多种污染物同时控制,多行业协同控制,才会收到一定的效果。
业内普遍表示,机制创新与技术创新可以有效提升雾霾治理的水平。第三方治理是排污企业、环保企业和政府监管三方共赢的高效机制,排污企业不需要花很大精力去做不擅长的污染治理,可以专心做主业;环保企业专攻主业,利于环保技术创新和进步,提高环保效能的同时降低环保治理的成本和代价;政府监管更加便捷,执法成本更低。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雾霾治理需要发挥科技的“先锋”作用。除了在汽车尾气、燃煤、工业排放等领域加强科研削减大气污染物外,针对一城市或一区域的雾霾治理,能否类似“人工降雨”实施“人工降霾”,以最小的综合成本清除较高浓度的污染物,最大限度改善空气质量。科研领域应对各种单因素污染及相关复合型污染,建立完善污染监测和评估体系,加强科技攻关,寻求治理上的技术突破和管理创新等。
原标题:发挥科技“先锋”作用 创新思维治雾霾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